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岛老城区丘陵地貌,第三公园位于观象山和鲍岛东山围成的平缓山谷里,一座标准的足球场,北侧东侧利用山坡修了阶梯看台,南侧也修起了几层看台,只有西侧一面是临清路小学建筑,一字摆开六十米长,两翼南北两座塔楼朝东,这在当年算作大型建筑物了,日据时叫铃木综合医院,应该是日本人所建。</p><p class="ql-block"> 东面的山坡上是工人文化宫剧院和花园喷水池,周边是居民区,是沈鸿烈的政绩,还有栈桥廻澜阁,水族馆,第一体育场,沈鸿烈是那边的。</p><p class="ql-block"> 第三公园有五个门口,山坡上三个,坡底下朝西一南一北两个门可以通车进场,西北门叫高唐路,博平路就在坡底西南门,东南门在茌平路。</p><p class="ql-block"> 博平路不长,东西方向满打满算二百米,不知名,太短了。</p><p class="ql-block"> 但博平路周围不出200米有三个电影院,李村路上的青岛电影院,市场三路的友协电影院,坡顶的工人文化宫电影院,当年忙坏了一批小青年,甚至市场三路菜市口下面的小平房里还有说评书的夜场。</p><p class="ql-block"> 聊城,茌平,博平,高唐,都是山东聊城地区下辖的市县,至今他们也挺自豪,百度博平吧里专栏讨论,大青岛有俺们的路名,特意来拍路牌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第三公园原本就是个湖,汇集两座山梁上下来的雨水,湖水的出口在西边,博平路就是条河道,往西流下去市场三路,大窑沟入海,解放后在公园博平路门口修建了一个大型的下水道,解决了公园盆地里的雨水排放,后话。</p><p class="ql-block"> 1914年-1922年,日本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取代德国而侵占青岛,此时期,日本侨民更是大量涌入,最多时达24500余人,相当于当时青岛市区人口的近30%。</p><p class="ql-block"> 经常有人说青岛不大,是个村,就是这么来滴。</p><p class="ql-block"> 日本人不愿在台东、台西、鲍岛等市区中国人多的地方住,但市南沿海一带多为西欧人占据,他们又没有插足之地,于是便在聊城路、临清路一带修筑马路,建造房屋,开辟新的日本居民区。</p><p class="ql-block"> 1938~1945年,日本又一次侵占青岛,日本人第二次占领青岛便熟门熟路了,军部给了定心丸,东亚病夫无出头之日了,五千年大国就此归了日本,扩张野心膨胀,于是日本的各路财阀,小商小贩,大举涌进一心想着大东亚共荣圈,品质低劣的日货充斥街头占领中国市场。</p><p class="ql-block"> 那些在日本混不下去的人,日本政府出台政策,移民中国,日本侨民如鱼得水,如入无人之境,大兴土木,南北向的中山路以德县路保定路为界,往北成了日式建筑的天下,把个聊城路建成了新商业街,整个市北区成了日本城市,日本建筑多就地取材,崂山花岗岩砌基础,砖木结构因陋就简能省则省,到现在也是这个样子,日韩的东西做工好,但是材料能省则省。</p><p class="ql-block"> 那会子日本人赚的是快钱,不像德国人长远规划,所以,今天的青岛还在得益于庄重典雅的德式建筑,日本建筑大多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 日据时第三公园也是文化中心,门口的聊城路叫“新町”,博平路算“新町二丁目“,茌平路是一丁目,满街的和服木屐,人力洋车,平假名片假名广告,像在京都让人时空错乱。“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こんにちは”,点头哈腰,絮絮叨叨不绝于耳。90年代,有年长日本人来青岛住在东方饭店,来聊城路寻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坡顶上的工人文化宫是日本陆军俱乐部,供日军寻欢作乐,抗战胜利后,美军改造施工时出土了几大缸的婴儿骨骸,是日军残害中国婴儿的铁证,美国变坏了,把731接回了美国。</p><p class="ql-block"> 日本投降后,遣送日本人回国,就在第三公园集中,男男女女黑白大花和服,土黄呢子大衣,肩扛行李卷拖家带口乘船归国,国人连声道歉也没听到,中国人啊,仁义礼智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博平路不宽,两车道的样子,最长的门牌号是17号,自西面的聊城路起往东。</p><p class="ql-block"> 博平路1号,是个L形二层楼围成的院子,L的一半在聊城路上,院里有老付家的付成龙,聊城路博平路拐角上的博平路2号是个体画室,玻璃窗上有炭笔人物素描,可能是排位像,感觉瘆人不敢对视,大小有一尺半见方,当初的技术照片没有那么大滴。</p><p class="ql-block"> 2号4号之间有条土路胡同,胡同口有家日照人,摊煎饼,也接来料加工,用地瓜面换煎饼,刚摊出来的煎饼很香脆,孩子们拿着当点心。</p><p class="ql-block"> 4号是个挺不错的大园子,同学张刚这这儿,同学谭德龙,孙玉英住在6号,后来谭德龙搬去了小鲍岛乐陵路,孙建荣住在华兴饭店楼上,是博平路8号,老魏家也在8号,8号是座拐角三层楼,外走廊朝西,能俯瞰华兴饭店的后厨,一条黑黑的一跑楼梯直达二层,另一端从临清路小学对面的胡同出来,是小时候捉迷藏的秘密小道。</p><p class="ql-block"> 1号和3号之间是房产局石灰搅拌站,搅拌站里里外外都是白糊糊,骡马胶轮车运来生石灰浇水发泡,再把白石灰膏运到工地,掺上麻刀糊夹壁木条墙天花板。</p><p class="ql-block"> 50年代婴儿潮,人口膨胀住不下,原本不大的屋子再间成两间,分给不断成立的家庭,所谓的墙就是在稀疏的薄木头条栅栏上糊石灰麻刀,一点不隔音,隔壁邻居放个屁也能听见,挡个活人眼而已。</p><p class="ql-block"> 3号与青岛话剧团隔墙,姓匡的人家,梁家三兄弟,过了临清路博平路口便是5号,7号,9号,直抵第三公园东南门,到了几级台阶的公园门口,又沿着南面看台的围墙外伸进去形成一条胡同,博平路11号13号15号17号依次往东,双号从聊城路到临清路止,临清路小学和第三公园相接,没有住家户。</p><p class="ql-block"> 记得儿时下大雨,胡同里便成了泽国,没小腿,每次得淹一两天才退。</p><p class="ql-block"> 1960年就职市政工程处的爸爸,报告市里,才引起重视,在第三公园门口两边开挖出两个一米半直径的铸铁下水井,水害减轻多了。</p> 青岛第三公园(原新町公园)对面应该是夏津路。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观象山远眺聊城路,临清路,清平路。十中,四中,九中,八中,十一中,十三中,甚至七中的生源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黑屋顶者,临清路小学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p> 那会儿,停车位不紧张。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第三公园来了打井队,在临清路小学一侧地探,井架子很高,探啥人家不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60年代上半叶第三公园是青岛人的文化中心,又兼有政治,商业功能。</p><p class="ql-block"> 每年公审大会,公安,部队一早来封锁公园各个大门,球场靠近临清路小学的一侧用建筑脚手架木杆搭起戏台,20米X10米的样子,犯人五花大绑,气氛森严。大解放高唐路进,博平路出,为解决博平路大门口的几蹬台阶,事先填上个土坝,好让解放牌上下,完事后又扒掉,第二年再来,久了,便不扒了。</p><p class="ql-block"> 后期挖干道,小土坝成了大土坝子,连舒同题写的石门柱也不见了踪影,上题“青岛第三公园”。</p><p class="ql-block"> 一年夏天,热气蒸人,嚣尘扑面,万里乾坤如甑,一轮火伞当空,这次大会轮到陆军6037部队执行戒严任务,家门口也布置上了岗位,中午头小战士的绿军装被汗水湿透了,我妈烧了水让我们送上,小战士红了脸,不便推托也不知所措,我放下水壶便走,过了一会儿,一名军官模样的军人,送回水壶道谢,谁知水壶里叮当响,里面竟放了五分钱硬币巨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时常有批斗大会,大致也是如此,文攻武卫撂下场子,柳条帽大棒子,里三层外三层,高音喇叭口号震天,完事沿聊城路胶州路中山路游行到市政府。</p><p class="ql-block"> 说到书法,工人文化宫的潍州人氏高小岩一手隶魏体书法了得。</p><p class="ql-block"> 物资交流大会,是最爱,球场内旌旗林立,帐篷阡陌,鼓乐齐鸣,人群熙熙攘攘,裸露的土地面上脚手架木杆搭起方框蒙上帆布,物资就地摆放便开张了,有经验识货的老车间瞪大眼睛捡漏,还可以讨个好价钱,或者易货贸易。</p><p class="ql-block"> 物资,其实就是各个工厂长期不用的零件,物资,几只不同规格的轴承,好回家做钢铃木头车,买个煤买个地瓜,还有电机皮带,齿轮箱,七七八八平时见不到的物件,煞是好看。</p><p class="ql-block"> 早晨工人文化宫的高音喇叭,播放“桂花生在桂石岩哎 桂花要等贵人来哎爱”后来知道唱歌的人叫马玉涛,还有“麦苗儿青来菜花儿黄”,我的音乐启蒙全靠高音喇叭熏陶。</p><p class="ql-block"> 记得最清爽是那首 “赛马曲“不是那支二胡曲,是管弦乐,是不是当年青岛赛马场留下的黑色赛璐珞英国唱片不知道,是早晨广播的开场曲,隔50年也能准确地哼出来,文革后再没听到了,或许当时那位DJ认为音乐无阶级,当成了运动员进行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当星期天节假日,第三公园成了大游乐场,各地的杂技团,马戏团支起大棚,招徕门票,华丽的演出服,道具,煞是扎眼,而后台则满是马尿,老虎的腥臊味,早上天不亮,演员开始练功。</p><p class="ql-block"> 最刺激的是飞车走壁,漏斗状的超级大木桶,摩托车从木桶底一圈圈旋转上升到大木桶上沿,一妙龄女郎立在后面,招展小红旗,身体几乎垂直于桶壁,看着令人揪心目眩。</p><p class="ql-block"> 偌大个第三公园从不收费,大门口没有门扇,是野孩子们的天堂,弹蛋儿,爬树粘节骝,踢球,打瓦,抗拐,跳马,乘凉讲鬼故事,生活虽清汤寡水,那可是懂事前最美好的少年时光。</p><p class="ql-block"> 逢年了,满公园民间艺人,拉洋片,大鼓书,花脸面具,刀枪剑戟,泥老虎,芦苇哨子,色响味俱全,还有一种两张纸压在一起中间一排排小火药包,用锤子敲了炸响的简易鞭炮,浓厚的年味由不得孩子们掏出积攒了一年的几分钱。</p><p class="ql-block"> 艺人叫走码头,好像侯宝林候老先生,也跑过青岛码头。</p><p class="ql-block"> 这些手艺人平时见不着,都是体制外的编制,现在想想还真有点儿民俗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不不噔“,是一只圆锥台形状的瓶子,瓶底极薄,对瓶口吹气,瓶底儿一起一伏发出”不不噔“的声响,于是第三公园从里到外都是”不不噔“响声。</p><p class="ql-block"> 还有那种苇子杆做的双音哨子,用彩色水粉描得斑纹,不贵,孩子们人手一支,愉悦地比谁吹得好听响亮,幸福真简单。</p><p class="ql-block"> 最便宜是纸片面具,西游记人物,生旦净末,色彩明亮亮,露出两只眼,手执刀枪剑戟,小男孩子的特权。</p><p class="ql-block">“小孩小孩你别哭,给你买只小老虎,咕嘎咕嘎两毛五。”</p><p class="ql-block">真佩服有市场眼光的手艺人,不知从哪儿来的,过完春节有回哪里去,不在计划经济内,却能准确把握市场机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大上要数拉洋片,一只木头箱子,背后透光,底部一边一只巴掌大的窗口,一条长凳,齐活了。观看的人蹲坐在长凳上,趴在小窗口往里瞧,头上还盖上一布帘挡光,里面是一副吉祥画或者是飞机大炮什么的,台词全凭拉洋片的张口跑火车:“你往里面瞧啊,你往里面看,解放军飞机大军舰.",看完一幅用细绳拉起一幅,类似幻灯片,吸了多少孩子的零花钱。</p><p class="ql-block"> 用最节省的物资制造出色香味俱全的过年氛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儿时对过年寄予了太多的念想,不光只有肉汤炖豆腐,那几天人们看在过年的份上脾气也平和多了,整个社会没有一点儿烦心事儿,平时不分男女后面搂住前面的腰排队买菜场面也不见了,发号排队,好像过了年,那个社会主义好日子会到来了吧,过年是百姓心中的天堂。</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学会骑自行车是老爸骑回来的单位公车,只有星期天一天时间。28车,腿够不着,把一条腿从三角形的车架中间穿过去,斜着身,烈日下在第三公园里转了一天没下车,家里有自行车不亚于宝马奔驰。</p><p class="ql-block"> 那会儿没有蛋白来源,感觉不到天气热,有时盼着夏天热点好去洗海澡,就是游泳,不然在海里会冻得嘴唇发紫。</p><p class="ql-block"> 踢球,也是第三公园的功德,猫科动物喜欢玩耍猎物一样,皮球是男孩的冤家,做梦做到一只橡皮球,经常在空无一人的第三公园对着墙练脚法。后来在所在学校、单位的足球队效力,幸好没进入国家队,班上有三名同学去了山东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后来产业链拉长了,初中就会自己补橡胶球,补鞋。一只猪皮工作手套能蒙一双白球鞋面,手艺都是从哥哥们那儿偷师来滴,穿上”皮鞋“比如今儿的”NIKE “,招摇的多,至少比"NIKE"结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岛比内陆晚入夏一个月,入夜,第三公园会放电影,这点儿很像小县城,四面的青年男女结了伴嬉笑打闹,孩子们下午就开始在幕布前画地为牢,住的近些的扛着各式各样的板凳椅子,幕布的反面也不嫌弃照样看得津津有味,人物都是左撇子,那会子电影生活化些,高音喇叭里的对白回荡在夜空中,四周的居民家家趴在窗口上看得津津有味,融进了电影,人们短暂地进入了另一个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不知是不是因为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华,放映英国电影《巴格达窃贼》,巴士拉公主出行,禁兵四处射箭,射那些躲在窗户边的偷窥者,驱赶一空的集市上,流浪儿爬在帐篷顶开怀吃喝,一个被诅咒成瞎子的巴格达年轻国王与巴士拉公主爱情的天方夜谭,让没有上升通道的年轻人想入非非,睡不着觉时的念想。</p><p class="ql-block"> 青岛篮球离不开工人体育场,就是第三公园灯光球场。</p><p class="ql-block"> 比NBA火爆,实惠,男队汽轮机厂四眼,纺织机械厂老高,人交公司胖子,电业局小韩,四方机厂,女队国棉六厂我婶,一木小牛,后来驻青海军炮团,陆军警备区也加入进来。</p><p class="ql-block"> 天黑开赛,下午北面大茅房下面的看台就被球迷瓜分完了,开场后第三公园黑下来了,只有篮球场通明,远远听见全场的扼腕叹息,击节叫好声,整齐划一地像一个人,幸福指数统计其实很简单。</p><p class="ql-block"> 鼎盛期国家男篮来这儿训练,穆铁柱在列,这事儿可以问他,看上去第三公园场地上有座山移动。</p><p class="ql-block"> 隔壁临清路小学,拿自己不当外人,第三公园也是小学操场,开大会,上体育课。</p><p class="ql-block"> 王学斌是体育教师,山东摔跤队教头,几个徒弟每天早上在操场西侧撂场子摔跤,东面茌平路大茅房下另有一伙摔跤把式,教头姓李,李崇贵,家住清平路大石头楼梯边上,窗户冲着第三公园。两拨学员还以武会友,交流切磋,引来不少跤迷,后来李教头去了香港继承家产,王学斌老师也英年退了场。</p><p class="ql-block"> 第三公园还曾有飞机试飞,不知那条路上的俩大哥,搞到一架汽油活塞飞机,两尺长,加注满,一个人在场地中央,拉住牵引索,另一个发动放手,飞机绕场上下翻飞,免费科普,积极向上。</p><p class="ql-block"> 怀念财务不自由时的第三公园,带来多少欢乐。</p><p class="ql-block"> 博平路还有个网红饭店,叫华兴饭店,在博平路临清路交叉口,门头冲东南,公私合营前老板主打大米干饭坛子肉,在那个年代简直就是膏粱厚味,极奢侈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后来才叫华兴饭店,增添了大众饭食,木头格玻璃橱窗刷了浅蓝色漆,油炸炒面条坯子,拌八带,猪头肉,罐头瓶子盛啤酒,样样齐全,至今还记得那时的饭菜,哪怕是碗清汤面也是白白的骨头汤上漂了碧绿的韭菜碎,让人食指大动。</p><p class="ql-block"> 记 得一位个子不高的女子,脸上有几点浅雀子,刚就业进华兴饭店时清汤寡水的模样,没几年白胖白胖个人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5号邵家,老爸49年前拥有一爿剧场,改革开放后长子邵宏深创办电子医疗器械厂,能人。</p><p class="ql-block"> 记得,妈妈嘱咐平时遇见邵家大妈要称邵太太,邵太太是城阳前桃林大户人家,举止端庄大气。</p><p class="ql-block"> 直到一天,邵太太把我喊到跟前,悄声说:“以后啊,别喊邵太太了,叫我邵大娘”,一个10周岁的孩子还搞不懂这些,不过从此邵太太这个洋气的称呼被邵大娘顶替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号还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广东老乡关</span>家,文晖,文俊,俺们兄弟俩三九天在他们家围火炉打扑克,想想都温暖,还有楼上的孙家。</p><p class="ql-block"> 9号黄家,父亲黄松盛,母亲谭惠珍,广东人,父亲是城建局技术员,青岛“吧嗒吧”开发人,把市政工程从靠地排车运输中解放出来,开发可控硅电焊机,用于大口径水泥管生产,还是50年代小白干路设计施工人。</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广聚隆,广合兴是我广东祖父辈兄弟几人闯祖父辈兄弟几人闯青岛的商号,在东方东方贸易大厦旧址,胶州路芝罘路西南角,一栋竖线条的二层写字楼,广东饭店是抗日战争后开办的,爷爷任总经理,经营典型的广东饭菜,鸡包,叉烧包,叉烧肉,皮蛋瘦肉粥,也有巴掌大小五花坛子肉盖浇饭,长长的白面花卷,开花馒头,那个味道再也回不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 1964年大哥二中毕业,离开第三公园去东北石油学院读书,工业学大庆。</p><p class="ql-block"> 1966年我二哥也在第三公园集合,穿军装去了青海建设兵团,那是后话。</p><p class="ql-block"> 11号院,两层F形走向的建筑,十几户人家,多子女,刘东亮家6个男孩,15号魏家6个女孩,满胡同孩子。11号和5号院有个胡志明小道,暗通款曲,外院孩子不详,捉迷藏懵了,11号李家,康家都有来头,康家大妈一口地道的京腔。</p><p class="ql-block"> 13号院明显与胡同里其它院子不同,房屋层高鹤立鸡群,先是连接胡同的大门口有一道高大木门,走过甬道,又是一全封闭铁门直到二楼底,拐进去里面别有洞天,一大块花园,旁边有石阶上去二层梯田,上面一株丁香花,花开季节三层天井透香。</p><p class="ql-block"> 王家,王经三,黄县人,育有一子三女(大女二女是双胞胎),长子王建是博平路难得的高才生,考取山东大学,尤其是那时实属不易。</p><p class="ql-block"> 王老先生年轻时独自离开家乡来青岛,49年前在银行工作,待人接物传统,白白净净,自有房产,木秀于林。</p><p class="ql-block"> 13号还有搬走的孟庆祥,孙家摆小画书,老尹家出王心刚,广东老乡陈家,搬走的毛家,浙江人,毛氏祖籍发祥地。</p><p class="ql-block"> 17号在胡同底儿,三层,进来门洞上几蹬石阶一款小院,错落层次,不像15号,进去就是黑黑的内走廊,两边堆满了杂物,杨明志,杨明义,孙方德,解家,这些一起玩大的小伙伴儿,都是15号院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17号出人,王洪泽,张孟超,徐宏图,薄钟鸣,记得1976年下乡回青还在夜校里听过徐宏图老师讲材料力学。17号不知是谁撂场子拳击,第一次带拳击手套,才知道拳击很累人。</p><p class="ql-block"> 博平路,平凡温馨,像一座舞台,人家搬来了搬去了,人物上场“请开始你的表演”,邻舍百家就是观众,充当评委,多少年过去了,浪花淘尽英雄,儿时的事情说不尽的。</p><p class="ql-block"> 如今可怜的博平路,茌平路被拆成俩楼座,还没有房产证。阳谷路,沧口路,福建路,更是肝肠寸断,“消失在遥远的银河”。</p><p class="ql-block"> 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附件:改革开放,颂声载路,过上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日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在此抛半头砖引玉,<span style="font-size:18px;">若是博平路老邻居,</span>真诚欢迎拍整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岁月如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青岛黄桦 !照片中有黑色的地方是观象山禹城路进山口,右边的二层小楼曾经是同学的家。绿色的地方是青岛图书馆,后来的话剧团,胡臻,李冬青家窗外的小院轮廓清晰可见。红色的地方就是华兴饭店,左侧边上有个陡峭的木质楼梯,小学有同学住在上面。这张照片拍摄的位置应该是在观象山望火楼附近。临清路小学南面止于胶州路的区域,包括你我在内是我们小学大部分同学居住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清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作者对青岛市北区博平路周边一带的回忆,其中来龙去脉,如此祥尽清晰,堪称“活地图”。读来令人倍感亲切与熟悉,这也是我们那一代人共同的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特别是当时附近的第三公园,地处当时的市中心,也是我们童年时的乐园,承载了多少儿时的欢乐与甜蜜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在作者笔下与那个年代有关的那些趣闻轶事,有的充满童真童趣,令人捧腹,有的亦充满沧桑,令人唏嘘不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满满的回忆,让我们重温了历史记忆,也见证了一个时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