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清明节,懂得清明节的习俗,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增强我们对清明节的认识。迁西县第六小学阳光小讲堂会为同学们宣讲精彩而有意义的清明节知识!</h3> <h3> 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的起源和物候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在汉代时,清明还只是一个节气,清明时,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先民们在此时安排农耕、蚕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定的清明习俗。</h3> <h3>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h3> <h3> 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h3> <h3>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h3> <h3>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h3> <h3>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h3> <h3> 作为二十四气节之一,清明有着独特的意义;而清明时节,亦有着独特的风景。让我们打开欣赏美的双眼,看看古人的诗词中,是如何描绘清明的万端景致。 </h3> <h3>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正赶上细雨纷纷。 诗中的“行人”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想借酒排遣情绪,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掩映的村庄。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h3> <h3>孟浩然的《清明即事》中的诗句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h3> <h3>王禹偁的《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h3> <h3> “阳光少年”小讲堂,努力给大家提供丰富的知识和不同的体验,让大家过一个诗情画意、享受阳光、感悟生命的清明节。“一年之计在于春”,让我们抓住机遇,插上理想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为迁西六小谱写华丽的乐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