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寻找管教的边界,赋予孩子直面人生的勇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题记</span></p> 分享读者 好书推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作者在卷首提出实现自立需要具备三大条件:能够独立做出选择、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和摆脱自我中心主义,整本书用三个章节阐述如何寻找管教的边界,赋予孩子直面人生的勇气,一本捧起来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的书,推荐大家阅读《不管教的勇气》</span></p> 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本书作者岸见一郎是日本著名作家,哲学家,1956年生于京都,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阿德勒心理学。他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的心理咨询师、顾问,著有《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入门》等。</span></p> 内容简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围绕“自立”的教育目的,作者从不批评也不表扬的育儿方式;让孩子会学习的方法;如何赋予孩子面对人生的勇气这三个章节提出了帮助父母促成孩子自立的教养方法。</span></p> <p class="ql-block"><b>不批评也不表扬的教养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为什么对孩子不批评也不表扬呢?因为批评和表扬都不是平等地对待孩子的方法。批评有时是孩子获得关注的小伎俩,批评在当下见效快,并非真的有效,也许只是顺从,久而久之,这种顺从会使孩子逃避批评,做事消极,变得懦弱。除了批评,作者认为表扬也不是育儿的好方法,因为孩子可能会依赖表扬,一旦得不到表扬,孩子便不好好做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那家长到底应该如何教养孩子呢?首先应该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不对孩子做过多的干涉,不要借爱的名义(“说这些都是为你好”)支配孩子,在孩子做对的事,可以用“谢谢”表达肯定,比如,孩子在公共场所很安静,可以说:“谢谢你这么安静”这样能让孩子获得对他人的贡献感,这样良好的沟通才能让孩子愉快地接受父母的建议;其次,让孩子自己去承担失败的结果,孩子必须去面对一些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的时刻,他们需要在成长中获得“生活的勇气”这时家长唯一能做的事,只有信任、等待、感谢孩子;最后,要学会把孩子的缺点当作优点来看待,做孩子的伙伴,而不是敌人。经常性地给孩子布置一些任务和挑战,让他在家里边做一些事,为自己的家,为自己的家人做一些贡献。作为父母,所能做的、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靠自己的判断来决定人生。</span></p> <p class="ql-block"><b>如何让孩子会学习:</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首先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学习是孩子自己必须解决的问题,学习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没有谁能代替,学习能促人成长,不仅为自己,还能为社会作贡献。但父母不要开口只谈学习,这样会让孩子没有存在感,仿佛是学习的机器,父母要信任孩子,在孩子学习遇到难题时陪伴他一起面对,鼓励孩子坚持学习,作者说,孩子学习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课题,如果这次成绩不好,不用觉得辜负他人,也不必消沉,只需为“下一次”努力就可以了,父母需要让孩子知道,应该认真学习,但不必让自己的负担过于沉重,要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喜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如果希望在学习上能帮到孩子,父母可以参考以下三点做法:①批评百害而无一利。必须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孩子才愿意接受父母的意见;②帮助孩子学会友好待人,人生不只有竞争,还有朋友,切莫让孩子成为学习很好,却只知道考虑自己的人;③让孩子体会到贡献的价值感,引导孩子乐于助人,具体地对孩子说“谢谢”“你帮了大忙”之类的话,贡献感能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b>赋予孩子面对人生的勇气:</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成长的路上,孩子可能因为一次失败,从而产生认为自己不行的想法,有时候,可能因为害怕付出行动却没有好结果,所以宁愿选择逃避。因此,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赋予他们勇气,让孩子明白: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所有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作者说,孩子的缺点像黑暗,投以光明就会消失。所以父母要把孩子的缺点当成优点看待,关注孩子的真实面,不要拿他们与理想中的孩子作比较。做孩子的伙伴,平等的沟通交流,而不是敌人,没有努力获得的成功是转瞬即逝的,所以作为父母,所能做的、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靠自己的判断来决定人生,而不是替他们决定。</span></p> 阅读随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本书不仅告诉我们,如何“不管教”孩子,才是更好的管教,同时也启发我们寻找“不管教的”边界,回归教育的本质,在批评和表扬之间去探寻第三种选择,从孩子的视角理解他们,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继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不管教≠放任自流、不管不教,而是要用成长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在教养的大原则之下,给孩子充分的成长空间,激励孩子、陪伴孩子,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有存在感,体验成长的快乐,在孩子遇到各种问题时,客观对待,耐心引导,给予孩子独立的判断空间,发挥孩子主观能动性,培养孩子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给孩子自由,让孩子做主,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长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不管教≠没有边界,没有原则,也不是刻意制造困难和诱惑,去考验孩子的意志力。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再好的教育,不管教但是要和孩子一起成长,要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更新自己的育儿理念,才能跳出喋喋不休的无效管教,懂得适时放手,明白适时伸手,才是更好的管教。</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纪伯伦说,孩子“凭借你而来......却不属于你”。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却不能代替孩子过一生。当然也不能决定孩子的人生,父母精心的安排过度的保护并不能给孩子带来岁月静好,相反今天你为孩子做的越多,明天孩子就越举步维艰,因为爱孩子,所以,请少一些浅层的简单做,多些背后的支持引导,给孩子智慧的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管教需要的是方法,不管需要的是智慧,无论父母亦或教师,都要看到不管教的本质是尊重、信任、内化和允许,在亦师亦友的关系中树立孩子的自尊,设定规则,给予孩子充分的耐心和空间,静待花开,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编辑:李慧</p><p class="ql-block">初审:高沙沙</p><p class="ql-block">审核:翟海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