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传统节日之——清明节

赵永红

<p class="ql-block">  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清明既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于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又与寒食节日相连,久而久之两者相合且并称。所以提起清明节不得不说说寒食节。</p><p class="ql-block"> 寒食节清明节的北方民俗,包括三日:清明;清明前一天叫大寒食,也叫"小鬼日";大寒食前一天叫小寒食,也叫"一百五"。所谓"一百五",是指阴历从冬至当天算起,积到清明前二日,共一百零五天,所以又叫"百五节",有"一百五,去添土"、"冬到寒食一百五,家家祭祖添坟土"的说法。清明节前后三日为“百无忌日”,人们还进行动土和房屋修葺。</p><p class="ql-block">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起源于纪念义士介之推。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地方把寒食节与清明节等同了起来,在同一天过。寒食节的许多习俗,也逐渐融进清明。</p> <p class="ql-block">  平遥的寒食节清明节有着别样的习俗,在我们老家平遥县段村镇马壁村一带更有着不少特别的讲究。记得奶奶在世时,过节就特别讲究,按部就班,点水不漏。到奶奶去世后,母亲又接着传承了下来,年复一年,遵守着以往的习俗。老母亲毕竟年纪大了,为了把她的手艺好好总结一下,今年清明小长假,我回家把过节习俗的各个环节都拿相机和手机拍了下来,做成这一美篇,和大家分享。</p><p class="ql-block"> 先说说吃食方面的吧。</p><p class="ql-block"> 母亲说:奶奶手留下就是"寒节馍馍百五糕,小鬼日吃火烧,寒节早晨吃手擀面"。</p><p class="ql-block"> 馍馍</p> <p class="ql-block">  油糕</p> <p class="ql-block">  火烧</p> <p class="ql-block">  手擀面:这手擀面里,少不了的菜就是黑豆芽。清明节习惯生黑豆芽,代表人家闹得黑沙芽的一片,寓意人丁兴旺。</p> <p class="ql-block">  谈到寒节馍馍,这儿更得提提"蛇盘兔"和面燕等。</p><p class="ql-block"> 寒食供品有蛇盘兔、面燕等数种。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蛇盘兔用面粉捏成"蛇"和"兔子"的形状,"蛇"代表介子推的母亲,"兔子"代表介子推自己,"蛇"和"兔"缠绕在一起,用来表达孝道之心。另外还有流传下来的谚语:"蛇盘兔,必定富"。意为企盼民富国强。面燕就是"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子推高风亮节。 </p><p class="ql-block"> 寒食节上坟时用"蛇盘盘"以示消灾;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人们在清明节扫墓时,制作"蛇盘兔"的面塑祭祖,祈求自己的祖坟成为一块宝地,取"蛇盘兔必定富,祖祖辈辈封侯"的吉祥寓意。</p> <p class="ql-block">  给小子蒸的是蛇盘兔,没娶媳妇的上头捏上燕儿,娶上媳妇儿的上头就捏上孩子了,有几个孩子蛇盘兔上就捏上几个小蛇,有几个爬几个。</p> <p class="ql-block">给女孩蒸的就是燕儿了,因为她还没出嫁,一出嫁就飞岀去了。</p> <p class="ql-block">  女孩嫁出去了就改蒸为水牛牛和兔兔了,寓意重新组建一个家庭,让娘家婆家来回跑跳。</p> <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带着蒸好的"蛇盘兔"去给祖先上贡,会让先辈知晓家中目前的人丁状况。</p><p class="ql-block"> 扫墓祭祖时,将蛇盘兔抛于坟顶滚下,回家后用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寓意沾先祖德泽。</p> <p class="ql-block">  过去,清明节也是要走亲戚的。出门时拿几个馒头,但如果亲戚家里有小孩子的话,就得带一种叫"寒猴猴"的面食,送给孩子们吃。有民间俗谚"过了正月没时节,抱住膝盖等寒节"。寒猴猴的形象,就是一个抱着膝盖等待什么的老婆婆模样。</p><p class="ql-block"> 寒食节面馍和面花除了自己食用,还用来馈赠亲友。母亲要给当年出嫁的女儿送,称为送寒食。</p> <p class="ql-block">  寒食节,还要蒸寒燕,母亲给取名为"浑家燕燕",寓意浑家老小,希望人家兴旺。她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点上红红,插在酸枣树的疙针上面,挂在门楣上,用来表达对先贤的"留念",又能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怎样蒸这些花馍的呢?她将发了酵的白面捏成各种形状的面花。工具用的是梳子、剪子、锥子、镊子、筷子、菜刀等日用品,辅料用的是红豆、黑豆、花椒子和食用色素。蒸出来的面花形状有燕、虫、蛇、兔、水牛、贡日等,栩栩如生,形象逼真,让人爱不释手。心灵手巧、技艺不凡的母亲,凭着自己的双手拓展了地方清明的面食文化。</p> <p class="ql-block">  说完了吃食,再说说其它的讲究</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上完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放门脑上,讲究留根根,意味着后代多多。这几年村里不种麦子了,所以也就拔不上了。</p> <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前三天后三天,大人要给孩子们衣服上缝红白布条,样式很多,说是避邪用。家家户户的门子和窗户上都要贴“笔架”、插柏叶、也挂红布条。这挂红布条,据说有辟邪,镇邪的作用,希望不干净的东西不要进来,意思是求个平安吧。在古时候人们会用朱砂画的符贴在门和窗户上,据说能够破煞、辟邪。当如今人们不再使用朱砂,而换成了红色的布条。</p><p class="ql-block"> 柏叶也具有很好的辟邪作用,可以起到驱邪的效果。笔架,能挡驾住煞气和邪魔。 窗户上贴上色纸串,纸串内容有"卐"、"桃、榴、佛手"等,寓意"桃榴佛手,一辈子活的得手"。屋内的烟𠧧部位,粘贴上纸串,纸串里面放一小块炭。</p> <p class="ql-block">  按照乡俗,小孩子们的肩膀上都会戴一串串"红蓝蓝",也是驱邪避难,期盼着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生活平安。</p> <p class="ql-block">  "小鬼日"上午,由奶奶为孙子"打枷儿"。用粉红、黄、绿纸条缠绕四根谷草杆,三根扎成三角形,一只手拿着套在脖颈处,另一只手持一根谷草杆,边打三个角,边口中吉祥语言念念有词,以祈祷孩儿健康成长。打完后将枷儿与娘娘花一同点燃。</p> <p class="ql-block">  清明节上坟时要将白纸、色纸做成的纸串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  寒食节的这些讲究代代相传,清明节的仪式感也在这些讲究中得到加强。</p> <p class="ql-block">  但愿这民俗文化永远传承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