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春游之二十五:倒影峡--仙人寨

王秋艳律师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4月2号下午到达清江画廊景区,位于湖北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是国家5A级景区,也是国家地质公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清江,古称“夷水”、“盐水”,是长江的一级支流,因水清而得名。《水经注》记载:“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其澄清,因名清江。”它发源于湖北恩施利川市的齐岳山龙洞沟,由西向东流经利川、恩施、宣恩、建始、巴东、长阳、宜都等7县市,在宜都城北汇入长江。全长423公里,有 “八百里清江美如画”的盛誉。它是土家族、苗族的母亲河,是巴文化的发源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清江两岸青山如黛,江水碧如翡翠,如一条飘带,蜿蜒于高山峡谷间。清江之美,被人们称为有三峡之雄、漓江之清、西湖之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清江画廊景区重点打造了清江古城、倒影峡、仙人寨、武落钟离山等景点。游览线路分A线和B线。A线票价145元,其中门票90元、船票55元,可乘游船游览武落钟离山、倒影峡并远观仙人寨;B线票价88元,其中门票58元,船票30元,可乘游船游览倒影峡和仙人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A线游览线路更长,大约四个小时左右,可弃船登岸游览武落钟离山,但只能远观仙人寨,不进仙人寨景区;B线游览时间大约一个半小时,可登岸游览仙人寨。如果两个线路中只能选择一个的话,大多数游客会选择A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是下午近两点半到达的景区。没有A线游船了,正好可以先走一下B线,看一看倒影峡和仙人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从码头上船,驶入一道峡谷,首先看到的是清江画廊第一景——倒影峡。峡长5公里,两岸的岩石形成独特的天然石林景观。资料介绍说,倒影峡是因山得名,这里有一座文峰山,阳光明媚的时候,文峰山的身姿便倒映在清江之中,此处被人们称为文峰倒影。自隔河岩大坝蓄水后,这里便被称为倒影峡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根据导游的介绍一一看过了骆驼饮水,孔雀开屏等,最后被清江大佛吸引住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一座天然的石佛像,高276米,基座148米,三面环山,一面向水。它的容积相当于3个乐山大佛,没有经过任何人工的雕凿。远望上去,石佛五官清楚,面目慈祥,双手搭在膝盖上,不悲不喜,不言不语,默默护佑着有缘众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然后弃船登岸,去游览仙人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乘坐的是下午3:30的末班船,包括我和司机哥在内,只有5个游客。乘船过程中,导游一再说仙人寨除了一个大溶洞,没有什么可看的,而且一旦上岸就必须翻过两个山头,栈道比较陡,没有回头路,如果有游客想走仙人寨,其他游客都要在船上等候;如果大家都不去仙人寨,可以乘船再看看周边风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能听得出,导游是希望大家都不要上岸,这样既节省游览时间时间,又节省了导游的体力。只是我们买票走B线,就是想看一看仙人寨,如果仅仅是乘船看倒影峡,就直接选择A线了,因为A线中也包括倒影峡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最后导游只好征求了大家的意见。一对小情侣想留在船上,我和司机哥还有一个江西九江自驾来的小伙子跟着导游上了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资料介绍说,这儿是一个纯天然的“植物王国”,生长发育有仙百里香、田三七、岩白菜、卢荟、鸽子树等近200种的珍稀植物,其中的仙百里香称得上“奇草”,用手去摸一下它的叶子,就有一股扑鼻奇香。另外,这里还有100多只猕猴出没,与游人同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栈道确实有些陡,但比起我们以前走过的,走起来还算轻松。只是下着小雨,上下的时候需加小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导游没有介绍什么珍稀植物,也没有见到网上资料介绍的古色古香的吊脚楼群,更没有见到猕猴。就沿着唯一的栈道一一看过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仙人寨以仙人洞扬名。该洞穴是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而后经风化作用导致山石崩塌,形成一天然洞穴。洞穴其实蛮高,只是跟我们刚刚游览过的利川腾龙洞没有可比性,倒也引不起什么兴趣来。看洞口的标牌介绍,洞内遍地残留着硝、磺和木炭,岩石、崖壁被烈焰浓烟熏陶黢黑,硝缸硝灶尚存,经考古学考证,该洞穴为古代火药碾制场遗址。导游介绍说,下雨的时候洞口上方滴下的雨水像水帘一样,所以溶洞又称为水帘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洞内供奉着廪君和盐水女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廪君,姓巴,名务相,生卒年月失考。据史书记载和出土文物证实,廪君是巴人始祖。《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巴郡蛮夷部落,本有五姓,即樊氏、巴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于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为选出首领,五大姓氏先是掷剑于石穴,若能中者,奉以为君。结果只有巴务相一人把剑掷入了石穴中。后五姓氏头领又各乘土船,约定能浮于水上的当以为君。其他四大姓氏所乘土船都沉没,只有巴务相一个人的船浮于水上。于是五大姓氏共立务相为君,是为廪君。廪君肩负重任,率众从武落钟离山出发,朔清江西徙至盐阳。征服了盐水女神,继而“君乎夷城(今长阳渔峡口镇)”,这就是历史上存在了数百年之久的巴国前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据史料记载,盐水女神为鄂西南流域内母系氏族最后一位首领,其部落在今长阳香炉石以西的招徕河、盐池一带,以熬盐为业。与沿清江西进的巴人始祖廪君结为夫妻,协助廪君在夷城建立巴国,因其贤德,死后被追封为德济娘娘。数千年来,与廪君一同享受巴人土家族后裔的供奉与祭祀。盐水女神的塑像汉化得厉害,从服饰到相貌都没有任何少数民族的痕迹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盐水女神一侧,有一块悟空石。一块勉强像身体的大石头上,用水泥粘贴了一个人工雕凿的小猴子脑袋。感觉不像是天然形成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下雨时候的水帘洞景观,还有景区内有猕猴出没的原因,才通过人工刻意制造出来的景点。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在这种天然溶洞内,摆放人工刻意制造的景点石,就有些画蛇添足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溶洞内还供奉着佛祖的塑像。法相庄严,只是总感觉塑像在这里,与周围的环境和供奉的其他神像格格不入似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再往洞内走,供奉着巴民族之魂——巴蔓(màn)子将军的塑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巴蔓子为古巴国忠州(今重庆忠县)人,是东周末期(约战国中期)的巴国将军。约公元前4世纪,巴国发生内乱,国君受到叛乱势力胁迫。驻守巴国东部边境的巴蔓子将军受命赶回国都平乱,由于兵力不足以战胜贵族武装,巴蔓子向楚王借兵平乱,许诺事成后割让三座城池作为对楚国的酬谢。内乱平息后,楚国派使臣索要城池。巴蔓子答复说:“许诺,为大丈夫之言。然,巴国疆土不可分,人臣岂能私下割城,吾宁可一死,以谢食言之罪。”言毕,自刎,满座皆惊。楚国使臣无奈,捧蔓子将军头颅回国复命。楚王唏嘘:“如得此忠臣,又何需几座城池。”,遂以上卿之礼厚葬巴蔓子的头颅。巴国举国悲痛,厚葬巴蔓子的身躯,从此,巴蔓子以头留城、忠信两全的故事广为流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据《大明一统志》载,蔓子将军头颅葬于荆门山之阳,其身葬于清江县西北都亭。现在重庆市渝中区七星岗通远门附近有巴蔓子墓,也称为将军坟,有说法说是蔓子将军的衣冠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好一个忠烈果毅、背信却不弃义的大将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溶洞内还有人文初祖石神,不知道这个名字和中华文化中的哪个祖先有关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这个地方还有一具静卧的裸体美女,资料介绍说是后来激情泥塑的作品,起了个“钟灵毓秀”的名字,还配上了“襟怀坦荡,淳朴,坚贞,唯美——象征圣洁慈母,伟大女性,昭示生命起源,表达巴人对先祖的崇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联想到那块悟空石,感觉这个景区的设计理念有些问题,缺乏整体规划,更没有文化内涵,似乎是为了吸引游客走B线才不顾一切地多堆积些东西,殊不知这些人为景点真的破坏到了溶洞的自然、粗犷之美。如果大家来这里游览,建议选择走一走A线就可以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查阅了一些资料后得知,长阳县是巴人的发祥地,崇拜白虎,号勇武之乡。巴人是天生的武士,勇猛剽悍且善歌舞。除了蔓子将军之外,还有三个历史记载的巴人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第一个就是著名的牧野之战。周武王诗殷商、伐纣王时,“实得巴蜀之师”(《尚书》);“巴师勇锐,歌舞(战阵)以凌(压倒)殷人”。也就是说,在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纣的军队中,有一帮跳着战舞列阵冲锋、所向披靡的队伍,他们就是由各巴人部落组成的军队。周天子立国,建周朝,封姬姓子弟为巴国君王,统巴人之地,建都江州(今重庆江北区),这就是历史上的巴子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第二个是秦昭王时,有白虎在巴蜀等地肆虐,伤害一千余人。昭王张榜招募天下勇士,许诺杀死白虎者赏赐一万户人口的封地。“板楯蛮”人廖仲药、何射虎、秦精等用白竹弩射死白虎,为奖赏巴人射虎有功,秦昭襄王便减免了所有板楯蛮人的赋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板楯(dùn)蛮”是巴人最早的称呼,最迟可以上溯到殷商时期。其来源是其作战时,手持弓弩,以木板为楯(即木制盾牌,以土漆制过,质地坚韧,又称彭排)进行攻击与防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第三个则与刘邦有关。刘邦为汉中王后,他命巴人部族长范目征募巴人,组建精锐部分,日夜操练。在随后刘邦决战项羽的战争中,巴人高唱战歌,手持板楯,助刘邦攻占三秦(《后汉书·板楯蛮夷传》)。由于巴人帮助刘邦平三秦有功,刘邦封范目为长安建彰侯,并下诏免除巴人中鄂、罗、朴、昝、度、夕、龚七姓的租赋。因巴人把赋叫做賨(cóng),所以他们又被称为“賨人”。据说刘邦非常喜欢这种气势恢宏的战前舞蹈,将其引入宫廷,这就是“巴渝舞”的由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欣赏清江画廊美景的时候,也不能忘记发生在这里的鄂西会战,这是一段中华儿女抗击日寇的可歌可泣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40年中日枣宜会战宜昌失守后,长阳成为中日对战首当其冲的前沿阵地,为拱卫陪都重庆的门户。由于长阳战略位置空前突显,成为中日双方誓死争夺的决战之地,悠关中华民族存亡, 堪比苏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43年4月至6月,日本侵略军共出动了7个兵团,总数超过10万兵力进攻鄂西,其中有5个兵团进入长阳作战,意图打通长江航路,夺取入川门户——石牌要塞,进而威逼重庆。国军出动9个师团12万兵力进行阻击,其中有7个师团在长阳与敌决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鄂西会战中,长阳全县三分之二的广大区域都成为双方会战的主要战场。日方不仅使用了各种重型武器,包括飞机、大炮、燃烧弹等,还调用了毒气、细菌部队参战。据统计,中日双方投放在长阳地域上的战斗兵力总人数达16万人之多。根据战后中日双方公布的鄂西会战伤亡人数估算,本次战役,日军死伤25718人,也有说是3.2万多人,中方死亡人数则大约是日方一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人舍身为国,进行了殊死的抵抗。其中国军在湖北长阳县高家堰镇木桥溪村组织了著名的“太史桥阻击战”,取得鄂西会战之“太史桥大捷”的胜利,日寇在这里留下了3000具尸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作为巴人后代的长阳人民,也为鄂西会战的胜利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除了捐粮捐款、当夫当差、为战场运送武器、抢救伤员、刺探情报外,不少长阳人还自动拿起武器,直接参与对日作他们全面动员支援抗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正是由于抗日军民的共同努力,中国军队取得了战役的最后胜利,中日战争自这场战役以后,中国方面开启了由败转胜、由全面退却转入全面防御与战略进攻阶段,日寇则是进入了由进攻全面转入退守战略防御阶段。中国战场的胜利,也极大地鼓舞了全世界人民抵法西斯抗侵略者的信心与勇气。正如中国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在鄂西会占大捷庆功宴上讲话指出:“中国自抗战以来,因武器装备与日军优劣悬殊,中国士兵与日军在战场上的对比,通常为一与五之比。但在此次鄂西会战中,由于我方对敌情判断的准确,将士的勇猛,再加上长阳崇山峻岭等有利条件,敌我之对比已转变为二与一之比。就是说在此次会战中。一个士兵即对付两个日本兵,却取得了巨大胜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战后,国军在丹水河畔的馒头嘴山巅建抗战纪念碑一座。碑高3米,占地20多平方米,第6战区司令长官陈诚、代司令长官孙连仲、第94军军长牟庭芳等分别书有题词。其中陈诚题“可贯日月”,孙连仲题“碧血千秋”,直接参与作战的第86军5师师长刘云瀚撰稿、副师长邱行湘亲自撰文书写了碑文。纪念碑于“文革”期间毁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晚上住宿安排在长阳县龙舟坪镇7天清江画廊店。酒店设施不错,最贴心的是,专门在空调下方安装了晾衣架,免去了旅客带湿衣服上路的烦恼。估计是旅客经常在空调扇叶上挂湿衣服以致于造成空调扇损坏的缘故,商家才想出来这个应对办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其实,与其用打印出来的大字提醒旅客“严禁在空调上挂衣服”,7天连锁酒店的这个解决方法更好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晚饭本想好好品尝一下清江鱼,结果吃出了一股鱼腥味儿,有些失望,看来嘴越来越刁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倒是在地下停车场等电梯的时候,听到有猫咪叫声,刚一招呼,就跑过来一只蛮机灵的猫咪,很配合地让我拍了几张照片留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2021年4月2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