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2020年由新冠病毒影响,世界按下暂停键,加上自家情况不允许我们走远。一年没出远门,是多少年来的第一次。</p><p class="ql-block">由朋友组织参观她的学校,华东政法大学(原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吸引,促成我们可以抽空走一趟。匆匆忙忙地开启浦江行!</p> <p class="ql-block">上海是中西方文化技术交流的前沿,上海的制造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宝钢的诞生,世界前沿的冶金工业技术都集中在这里。</p><p class="ql-block">已经记不清,<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出差、出游上海有</span>多少次了。感觉对魔都很熟悉很亲切,那里有很多工作时的记忆,有家人的回忆,有朋友的亲切。</p><p class="ql-block">这些年上海城市保护性改造做得非常棒,修旧如旧,保留原样。很想亲眼看看魔都的变化,下面总结这几天的足迹,给自己一个记录与朋友们分享~</p> <p class="ql-block">D1. 走街串巷,漫游武康路及周边,乌鲁木齐路、华山路,宋庆龄故居、柯灵故居、张乐平故居,四行仓库,苏州河两岸。</p><p class="ql-block">D2. 看展览!莫奈&印象派大师画展、犹太难民纪念馆、上海博物馆。</p><p class="ql-block">D3. 鲁迅公园、鲁迅纪念馆、鲁迅故居、茅盾故居,瞿秋白故居。思南公馆诸多别墅、孙中山故居、周公馆,田子坊,北外滩走到外白渡桥,再走到外滩返回驻地。</p><p class="ql-block">D4.参观华东政法大学(原上海圣约翰大学),上海中心点,邮政博物馆,1862老船厂,300年历史的商船会馆,十六舖码头、浦江两岸东方明珠。</p><p class="ql-block">D5.上午参观上海档案馆,浦江两岸,临走中午在东海咖啡馆吃顿有腔调、有味道的西餐。<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回程~</span></p><p class="ql-block">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想看的地方很多。除乘车、骑车外,每天基本步行十几、二十公里。穿梭在老洋房之中,感受老上海的味道。</p><p class="ql-block">下面按专题做个纪录:</p> <p class="ql-block">一、参观华东政法大学</p><p class="ql-block">是我们这次沪上游的重点!看华政校园的历史建筑就必提及圣约翰大学,是圣约翰大学73年的生涯成就了这些建筑,而现在的华东政法大学承继了这些建筑的使用,同时也成为这些历史建筑的维护、保护和修缮管理者。它现在是华东政法大学法学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圣约翰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 校友简称为“约大” )创建于1879年,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号称“东方哈佛”,培育出了一大批声名显赫的校友,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不朽传奇。</p> <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叶,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为传教决意建立一所教会大学,他发现苏州河一个河段的两岸环境幽静,田舍棋布,又远离闹市,是极好的读书之地。他用教会产业作为抵押于1878年购得曹家渡苏州河以南约80余亩土地筹建了教会学校圣约翰书院,1879年9月1日正式开学。在当时这并不是一所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大学。</p><p class="ql-block">1892年圣约翰书院正式开设了大学课程,1902年书院正式更名为圣约翰大学,1905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立案。自此约大授予的学位被美国各大学校认可,毕业生可优先甚至免试进入美国院校继续深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学校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四所大学学院以及一所附属预科学校。1913年,圣约翰大学开始招收研究生,1936年开始招收女生,逐步发展成为一所拥有5个学院(原来的4所加上后来的农学院)16个系的综合性教会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在30多年间,圣约翰大学又分别购得苏州河北岸约70亩土地和兆丰公园(现今的中山公园)的70余亩土地,使得圣约翰大学形成当时占地约288亩的校园,先后建造了15幢大楼,28所住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施约瑟根本不会想到他的这个决定对中国的教育产生的巨大影响,创建了“某种意义上”的中国第一所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期,学校规模进一步发展,校园面积达到了348亩,建有楼馆、校舍和住宅约50余所,校园内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这就构成了今天华政可追朔历史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被撤销,相关院系被调整进上海各高校。华东政法大学在圣约翰大学原址上成立,圣约翰大学留给华政的不仅仅是这片校园和校园建筑,留下的还有更多的文化情怀。不然就不会有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群被确定为上海市<span style="font-size: 18px;">优秀历史建筑及</span>文物保护单位,<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19年10月又成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一早我们乘地铁到中山公园,穿过公园对面就是华政大学的校门。</p><p class="ql-block">下图中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位于万航渡路的华政大学,走进校门就是一条两侧矗立着高大梧桐树的林荫大道。初春时节梧桐树枝还是光秃秃的,但可以想见夏季的浓密树叶遮挡出林荫大路,落叶之秋则会将这路铺陈的满目金黄。</p> <p class="ql-block">梧桐大道的尽头有一座形制古朴的石牌坊,圣约翰大学纪念坊。1929年曹家渡商界人士为庆贺圣约翰大学建校50周年而策立。走近石坊可以看到石坊柱上刻有对联,“环境平分三面水,树人已半百年功”,寥寥数语把学校位置和功绩刻画的入木三分。</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1955年纪念坊被拆毁,<span style="font-size: 18px;">据朋友讲</span>她进校的80年代初<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就看到这几根石柱躺在草地上。</span></p><p class="ql-block">幸运的是1992年10月在圣约翰校友会的努力下纪念坊得以在原址获得重建,而万幸的是四根石坊柱及下面黄色的地砖仍是当年被毁弃的原物。</p> <p class="ql-block">交谊楼</p><p class="ql-block">原称交谊室,是圣约翰同学会和校友会为纪念圣玛利亚女中首任校长黄素娥(约大校长卜舫济的中国结发夫人)在圣约翰建校40周年时筹款捐建。历时10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占地面积100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933平方米。</span>1929年12月14日举行揭幕典礼。交谊,顾名思义,是学校举办各种社交活动的场所。</p><p class="ql-block">更有意味的是上海解放时,这座古朴的两层校园建筑成为解放军进驻上海的见证。5月26日凌晨,三野司令员陈毅进驻这座建筑,这里成为三野部分指战员进入上海的第一宿营地。</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座建筑用来召开各种学校会议、<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学术交流会议</span>。</p> <p class="ql-block">交谊楼里有华政大大小小的会议室,有十几个人的会议室,也有近百人的会议室和三四百人的大会堂。据说以前这里的2楼是跳舞的地方,所以才叫交谊楼。</p><p class="ql-block">插一句,正好碰到华政学校<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这里挑选学生演员,准备</span>排演音乐剧《雷经天》。雷经天五十年代曾任华政党委书记,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具有传奇色彩</span>的革命家。</p><p class="ql-block">二楼会议室</p> <p class="ql-block">四号楼</p><p class="ql-block">从交谊楼横跨林荫大道对面就是四号楼。以前圣约翰大学校长的“官邸”,现在为大学行政机关办公室,现称校政楼。</p> <p class="ql-block">这幢楼最早的称号是霍格别墅。霍格(Hogg)兄弟三人是英国商人、兆丰洋行的老板,于1863年建造这幢房子。后来他们把这座小楼租给了极司菲尔。1911年圣约翰大学购入此楼用作办公处和校长住宅。1952年华政成立时划为华政校舍。</p> <p class="ql-block">我们有幸走进这座小楼,看到了楼梯柱头上<span style="font-size: 18px;">精美的木雕,数字“</span>1899”和英文字母,仔细辨认英文字母应是EJH,这是霍格三兄弟中一人名字E . Jenner Hogg 的缩写。令人惊愕的是在史无前例的岁月中,它们能够逃过一劫,这命运与石牌坊当不可同日而语。</p> <p class="ql-block">华政的本科生和非法学专业的研究生都在松江校区学习生活,下面是现代化的松江校区模型。</p> <p class="ql-block">红楼图书馆</p><p class="ql-block">校政楼西侧是红楼图书馆。1913年12月20日圣约翰大学举行美籍校长卜舫济任职25周年纪念会时,学生和校友会发起捐款活动建馆。时任美国纽约市长、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的罗氏和他的弟弟捐助书籍甚多,所以在1916年初夏图书馆落成时命名此馆为罗氏图书馆。为了与1984年华政新建的大图书馆名称有别,称其为红楼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上楼迎面华东政法大学校训:</p><p class="ql-block">笃行致知 明德崇法</p> <p class="ql-block">红楼图书馆,现在是外文书籍、期刊,中外法律文献中心,为师生们提供服务。</p> <p class="ql-block">楼梯两侧装点着约大建筑的素描</p> <p class="ql-block">六三楼</p><p class="ql-block">校政楼北是六三楼,它原称斐蔚堂。1939年圣约翰大学师生为纪念上海主教区主教、圣约翰大学神科主任郭斐蔚(Graves Frederick Rogers)捐款建造这个两层的教学楼。郭斐蔚1881年来华布道兴学,1885年任圣约翰书院圣道馆教习,在华五十余年,获有神学博士和天启神学博士学位,1937年退休,1940年在上海去世。</p> <p class="ql-block">1951年3月斐蔚堂改名为六三楼,以纪念1925年6月3日圣约翰大学师生反帝爱国的壮举。“五卅”惨案发生后,圣约翰大学的学生们为抗议校长卜舫济坚持不准罢课否则逐出学校的立场。6月3日在抗争无果的情况下,五百余学生当场宣誓永远和圣约翰大学脱离关系,十七名中国籍教授声明集体辞职。斐蔚堂改名六三楼为是昭示后人,永志不忘。</p> <p class="ql-block">小白楼</p><p class="ql-block">这座建筑因其外墙的白色而取名小白楼。它的具体建造年代没有看到说明,但从2019年的维修工程招标公告中看到它建于1900年。小白楼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用做外籍教员的家庭宿舍,后来成为同仁医院(同仁医院的前身是1866年美国传教士汤蔼礼与华人牧师吴虹玉创立的同仁医局)职工宿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置换后成为华政校舍,现为华政研究生教育院。</p> <p class="ql-block">14根类同于多立克式罗马柱支撑起小楼的外檐,窗楣和房脊上的花饰透出些许的欧式情调,黑灰色的鱼鳞瓦覆盖着屋顶,中西合壁融为一体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座白色的建筑,在一片红灰颜色外墙的华政校园里可谓独树一帜,清新靓丽。</p><p class="ql-block">樱花恰到好处的绽放着,更为小白楼增添一抹色彩。</p> <p class="ql-block">思颜堂</p><p class="ql-block">小白楼的东侧有一座U形建筑 - 思颜堂。于1904年10月1日举行落成典礼,为纪念中国牧师颜永京。</p><p class="ql-block">1878年颜永京被召回上海,与施约瑟一起筹建圣约翰书院,出力甚多。书院成立,颜永京任学监并任数学和自然科学教授。后颜永京担任院长职务并任教心理学课程,他被认为是第一个把西方心理学介绍到中国的人。1881年4月6日和1885年11月25日,颜永京曾致信工部局,抗议不准中国人游览外滩公园的规定。1885年颜永京从圣约翰书院退职。</p> <p class="ql-block">思颜堂占地面积2414平方米,建筑面积4052平方米,共114个间。1904年10月1日举行了落成典礼,砖木结构,南侧东侧均有阳台护栏装饰。建成时西侧三层都是学生宿舍,东侧二楼设有大会堂,斜坡地板,可容纳600人。</p> <p class="ql-block">1913年2月1日,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应圣约翰大学之邀在思颜楼大会堂举行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中山先生登上讲台时,师生历久欢呼。</p><p class="ql-block">2001年2月15日,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访问华政,亦在此会堂发表演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下图大门内为大会堂</span></p> <p class="ql-block">现在,二楼西侧是法学院导师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韬奋楼</span></p><p class="ql-block">思颜楼的东侧是韬奋楼原称怀施堂,<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学校里最老的建筑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1894年1月圣约翰书院为扩建校舍拆除了1879年建的只有一层的四方形校舍,在原址地基上用原隅石奠基以示传承。</p><p class="ql-block">1895年2月19日举行了新的两层校舍的落成典礼,命名怀施堂,以纪念圣约翰书院的创始人施约瑟。那座高起的钟楼是由校长卜舫济经手筹建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怀施堂保存着中国四合院式的建筑特点,中间是露天大草坪,青灰的砖墙,长长的回廊,是早期校园里最大的教学楼。其建筑面积5061平方米,61个房间,目前均为教室。</p> <p class="ql-block">1951年3月怀施堂更名为韬奋楼,是为纪念1921年文学院毕业生邹韬奋。</p> <p class="ql-block">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题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格致楼</span></p><p class="ql-block">位于韬奋楼东侧。格致,格物致知,穷究事物而得知。格致楼曾用名有格致室、科学馆、办公楼。此楼是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群中首例完全按照文物保护法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进行修缮复原的典型实例。</p> <p class="ql-block">这栋飞檐翘角清水砖墙砖木结构的三层楼1898年11月20日奠基,1899年7月19日举行落成典礼。历史上的格致楼一、二楼分别为物理化学实验室及课室、神学课室,三楼为医学系课室。圣约翰大学的博物院也曾设在格致楼,所以后来又名科学馆。在大学里建造科学馆,在当时的上海是首创。</p> <p class="ql-block">1952年华政成立,格致楼作为院长办公室、教务处、相关教研组、总务处等科室使用,所以又叫办公楼。1998年华政扩大招生,缩紧办公用房,办公楼改做学生宿舍,采用原名格致室中格致二字,更为现名格致楼。</p> <p class="ql-block">思孟堂</p><p class="ql-block">沿格致楼向北走,在苏州河边有一座楼名为思孟堂。1909年落成,当年该堂为纪念孟嘉德牧师而命名。孟氏为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生,1904年来约大教授哲学。1907年在中国因营救落水中国朋友而遇难。约大学生为悼念孟氏,捐款建造了思孟堂。美国耶鲁大学曾在孟氏去世后,特制一纪念铜牌置于该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体育室</span></p><p class="ql-block">再向北走,就可以看到体育室。</p><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英籍教授顾斐德在圣约翰大学体育教育上的贡献,校友会决定筹措资金建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体育馆。1918年6月30日郭斐蔚主持了安置隅石的开工典礼,1919年11月15日体育室落成,曾赋名顾襄体育室。</p><p class="ql-block">体育室二层设有室内篮球、排球场,体育室东侧设有室内游泳池,池长18米宽6米,池底和四壁都由白瓷砖砌成,池顶为玻璃天棚。这个游泳池在当时开辟了中国室内游泳池的先河。</p><p class="ql-block">顾斐德(F. Ciemenl Cooper)于1894年到圣约翰大学任科学系主任。他曾说:我确信良好的健康状况是身体、知识、道德和精神发展的基础。在他的努力下,哑铃操、军体操和运动会成为了体育锻炼的约大模式。</p> <p class="ql-block">近景为树人堂,远处正对着的就是体育室,其实是一座三层楼房,外观根本看不出与运动有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树人堂</span></p><p class="ql-block">位于体育室旁边,看到树人二字,立刻想到鲁迅先生。经网查资料发现树人堂与鲁迅先生几无关系,些许联系。随着圣约翰大学附中的学生逐年增多,1935年在附中的东南侧建造了这座三层的学生宿舍,宿舍楼取名树人堂。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p> <p class="ql-block">有资料显示树人堂内部有54个房间,一层12间,二层三层各21间(不知是否准确)。史无前例的岁月树人堂被更名为鲁迅楼,1999年进行大修时又恢复原楼名树人堂。原本的树人堂据说入口处设有垂花斗拱门,朴实简洁,如是,现在已经看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东风楼</span></p><p class="ql-block">位于树人堂向北偏西位置,东风楼原名西门堂。追溯更早些的时候,这里是圣玛利亚女书院(亦称圣玛利亚女校)的校舍思丁堂。据说那时建筑的风格属希腊风格。</p> <p class="ql-block">1923年9月圣玛利亚女校因学生的逐渐增多迁址白利南路(今长宁路凯旋路路口)并改名圣玛利亚女子中学。同年岁末圣约翰大学在思丁堂基地上进行了新校舍的施工,1924年12月13日举行落成典礼。美国公谊会教友西门(John Ferris Seaman)在沪经商40年,对圣约翰大学的教育事业极为赞成。西门去世后,西门夫人捐资5万美元建筑经费,因而此校舍命名西门堂。在史无前例的1967年,西门堂被改名为东风楼,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东风楼下的奠基石</p> <p class="ql-block">东风楼的东北侧有一座横跨苏州河的桥梁,通过此桥可以通达东岸的校园,这就是2009年更名的华政桥。</p><p class="ql-block">华政桥原名学堂桥,曾用名校园桥。是苏州河上唯一用单位名称命名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1934年初建的学堂桥经过30多年的风风雨雨,因地面下沉、水位上涨以及年久失修,于1967年拆除。1980年10月复建钢筋混凝土的校园桥,桥址由韬奋楼北隅移到了东风楼东北。</p><p class="ql-block">又经历了20多个春夏秋冬,2001年校园桥墩被一艘船撞坏,成为危桥不能通行。</p><p class="ql-block">据朋友讲,整整一个学期,学生们需每天绕路到对岸上课。尽管学校尽量调整课程,当时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在长宁校区,这样每天一早和中午,需要转场上课的学生们浩浩荡荡的自行车队伍,也是当年华政的一道风景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站在桥上,苏州河水在脚下流淌,它波澜不惊的陪伴着圣约翰大学的老校园,看着那些建筑奠基、筑墙、拔地而起。看着一批又一批青春学子往复进出,可以不尽地述说它臂弯里这所校园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天,在参观上海市档案馆时,偶然看到陈列的圣约翰大学的校徽、毕业证书等,意外的惊喜。</p> <p class="ql-block">毕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原校园内的天主教堂及圣约翰大学学生演出莎士比亚名剧“一磅肉”</p> <p class="ql-block">校徽、校训“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陈列的灯光和展品的位置使得相片很难拍的清晰。圣约翰大学虽已经成为了过去,但今天,继往开来的华东政法大学,将继续着“光与真理”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非常感谢带我们游览、给我们讲解的教授朋友!一座校园,一众历史建筑群,勾勒出百年多前中国高等教育的轮廓。这是一个有着光芒的轮廓,中山先生在思颜堂的演讲就是这轮廓很好的注解—“既有知识,必当授人。民主国家,教育为本。人民爱学,无不乐承。 先觉觉后,责无旁贷,以若所得,教若国人,幸勿自秘其光。”</p> <p class="ql-block">谢谢分享,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