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追春(1)--青岩古镇

黄跃君

春像一位少女,鼓动着飘逸的风情;春像一位画家,涂满了蓬勃的色彩;春像一首诗,如蜂般甜蜜,如酒般香醇。<br><br><div>春天是令人向往的季节,万物复苏,充满了生机和希望。在这个季节里,人们都有各种各样的出游安排。我的打算则是贵州追春。这不,机遇来了,干妈一家亲戚好友准备去贵州旅游,我赶上了机会。3月14日,一行12人飞赴贵阳。</div> 15日上午,我们开始了第一站的低碳环保游--坐贵阳203路公交车前往青岩古镇。<br><br><div>经过近二个小时行驶,公交车将我们开到终点站青岩。</div> 古镇位于贵阳市南郊花溪区,距市区29公里,与黔东南镇远、赤水丙安、锦屏隆里,并称为贵州四大古镇。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8年),历明清两代,迄今已有643年历史。<br><br><div>最初是一座军事城防要塞,后演变为山地兵城,有贵阳“南大门”之称,是贵阳市首个5A级旅游景区,被评为中国最具魅力小镇之一。<br><br></div><div>古镇因全部用青灰岩建成而得名。又由于周边有石头山,也称石头城。这里以石砌墙,以石铺路,以石筑桥,以石造房。<br>以青岩古镇为代表的传统建筑,犹如一株绽放的奇葩,被专家学者誉为“石头绝唱”。有人说,走进青岩古镇,就像进入一个“石头艺术世界”。<br><br></div><div>古镇东西巷长700米,南北巷长1000米。四周设有城墙和四座城门。</div><div><br></div><div>我们从西门进入古镇。</div> 在这座浓缩了600多年文化的小镇里,完好地保存了大量工艺精湛的明清古建筑,交错密布着九寺、八庙、五阁、三洞、二祠、一宫、一院等几十处重要历史文物。<br><br><div>这里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没有高楼大厦的压抑,没有柏油水泥路的烦躁,宁静自然,古朴安逸。<br><br></div><div>商业街上店铺鳞次栉比,到处是当地的土特产和手工艺品。</div> 这里的民居多为重檐悬山式。贵州素有“天无三日晴”之说,为了不耽误生意,将门面作为商铺的民居,仅有一重檐,难免经不起带着风的偏山雨的冲击,智慧的古镇人便加了第二重檐。这样就能很好保护铺位柜台不受雨淋。这种独具鲜明地域色彩的多功能民居在全国也属罕见。 万寿宫是道观,建于清康熙年间,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最早是江西会馆,为南来北往的商贾之所。座东朝西,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宫门和屋檐上的雕刻美轮美奂,让人过目难忘。 慈云寺是佛殿,始建于康熙年间,道光十二年(1832年)重修,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 转眼间,到了“背街”。这是一条位于南街与西街之间的幽静小街,是古镇最具特色的一条石街。<br><br><div>青石铺砌的石板路面,历经600多年的风雨冲刷和磨砺,平坦洁净,亮可鉴人,泛着青黑的光芒。</div> 小街两边,是质感粗糙、层层片石垒起的院墙。墙上布满岁月的藤蔓。 这里是摄影的绝佳点,也是美眉们的最爱。你瞧,这位美眉忘情地摆出各种姿势。 幽幽小巷、悠悠古韵,依稀一条石板制成的时空隧道,给人带来一种独特的时空感与神秘感。 这里是姜文主演的电影《寻枪》拍摄地,曾留下无数精彩镜头,使古镇为更多人所知。当年,青岩古镇就是姜文推荐的,他曾在此度过小学时代。 古镇偏僻安全,城墙门坚固厚实。抗战时期,八路军贵阳交通站在这里建立安宣点,接纳了不少“避难者”。许多共产党高级干部家属被疏散到这里。周恩来父亲、邓颖超母亲等都曾在这里居住过。还是当年浙江大学的西迁办学点之一。<br><br><div>背街2号是周恩来父亲周懋臣1939-1941年的居住地。</div> 不知不觉中,来到了北门。 从北门一直向南,既是古镇的中轴线,也是古镇最繁华的主街,还是著名的茶马古道(贵州段)。 牌坊是古镇的标志。历史上共有八座牌坊,现仅存三座。其中最著名的是赵理伦百岁牌坊,被作为古镇门票的封面。 建于清朝,面北背南,高9.5米、宽9米。惊奇的是,牌坊没有基槽,仅靠四个长方形柱基直接立在地面,立柱南北两面均有精致的石鼓和狮子雕塑护柱,上书“升平人瑞”,寓意政通人和、祥瑞百岁,寄托着古镇人朴实而真诚的期盼。 百岁坊创意独到的造型,被艺术大师刘海粟誉为“实属罕见而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br><br><div>距百寿坊几步之遥的是南门--定广门。古时曾是扼守贵阳南大门的第一座门户,在四座城门中最为气势恢宏。</div> 巨石砌成的逶迤城墙和威武城门楼。 城外蜿蜒的石板路和两侧的花草、小湖,构成一副春天怡人的油画,古镇的很多宣传照都取景于此。 伫立在定广门城墙上,感受到当年古镇作为军事要塞的雄姿和威力。<div><br></div><div>城墙上筑有敌楼、垛口、炮台,均用方块巨石所建。</div> 依山而建的古城墙宛如一座小长城! 登上城墙俯瞰,群山环绕,城墙内外,民居林立,田野阡陌,小湖旖旎,风景这边独好。 极目远眺,绵延山谷中的古镇,地势高低起伏,民居依山傍岭。 回望远方,一幅立体画卷跃入眼帘! 从城墙垛口拍城南新区。 好多同伴登上了城墙最高处,大家兴致勃勃,来来,Poss 一下! 古镇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名人荟萃。清朝贵州历史上第一个壮族科举文状元赵以炯就是青岩人。<br><br><div>这是赵公专祠。</div> 还有状元府--赵以炯故居。可惜已到中午时分,匆忙之中,忘了拍下故居大门,只进去拍了张赵以炯人物塑像,没有时间仔细参观。 “四教合一”--有别于其他古镇的独特风格。佛教的慈云寺、道家的万寿宫、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融洽共生,和谐相处,东西方文化矛盾而又统一地并存着。<br><br><div>据当地历志记载,1851年,一位法国教士开始在这里宣扬天主教。新中国成立前,基督教传进古镇。</div> 天主堂立于一段砖瓦混建的围墙中,显得格外耀眼。两侧白底红字写着一副楹联:“两大包罗统属一元开造化,群生普仰并无二帅可钦崇”。 饥肠咕噜,提醒我们该吃饭了,同伴们纷纷寻找吃饭处,发现一家为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免费提供餐饮的饭店,为他们点赞! 城北一隅。 找着找着,便到了古镇北门,又称玄武门。重檐歇山式顶木结构,屋顶为青灰色瓦面,泥塑脊饰,是古代钦差下达皇帝圣旨的场所,初建于明朝天启年(1621-1624年)。 终于找到了适合大伙合影之处,赶快来一张! 约一点半,我们在北城门外饭店一条街上吃到了在古镇里随处可见、早已垂涎欲滴的金牌美食--状元蹄。 青岩是一座因猪蹄而闻名的古镇。据说,这里名气最大的不是建筑,而是状元蹄,当地一绝。“游青岩古地,品青岩美蹄”已成为一种旅游文化现象。许多贵阳人周末驱车来,不为游览,只为猪蹄。 有关典故:清末赵以炯赴京赶考,启程前,其母陈氏为他卤制了一锅猪蹄带在路上吃,结果他金榜题名,中了状元。当地人便将卤猪蹄称为“状元蹄”。<br><br><div>制作状元蹄的秘诀:选用当地农村饲养的一岁左右的猪蹄,取十余种名贵中药入味,经文火温煨,精心卤制。吃时,可用当地特有的双花醋蘸汁,入口肥而不腻,糯香味美。同伴们品尝之后,赞不绝口。</div> 喜欢古镇的沧桑和古韵,难忘古镇的状元蹄和米豆腐,享受了一次难得的视觉和味觉双重盛宴。 (注:本文中有几张照片系同伴所拍,深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