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3月24日,奈曼旗教研室张海老师来我校指导交流,期间参与了我校数学学科的研磨课活动,对崔老师《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在引课环节张老师主张用生活情境导入,使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意在激活孩子原有的认知经验,激发学习兴趣。</b></p> <p class="ql-block"><b> 3月26日,在于静主任的组织下我校全体数学教师集体观摩了吴正宪老师的《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深度学习”》的专题讲座。讲座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做心中有儿童的教育”。那将数学这门学科和儿童连接到一起,就不得不考虑儿童数学学习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对学习内容的感兴趣程度,对学习数学的价值的认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和自信心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能激发学生兴趣,能引导学生自觉的想一些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习真正发生。</b></p> <p class="ql-block"><b> 两次活动分别向我展示了教学中的两个关键词:兴趣和情境。怎么进行教学设计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到底是什么?怎么创设情境?创造什么样的情境学生才能感兴趣?带着这些疑问我翻阅了“数学大问题驱动学习”课题实验研究学习材料,在《数学教师不能缺失的几个意识》一文中提到了数学教师要有创设情境的意识。情境是一种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首先情境是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其次它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打开学生思考这扇大门的钥匙,是为了把学生引向思维活动。</b></p> <p class="ql-block"><b> 在吴正宪老师《答小学数学教学50问》中也提到创设情境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数学情境等。</b></p><p class="ql-block"><b> 首先,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探讨数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教师可以抓住联系,创设生活情境。比如,小数的认识,就应与“元、角、分”紧密联系,这样小数概念就会自然的在儿童的心底里生根。</b></p><p class="ql-block"><b> 其次,小学教师所教的数学,是“儿童数学”,儿童喜欢故事,教师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很多数学的发现都有着精彩的故事,如从最早的结绳记事到数字的产生,阿基米德由一次洗浴发现了排水法计算体积等,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精彩纷呈的数学故事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调动和促进学生的积极性。</b></p><p class="ql-block"><b> 再者,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学习有时并不与小学生原生态的生活现实直接联系,但是会联系学生的“数学现实”,教师就可以创设数学情境。比如,学习三角形、梯形、圆形的面积,教师在教学时可创设“回顾前情”的情境:“之前学习平行四边形,我们是怎样推导面积公式的?”“你能把今天的图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面积公式吗?”创设数学情境促使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来解决。总之,无论创设怎样的情境,把握数学本质才是一切教学法的根。</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