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trong>许</strong>多家长都秉持着这样的观念:幼儿园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h3></br><h3>在3岁以前,我们只需要照顾好孩子的衣食起居就行。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后,自然而然就可以交到朋友了。</h3></br><h3> <h3>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不少妈妈发现上了幼儿园后的孩子,都会有以下问题:</h3></br><h3>玩游戏时,只喜欢自己一个人玩</h3></br><h3>爱发脾气,一不高兴就打自己或者打大人</h3></br><h3>不愿意去幼儿园,说自己在幼儿园没有好朋友</h3></br><h3> <h3>今天小玛丽就来好好和大家聊一下,<strong>其实3岁以前的孩子也需要社交。</strong></h3></br><h3>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养育孩子永远都是前面越用心,后面越省心。</h3></br><h3> <strong>3岁前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社交表现</strong><h3><strong>【6个月以前】</strong><br></br></h3></br><h3>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开始,他们发出的哭声就是与这个世界最初的社交表现。再往后,他们通过<strong>哭泣、笑、肢体动作和一些表情来与外界进行社交:</strong></h3></br><h3>使用“啊啊”的声音来表打自己的高兴愉悦</h3></br><h3>用哭声来表达饿了、不舒服、想要抱抱...</h3></br><h3> 这个阶段,妈妈需要<strong>重视和孩子的眼神交流</strong>,用眼神来和孩子一起互动。孩子的“认生”也是从6-7个月开始的。这时候孩子如果与陌生人近距离接触的话,很有可能会使用哭泣来表达他们的不满和紧张的情绪。<h3> <strong>【6个月-2岁】</strong><h3>随着孩子行动能力的增加,他们会逐渐与其他小朋友产生更多的接触。这个阶段的孩子在和别的小朋友玩耍时,<strong>他们会花更多时间观察、模仿其他人。</strong></h3></br><h3> <h3><strong></strong>在社交圈不断扩大的同时,他们也会参与到更多的集体活动中。家长可以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这些社交活动中的秩序感和规则感,提高他们的社交参与意识。</h3></br><h3> <h3><strong>【2岁-3岁】 </strong> </h3></br><h3>这时候的孩子只是聚在一起玩耍,各玩各的。他们在玩耍的过程中会注意到其他小伙伴,也会产生简单的对话。</h3></br><h3><strong>但是因为这时候孩子的社交技能还不成熟,所以并没有产生实际意义的交流和接触</strong>。</h3></br><h3> <h3><strong>同时,他们还不明白“分享”的含义</strong>。会对自己的玩具表现出一定的占有欲和保护欲,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h3></br><h3>家长可以进行一定合理的引导,让孩子逐渐学会分享和理解他人的想法。</h3></br><h3> <h3><strong>【3岁以后】</strong></h3></br><h3>这时候的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会出现合作、分工和交流的情况。<strong>这时候就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社交。</strong></h3></br><h3> <strong>影响社交能力的因素</strong><h3><strong>社交能力与先天因素和教育因素有关。</strong></h3></br><h3><strong>【先天因素】</strong></h3></br><h3>先天因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h3></br><h3>触觉发育不良:主要表现为过度敏感、与人交往中过度防御,由此造成社交能力不足。</h3></br><h3>先天气质:指的是性格外向还是内向。</h3></br><h3>共情能力:指认识别人的情绪和做出适当回应的能力。</h3></br><h3><strong>【教育因素】</strong></h3></br><h3>教育因素对社交能力的影响较大,很多孩子会因为以自我为中心、规则性差和自卑而表现出不顾及他人的情绪。</h3></br><h3> <strong>父母是孩子的引导者</strong><h3>上面提到:教育因素对社交能力的影响较大。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发展自己的社交能力呢?</h3></br><h3><strong>【让孩子自己面对争执</strong><strong>】</strong></h3></br><p mpa-is-content="t">心理学家皮亚尔认为:</h3></br><p mpa-is-content="t">孩子在和同伴的交往中出现的冲突、谈判与协商,能促进社交技能的获得。并发展出道德判断能力,获得关于社会更广阔的的认知。</h3></br><h3>孩子们在玩耍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争执。<strong>当他们向家长求助的时候,许多家长都会下意识地去帮助孩子出头。</strong>时间长了,孩子很可能会在面对人际关系中问题时,出现一种无力感:每次和玩伴的争执一定要家长帮助,因为他们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没有力量来处理这个问题。<br></br></h3></br><h3> <h3><strong>其实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家长给予他们在面对争执时候的处理办法,而不是代替他们来解决问题。</strong></h3></br><h3> <h3><strong>【在生活中给孩子做出具体的示范】</strong></h3></br><h3>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说过,儿童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别人的做法,模仿学到的,<strong>家长其实就是孩子社交的“第一责任人”,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为人处世。</strong>比如:</h3></br><h3>见到新朋友时主动打声招呼</h3></br><h3>以一种平等且风趣的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h3></br><h3>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故事,让孩子成为一个愿意表达和分享的人</h3></br><h3> <h3><strong>【培养孩子的同理心】</strong></h3></br><h3><strong>培养孩子同理心的前提是父母首先要有同理心,</strong>孩子在感受到父母的同理心后才能慢慢发展出对别人的同理心。</h3></br><h3>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strong>放下做父母的姿态,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孩子的感受与情绪,用温柔的语言询问孩子的需求,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strong></h3></br><h3> <h3>同时可以<strong>利用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孩子尝试换位思考</strong>,带领孩子感受不同角色在不同场景下的情绪:</h3></br><h3>别的小朋友抢走你最爱的玩具,你开心吗?</h3></br><h3>你已经排了很久的队,别的小朋友一定要插队先玩游戏,你乐意吗?</h3></br><h3>你最爱的零食只剩一袋了,别的小朋友一定要吃,你愿意吗?</h3></br><h3> 有同理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其他人的好感、信任与支持,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孩子追求幸福的道路上,社交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strong>而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在于早期家长的引导和培养</strong>。花费精力从多方面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节奏和模式是我们家长为孩子的幸福快乐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