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要消失的海上渔村

皇镜头

<p class="ql-block">在海南省的陵水黎族自治县,有一个坐落在海上的渔村,也叫疍家渔村。渔民建造的挂着网箱的渔排和浮屋以及众多小渔船,集合出片片海上村庄。一串串渔排沿航道绵延数里,一幢幢红顶木屋在晨㬢中熠熠生辉,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天边,好似海上田园。生活在这里的疍家人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他们以舟为家,视水为陆,打渔为生,浮生江海。</p><p class="ql-block"> 现在这里的渔民,大多是早年从海上捕鱼漂泊而来的广东和福建人的后裔,基本上是以海产品养殖和出海捕鱼为生。渔民大部分在陆岸都有了住房,每天到自家的海上网箱渔排劳作或外出近远海捕鱼。海上渔排已经通了水电,但住在上面的人已经很少了。</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渔排网箱养殖时间并不是很长,也就是改革开放以后近30年间的事。规模化网箱养殖形成了这里的特色产业和特色风光,海上渔排最多时承载着1200多户渔民,有5400人住在海上,相当于陆地农村的大型或特大型村庄。现在这里只有900户左右了,因为政府为了保护海洋环境,计划用2~3年时间拆除这个海上渔村,渔民已经签了保证协议书,完成最后一轮养殖并把鱼卖掉后就会拆除海上的家,所以陵水海上疍家渔村可能会在一两年后消失。整体拆除渔排,如同陆地农村村庄整体拆迁,但由于渔民没有自己的海域,所以海上渔村的拆除只是给一些少量的补助。</p><p class="ql-block"> 这里现在还有大小船只2000多条,其中80%的船是捕鱼的,20%是用来人员和物资运输的,还有一些冷链制冰等专业性船只。下一步海上渔村拆除后,这些渔船也面临转型问题,一是海上渔村没有了很多小船失去了作用,二是政府已经开始禁止近海捕鱼而且也基本上没有鱼了,三是这里的大部分渔船太小且配套保障设施简陋又不适于远海捕鱼,所以这些渔船也将面临生存和转型发展的尴尬局面。</p><p class="ql-block"> 这次来到新村渔排,正值新冠疫情爆发后一周年,也是我第四次来到这个渔村。一个叫舅哥的当地人开着小船,带我们穿行在渔村中狭窄的水路上,在纵横交错的渔排中穿梭。早上八点多,正是渔民乘船到自家的渔排劳作生产的时间,有的喂鱼,有的卖鱼买鱼,有的织补渔网,有的整修网箱,有的就是来看看自家的鱼。狭窄的水道各色小船穿梭,有的船装载着一箩筐一箩筐的小杂鱼运送给今天要喂鱼的渔家,有的船带有两排小方舱是专门经营买鱼卖鱼的,有的船就是公交船保障人们的日常交通(招手即停,交一元钱就走),有的船是专门接待游客游览水上渔村的。穿梭着各色小船的海上渔村,一派生机盎然,人们相互礼让,井井有条,忙中有序,和睦共处。舅哥慢慢地把船靠上渔排,带我们登上渔排,进入渔家,了解他们的劳作,零距离感受渔民的日常。</p><p class="ql-block"> 霍明忠大哥,是渔村里大哥级的渔民,快70岁的老汉,身体健壮,思路清晰,和蔼可亲,是远近闻名的渔业养殖能手和专家级的观赏鱼生意人。霍大哥的爷爷是广东人,早年捕鱼漂泊定居在此,父亲和他都是生长在这里,已经是地地道道的海南人了。30年前,霍大哥一家还是外出捕鱼为主,现在近海的鱼很少了,没有大船又难以远海捕捞,所以就以养鱼和买卖观赏鱼为主了。霍大哥勤劳智慧、坚毅开朗,他家养殖了1万多斤石斑鱼,平均三天喂食一次,主要喂食小杂鱼。霍大哥说,这里大多是养殖多品种石斑鱼,主要是石斑鱼好养,养殖成本低,市场营销链好。但这两年受疫情影响,需求量下降,鱼也卖不出好价钱,而且鱼价波动性很大,养鱼如同炒股风险较大。去年疫情使得石斑鱼价格降到每斤11元,很多养鱼人都快挺不住了,今年的形势有所好转,每斤能卖到30~50元了。</p><p class="ql-block"> 霍大哥在家中排行老大,是村里受人尊敬的大哥。他撑起了一个大家庭,资助了两个小弟,一个在上海复旦大学完成学业在三亚做律师,一个在重庆大学完成学业在重庆任地方官。霍大哥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大儿子在县城有了自己的公司和房产,小儿子在三亚做公务员,两个儿子都脱离了这片海水、这个渔村和这份家业,结束了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渔民生活,霍大哥认为这是家族的进步,是值得自豪的。当然,霍大哥的事业也没有中断,两个女儿嫁给了当地人仍在继续从事渔业养殖。霍大哥现在有了10个孙辈孩子,他都要求孩子们努力读书学习,其中已经有3个孩子在读大学。</p><p class="ql-block"> 我们坐在霍大哥的海上小木屋,聊天中感到霍大哥一生艰辛,但确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他已经非常眷恋这片海域,非常习惯这种生活。他说舍不得结束这种海上生活,舍不得养鱼的生活方式,每天看到鱼就很舒心愉悦,已经不在意是否赚多少钱了。霍大哥也理解政府保护海洋环境和拆除海上渔村的大局安排,所以面对将要消失的海上渔村,又是那样淡定从容。</p><p class="ql-block"> 霍大哥用了一个多小时喂完鱼,又热情地邀请我们乘小船,到海湾周边看看正在大量栽种的红树林,他说海上渔村拆除后,海水会更加清澈,等到周边的树木成长起来,这里将是红树林环绕的最美海湾和最美渔村。此刻,我由衷敬佩霍大哥,他的心中装着朴素的家国情怀和家园情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陵水新港渔村。2021年3月26日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渔民祖祖辈辈生活在大海上,日出而作、日落而归,靠捕鱼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曾被称为海上“吉普赛人”。国家实施市场经济后,这里慢慢形成了海上网箱渔业养殖,形成了规模化的海上养殖渔排,渔排上家家建造了可以居住生活的小木屋,从此很多人从船上搬到了渔排上,从游荡漂泊海上的生活转变为固定漂浮在海上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陆海相伴的新港渔村。2021年3月26日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多年来,当地政府一直引导鼓励渔民上岸居住生活,在陆岸还规划了建房宅基地。陆陆续续的,渔民赚到了钱,就在岸上盖起自家的房子,也就10多年的时间,一座陆岸渔港村拔地而起,渔民实现了依陆而居、以海为生的新型生活模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渔民霍明忠大哥,在自家的渔排向我们讲述他的故事。2021年3月29日王玉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勤劳善良的霍大哥,年轻时出海捕鱼,近20年来主要是养殖石斑鱼,他还是远近闻名的观赏鱼生意人,国内很多海洋馆的观赏鱼都是他从东南亚国家和香港、海南等地提供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饱经风霜的霍大哥,开朗健康。2021年3月29日王玉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霍大哥小木屋前交谈。2021年3月26日王玉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好客的霍大哥和他的伙伴们,热情接受我们的拜访。2021年3月26日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大家像老朋友一样轻松交谈,让我们有一种沉浸式体验。右一霍大哥,左一是舅哥,左二是张广源老弟(与舅哥是姑表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霍大哥小木屋卧室。2021年3月26日王玉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渔排上,家家都有一个小木屋。霍大哥的小木屋不大,不足20平方米,一间算是起居室,一间是卧室。这里的渔家一般在家里摆放两类供台,有的供祖宗,有的供财神,霍大哥家供的是祖宗。我坐在小屋的木板上,看到悬挂在高墙上的供台,感到世代相传、勤劳友善、家族兴旺、安居乐业的向往,在随波摇动的浮屋中,赋予了生生不息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霍大哥渔排的门牌号码。2021年3月26日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霍大哥是渔业户口,持有政府发放的渔业证,陆地和海上的家都有合法的住址。下一步海上的家拆除后,政府会给予一定的补助,网箱渔排有赔补标准,小木屋有小木屋的赔补标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渔民林大哥。2021年3月29日王玉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林大哥是霍大哥的邻居,也是好友,比霍大哥还大一岁。他家养了近3万斤石斑鱼,我们有幸跟着他家一起喂鱼,感受劳动的快乐。他还风趣幽默的调侃阻止我们拍照,说他没有霍大哥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正在喂鱼的林大哥。2021年3月29日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正在喂鱼的林大哥。2021年3月29日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林大哥今天喂了10筐小杂鱼,一筐100斤以上。小杂鱼的价格也是随行就市的,一般不低于每筐150元。喂食1000多斤的劳动强度还是比较大的,因为石斑鱼有个特点,慢慢的喂食就不好好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今天卖鱼的张广源老弟。2021年3月29日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卖鱼的张广源老弟,看准称、记准账。2021年3月29日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卖鱼是渔民家开心的事,是来钱的好日子。那种气氛就像过年一样,邻家也都来助兴捧场,欢声笑语。鱼贩子把带有多个小鱼舱的船停靠在渔排旁,再把买的不同大小的鱼倒在不同的舱里,鱼贩子大多都是来自广东和福建的中间商。今天的收鱼价格也算是近期比较好的,两斤左右的鱼卖50元/斤,再大的卖40元/斤。广源家今天卖了1800斤的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广源家卖鱼现场,这几筐都是3~4斤的大鱼。2021年3月29日王玉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买鱼人。2021年3月29日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也是一家林姓(林兄)渔民。2021年3月29日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林兄夫妇也是养殖了不少石斑鱼,林兄老实厚道,很少说话,始终在低头干活,只有凑到霍大哥这里聊天才能看到笑容。林兄妻子的妹妹和妹夫,也在这里养鱼,家里还有一条不大的渔船仍在从事近海捕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妹妹和妹夫在修补渔网。2021年3月29日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妹夫抓紧时间在船上吃点饭。2021年3月29日王玉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忙碌不停的妹妹。2021年3月29日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妹妹一家很辛苦,夫妇两人既要养鱼又要捕鱼。他们经常是打理完渔排的事,就忙于织补渔网和修整渔船,准备夜间开船出海捕鱼。渔船上安装了不少捕鱼灯,专门用来黑夜诱鱼捕鱼。他们的渔船不大,一般去几海里的地方捕鱼,过着晚出早归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早出晚归和晚出早归是渔民的生活常态。2021年3月29日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开交通运输船的舅哥。2021年3月26日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政府为海上渔村建设了供电网络,保障渔民在渔排上用电。2021年3月26日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又捕鱼又养鱼的海上渔家。2021年3月26日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少数长期居住在渔排上的渔民。2021年3月29日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居住在渔船上渔民。2021年3月26日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上渔村的清洁船和清洁员。2021年3月26日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梳理修补渔网准备出海。2021年3月29日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织鱼网的渔家女。2021年3月26日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织鱼网的渔家女。2021年3月26日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织鱼网的渔家女。2021年3月26日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渔家女。2021年3月29日王玉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港口上制冰船,为渔民提供冰鲜服务。2021年3月26日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一年前疫情严重时期的海上渔村。2020年3月24日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2020年3月,全国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海南省刚刚调整防控等级。这个时候的渔村,还没有复工生产,海上渔村非常安静,当然也比较干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0年春节后复工复产前的海上渔村,非常平静地等待复工复产。2020年3月24日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现在的渔村规模已经开始减小,但仍然有着独特的气势。2021年3月29日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连接天边的海上渔村,壮美或凄美。2021年3月26日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湾滩涂上正在生长的红树林。2021年3月29日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霍大哥在渔村红树林憧憬未来的美好。2021年3月29日王玉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霍大哥说,现在新港渔村和海上渔排仍然呈现平稳的生产生活的景象。政府正在大力推进蓝色海湾和绿色滩涂的建设,大量种植红树林,规划建设美丽新型渔村。他们都希望最后养殖能平安顺利的度过,希望海上渔村的拆迁能平稳落地,希望这里的渔民能够转型重生,希望这里能够重获新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