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1年4月2日,我们的培训就要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第一阶段是样本校分享。</p> <p class="ql-block"> 卢志强校长在接受专家会诊后的分享中说,学校存在的问题在于都在做的事情,自己没做精;校长的领导力没能很好地体现;教师的职业倦怠没有对策。</p> <p class="ql-block"> 杨俊华校长在专家会诊后的分享中说出了本校发展的艰难以及度过瓶颈期的愉悦,对学校的未来充满希望。</p> <p class="ql-block"> 第二阶段是专家面对面个性化指导阶段,第四组的导师是武汉市光谷实验小学校长孔德勇校长。</p> <p class="ql-block"> 对于校园文化打造,孔校长指出,打造校园文化,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先从校名入手(例:五小,五行,金木水火土),或者是特色、需求(例:光谷实验小学,群众有钱,但对教育的认同感不够,提倡认同教育)。文化主题出来后一定要申报课题,通过课题研究达成全校师生共识,促进校园文化开花结果。然后是课程和德育的开发。</p><p class="ql-block"> 利用老师特长确立校本课程,有利于挖掘本校的教育资源,调动本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有利于校本课程落地生根。校本课程体系一定要纳入工作量和国家课程同考核。</p><p class="ql-block"> 德育要有核心理念,不要贪多,切入口要小,易于上手。</p> <p class="ql-block"> 如何应对教师的职业倦怠,孔校长支招。一是上好课,老同志讲示范课,骨干教师讲优质课,青年教师讲达标课,新教师讲入门课。二是确实发挥各类教师的带头作用,出台教师发展规划,怎么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三是用好有专长的教师和年轻教师,做好后备干部培养工作,设立艺术中心主任,宣传中心主任等等。</p> <p class="ql-block"> 对于校长和教师的沟通,根据孔校长的提示,我查到了王益民老师的文章,分享如下:</p><p class="ql-block"> 校长的“向下沟通”</p><p class="ql-block"> 作者:王益民</p><p class="ql-block"> 校长的沟通不是一种本能,而是一种能力,是构建学校文化的必须能力。从沟通的方向来看,有“向上沟通”,如与教育局等相关上级单位的沟通;有“平行沟通”,如与兄弟学校间的往来;有“向下沟通”,就是与员工的沟通,主要是与自己的中层和教师的沟通。 </p><p class="ql-block"> 这三项沟通,前两项中国的校长比较擅长,因为官场沟通的成功范例并不少,影视、书籍、生活几乎无处不在的“传授”着沟通技巧。“向下沟通”却长期被我们一些校长忽视,以为一学期开几次大会和小会就完成了沟通,其实这只是沟通的初步,要通过有效沟通掌控员工行为,激励员工改善绩效、表达情感、交流信息,关于向下沟通,以下几个方面忽视不得。 </p><p class="ql-block"> 第一,要有良好的沟通心态。很多人认为沟通是一种讲话技巧而言,诚然,沟通是一种讲话的技巧,但首先是要有一种沟通的职业心态,一位校长,自己的心态有问题,即使巧舌如簧又能如何?我发现老师们对校长的怨言很多,有的还很激烈。抱怨最多的问题是校长一心向上,不关心“群众疾苦”,对提意见的老师搞打击报复。这里不能排斥有“刁民”;但校长也应检视-一下沟通的心态是否有问题。眼睛向上能保一时官位,只是别忘了“亦能覆舟”的古训。被称作是“平民校长”的原拼茶中学校长姚止平,深得百姓称道,他对普通教师和普通百姓孩子读书关心的例子会永远散发着人格的魅力,说他“活在人民心中”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p><p class="ql-block"> 非良好沟通心态的特征是“三自”:自私、自我、自大。“自私”指他对员工的关心只局限于“圈里人”,“圈外人”的冷暖很少放在心上。很多学校员工都有“帮派”,尤其是一些民办学校,这种形式的产生其渊源在于校长的思想狭隘。“自我”是眼中只有自己,学校明明禁烟,他却带头公开抽,美其名曰:工作需要。这只是生活中的自我,学术中的自我就要误人子弟了,新课程改革以后,对于很多“新”东西大家理解不一,校长如果本身学术水平不高又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那一套,只能动用行政来干预学术了,那还是学术?“自大”就是一种“楼上心理”,老师们有问题请上楼,校长楼上等;至于校长走下楼,走到老师们心中去,那是奢望了。 </p><p class="ql-block"> 第二,贯彻“无事沟通”的原则。组织在本质上就是互利互惠,一个人要想成为组织领导者,必须懂得“欲取之。先予之”的道理。马上开学了,老师的年级调配是校长的重要任务,一些岗位你也不愿去,他也不愿上,怎么办?别忘了中国人的传统心理还是摆脱不了“义气”二字,平时“无事沟通”,关键时刻则有事能上。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很少有“规模”办学,一所学校,百八十人,每学期即使人人沟通也不是没有可能。 </p><p class="ql-block"> 第三,多渠道沟通,坚信真正的智慧来自一线教师。很多老师都有自己的博客,为什么不来个“博客群”呢?知道员工每天在想什么、做什么?把你的员工的手机号按“班主任”、“中层”、“教师”、“骨干”、“特殊人群”分类,经常编辑一些相关短信“群发”不亦快哉?甚至参与到他们的会餐中,“饮少辄醉”、“颓然乎其中”不亦乐乎?这就是管理学上的一种“深潜”。 </p><p class="ql-block"> 有的校长在管理中很相信书本、也相信网络,每逢重大决策总要翻翻书,查查网络,甚至计划也从网上下载,就是不相信老师。其实老师的建言对于这所学校来说更有“科学性”,或许有局限性,但他们一定是把书本的东西和学校的实际结合起来才“斗胆”建言的。沟通会让校长们常有意外惊喜的。 </p><p class="ql-block"> 第四,不要只会责骂。有些校长“害怕”自己与员工接触多了会影响自己的“威信”,还说什么“距离产生威严”。工作时,尤其是看到一些不正常现象,喜欢“吼”上几句。这样就有“威信”了吗?我怕会降低威信。校长的威信来源有两个方面:校长的职权和人格魅力,前者校长皆有,后者需“修为”。况且“责骂”是一种情绪化行为,离校长的专业化相去甚远,一个孩子打碎了一个碗,你骂他几句是“情绪化”,你再给他一个碗,让他找到“打碗”的原因就是“专业化”所为。 </p><p class="ql-block"> 第五,沟通,更多是思想的交流。校长要向员工问好,也需记住员工的生日,从沟通的内容上来看,这只是一小部分,更多是一种思想的碰撞、文化的认同。我认识一位老校长,很有“亲和力”。经常找老师谈话,还喜欢在老师姓前加“小”称呼,以示亲热。我又了解到她的人缘并不好,私下里说她“坏话”的人很多。老师们说,这位校长不管你有没有课、忙不忙,只要她愿意,就要请你“谈话”,“谈”些什么呢?全是一些不着边际的理论和百科全书似的“指导”,自然也少不了掺杂些家长里短。几个小时下来,你问那位老师,校长说什么了,他必定苦笑着说:“不知道!”如此沟通,不“沟”也罢。 </p><p class="ql-block"> 在一个“官本位”正为大家所质疑的社会里,校长的“向下沟通”无疑具有示范作用,理当行之。 </p><p class="ql-block"> 责任编辑:白文军 </p><p class="ql-block">论文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9年第8期 </p> <p class="ql-block"> 第三阶段是结业典礼上,肖凯博士宣读优秀学员名单。</p> <p class="ql-block"> 优秀学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 刘期锡教授致辞,满满的都是肯定和鼓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