<h3> 我的祖父牛朝丰生于1910年8月,于1983年5月逝世,享年七十有三。生前居住在河南省焦作市待王镇中街,系十八“打锅牛”拱辰祖第十八世孙,牛氏川祖第二十二世孙。 <br></h3> <h3>爷爷牛朝丰</h3> <h3>溯祖探源<br></h3> <h3> 牛姓出自子姓,是商朝开国皇帝商汤的后裔。周武王灭纣后,封纣王庶兄微子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微子之后有牛父,官任宋国司寇(掌管刑狱)。宋武公时,游牧民族西戎长狄人屡次犯宋,牛父曾率军败敌于长丘。后在一次作战中,不幸壮烈殉国。 因其为国而死,后世子孙即以其字为氏,称牛姓。他们尊牛父为牛姓的得姓始祖。</h3> <h3>何谓打锅 为何打锅-------------------<br> 据族谱记载,明初在河南荥阳汜水镇十里亭(今十里堡)牛占村,寄居着一户在元朝末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牛姓人家,长者讳字“川”,字“圣临“,原籍河南尉氏,元泰定(1325)年进士,曾任河南教谕和山西洪洞县令。生三子,长曰“洪”,次曰“裨“,三曰“超”。都曾在前朝为官。三位昆仲各生六子,计十八弟兄承嗣,可谓“名宦寄籍,一门寄美“的大家族。元末明初,战乱频繁时局动荡,名冠四方的牛氏川祖一家,为情势所迫,阖家议定分散迁居,投亲避祸。为恐后世子孙认亲尊祖无据可考,遂将家中食用大锅打碎,分成十八片,十八弟兄各执一片作为信记,遂散迁至五省十八县安家生息。“十八祖打锅牛”由此产生,流芳于世。十八祖迁居地址歌</h3> <p class="ql-block">楷济源,炳洛阳,来在固始鹿邑杭,捷居郑州地,铨在西华乡;青祥符,健林县,郁居密县颖居完,秦居夏邑地,堡在乾州安;鹏温邑,子郾陵,园居上蔡翼洪洞,栾在太康南,迁在冠县东。支脉的世系传衍 三世祖翼公自打锅分家后,又迁回山西洪洞县,居住在樁树胡同。明永乐年间,川爷的五世孙拱辰祖,由洪洞县春树胡洞迁至时称覃怀河内邑万北乡东监军庄(今博爱县月山镇大牛磨村)定居启世。 明朝末年,七世祖思春公由牛磨东迁至时称修武县待王镇定居,北街、东街、中街牛姓均为其后人。</p><p class="ql-block">-----------艰苦创业-----------</p><p class="ql-block"> 爷爷自幼家贫,迫于生计,靠着双肩,一根扁担,一副“长襻儿箩头”挑起了养家的重担。他带着干粮咸菜,从山门河口入山,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每日披星戴月,走葡萄峪、蚕坪、峨峪等一路到达百余里外山西陵川县的夺火等地,收麻买酒,挑着百余斤的担子,穿行在巍巍太行的峻岭上,沟壑间,与山川相比,他那伟岸的身影显的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可对家庭来说又是那么的顶天立地。饿了,就着咸菜啃几口自己带的窝窝头:渴了,捧几捧山泉解解渴;累了,放下担子坐在石头上休息片刻。就连晚上赶到了村落,也舍不得花钱住店,将自己的身体蜷缩在屋檐下、门洞里熬到天亮接着赶路。扁担将肩膀磨烂,感染化脓了,忍着剧痛咬着牙继续挑,伤口愈合后结成一层厚厚的硬茧。往返一次需半月时间这样挑了不知多少个来回,回到家后还要游走四乡八邻</p> <p class="ql-block">长襻儿箩头</p> <h3>沿街售卖,经过数年的艰辛,付出终于有了回报,除了解决全家的温饱外,还有了一定的积蓄。 经济上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后,又拜师学艺将麻批纺成绳子售卖,使商品的利润更丰厚些。因诚实守信,薄利多销,善于理财,生意日渐扩大。麻绳远销附近十里八乡,生意也有了一定的扩张。在大街开了一家除了经营麻绳、烟酒等商品外,还零售一些土产日杂、生活用品的“杂货铺”,取名曰“丰庆长”商号。又经过数年的拼搏,日子渐渐好了起来,在中街前街从王姓手中购置宅基一处,并陆续将上房和临街盖成了木板楼房。又在山门河东置买薄田七亩,家庭随之摆脱了贫困,改变了食不果腹的局面。到民国后期,已成待王众多商铺首店。</h3> <h3>现存爷爷纺麻的部分工具</h3> <h3>遭土匪抢劫----------- 家境渐渐好了,但也被土匪惦记上了。 在一个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人们早早地进入了梦乡。突然,从西邻李运芝家的天井墙上翻进去几个大汉,在里面将街门打开,众土匪一涌而入,将全家赶在一个角落里。他们分工明确,有的放哨,有的负责看人,有专门实施抢劫。匪徒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家里的粮食、衣服、铺盖和杂货鋪待售的货物洗劫一空。当时正好靳作我大老姨和我老姨夫在我家串亲戚没走。我老姨夫个子大,上前与土匪理论,被在天井墙上放哨的土匪朝大腿上开了一枪,众土匪带着他们的“战利品“一哄而退。可怜我的大老姨夫腿上中那一枪正好打在大动脉上,最后将鲜血流竭而亡。 他虽遭此不测,但他毫不气馁,没有一蹶不振,家庭的责任促使他又挑起了担子进了深山……<br>-------------被日本兵欺凌------------- 日本侵华的一天黄昏,商铺将要打烊,我爷爷就着忽明忽暗的油灯打着算盘,核算着一天的进出,忽然闯进来两个日本兵,其中一个还拿着一条装粮食的长布袋。 进得门来,拿布袋的日本兵将袋口撑着,另一个嘴里“叽哩哇啦”地大声叫着。我爷爷虽然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心里清楚是要装他的东西。心里极不情愿,故作听不懂他们说话打着哈哈,反正就是不配合他们。这样僵持了一会儿,日本兵不耐烦了,拿着枪托照我爷爷的胸口捣了两下,自己翻过柜台,将货架上的烟酒等商品装了满满的一袋子后扬长而去。 我爷爷的胸口胁骨为此疼痛了好长一段时间……<br>---------------公道济善塑威望---------------<br> 解放后,因其办事公道,热心济善,任镇村商会会长。1951年,响应党的号召,带头将自己的资产入社,在王庄“郭掌柜”(名字不祥)的协助下,每人收一升麦子,成立由农民入股的供销合作社,后来成为待王供销社的奠基人。 他很注重邻里团结,热心群众事务。谁家有了红白事,他都去为其执事;谁家有了家庭矛盾、邻里纠纷,都请他去调解;谁家有了重大财产买卖变故等,也请他去当中人……。他成了众乡邻最为信得过的人,在群众中很有威望。他也很讲礼数,重视礼教,一切都讲究礼规,在“批林批孔“时期人家给他起的外号叫“孔老二”。待王大队被划为菜区后,成立了“大温室”,他被选为大温室的第一代技术员,在任技术员期间,积极接纳并推广新技术,将黄瓜嫁接在南瓜上减少病害并取得高产。他还将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上边结西红柿,下过结土豆,其因产量低而未被推广。但他那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精神受到了大家的赞扬。<br>--------------------------身教言教并行 影响后世备进--------------------------<br> 在我记事起,爷爷喜欢看书,总是坐着小板橙,戴着老花镜在厦檐底下看书,记得那些书纸张发黄,从右往左念竖板的文言文。有《三国志》、《水浒传》、《中国通史》等等……尽管我听不懂,他还是经常将书中的情节讲给我听。我最喜欢听的就是他讲他过去的经历、故事。他非常注重传承教育,每逢清明、十月一、年三十上坟烧纸必带我去,指着坟头给我讲“他是谁,叫啥,第几世人“等等等等。给我讲家史,从牛姓起源到十八祖打锅,还将“十八祖迁居歌”歪歪扭扭的写在纸上让我背诵。虽然当时我漫不经心,但还是记住了许多列祖列宗的名讳。 他深谙“知识就是生产力,知识能改变命运“的道理,用他的言行熏陶和影响着后世。在我父年幼时,虽然家穷,但还是省吃俭用将其送到马庄马克寿爷爷的私塾读书。</h3> <h3>父亲牛济国</h3> <p class="ql-block">1955年洛阳林校毕业后,又在北京林学院读本科,学成后被分配在河南省林业厅林野勘察设计队工作。先后任河南省林野勘察设计队分队长、焦作市郊区林业局局长、焦作市林业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并兼任河南省林学会理事。 我二叔1959年在焦作一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就读,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任系党总支书记、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矿业与冶金学部唯一的外藉院士。哈工大退休后,先后在上海交大、郑州大学、中州工学院、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做兼教授。</p> <h3>二叔牛济泰</h3> <p class="ql-block"> 三叔牛济民文革期间在焦作十一中读高中,学习努力成绩优秀。但鉴于历史原因学业止步于此,在供销系统参加工作。由于工作踏实成绩突出,被提拨为九里山供销社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业余生活相当丰富,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曾多次在省市戏曲比赛中获奖。</p> <h3> 这均是上蒙先祖功德的荫泽,又受我爷爷的品德熏陶的结果。 时光如梭,光阴荏苒,虽然爷爷离我们而去己近40个春秋,但他的音容笑貌不时地闪现在脑海。他那不屈不挠、刻苦奋进、门风家教持正、为人高风亮节的品德和精神依然惠泽吾辈后世。他的一生是艰苦的一生;他的一生是奋进的一生;他的一生是磊落的一生;他的一生是睿智的一生。 今年是我爷爷诞辰111周年,又适逢清明节来临之际,特撰此短文以示纪念! <br><br> 牛氏川祖第二十四世孙 鸿飞 二〇二一年 清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