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0, 0, 0);"> (阅读时间约50分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0, 0, 0);"> 静安区巨鹿路,在区政府版图中,属最南端的一条马路,紧靠徐汇区,黄埔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0, 0, 0);"> 这块地方,在上海作家笔下,称之为:上只角,法租界,花园洋房</b><b style="font-size: 18px;">钢窗</b><b style="color: rgb(0, 0, 0);">蜡地,闹中取静的好地段。</b></p><p class="ql-block"><b> 巨鹿路原名巨籁达路,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于1907年,以法国驻沪领事巨籁达命名。今在黄埔区巨鹿路还能看见以巨籁达命名的弄堂。</b></p><p class="ql-block"><b> 1943年汪精卫政权接收法租界时更名钜鹿路。</b></p><p class="ql-block"><b> 1966年改为巨鹿路至今。 </b></p><p class="ql-block"><b> 巨鹿路横跨黄浦区、静安区。</b></p><p class="ql-block"><b> 全长2290米,西起常熟路→富民路→襄阳北路→陕西南路止,属静安区管辖范围内。</b></p><p class="ql-block"><b> 过了陕西南路,向东走就是黄浦区地段。陕西南路→茂名南路→瑞金一路→成都南路→重庆南路止。高架桥没建之前,马路向东延伸二条,一直延伸到新城隍庙那里,现在这片被延中绿地覆盖。</b></p><p class="ql-block"><b> 纵观整个上海城区,目前这里保留着较完整的老房子,老弄堂,百姓的市井生活场景,彰显这里旺旺的烟火气息。</b></p><p class="ql-block"><b> 有人说到了上海,一定要去东方明珠电视塔俯瞰上海全貌。而我却要说,来了上海,不仿去巨鹿路逛逛,在法国梧桐树下走走,坐在路边小店呷一口咖啡☕️,观望来去匆匆过路人,穿越近百年的老弄堂,体验一下老城区里的历史文化风貌街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0, 0, 0);">居住在这条马路六十多年,从这条马路上,</b><b style="font-size: 18px;">来来回回,</b><b style="color: rgb(0, 0, 0);">进进出出,不知走了多少趟,熟悉这里的一楼一门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熟悉这里的每一条弄堂,哪几条弄堂是可以从这街穿越到另外一条街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0, 0, 0);"> 回忆少年时代的这条马路,总有些瞬间能温暖整个曾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0, 0, 0);"> 巨鹿路以它古朴高雅,以它独特的人文环境而闻名于上海滩。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0, 0, 0);"> 而今的林荫大道,马路两边座座英国乡村式花园住宅、法式建筑、邬达克建筑,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小楼,新式里弄住宅,石库门建筑,均散发着浓浓的上海老味道。</b></p> <p class="ql-block"><b>徜徉于巨鹿路间,给人感受至深的是浓浓的文化气息,走在路上不经意间,你就会看见上海作家协会,《收获》等一些杂志社,还能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地址,作家书店,文学沙龙,外文培训机构,文物局(原市文化局)中小学校;天主教君王堂;中外著名作家,影视表演艺术家,书法家,连环画艺术大师曾居住的楼房;餐饮美食文化,小资情调的各类小商店;保持良好的原生态的环境,原居住民,接地气有烟火气,体现着上海弄堂文化。</b></p><p class="ql-block"><b> 漫步在这条街上,您是否觉得有一种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在慢慢的品味中熏陶着每一位过路客。</b></p> <p class="ql-block"><b>三公里长的巨鹿路,夹在淮海中路与南京西路中间,属闹中取静的后街。</b></p> <p class="ql-block"><b>伴随着老建筑,装修一新的街边咖啡小屋飘香,随风传入耳畔的西洋乐声,脚踩着光影斑驳的法国梧桐树下,那些时常从身边走过的老街坊,匆匆擦肩而过的打扮入时的年轻女孩。</b></p><p class="ql-block"><b> 巨鹿路吸引四方游人,网红酒吧、日式料理、港式粤菜、茶餐厅,东南亚风味粤菜,直至夜深人静才散去,来此,坐坐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时光,满心的品尝美味的各类小资人群。</b></p><p class="ql-block"><b> 来此,也读懂社区文化生活,徐步而来,延伸出向往的生活气息扑面。</b></p><p class="ql-block"><b> 茂密的林荫道路,夏日可以防晒遮阳,下雨了可以挡一阵子雨水,秋天观叶🍂落满街,又是巨鹿路盛景之一</b></p> <p class="ql-block"><b>从巨鹿路常熟路口892号走起。</b></p><p class="ql-block"><b>这里曾经的上海老年报社,"老友"国际旅行社。隔壁也曾是意大利领事馆官邸,不大的院内,与屋顶齐高的旗杆上,悬挂意大利国旗,如果不注意看是看不见的。</b></p> <p class="ql-block"><b>868号----892号共计12幢,建于1930年的英式毗连花园住宅,大多隶属警备区领导人居住在这里。</b></p><p class="ql-block"><b>军属遗孀后代陆续搬走,房屋易主。</b></p> <p class="ql-block"><b>原空军招待所,现今的巨鹿别墅,开设许多高档餐馆,而对面数栋的小楼,以前都是上海警备司令部里的参谋长司令的官邸。</b></p> <p class="ql-block"><b>有钱就任性,为子女买下这房,嫌老洋房不够洋气,把好端端的历史建筑夷为平地。引起民愤,社会舆论的关注,不得已,又重建,恢复其建筑原貌。</b></p><p class="ql-block"><b> 摄于拆楼前</b></p> <p class="ql-block"><b> 巨鹿路889号原是空四军后勤部在上海的发展招待所,专门接待空军师团级别的,独栋小楼是接待兵团级首长。</b></p><p class="ql-block"><b> 改革开放后,几经更名为巨鹿苑、席家花园、巨鹿花园……。</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空军招待所这栋小楼,以前专门招待兵团级以上的首长。</b></p> <p class="ql-block"><b>父亲老战友是空四军后勤部部长,一九八一年我结婚时,曾在空四军招待所食堂办了两桌🍷酒席,一桌酒席才六十元,如果需要鱼翅的一桌八十元,买了两瓶五粮液才六元多,两条中华牌香烟才一百元。</b></p><p class="ql-block"><b> 岳父岳母以前是北京军区坦克二校,在这里招待他们比去大饭店好。</b></p> <p class="ql-block"><b>那天所长把这楼房门打开,让大家在里面坐坐喝喝茶🍵,休息休息。</b></p> <p class="ql-block"><b> 上世纪八十年代,江苏某校办工厂一行人来沪培训下榻在此。</b></p><p class="ql-block"><b> 豪华客房昂贵的价格,一行人对服务员说:双人间我们可以睡四个人。</b></p><p class="ql-block"><b> “怎么睡啊”?</b></p><p class="ql-block"><b> "我们可以打地铺啊"。</b></p><p class="ql-block"><b> 服务员听后笑着摇摇头。</b></p> <p class="ql-block">在巨鹿花园内,可以品尝到海鲜,越南、泰国菜等国的高档美味佳肴。</p> <p class="ql-block"><b>靠近空四军招待所,883号一排小楼是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居住,后被置换去了别处居住,这些小楼至今还空关着。</b></p> <p class="ql-block"><b>几十户人家早几年动迁,现在几经大修,有公司老板入住?</b></p> <p class="ql-block"><b>小时候就看见这棵树,很多年来,这棵长歪了的老树,一直占据着人行道中间,越长越斜。</b></p> <p class="ql-block"><b>伴随着老建筑,修缮装修一新的街边的店铺,在斑驳光影的法国梧桐树下,那些时常在身边,擦肩而过的摩登女孩。</b></p><p class="ql-block"><b>这里有很多丰富的美食,除了咖啡店,还有网红酒吧、日式料理、港式粤菜、茶餐厅,东南亚风味粤菜等等,来此,绝对可以满足品尝美味的各类小资人群。</b></p><p class="ql-block"><b>网红小吃店不断更名,不时推出各式美味佳肴,</b></p><p class="ql-block"><b>夜上海本私家菜,老克勒下午茶,将军面馆,辛巴,面屋武士·龙,东家小馆,醉匠烧……</b></p> <p class="ql-block"><b>巨鹿路唯一留有军人住宅,大门上方挂着军人之家与军徽,这是退休老将军的住宅。</b></p> <p class="ql-block"><b>静安巨鹿路不长的话段路上,有名的没名的弄堂有八条弄堂。而四明村,大兴里弄堂可以穿越到延安中路。</b></p><p class="ql-block"><b> 图为:巨鹿路820弄景华新村。原上海地产富商在自己的花园内划出一部分地建造的住宅,因花园风景华丽而名景华。 1938年竣工,当时属于新式里弄住宅。</b></p> <p class="ql-block"><b>弄内12号是百岁画家朱屺瞻旧居</b></p><p class="ql-block"><b> 22号是沙文汉领导的中共地下党联络点旧址</b></p><p class="ql-block"><b> 沙文汉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省省长等职。</b></p><p class="ql-block"><b> 一日,见一群知识青年,身着深色西装排队于门前,马路对面,三五成群,衣着光鲜靓丽的年轻人,警车在不远处静候,警灯不断闪烁。问围观者,得知香港艺人来此,在楼内面试应聘者,粉丝知情追随而至。 </b></p> <p class="ql-block"><b> 景华新邨临街底层住家,相继开起富有小资情调的商店,街边每一间小屋,改造为成有品味的特色小店。</b></p> <p class="ql-block"><b>845弄4号(弄名不详)国府军长陈金城旧居。</b></p><p class="ql-block"><b> 陈金城(1904-1983年)安徽全椒人,国民党中将,爱国将领,江苏文史馆馆员。 </b></p><p class="ql-block"><b> 原系国民党军长陈金城在解放战争山东战场上被俘。上述房地产原由其在沪的妻子谢明义和一个双目失明的胞妹居住,当谢明义得知陈金城在山东兵败下落不明后,因不明真相,自杀身亡。</b></p><p class="ql-block"><b> 1956年陈金城在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b></p><p class="ql-block"><b> 在1960年11月28日的第二批特赦战犯名单中,陈金城的名字赫然纸上。因家人都在南京,便被分配到南京国营木器厂当工人,一年后被聘任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b></p><p class="ql-block"><b> (信息来自网络)</b></p><p class="ql-block"><b> 照片中巨鹿路845弄5~11号楼是沿街住户。</b></p> <p class="ql-block"><b>上海卫生局老干部活动室。 </b></p><p class="ql-block"><b> 建国初期此处是一家私立医院🏥,后又为上海市儿童医院。我小时候发高烧喉咙痛,母亲带我来此看病。 </b></p> <h3><b>老洋房掩映在城市深处,历久弥香,它高贵典雅,又不失现代时尚的气质和风韵。</b></h3> <p class="ql-block"><b>786弄光华里</b></p> <p class="ql-block"><b> 光华里13号胡蝶(1932年起)旧居。</b></p><p class="ql-block"><b> 胡蝶出生在上海提篮桥辅庆里第一弄第三家(现已拆),年幼时跟着时任京奉铁路总稽查的父亲到处跑,先后在天津、营口和北京等地住过,1924年回到上海,先在东余杭路541弄暂住,不久后搬到四川北路1906弄(余庆坊)52号,她在此居住了八年时间,为时最久,并在此成名。也是在此期间,她主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2年她全家搬到巨鹿路786弄的光华里13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信息来自网络)</b></p> <p><b>光华里弄堂右边一排楼即将拆除,不久建起楼房给街道办事处。</b></p> <h3><b>光华里66号民国外交部长王正廷旧居。</b></h3><h3><b> 1923年王正廷在巨鹿路上兴建了这所花园洋房,作为他在上海的私人府邸。旧居为砖混结构二层,复折式屋顶覆盖有红色机平瓦,底层墙面为红砖砌筑、上部抹灰,内外部的装潢都比较简单,以木结构为主。</b></h3> <h3><b>巨富大厦。</b></h3><h3><b> 巨鹿路靠近富民路口,原先这里有一家米店,小晨光去买米营业员秤好米往木框里一倒,赶紧用布口袋对着木框出口处接米,感觉米袋越来越沉快提不住了,系牢米袋口往肩上一扛走回家。</b></h3><h3><b> 盖起巨富大厦米店搬到对马路,店名为第六粮油食品商店,常去那家店买碱性水面条。不多久第六粮油食品商店也要拆迁了,在拆迁原址建静安寺街道办事处大楼。</b></h3><h3><b> 以后碱性水面条也没得吃了。</b></h3> <p class="ql-block"><b>辉哥火锅店</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巨鹿路786弄66号民国外交部长王正廷旧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23年王正廷在巨鹿路上兴建了这所花园洋房,作为他在上海的私人府邸。旧居为砖混结构二层,复折式屋顶覆盖有红色机平瓦,底层墙面为红砖砌筑、上部抹灰,内外部的装潢都比较简单,以木结构为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信息来自网络)</span></p> <h3><b>原沪光光学仪器设备厂</b></h3> <p><b>787~789号机械工程师汉奸陈咏仁旧居。</b></p><p><b> 陈咏仁是一位机械制作设计工程师。</b></p><p><b> 1938年无锡沦陷于日本侵略者之手。当抗战进人持续阶段,陈咏仁竟然用日本军部从中国搜集得来的废铜烂铁等五金物资为侵略者加工,甚至协助侵略者收购金属物资,制作机械,直接为日军军需生产服务而沦为汉奸。</b></p><p><b>(信息来自网络)</b></p> <p><b> 785弄1~3号原上海市人民政府机关干部宿舍。</b></p><p><b> 小学黄长生同学居住在此,其父1929年参加红一方面军,是毛泽民的警卫员,其母1931年参加红四方面军都是长征老红军。每天下午放学总看见黄长生父亲在门口小店和卖香烟的老头在下象棋。</b></p><p><b> 文革后,黄随父母举家迁往江西南昌定居。</b></p><p><b>改革开放后,一大家子又随父母回迁上海定居。</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红房子原来是爱美尔大楼</span></p> <p class="ql-block"><b>741号红房子住宅四层大楼,以后又加盖了一层。</b></p><p class="ql-block"><b>已故著名电影演员韩非旧居。他先后主演《乔老爷上轿》、《女理发师》、《魔术师的奇遇》、《锦上添花》等影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在路上偶遇著名电影明星韩非,有人就会高声叫道:乔老爷来了。乔老爷上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韩老爷头也不回,径直走他的路。</b></p> <h3><b>干净清爽的楼道</b></h3> <h3><b> 红房子大楼南面有一螺旋型铁楼梯直达四楼。放学后我们来到楼下,从一层楼梯一口气盘旋着跑上四楼,走在盘旋楼梯高处往下看脚下悬空。</b></h3><h3><b> 哇,真的好刺激啊!</b></h3><h3><b> </b></h3> <h3><b> 733号曾经是美军住宅。</b></h3><h3><b> 原上海警备区通讯站。 </b></h3><h3><b> 上小学时路过此处,偶尔会听到竹篱笆墙里面传出"滴滴答答"发报声。</b></h3><h3><b> 有一天看见两位解放军和一位老百姓在争执。原来过路者听到里面滴滴答答发报声,好奇的从竹篱笆缝隙往里张望,引起值勤战士警惕以为他是特务。一位战士拿着冲锋枪对准他"你是干什么的",吓得他赶紧躲到另一位战士背后。这场景至今想起来觉得蛮滑稽的。</b></h3><h3><b> 通讯站早已不存在了,现在是南京军区幼儿园。</b></h3> <p class="ql-block"><b>700号现上海逸夫职业技术学校,原上海市新成中学校址。</b></p> <p class="ql-block"><b>每次路过此地,想进去看望中学时代的老师,想看看曾经的教室,被看门的挡住。</b></p><p class="ql-block"><b> 隔着铁栅栏看见教学大楼,初(10)班教室就在四楼最西北角,冬天坐在教室里冷的要命,夏天热得像个蒸笼。</b></p> <p class="ql-block"><b>学校原有几栋这样的小楼,现在仅剩下唯一的一幢小楼矗立在操场前。</b></p><p class="ql-block"><b> 我们曾在球场上做广播操、打球,跑步......</b></p><p class="ql-block"><b> 我们曾在操场练队形,那是我们参加1969年上海市国庆二十周年大游行活动,作为学生代表方队队形走过人民广场检阅台接受全市人民的检阅。</b></p> <p class="ql-block"><b>上课是没有书本的,作业是不做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常态化的。</b></p><p class="ql-block"><b>到农村参加夏粮"三抢";深秋季节劳动之余去爬佘山;在卖花桥公社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b></p><p class="ql-block"><b>全班去松江县卖花桥公社生产队参加学农劳动,与当地的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天不亮我们下地干活拔油菜,等干完活,天已大亮,回到那户人家吃早饭,坐在灶头前往炉灶膛里添柴🔥,松江的大米饭就是好吃,城里人难得吃上,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米饭🍚,没有小菜下饭,也能吃上几大碗,碍于情面,尚不敢敞开了肚皮吃,有所收敛的,运气好还能吃到锅巴,嚼着格嘣脆香的锅巴。饭后负责洗净这家人的碗筷,算是给吃白食的一点劳动补偿吧,屋后有一个大水塘,竹树环绕,水塘不大,光着脚🦶站在青石板上,小塘水刚好沒过脚踝,</b></p><p class="ql-block"><b>刷碗残渣剩饭引来无数条小鱼,小鱼始终与人保持着一些距离,举手投足,那些小鱼俶而远逝,瞬间没了踪影。</b></p><p class="ql-block"><b>那时的松江县城,水系纵横交错,水网发达,家家都有小木船,生产队有大帆船,水泥机动船。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生产队运送公粮去公社粮库,靠水路运输。一艘大木船,敞口的船舱粮食堆的像个小山似的,船工用竹篙在岸边一撑,船缓缓的向河中央驶去,一同去的男生们兴奋的坐在船头船尾,看着船尾的船工在奋力的摇动一支橹,橹桨长约四五米,一头连接着麻绳与船板上的挂钩勾住,防止橹桨滑落水里,支起的橹浆一直延伸到船尾,再伸入水中,随着船工摇橹,橹桨一左一右在水里搅动,就是船的动力兼舵向。只见两位船工并排站立,双手搭在橹上奋力摇着橹。</b></p><p class="ql-block"><b>远处蓝天白云,微风拂面,夹着田间泥土草味的芬香,令人心旷神怡,船在两岸田间行走河湖,忍不住上前帮着船工摇橹,学着船工的模样,一手紧握粗粗的绳子,一手握紧橹桨,左脚在前,右脚在后,摇橹在胸前推出去又拽回来,循环往复着,感到手中的份量不轻……。</b></p><p class="ql-block"><b> 到华通开关厂,去斜土路皮鞋厂,去恒丰路桥面粉厂参加劳动。最难忘的是参加环卫所推粪车劳动。</b></p><p class="ql-block"><b>清晨四五点钟起床,在大饼油条摊,要一份糍饭团裹油条,再来一碗咸豆浆,算是今天的早饭。沿途经过同学家,吆喊一同走到指定地点,帮环卫工人推粪车。</b></p><p class="ql-block"><b>一人跟一位师傅,天还黑呼呼,在昏暗的白织灯光下,推着空粪车走街串巷,走进弄堂里去倒居民早已放在门前的马桶,环卫师傅一只手拎着马桶走到粪车边,另一只手拿着马桶盖托住马桶底部,随之听到的是噼里啪啦声。</b></p><p class="ql-block"><b>站在粪车边,令人窒息,赶紧捂住口鼻憋住气,憋不住气了,赶紧换一口气,还是臭。看到师傅若无其事的样子,将一只只马桶倒空再放回原处。天大亮,工作已经顺利完成。</b></p><p class="ql-block"><b>几天以后,我也照着师傅的样子,在学倒马桶。一桶污秽死沉死沉,估摸着,这一桶最少也有十来斤重,一只手根本提不起马桶,只好两只手提,掀开马桶盖一股臭味扑鼻而来,再看马桶里面黑呼呼的东西,刚吃的早饭差点吐出来。既然掀开了马桶盖子总不能再盖上,当旁观者吧,于是鼓足了勇气,双手提到胸部,晃晃悠悠的将东西倾倒出来,整个人就要趴在粪车上了。师傅在旁边帮1⃣️把。放下马桶赶紧看看双手是否沾了秽物,闻闻双手是否有臭味。有了第一桶,后面的顺手多了。</b></p><p class="ql-block"><b>推着满满的一车粪,沿着上海大马路走,这时已是上班的高峰时候,走在路上怕人看见有些不好意思。再看看身边的师傅,他双手紧握粪车把手,专注的看着前方,大步向前走。我也一步不落的跟着师傅脚步,在一侧用力推着 ……。</b></p><p class="ql-block"><b>逝去青葱年华,留下这番美好的回忆。</b></p> <h3><b> 709号原上海市文化局。</b></h3><h3><b> 现在是上海市社会文化管理处,上海市文化艺术档案馆,上海市文物局、文艺广播影视行政事务受理中心等单位。上海剧本创作中心等单位。</b></h3> <h3><b> 四明别墅原四明银行董事长的私人别墅。</b></h3><h3><b> 整个四明邨弄堂都是四明银行董事长出资建造的。</b></h3><h3><b> 四明别墅现在是德语培训机构。</b></h3><h3><b><br /></b></h3><h3><b><br /></b></h3><h3><b> </b></h3> <p class="ql-block"><b>四明邨里,名人墙篆刻着中外文化名人艺术家,曾居住过某号某楼。</b></p> <p class="ql-block"><b>照片中左边一排房子,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曾是一所幼儿园,记得上幼儿园时的情景,在弄堂空地上和老师小朋友一起玩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找朋友游戏。</b></p> <p class="ql-block"><b>曾经居住过章太炎、周建人。</b></p><p class="ql-block"><b> 泰戈尔1929年3月29日也曾住在这里。</b></p><p class="ql-block"><b> 著名画家吴青霞、陆小曼夫妇曾住在四明村923号。</b></p><p class="ql-block"><b> 诗人徐志摩、电影演员胡蝶,书画篆刻家等人都曾经居住在该弄堂内。</b></p> <p class="ql-block"><b> 据说707号蒋介石机要秘书,中统要人潘公展旧居。建筑面积498平方米,花园面积561平方米。</b></p><p class="ql-block"><b> 707号曾经是部队干部家属住宅。</b></p><p class="ql-block"><b> 这里曾经是我的常客,二楼的蒋家兄弟,三楼的纪家兄弟都是我的好朋友。我们在大花园里锻炼身体,举杠铃,练摔跤,捉麻雀,驱使狗咬猫,养鸽子,爬屋顶……</b></p><p class="ql-block"><b> 第一次嚼着硬邦邦的山芋干,看母鸡下蛋。</b></p><p class="ql-block"><b> 蒋家父亲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中受了重伤,被担架抬下前线,一个连队全部打光,蒋说他父亲弹片还留在身体里。</b></p><p class="ql-block"><b> 纪家父母在外地部队。三兄弟每人每月拿着父母给的15元生活费半个月时间花销完了,剩下的时间到他外婆家蹭吃,气得他外婆一顿数落。</b></p><p class="ql-block"><b> 以后蒋家,纪家兄弟参军当兵去了,我也下乡插队,大家各分东西杳无音讯。</b></p><p class="ql-block"><b> 前几年,这里曾是上海警备区司令员住宅,现在空关房。</b></p> <p class="ql-block"><b> 这家店原是上海十大饭店后勤管理的地方,现在属于襄阳饭店。</b></p><p class="ql-block"><b>如果说巨鹿路上违章搭建改建房,就数这家,原先这里和马路707号建筑布局一摸一样,一栋尖顶西式建筑,花园特长,有两个篮球场大。 你再看看现在的楼,怪里怪样的。花园建楼,破墙开店经商,开饭店,开酒吧,倒闭一家接着再开,有人说饭店在路口的风水不好。</b></p><p class="ql-block"><b> 再早先这里是上海国民党特务机关之一,它和原延安路陕西路口的一处建筑都是旧上海特务机关,建延安高架这楼拆了。 </b></p><p class="ql-block"><b> 如果你想知道这座楼的建筑风格,看一看巨鹿路707号建筑就知道了,就连几百平方米的花园大小也是一样的。</b></p><p class="ql-block"><b> 这楼原靠近巨鹿路是一层矮屋每周六职工去洗澡,从我家阳台看隔壁楼二楼有几扇窗口安装铁栅栏用来关押革命人士。</b></p><p class="ql-block"><b> 老楼拆了搭起四层高的楼,不三不四的楼与周围的老建筑不相符。</b></p> <p class="ql-block"><b> 夏日炎炎,午后突如其来的一场雷暴雨,路面积水。</b></p><p class="ql-block"><b> 我们早早的在家折好纸船,冒雨跑到积水路边赶紧把纸船放到水中,纸船在雨中飘荡,汽车开来激起波浪掀翻了纸船。</b></p><p class="ql-block"><b> 又拿乌贼鱼骨做小船,插上小木棍贴上三角纸当作帆,放到水中任你如何折腾它就是不沉。</b></p><p class="ql-block"><b> 雨小了,穿着雨鞋在路上划大水(蹚水),驶来汽车漾起水波,水灌到雨鞋里,一走雨鞋光光的响,索性脱掉雨鞋卷起裤腿光着脚丫在水中行走,路上小石子真搁脚。</b></p><p class="ql-block"><b> 雨停了,小巴辣子走出家门加入划大水队伍。水浅的地方大家欢快的跑着,每一步踩下去溅起一片水花打湿了衣裤。</b></p><p class="ql-block"><b> 一段路面积水很深快到大腿根部,划大水想快走几步感觉人要倒在水里,只能慢慢的艰难的挪步。有一个小伙伴不怕水脏高兴的在水里游泳,瞧他那狗刨式游泳。</b></p> <p class="ql-block"><b> 巨鹿路703弄,弄堂原名,康乐别墅。</b></p><p class="ql-block"><b> 搬来之前,我家住在延安西路侯家弄,父亲在华东组织部财委办审干二办,那里是一栋很大的别墅,侯家弄偌大的房子和花园。不多久,父亲工作调动,来到交通部公路设计上海三分局(现在的徐汇中心医院),单位提供选择的宿舍,有进贤路,陕西南路,建国中路,汾阳路,考虑到巨鹿路交通便捷,选定此处定居。</b></p><p class="ql-block"><b> 搬家时一辆吉普坐着一家五口人,车后拖斗,一只皮箱,几床被褥这就是我们的全部家当。</b></p><p class="ql-block"><b> 弄堂大门口一侧,看护弄堂大门一家人,老两口因儿子肺病死了,老两口搬走了,弄堂再没有人看护。一扇对开大木门用铁框箍着木门一圈,两旁的水泥立柱上,镶嵌着黑色的凸出的镂空的隶体字"康乐别墅"四个大字,“乐”是繁体字书写的“樂”字,白墙黑字格外分明。文革期间,康乐别墅四个大字如同四旧一样被敲打掉了,用石灰水涂抹,隐隐约约可见,几次粉刷墙壁,终覆盖老底字的痕迹了。</b></p> <p class="ql-block"><b>弄堂右边一排楼房,从弄堂口1号楼到弄堂底10号都是别墅式的房子,11~15号楼,是在1951年建造的房子。(说来也奇怪,康乐别墅弄内没有4号楼和13号楼,13号楼是八十年代后建的,那时隔壁再隔壁的资本家大花园里盖起多层房,大门与10楼大门紧挨着)。康乐别墅有独栋别墅和双连体别墅。</b></p><p class="ql-block"><b> 我所在的1号,原是一家资本家,解放前夕跑到香港去了,只留下管家看门,一直等到1953年没有等到主人身影,管家回农村老家去了。</b></p><p class="ql-block"><b> 我们住二楼,二楼大大小小共五间屋子连卫生间,皆是我家居住,家具根据父亲职务增配,房间显得尤其空荡。以后,单位有人结婚,父亲把房屋让出去,等到我们长大父亲想收回原屋时,1957年父亲工作调到一机部电器科学研究院(现副部级),1958年调到一机部电缆研究所(正厅局级),居住的房屋已经归属船舶研究所。</b></p><p class="ql-block"><b> 弄堂左边一排楼秀德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1953年末,</b><b>我家搬到康乐别墅1号楼,楼下厨房间一口烧木柴的大锅,旁边是立式小锅炉,小锅炉里的热水能供应二楼和三楼卫生间里的浴缸,脸池。厨房间里的小锅炉,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安装煤气台才拆掉了。</b></p><p class="ql-block"><b> 汽车间靠马路,一扇多层折叠式木门,现在的理发店。</b></p><p class="ql-block"><b> 弄堂2号三毛四毛和祖母生活在一起,大毛二毛跟随父母去了美国,每月寄来生活费先邮寄到香港,然后再转到中国银行,拿到手的是一百多元港币兑换人民币。三毛四毛父母去美国之前给老太太定做好的棺材,停放在楼下汽车间里,有时开门我们还看见棺材。有一天大清早,被咚咚咚敲打声惊醒,走到阳台往下看去,几个工人造反派挥舞着18磅的大锤使劲敲打着棺材板,这棺材板不是楠木就是上等的硬木,大锤敲上去棺材板上留下浅浅的印痕。几年后,三毛祖母死了,三毛四毛去了美国。</b></p><p class="ql-block"><b> 3号一家住着王家五兄弟二姐妹,个个身材高大,老大是上海工人足球队队员,老二是游泳健将,老三老四是市排球运动员。祖孙三代人济济一堂。</b></p><p class="ql-block"><b> 703弄没有4号,4号被5号替代。5号这户人家是印度尼西亚归国华侨,也许嫌4数字不吉利。文革前,我们曾在他家的汽车间,放置许多小人书供弄堂里的小朋友来看书,大家叫他邢老爹爹,暑假常去他家打康乐球,看到他家的房子里家具摆饰华丽气派。 </b></p><p class="ql-block"><b> 6.7.8号住的高级知识分子,公司职员。</b></p><p class="ql-block"><b> 9号住的是万国殡仪馆大老板,一手拿雪茄,一手拿司的克很绅士的样子。</b></p><p class="ql-block"><b> 在整个弄堂里10号的楼面积是最大,花园也是最大的,里面有假山池塘,比我们大的孩子拿着自制的火油轮船在池塘里开着玩。</b></p><p class="ql-block"><b> 11号有开设私人门诊的,12号住有国民党文职少将,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身板挺刮,不拘言笑,很有学者风度。</b></p><p class="ql-block"><b> 14号15号是上海警备区干部宿舍。</b></p> <p class="ql-block"><b> 703弄文革前每逢周四上午大家会自觉走出家门打扫弄堂,居民多以家庭妇女为主,她们穿着雨鞋拿着扫帚提着水桶参加打扫活动中,用水桶从水井里汲水,再用井水冲洗弄堂里地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弄堂里每隔几栋楼院子就有一口井,</b><b>打扫到哪一家门前,那家主人主动打开院子铁门供大家从水井汲水。先从弄堂底10号楼开始打扫,渐渐的向弄堂口洗刷过去,不一会整个弄堂地面被冲洗得干干净净。</b></p><p class="ql-block"><b> 现在再也没有人出来组织冲洗弄堂了,各</b><b style="font-size: 18px;">扫门前雪,</b><b>院子的水井用水泥封死了。</b></p> <h3><b>远处在建的静安嘉丽中心</b></h3> <h3><b> 朦胧雪雾中看四明邨屋顶和远处尚未竣工的嘉里中心建筑大楼。</b></h3> <p class="ql-block"><b>外出走大街喜欢穿越弄堂,那时的康乐别墅可以通到蒲园,再从蒲石村穿过,离淮海中路不远了。</b></p><p class="ql-block"><b>上海的弄堂,有弯弯曲曲的,走进这样的弄堂,走着走着看见一座楼堵住了去路,心想千万别走进死胡同,左拐右拐七绕八绕,终于走出来到一片新天地。 </b></p><p class="ql-block"><b>现在私家车多久,狭长的弄堂内停满了私家车,车辆进进出出,司机能把把车子顺顺当当开进弄堂,倒车子在指定车位,倒进倒出折腾几次,在保安人员指挥下车子停妥当。</b></p> <h3><b>你见过这么大的大铁棕刷子吗</b></h3> <h3><b>给地板保养一一打蜡</b></h3> <h3><b>在家里看到原中苏友好大厦顶端的红五星</b></h3> <h3><b> 604号是原上海汽车厂零部件仓库,两扇高大的黑漆大铁门平时紧闭。大门一侧是两层楼高的围墙,隔着高墙看见长条形的穹隆形屋顶。另一侧是门卫兼休息室。</b></h3><h3><b> 现在改作巨鹿菜市场,原先的屋顶掀掉又加盖一层做成棋牌室,菜场周边环境脏乱差</b>。</h3> <p class="ql-block"><b>703弄2号原秀德坊隶体大字在顾家楼弄堂口,早先卖过大饼油条供应市民早餐🥣……。</b></p><p class="ql-block"><b>秀德坊左邻是康乐别墅,右舍是熙(西)村,这些弄名随着时间的推移早被历史淹没。</b></p><p class="ql-block"><b>秀德坊2号荣宅,女户主荣毅珍,开明资本家,与荣毅仁是胞兄妹,荣毅珍身材高大挺拔。1962年其女儿赴新疆农场,临行前,在居委会举行送行仪式,荣毅珍拿着带闪光灯的照相机📷,为出征的女儿拍照留影,镁光灯一闪一闪耀人眼。文革时期,红卫兵抄家见抬出一箱箱塞满现钞的箱子。</b></p><p class="ql-block"><b>之后,荣毅珍落实政策,搬到巨鹿路红房子居住,身份是静安区政协委员。</b></p> <p class="ql-block"><b> 大兴里旁边是一家杂货店叫大和里。</b></p><p class="ql-block"><b> 烟纸店门口经常看见一个戆度(傻子),有人打给烟纸店传呼电话戆度就帮传呼一下,他走到接电话人楼下口齿不清的对着楼上大声喊叫。接电话人给戆度传呼的报酬三分钱。戆度拿到三分钱可以买糖吃了。当然这样的机会戆度是难得有的,除非店里人手忙不过来。</b></p><p class="ql-block"><b> 有几个调皮的小孩逗戆度白相,逼急了戆度气得双脚跳大声骂人,小孩吓的四处逃散。</b></p><p class="ql-block"><b> 四周居民大都在烟纸店买油盐酱醋,糖果烟酒草纸等东西。</b></p><p class="ql-block"><b> 杂货店消失了,戆度也早已不在人世。如今该店已是香烟专卖店。</b></p> <h3><b>大兴里弄堂通往模范邨到达延安西路</b></h3> <h3><b> 693弄某栋楼房是已故著名连环画大师贺友直的住宅。</b></h3><h3><b> </b></h3> <p class="ql-block"><b> 陈晓宝原是上海滩清末民初的著名中医世家~~专治妇女不孕症。</b></p><p class="ql-block"><b> 病人前去看病挂号费是六毛钱,这在五六十年代是一个不小的数目。</b></p><p class="ql-block"><b> 陈晓宝孙女陈佩珍得祖传专治妇女不孕症秘方,在祖宅对面弄堂里开设陈佩珍门诊。 </b></p><p class="ql-block"><b> 1971年老孙在黑龙江农场患流行性肝炎者,回沪后就是在陈佩珍诊所里就诊,老孙服了几帖中药后,药到病除。</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用超广角镜头,也没有把这一面外墙完整的拍下来。</b></p><p class="ql-block"><b>这面墙上,曾经贴满大字报,抄家发现几副棺材,棺材里藏匿枪枝弹药多少啦,罗列的人民币、美钞数额多少,储蓄存款多少,一长串的阿拉伯数字,能让你反复读数几遍,也数不清是上千万,还是上亿元?</b></p><p class="ql-block"><b>陈家人出门有私家车,也坐三轮车,肥胖臃肿的身子占据座位一大半。</b></p><p class="ql-block"><b>这条路有众多的资本家,大多住独栋别墅,陈氏豪宅在这条路上首屈一指,拥有多少套房间?恐怕只有屋主人自己清楚。</b></p><p class="ql-block"><b>据相关资料介绍,曾有一段时间,房子被空四军征用,当作部队后勤仓库摆放被褥之类的物品。居住的士兵不习惯卫生间里的坐厕,于是把分布在楼内的几十个卫生间马桶全部改为蹲厕……。</b></p><p class="ql-block"><b>陈氏家族子女大都在国内外,平时两处铁门紧闭,偶见几位留守老人看宅护院。</b></p> <p class="ql-block"><b>以前,延中居委会和陕南居委会同在一个房间办公,陕南居委会单独办公,苦于没有办公场地,经协商陈家从自家花园划出小一块,陕南居委会建起二层办公楼,在静安众多居委,属奢华的办公场所。</b></p> <p class="ql-block"><b>568弄1-10号, 四方新城原址是徐家厍,厍she,沪语(沙)音,字典解释:方言,村庄(多用于村庄名)。</b></p><p class="ql-block"><b>徐家厍居住很多人家,恰似一个村庄。沿街外围一排洋房,别墅,其背面大片平房,弹格路,石板路,私人医生门诊,针灸推拿,烟纸店,老虎灶……。</b></p><p class="ql-block"><b>徐家厍里的人很团结,看见徐家厍与富民路一帮人发生矛盾,徐家厍涌现一帮小伙子,把入侵外人打退。</b></p><p class="ql-block"><b>上世纪九十年代徐家厍拆迁,建成四方新城,在开盘销售,一律采用美元购房。依现在眼光看,房型结构落后了。</b></p> <h3><b> 小时候曾经在这户人家底楼弹玻璃球,大大的房间没有家具,玻璃球在地板滚动声,脚步走动声在空旷的房间里产生巨大的回音。</b></h3><h3><b> 当年的小伙伴不知去了哪里?玩耍的房屋早些年整楼出租开店。</b></h3><h3><b> </b></h3> <h3><b>邻栖别墅</b></h3> <h3><b> 双胞胎是我家的大弟同学。</b></h3><h3><b> 小时候我们几个人在花园登着梯子想翻到隔壁作家协会里去玩,结果梯短人矮啥也看不到。</b></h3><h3><b> 双胞胎外祖父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开金银珠宝店。</b></h3><h3><b> 文革初期他家人忙着把家中的金条藏匿起来:有藏入自行车座位空心三脚架里,有插入肥皂内,把一大包金银首饰丢进门前院内的化粪池,把一部分金银首饰转移到好友(出身成份好)家中。红卫兵去他家抄家结果一无所获。</b></h3><h3><b> 双胞胎父亲是华山医院血液科主任。双胞胎说他父亲解剖死人的骨头就放在楼下的小房间里。其实根本没有死人骨头。</b></h3><h3><b> 吓得我们晚间有时路过此处不敢靠近双胞胎家这条人行道上行走。</b></h3> <p class="ql-block"><b>681号上海艺术博览会收藏家俱乐部,明陶庄茶社,上海市侨界油画家联谊会。这里不定期展出小型的各类艺术展品。</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作家书店</span></p> <p class="ql-block"><b> 675号是上海市作家协会。</b></p><p class="ql-block"><b> 除了作家协会里面还有,新概念作文大赛工作委员会,"收获"文学杂志社,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萌芽"杂志社,"略知一二"杂志社等单位。</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哈华(1918~1991),1938年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历任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干事,延安鲁艺研究室创作员,新四军华中司令部参谋。</p><p class="ql-block">建国后,历任上海《解放日报》文艺组组长、《萌芽》主编、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著有长篇小说《浅野三郎》、《夜莺部队》、《孤儿苦女》,散文特写集《生命的历程》、《她志在凌云》、《友情》,长篇儿童文学《鬼班长和她伙伴》、《新安旅行团》等作品。</p><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的某一天,我们在资本家的大花园里玩耍,不知是谁冲着走过来的人喊了声"哈华",此人没有理睬我们径直从我们身边走过。我们跟着他有节奏的喊着"哈华、哈华"。</p><p class="ql-block">哈华停下脚步对我们说: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早已扛枪打鬼子了。他说的话镇住我们,此后我们看见哈华没有人敢喊他的姓名了。</p><p class="ql-block">此时的哈华已经被打倒,被扣上作家协会篡党夺权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罪名。</p><p class="ql-block">哈华家住蒲园每天去单位接受思想改造,从蒲园他家串过弄堂,抄近路就能到达作家协会"上班"……。</p> <p class="ql-block"><b>自行车🚴车行</b></p> <p class="ql-block"><b> 作家协会马路对面是老孙家。每次路过他家,看见阳台前总有晾晒不完的衣被。</b></p><p class="ql-block"><b> 我家与孙家相隔距离百余米,如果目力好站在我家弄堂口就能看到孙家弄堂口。</b></p><p class="ql-block"><b> 有时我在家里的窗口看见楼下买菜路过的老孙四目相对挥一挥手打个招呼。</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老孙侬早上吃老酒了"。</b></p><p class="ql-block"><b> "呶,早浪厢吃一点早老酒,中饭弄个二两老酒,夜挎头再弄伊格二两老酒,一天保证三顿有老酒吃"。</b></p><p class="ql-block"><b> 酒量来赛伐(好)。</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这栋楼房常年累月空关着,房子主人在香港定居。</b></p> <p class="ql-block"><b> 677号作家书店,文学会馆。建于1931年。</b></p><p class="ql-block"><b> 原系著名企业家刘吉生宅邸,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所在地。</b></p><p class="ql-block"><b> 该建筑由著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b></p><p class="ql-block"><b> 它按照希腊神话中的爱神丘比特和普绪赫的故事设计的。南立面设置贯通两层带凹槽的爱奥尼克柱式门廊,二层柱间为弧形阳台,铸铁花饰栏杆。南侧设门廊是住宅的主入口,系三联式拱券门。门内是高敞的主厅,是刘家举行大型宴会或舞会的场所。</b></p><p class="ql-block"><b> 东是客厅,西是餐厅,并配有厨房、洗手间。整个底层功能齐备,布局合理,环境优美。</b></p><p class="ql-block"><b> 二层有卧室、起居室和书房,三层是卧房和储藏室等实用房。住宅配置锅炉房,供应暖气和热水。每层楼面设有两个卫生间,卫生浴具一应俱全。</b></p><p class="ql-block"><b> 刘家佣人都住在北面临街的辅楼,下为汽车间。</b></p><p class="ql-block"><b> 大花园里有花坛、树坛和草坪,石笋、太湖石等观赏石。</b></p><p class="ql-block"><b>(信息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留住老房子风貌</b></p><p class="ql-block"><b>就留住百多年巨鹿路的记忆</b></p> <p class="ql-block"><b>661号紧邻作家协会。</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此楼建筑设计是否出自邬达克之手有待考证。</b></p> <p class="ql-block"><b>上海六十四条永不拓宽的马路一一巨鹿路,每逢</b><b style="font-size: 18px;">中午傍晚时分,这段路车辆通行缓慢。自交通大整治后,这里车辆通行比以前好多了,车辆不再乱停乱放。</b></p> <h3><b> 如今在巨鹿路静安辖区内,这样的独栋花园别墅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住在老旧房屋,嫌那里生活设备老旧落后环境不佳,他们更愿意追求的是时尚生活。</b></h3><h3><b> 可是老外喜欢租住这样的房子。</b></h3><h3><b> 从此处向北走五十余米即马勒别墅。</b></h3> <p class="ql-block"><b>记得这座老洋房,一排竹篱笆围墙,底楼一侧厨房高窗,路人无法窥视房内设施,室内光线暗淡终日亮着灯。</b></p><p class="ql-block"><b>听说屋主两兄妹年事已高,萌生卖祖宅。</b></p><p class="ql-block"><b>江南富商在十多年前买下这座别墅,改造后就成了这个样子,和以前的房子相比,形似,神不似,老旧的东西消失殆尽。你想啊,那些墙壁砖瓦,门窗扶手,阳台烟囱,锈迹斑斑铁栅栏,都是</b><b style="font-size: 18px;">包了一层浆似的,</b><b>经历时间的验证,沉淀依附在这些东西上面的,愈久弥新。</b></p><p class="ql-block"><b>老屋修缮,新潮时髦,风格迥异,不伦不类,它簇拥在众多的老屋中的赝品。</b></p><p class="ql-block"><b>原楼见下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未完待续。</b></p><p class="ql-block"><b> 谢谢诸君的浏览,祝你快乐幸福。</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