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洒热血荐轩辕——周浩然对崇高理想的追寻践行

丁广斌

<p class="ql-block">在青岛市革命烈士英名碑上,镌刻着一位英年早逝革命烈士的名字——周浩然。他不仅是一位坚强无畏的革命者,而且还是一位才华出众的青年作家、诗人。</p><p class="ql-block">周浩然于1930年代初走上新文学之路并参加青岛“左联”,是革命文化战线的英勇战士。抗战爆发后他毅然投笔从戎,成为青岛早期武装抗日的卓越领导人之一。1939年8月,他担任中共即墨县委委员、组织部部长,9月在刘家庄一带开展群众工作不幸被敌人杀害,年仅24 岁。</p><p class="ql-block">周浩然用短暂的生命书写了人生的辉煌,他的精神闪烁着共产党人崇高理想的璀璨光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周浩然烈士(1915~1939)</span></p> <p class="ql-block"><b>为追寻理想而求索</b></p><p class="ql-block">从少年起,周浩然就开始了对崇高理想的追寻和求索。翻开他的作品可以看到这样的诗句:</p><p class="ql-block">学习本为济世用,</p><p class="ql-block">清谈古今少趣味。</p><p class="ql-block">劝君仰看白云堆,</p><p class="ql-block">劝君俯视江流水。</p><p class="ql-block">人生如斯常易逝,</p><p class="ql-block">少当努力待奋飞。</p><p class="ql-block">在追寻求索中,周浩然迈出重要的几步:</p><p class="ql-block"> ——在父亲影响下立志报效社会和民众。周浩然的父亲周孚先曾在济南从事律师工作,1922年被委派参与收复青岛工作,后开办律师事务所并出任青岛律师协会会长。他为人正直开明、学识广博、主持公道,具有浓厚的爱国思想。周浩然6岁父亲送他进村私塾读书,灌输中华传统文化思想。1925年,父亲将其插班青岛北平路小学(今青岛北京路小学)高年级。受父亲影响,周浩然勤奋学习思考,追求正义,立志报效社会和民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青岛北京路小学(原青岛北平路小学)</span></p> <p class="ql-block">——在大革命影响下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进入青岛北平路小学时,正值中国大革命风起云涌。周浩然目睹资本家勾结军阀盘剥、残害工人和人民大众的罪行,受蓬勃兴起的大革命影响,思想迅速觉醒。这一年发生震惊全国的“青岛惨案”和上海“五卅惨案”,激起全国反帝风暴,社会各界纷纷声援工人罢工和反帝斗争。时任北平路小学教员的中共党员延伯真组织师生举行反帝集会,周浩然积极参加并向同学发表演讲,带领大家参加青岛工人和各界人士的示威游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青岛工人和各界人士举行游行,声讨青沪惨案制造者,支援纱厂工人正义斗争</span></p> <p class="ql-block">他在《我的人生之路》一文中写道:“我自己亲眼看见一次次几万工人罢工,一次次的千百学生挺身仗义。然而不幸的是一次次的活动都被当局武力镇压下去……,我认识了人世间的正义、光明、自由、平等和奸谲、阴险、欺骗、利用!” 汹涌澎湃的大革命和工人运动对周浩然走上革命道路产生了深刻影响。 </p><p class="ql-block"> ——在科学理论和进步思想影响下走上新文学之路。小学毕业后,周浩然先后进入青岛礼贤中学(今青岛九中)和青岛市立中学(今青岛一中)读书。市立中学国文教员胡孝澜(中共地下党员)引导他阅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和进步书籍,文学老师王统照(五四时期著名作家、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也给予热心指导。在科学理论和进步思想影响下,他热切学习宣传鲁迅、李大钊等人的作品和思想,积极进行文学理论研究与创作活动。同时,参加了由张天羽、铁佛、达诚等同学组成的进步学生团体,带领进步同学贴标语、撒传单,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在师生中产生了较大影响。1932年初中毕业后,周浩然考取北平大同中学(今北京二十四中),后又到上海、南京求学,联系国情深入学习思考,眼界日渐开阔。他深切感悟到:“中国人的事必须中国人自己办;中国的解放必须中国人自己努力;中国的光明必须中国人自己争取……要始终站在新进的一面,对着旧社会腐旧的遗骸始终不懈地果敢地攻击;对于新理想的大道始终勇敢地去追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青岛市立中学(今青岛一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周浩然手迹:中国人的事必须中国人自己办;中国的解放必须中国人自己努力……</span></p> <p class="ql-block"><b>为传播真理而呐喊</b></p><p class="ql-block">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革命文学界的组织,旗帜人物是鲁迅。它继承五四运动以来新文学发展的经验,制订了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的文学理论纲领,提倡文艺大众化,团结、组织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和推进革命文学运动。</p><p class="ql-block">中国“左联”成立后,在中共青岛地下市委领导下,4月,国立青岛大学地下党支部在学校成立“新文学研究会”(即青岛“左联”)。</p><p class="ql-block">1933年春,周浩然结束在北平、上海的学习生活回到青岛,与彭也夫、于黑丁等挚友一起探讨国家前途命运和唤醒民众等问题。他们编印、散发传单和宣传册,发表对时局的见解,传播进步思想。</p><p class="ql-block">这些活动引起中共青岛地下市委关注。 1933年夏季一个晚上,中共青岛市委宣传委员、“剧联”党的书记俞启威和中共青岛市委青年委员、“左联”党的书记乔天华约见周浩然和于黑丁,深入交谈并吸收他俩为青岛“左联”成员。这次谈话成为周浩然走上革命人生之路的决定性一步。他兴奋地对于黑丁说:“战斗就在面前,但当务之急就是要武装我们的头脑,那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革命知识”。</p><p class="ql-block">加入青岛“左联”后,周浩然义无反顾地冲锋在革命文化战线前列,努力学习革命理论、传播真理、揭露黑暗、唤醒民众,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文化宣传活动。一次,中共青岛地下市委负责同志从上海寄回《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概要》等马列著作和进步书籍,青岛“左联”成员兴奋地阅读并座谈。周浩然提出:要高举五四爱国运动旗帜,反对帝国主义反动文化对中国的渗透,反对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对新文化的摧残和破坏,为发展革命文艺而奋斗!他提议并与彭也夫、于黑丁、姜宏等人一起,组成《汽笛》文艺社,编辑出版了文艺周刊《汽笛》。《汽笛》象征革命的号角,表达着宣传真理、唤醒民众的信念、思想和声音。</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周浩然发起创办《汽笛》文艺社,编辑出版文艺周刊《汽笛》并设计了刊头</span></p> <p class="ql-block">周浩然在《汽笛》周刊和《青岛民报》上发表了大量进步文章,如同犀利的投枪扎向腐恶势力,鼓舞工人阶级和革命群众的斗争信心,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共青岛地下市委给予大力支持,派乔天华亲自指导《汽笛》编辑工作。</p><p class="ql-block">这些,刺痛了国民党青岛当局。他们查封《汽笛》文艺社,逮捕了文艺社部分成员,并通缉周浩然和于黑丁。周浩然被迫于1933年9月离开青岛,重返北平大同中学读书。</p><p class="ql-block">1934年夏,在国民党特务活动猖獗的情况下,周浩然冒着被逮捕的危险从北平回到青岛。此时,青岛的共产党、共青团等组织多次遭敌破坏,许多党团员、爱国学生、进步青年和革命群众被捕。在白色恐怖下,周浩然毫不畏惧,起草了《反南京政府宣言》《告全市同胞书》,印成传单,联络进步学生到工厂、学校和社会散发,并送进市教育局和市长沈鸿烈的办公室,揭露、抨击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p><p class="ql-block">1935年5月,周浩然进入新青岛报社,主编《小青岛》文艺副刊。他以梦熊等十几个笔名,连续发表了《答唐泉东》《法租界的惨案》《星》《夜》《给青年作家》《关于文艺》等大量杂文和文学评论文章。他在《法租界的惨案》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性命不值钱,中国善良的劳工群众们,只好被帝国主义任意地枪杀!开他们的心,作他们活动的枪靶!”“但不悉政府将怎样解决这事情”。9月,他发表了长达两万余字的《漫谈文艺》,深刻论述文艺的方向、内容、形式及真善美等问题,展露出犀利的革命锋芒和卓越的文学才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周浩然在报刊上发表的部分文章</span></p> <p class="ql-block">这段时间,周浩然满怀激情为传播真理、揭露黑暗、唤醒民众鼓与呼,撰写发表了一批优秀文学作品和文章,在青岛新闻界和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p><p class="ql-block">周浩然在《新青岛报》发表的进步杂文和文学评论文章受到右派报纸的攻击,国民党当局给报社施加巨大压力。他无法在此继续工作,于1936年离开报社进入国立山东大学哲学系学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位于青岛的国立山东大学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b>为抗日救亡而从戎</b></p><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为拯救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国大旗,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p><p class="ql-block">在民族危亡关头,周浩然坚定地迈出与诸多革命文学工作者不同的一步——投笔从戎。他在《赠张元生先生》一诗中抒发了武装抗日的坚定志向:</p><p class="ql-block">哀我黎民水火中,</p><p class="ql-block">仍是干戈扰攘秋。</p><p class="ql-block">我不奋勇谁杀贼,</p><p class="ql-block">一朝人物皆豕狗。</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但愿肝胆硬如铁,</p><p class="ql-block">手持弯弓射胡月。</p><p class="ql-block">宁使中原狼烟起,</p><p class="ql-block">不教贼子再猖獗。</p><p class="ql-block">他在日记中写道:“杀敌御侮是当前人人之责任,我们决不许日本掠夺中国寸士,杀伤中国人民。”“我血性男儿,正宜苛戈,奋起誓死卫国,奋勇杀敌,斯时民众无第二路可走,惟血洒疆场,此其时矣!” “我拟成立即墨抗日游击队,从各乡招集500人从事训练。我觉此事非先自己脚踏实干不可。”</p><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周浩然毅然弃学回乡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武装斗争。他深入集市、学校、街头和群众家中发表演说、做群众工作,宣传抗日救亡道理。组织成立了即墨县抗日义勇军游击队,他担任总负责人。义勇军收集枪支,扩大武装,抗日安民,受到农民群众热烈拥护,很快由几十人发展到数百人。</p><p class="ql-block">1938年3月9日,驻青岛的70余名日军乘两辆汽车赴莱阳扫荡。中午行至渭田五沽河桥头,遭到严阵以待的村民自卫队和乡校士兵猛烈阻击。日军多次进攻被击退,伤亡惨重,于下午3时左右回撤。</p><p class="ql-block">周浩然得知日军去莱阳扫荡,决定予以痛击。他带领抗日义勇军游击队,联络莱阳三甲乡部分乡校官兵,在日军回撤必经之地集旺疃村三官庙附近截断公路、伪装设伏。撤返日军进入伏击圈后,周浩然带领战士们用土枪土炮击毁日军卡车,集中火力围歼被困之敌。战斗持续至深夜,抗日队伍大获全胜,歼灭日军30余人,击毁军车2辆。 这是青岛地区早期武装抗日的一次完胜之战,狠狠打击了日军气焰,有力鼓舞了青岛人民抗日斗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周浩然领导的集旺疃伏击战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10日上午驻青岛日军乘多辆汽车前往救援,在未找到抗日武装情况下气急败坏地窜至集旺疃村、刘旺疃村行凶报复,制造了13名村民被枪杀或烧死,1人被刺伤,656间房子、19000余斤粮食、114头牲畜被烧毁烧死,150多户村民无家可归的惨案。</p><p class="ql-block">1939年春节刚过,周浩然被党组织派到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山东沂南岸堤干校)学习。他认真学习毛泽东著作《论持久战》和《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并接受军事培训,思想理论水平和军事素质得到很大提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山东沂南岸堤干校)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b>为坚守信仰而献身</b></p><p class="ql-block">1939年7月1日,周浩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前他深情写下《赠友》一诗,表达了对马列主义的坚定信仰,抒发了为实现崇高理想甘愿牺牲个人一切的决心。诗中写道:</p><p class="ql-block">念念难忘惟马列,</p><p class="ql-block">斗争原为护农工。</p><p class="ql-block">此去将来无他志,</p><p class="ql-block">血染冰天雪地红。</p><p class="ql-block">1939年8月,中共即墨县委成立,胶东区党委任命周浩然任县委委员兼组织部部长。</p><p class="ql-block">当时,国民党反动当局到处搜捕共产党人,日军经常进行扫荡,地方汉奸势力大肆捕杀抗日积极分子,形势十分严峻凶险。</p><p class="ql-block">为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县委领导成员分散开展活动,建立基层党组织,深入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周浩然主动要求到即墨县最危险的瓦戈庄村、灵山、刘家庄一带开展工作。为争取当地民团抗战,他多次以走亲戚、做买卖为掩护,到各村开展工作,宣传党的抗日主张。这使当地日伪势力感到恐慌和仇恨,千方百计进行搜查、围捕。</p><p class="ql-block">9月一天傍晚,周浩然到西尖庄村开展工作时被叛徒出卖,受到敌姚士吾部追捕。他突围进入青纱帐,身负重伤仍顽强与敌人展开枪战,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周浩然在西尖庄村这座老旧房屋开展工作时被敌人包围,在突围中壮烈牺牲</span></p> <p class="ql-block">“血溅碧草,肝脑涂地,这是革命者人人应当准备的一步!”周浩然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和解放事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48年6月6日,青岛《大中报》刊载《周浩然之死》文章,披露了周浩然牺牲的消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周浩然手迹:血染碧草,肝脑涂地,这是革命者人人应当准备的一步!</span></p> <p class="ql-block"><b>理想之光照后人</b></p><p class="ql-block"><b></b>周浩然遗存下来的文章、书稿,大量记载着他对崇高理想的追寻践行和深刻感悟,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周浩然的部分遗作</span></p> <p class="ql-block">其中,有些重要理念发人深省:</p><p class="ql-block">——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人生远大理想。早些时候,他认为“信仰和自尊都是生命”“我们当先有大的理想,然后再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后来他的思想不断升华,认为“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光明之路”,最有价值的生命“是对社会、对大众、对大公的世界有所新的建树,”“领导人们走进真善美的社会,走进光明自由的大社会”“为全人类的幸福而牺牲”,并自觉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不懈奋斗。</p><p class="ql-block"> ——把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视为人生至高境界。他认为,“终日为自己命运操心的人,那是极可鄙的。” “不要报酬、只尽义务是神圣的”。他鞭策自己“不图功名,不谋权位,只尽责任,只尽义务,绝不求荣于人类,绝不福利于自己”。</p><p class="ql-block"> ——把为民众谋利益,作为人生根本宗旨。他写道: “为了民众的幸福,绝不顾惜我的生命;为了民众的自由,绝不吝啬我的头颅;为了民众的光明,绝不计较我的血液”。决心为了民众幸福、自由和光明的未来,不惜牺牲个人一切。 </p><p class="ql-block"> ——崇尚坚定的革命气节和乐观主义精神。他写道:“革命者对于死,尤其是壮烈的死,应当看作是一种美丽的事情”“视死如生乃革命之真精神”。认为“我们今日所受的艰苦,便是明日所享的幸福;我们今日所流的热血,便是明日灿烂的鲜花”。</p><p class="ql-block"> ——秉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他认为“没有进取,我们的人生就根本没有意义。没有意义的人生活着何为!” “我们应时时随着时代的潮流前进,这才是做人的态度”。他践行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认为 “我们不怕劳苦,惟有多流汗,才能有大的成就;我们不怕牺牲,惟有多流血,才有多的收获”。</p><p class="ql-block">周浩然的理想信仰既具革命年代的鲜明特色,又体现了共产党人理想信仰的根本要求,对新时代加强党员、干部、青少年的党史和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很强的感召和启迪作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01年7月1日,中共即墨市委、即墨市政府在周浩然牺牲地(西尖庄村北)建立周浩然烈士纪念碑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坐落于西尖庄村北的周浩然文化园</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注:2002年9月,笔者撰写《周浩然与青岛》一文,先后载《璀璨的文苑——文化名人与青岛》,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青岛党史》2002年第5期;《青岛早报》2019年6月17日、24日。2011年7月,撰写《万里扶摇奋翅飞——周浩然对崇高理想的追寻和践行》一文,载《青岛党史》2011年第3期;《热血浩然志——周浩然研究文集》,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7年11月第1版。2021年4月,笔者将两篇文章整合成此文并增加部分照片,载青岛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辉煌百年.青岛文史资料第二十五集》(上册),青岛出版社2021年6月第1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