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父亲的农业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罗时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罗会鑫,农业科班出身,做了一辈子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和管理,是上饶资深的农业技术专家。父亲2018年4月11日93岁离世以来,他的音容笑貌仍然时时萦绕眼前,父亲奉献给上饶的农业人生是我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一、学农开启农业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 父亲祖籍福建连城县新泉镇儒畲村,康熙年间先祖迁居上饶县郑坊镇程涧村,历经两百多年,耕种传家到了祖父,开始过上殷实生活。父亲共七兄妹,两男五女,父亲是老大,享受到家族所有接受教育的资源。父亲在郑坊读完小学,祖父又送他到县城读初中。当时国民党政府实行强制性“二丁抽一、五丁抽二”的兵役制度,但在校学生可以免服兵役。所以父亲初中毕业,不敢在家停留,继续在上饶读农业高中,读完农业高中,又考取了江西省私立信江农业专科学校。江西省私立信江农业专科学校建立于1945年春,1948年冬升格为信江农学院,是全国23个私立高等专科学校之一,也是当时上饶地区的最高学府,校址在上饶铅山鹅湖书院,首任校长是留法博士、园林学家程兆熊教授。学校师资实力强,专业水平高,留法博士、世界著名昆虫学家杨惟义教授,留法博士薛天声教授,留日农学博士、教务长易希陶教授,留日博士顾华孙教授,留美博士郭守纯教授、童玉民教授和刘伯玑副教授,留瑞士经济学博士王海滨教授,留学日本的徐先兆教授等一大批学贯中西的专家教授主讲专业课程。父亲在这所学校接受了完整的现代高等教育,彻底改变了人生命运。1949年5月上饶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学校,调派赣东北行署教育处章惠民任校长,1950年信江农专由私立改为公立。父亲1950年6月完成学业,旋即加入新生政权,分配到彭泽县参加土改工作队。土改结束后,父亲分配到省农业厅工作,开启了他的农业人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父亲1950年6月完成江西省信江农业专科学校的学业,即加入新生政权,到彭泽县参加土改工作队,土改结束后分配省农业厅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二、全省首创选优育种</span></p><p class="ql-block"> 父亲刚到农业厅不久,就分到彭泽县棉种场参与实地考种工作,在田间测量棉株高度、分枝、棉铃,分析统计、梳理棉纤维长度和重量,填入考种表格。父亲起早摸黑坚持五个月,圆满完成了1万多个棉花品系整理的工作任务,为培育创新优良棉种做出了成绩,引起农业厅领导的关注。1951年,父亲又在南昌小兰村组织村民晚稻田间选种,每个农户选上几十斤单穗作下年种子。这种在全省首创的单穗选优育种方法引起农业厅邓洪厅长的高度重视,邓洪厅长专门向邵式平省长作了汇报,并陪邵省长亲临现场观察,邵省长给予表扬,指示邓洪厅长开一个评模现场大会,特等模范奖励耕牛一头。此事媒体作了专门报道,在全省引起轰动。第二年省政府下发通告,号召全省农民选单穗留种,提高种性,增加单产。1953年春,我国学习苏联种子经营的做法,江西省政府在上饶创设全省第一个种子管理站,经农业厅领导推荐,父亲来上饶筹建种子管理站,邵式平省长签发了父亲担任种子管理站副站长的委任书。父亲一到上饶种子站,立即开展水稻地方品种调查,整整花了一年半时间,跑遍全区十多个县,从山区到丘陵,再从平原到滨湖,把所搜集到的地方品种鉴别整理出来,报送省种子管理机构,上饶的早稻五十日、中稻麻谷长粒籼、油粘子、晚稻弋阳大禾谷、上饶丝毛白等十余个农家品种和豆类上饶大青丝、皮余黑紫、皮豆、马料豆以及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铁子棉等优良地方品种,被选入国家种子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1953年春省政府学习苏联种子经营的做法,决定在上饶试办全省第一个种子管理站,父亲从省农业厅调到上饶被任命为上饶地区种子站副站长,与母亲结婚。</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三、忠于信仰坚守农业</span></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他文化水平高,专业扎实,有独立思想,能说会写,工作总结写得好,很受领导赏识。他担任过邓洪厅长的秘书,做过著名农业专家杨惟义院士的助手,1952年陪同杨惟义院士出席在杭州召开的全国治螟会议。但由于他家庭出身是地主兼工商业,所以父亲从1953年调任上饶地区种子站副站长后到文革前,相继只担任了上饶地区农场场长、贵溪园艺场书记、上饶行署秘书和上饶地区农技站站长等职务,在政治上使用受到组织的政策限制。尽管父亲内心很痛苦,但他从未动摇过追随共产党干革命的信仰,执着地坚守在农业的岗位上,他把全部的心理委屈转化为干好农业专业的动力。60年代国家严重困难时期,有人害怕困难离开了队伍,父亲被派到贵溪园艺场担任书记,当时粮食短缺,职工吃不饱饭,连留种的萝卜头和水芹菜也煮起来填肚子,父亲忍饥挨饿组织农工生产自救,到第二年领到粮食,搞些瓜菜代替,吃上了两干一稀,走出了困境。文革爆发,父亲在劫难逃,家被抄封,子女随母亲被赶到农村插队,自己被关押在地委农场,同劳改犯一样,白天种地、养猪、运输,晚上接受批斗,但父亲没有消沉,他在在农场边参加农田生产劳动,仍坚持水稻高产技术的研究,摸索总结出一套水稻合理密植、科学灌水、治病虫、施肥的先进技术,父亲后来驻村指导大田水稻生产,不管什么山区、丘陵、平原等不同区域,必有大幅度增产,最低在20%以上,个别出现翻番,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文革结束落实干部政策,父亲被任命为上饶地区农科所书记,他心情舒畅地工作到退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1952年6月父亲随同江西信江农业专科学校的任课老师、世界著名昆虫学家、江西农学院院长杨惟义教授出席在杭州召开的全国治螟会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四、农技推广成果丰硕</span></p><p class="ql-block"> 父亲终身从事农业,是个很有建树的农业专家。这既得益于他的学历背景,更因为家庭出身而在政治上受到限制使用,反而造就了他在农业科技方面的良多成就。50年代父亲根据驻点农村摸索到不同区域、村庄的经验,大力推广旱地改水田、一季改双季稻、低产杂粮改高产水稻,同时全力推广低产田改造,广积农家肥,广种绿肥(推广山区三肥混种,即萝卜、油菜、麦子),开沟排渍,引进外地高产经验,为全市水稻单产跨纲要创造了成功的经验,引起邵式平省长和农业厅邓洪厅长高度重视,这些经验在全省推广;60年代,父亲在调查总结上饶水稻高产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水稻栽培浅说》科普著作,江西省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一年后农业出版社再次向全国发行,对普及水稻技术作出了贡献。父亲还根据鄱阳湖滨灾区的需求,撰写了《晚粟栽培》著作,江西省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向农民宣传了农业科普知识;70年代,父亲虽然长期下放、接受批斗,但仍然坚持深入农村调研,积极推广水稻、红薯的高产经验,建立丰产片村,社会效益很大,得到省厅领导的高度评价;80年代,他在铅山县石溪、汪二驻点,引进先进技术,大面积种植杂优稻,实现大面积增产,汪二的粮食入库增加了40%,1984年获得了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农牧渔业部、林业部的联合嘉奖。父亲调任农科所后大力推进体制改革,选育新品种参与区域对比试验,建立水稻高产试验田,获得了省主管部门表彰。父亲退休后,依然心系农业,经常就农业问题给领导和部门建言献策,直到80多岁的高龄还为《上饶农业志》撰写和审查文稿,父亲对上饶农业的贡献为业界所公认。</p><p class="ql-block"> 从父亲的农业人生中,我看到了一个优秀知识分子忠于信仰的高贵品质、不屈不挠的坚韧毅力和应对压力的政治智慧,我对父亲感受至深、敬重至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父亲在铅山县石溪、汪二驻点的工作照,1984年获得了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农牧渔业部、林业部的联合嘉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我和父亲在上饶万达广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