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思念

海棠芙蓉

<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伴着绵绵的细雨,脑海里总会涌现出许多思念和忧伤,在心里与故去亲人悄悄对话的过程中,那种慢慢呢喃往事,细细诉说衷肠的念叨本身也是缅怀。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八年了。</p> <p class="ql-block">父亲解放前随父母来到四川,1949年在成都入伍参加革命,先后在西南新编汽车修理厂、十八军汽车修理厂康定分厂、西南后勤405厂、西藏军区后方司令部汽车排、西藏军区拉萨汽车保养所、西藏军区后勤汽车修配厂工作,1961年被组织派往位于青海格尔木的青藏办事处修理营工作直至转业。</p> <p class="ql-block">&nbsp;1966年父亲离开部队到了四川一家三线企业,技术上他是一把好手、勤思能干,工作中他尽心尽责、任劳任怨,生活里他乐于助人、与人为善;他是工友们的好同事,是孝敬父母的好儿子;是呵护妻子的好丈夫,是节衣缩食为儿女的好父亲。</p> <p class="ql-block">父亲是合肥人,他少小离家,因此常常思念故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父亲特意订阅了一份《安徽文学》杂志借以慰籍他对故乡的远望,这是一本月刊,拿到新期刊的日子里我们做完作业总是抢着阅读,慢慢地我们也有了安徽情结,之后安徽情结与父亲的家乡情结时不时就会有同振共鸣。父亲说等他退休了就回老家看看,不幸的是1983年父亲因病早逝长眠在了异乡,未能实现他回故乡省亲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三十八年来,我常常思念父亲。记得小时候因我视力不好,父亲曾多次带我去成都检查和配镜,在这过程中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去川医诊断视力时通宵排队挂号、在成都的电影院看当年最火的影片《卖花姑娘》、在春熙路上的耀华西餐厅第一次喝牛奶、在双流黄水河的街上给我买小人书,这一桩桩的关爱每每回想起来暖意浓浓、幸福满满,在我的成长路上是父亲这把大伞给我遮风挡雨、令我踏实心安。</p> <p class="ql-block">1982年11月父亲病了,病得很重,放化疗折磨得他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后期的疼痛更是让他度日如年,为了让家人宽心,父亲从没哼过一声,每当看到了父亲与病魔坚强抗争的表情,我心里都非常难过。</p> <p class="ql-block">1983年8月父亲走了,清明扫墓成了我向父亲倾诉思念之情的最好方式,每到此时,我总会为父亲送上自己亲手折的小白花,当然不是为了省钱,只是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心中那份想要寄托的哀思。</p> <p class="ql-block">我虽痛失父爱,却有一个知我懂我的丈夫,这几十年来,爱人总是陪我给父亲扫墓,今年的清明节,我们又一次来到父亲的墓前缅怀,愿天国里的父亲安息!愿我爱的人与爱我的人安康!</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王家老故事</p> <p class="ql-block">家训</p> <p class="ql-block">据《字派说》记载的十四世及以后的字辈</p> <p class="ql-block">据《宗谱六次重修序》记载“自九世白珍公於乾隆初年创修宗谱至同治十一年已重修五次”,即自1736年第一次写家谱,到1873年已重修五次。第六次修谱是1907年至1910年(宣统二年),历时三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宗谱六次重修序》是由十五世孙濬川所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濬川又名其瀚,生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以优异成绩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之人,任代理知县。</span></p> <p class="ql-block">据王氏宗谱之《历代源流考》记载,我们的始祖安公和他的妻子冯夫人,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由寿州(今六安市寿县)菱角嘴迁居到合肥之东乡<span style="font-size: 18px;">棑头镇。</span>最初把家安顿在棑头镇北,有一天,一个老年人对他们说:“你们夫妇不要留在此地,南行数百步地最吉,可以久居”。说罢,老人就不见了,安公知道他不是一般的常人,听了他的话,把家搬了过去,至此子孙后代在那里以此为家生息繁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王氏宗谱之《旌表节烈卢夫人传》中记载了一件发生在咸丰戊午年(公元1858年)的事件,这件事情在当时当地影响颇大,为了给后世子孙留下文字记录,时任朝廷五品文武官的立仁(父亲的高祖),于同治十一年(1873年)春撰写了《旌表节烈卢夫人传》。这事件与父亲的祖父有关。</span></p> <p class="ql-block">邦纯公(父亲的烈祖)的次子国福与四子正章是亲兄弟,国福育有一子名为恒掌(卢夫人的丈夫,立仁的堂兄),正章(父亲的天祖)育有一子名为立仁(父亲的高祖)。咸丰戊午年之秋,恒掌被贼人所掠遇害,他的妻子卢夫人时年29岁,怀着身孕,她因失去丈夫而日夜哭泣,同时还侍奉着婆母,身心俱焚。数日后立仁避乱归来,卢夫人担心寡居的自己若被贼人所逼失了贞节,于是将婆母托付给立仁,某日趁婆母外出之时投水自尽。立仁赡养恒掌母亲葛太夫人并为她养老送终。为了延续堂兄家的香火,立仁把自己与安夫人的大儿子其奎过继到了恒掌的名下。<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因其奎早逝无后,立仁与安夫人的次子其璠又将自己的长子鸿图(父亲的祖父)过继给恒掌家延续香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正章:生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卒于同治元年(1862年),享年74岁。国子监读书之人,被朝廷封为五品武官和文散官。原配夏夫人生卒失考,续娶童夫人,童夫人生于嘉庆四年(1799年),卒于咸丰六年(1856年),享年57岁。童夫人育有一子一女,其子立仁。</span></p> <p class="ql-block">&nbsp; 立仁:生于道光十年(1830年),卒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享年61岁,被朝廷封为五品武官。立仁原配龚夫人,生于道光八年(1828年),卒于咸丰十年(1860年),享年32岁,育有一子濬川;<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续娶安</span>夫人,安夫人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卒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享年56岁,育有其奎、其璠(父亲的曾祖)、其璵、其澐四子。</p><p class="ql-block">其璠育有鸿图(父亲的祖父王世祥)、鸿度、鸿泽、鸿铎四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璠</span>的长子鸿图育有一子二女:德裕(父亲的父亲)、月英(女)、德珍(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璠</span>的次子鸿度育有二子二女:<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万淮(男)</span>、琳(女)、<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宪培(男)、群(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璠</span>的三子鸿铎<span style="font-size: 18px;">的子女情况不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璠的四子鸿泽育有三子二女:瑾(女)、琪(男)、德融(男)、琰(男)、平(女);</span></p> <p class="ql-block">鸿图之子德裕是我的爷爷,爷爷年轻就外出学艺,解放后因工作脱不开身少有回老家,是鸿泽的长子琪爷爷及他的晚辈众亲们照顾我年迈的曾祖并为他们养老送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为了却我是合肥人的思乡情,2014年4月,退休的我与丈夫一块踏上了回家的路。也许是我们的真诚感动了上苍,居然在没有更多王家信息的茫然中找到了家乡众亲,现在肥东棑头镇培槐堂其璠的后裔们,在家委会这个大家庭里互致问候,想要见面不再是难事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