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那些事儿

海纳百川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国从计划经济的封闭中走出来,改革开放,风云初始,春潮涌动。这是一个蓬勃向上的激情年代。</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些六零后才走出校门,稚气未脱,学生味十足,已然卷入了改革大潮之中。经历了升学、就业、恋爱及建立家庭的人生重要节点,深刻感受到了那段生活中的岁月静美……</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的夏天,傍晚是一天中最美丽的时刻,娇阳收敛住热焰,在地平线上稍许徘徊,很快隐住了光芒,火红晚霞映照天空,暖色温情迷人,夜的前奏华丽多彩。</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马官桥邮局路边,几个的男孩在兴奋的交谈着,质朴的脸上,闪烁着青春的清纯。毕业了,枯燥的数理化再也不需死记硬背了,扎着两条水辫的清纯女孩,再也不能从教室的窗前走过了,明天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看着父辈们有工作有收入,我们对工作很神往,觉得工作是轻松愉快的,希望早点有个工作,自己的人生才开始发光,美好的生活在向我们招手。</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一束汽车灯光由远而近,照亮了夜,最后一班公共汽车下来几位乘客开走了,马路上又是一片昏暗,起风了,吹得树叶沙沙响,寂静美好的夜色。突然意识到我们也走下了学生时代的末班车。</p><p class="ql-block"> 我们畅谈着心中的打算,无拘无束,尽情倾诉,憧憬着美好的明天, 迟迟不愿分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去学校取毕业证书,见到了老师,想到您为我们的付出,一丝感恩情涌上心头。</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老师象课堂上一样,蓝涤卡中山装干净整洁,脚上的皮鞋亮闪闪的,微笑着,眼里透出男人的坚毅与霸气,这表情永远留给了我们这届同学。</p><p class="ql-block"> 望着着熟悉的校园,四幢红砖瓦房,有些留恋与不舍,学生时代就这样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  突然的闲下来了,还真闹得慌。社会上闲散着大批的年青人,考上大学的就那几个人,大批知青返城,找工作十分艰难。我们这些待业青年,渴望着能早点有个自己喜欢的工作,有个美好的明天。</p><p class="ql-block"> 待业的日子是悠闲松散的,无所事事,很快就变得孤单单调了,好在能和几个要好同学常在一起,去农大溜达玩,手里拎个乒乓球拍,四处找地方打乒乓球,常爬上游泳池傍的小山上,眺望四周的景致。也留心补课班的消息。</p><p class="ql-block"> 邮局的报刊部总是那几本旧杂志,偶尔买到一本《芒种》或《鸭绿江》月刊,如获至宝,回家兴致勃勃的看着,大千世界与人间爱恨情仇,传说与纪实,深深打动着年青的心。午夜时分,一本杂志已经到尾声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的新刊物层出不穷,《读者文摘》,《八小时以外》,《青年-代》等等,还出版了有一些有思想与艺术性的小说,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精神享受,八十年代是中国文化的春天。</p> <p class="ql-block">  终于从报纸上少有的广告里,发现了补课班广告。</p><p class="ql-block"> 几个同学立即动身去实地打探,换乘了二次车,还在等2路公交车,很久也不见车踪影,干脆沿着站牌往前走吧。</p><p class="ql-block"> 太原南街的路边有很多小楼,外墙是淡黄色的贴砖,多数是三四十年代建筑。见到解放电影院了,往前是市文化宫,走了六七站远,终于在沙山红星剧场附近见到了中学补课班,这时才看见一辆老旧的2路公交车慢吞吞的从身边驶过。 兴奋的来,失望的返回。补课班不招外区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欣赏着街景,冲淡了失望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  约上同学去炮校同学家玩,大操场边上成片的青砖平房,原来是张作霖父子时期的东大营兵营,现在是家属居住区。 </p><p class="ql-block"> 同学姐姐买了个录音机,深深吸引了我们,转动的磁带放出悦耳的歌声,都是我们从前没听过的,柔美的嗓音,倾诉般的打动着人,邓丽君的名字在大陆十分出名。</p><p class="ql-block"> 录音机和电视机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家庭拿出多年的积蓄来购买,一大家老小,晚上围在黑白电视机台,幸福的合不拢嘴。只有中央和辽宁二个台,播什么就看什么,啥节目都津津有味。邻居也经常过来看电视,一台小小的黑白电视机,让众家邻里欢乐着。八十年代是邻里间最有温度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听说下星期六中央台要演《加里森敢死队》,期待着……</p><p class="ql-block"> 音乐也在这个时候走进千家万户,谁有好歌带,立刻就有人借走转录,港台歌曲红极一时,国内通俗歌手也开始出现了,人们经历了文化匮乏的特殊时期,热情突然释放出来,对通俗歌曲有着极大的热情。</p><p class="ql-block"> 邓丽君的歌曲最受欢迎,张帝的歌曲问答,幽默诙谐,李谷一老师的电影插曲,首首优美动听,王洁实谢丽斯的男女二重唱,配合默契,台风清新,音色互补,风迷了八十年代,那时代的歌声就是我们向往生活的心声。</p><p class="ql-block"> 大馆又有音乐会了,不知能不能买到票呢。</p> <p class="ql-block">  毕业一年多了,不时有同学的消息传来,一些人参军去了黑龙江,听说部队在山里施工,很辛苦劳累,伙食也不好,但苦干几年,复员回来能安排个好工作,也很值得期待的。</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部同学找了个临时工干着,在学校修马路,推沙土搬石头,虽然辛苦了些,汗水换来的收入让内心十分充实。</p><p class="ql-block"> 偶有招工的消息,立刻就有大批的人蜂拥而至,考技校也是个不错的选项,旧站十三中补习班招了很多落榜生。运气好的人,顶替父母岗位,接班有了一个稳定可靠的工作。夜大、电大及成人自考,走进平民,圆了许多人的大学梦。</p><p class="ql-block"> 上学时形影不离,到如今各奔东西,初次感觉到了分离发生的太快了,同窗共读是最美好的一段时光,……</p> <p class="ql-block">  《加里森敢死队》上演了,让我们看到了二战时的火暴战争片,几名囚犯在哥尔森上校带领下深入敌后,完成了一件件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把德国人打的落花流水,情节紧张刺激,离奇的悬念,让喜欢战争片的男人们兴奋不已。在播出十六集后突然停播了,害得大家十分失望,不明原因。</p><p class="ql-block"> 沈阳电视台也在筹备试播中,首播香港拍的《霍元甲》,一时万人空巷,好评如潮,那首荡气回肠的《万里长城永不倒》,让民族自豪感高涨。随后的电视剧《上海滩》、《射雕英雄传》,《渴望》,带来了空前影响力,八十年代是电视到最撼动观众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八三年中央台首次举办的春节晚会,是除夕夜的文化大餐,成为至今无法超越的永恒精典。</p> <p class="ql-block">  小东门在中街东边,这一带有些小商铺,半圆广场是18路19路公交车终点站,北侧是草仓副食商店,东顺城路曾经是护城河,城墙拆除后,填河修路了,路西边的高岗处,是城墙拆除后留下的土堆,南侧是副食高店。中街是我们最常逛街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一辆马车正在往副食商店卸菜,等待买菜的人们早以排起了长队,只要是生活必须的商品都要排队而且凭票,卖冰棍大妈,守着冰棍手推车,不时的吆喝几声,成为当时的一道独有风景,路口红绿灯下,圆岗亭里穿白上衣制服的交警,根据车辆流量手工操作着信号灯。</p><p class="ql-block"> 小东门附近的临街建筑,多是些过去的小商铺,看见学校老师住在这里,在门前上门板,一条条的往上安,就是电影《闪闪的红星》里,冬子学徒那个米店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从小东门向西是钟楼、鼓楼、小西门,老城门和钟鼓楼早已拆除了,城墙跟老旧房屋边,能寻到一丝历史痕迹,只有这些街路地名,还能感受到历史文化的脉动。</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的中街</p><p class="ql-block"> 中街是个有近四百年的老商业街,最早叫四平街,八十年代还保留着大部分的清末、民国年代建筑,多是些二三层高小楼青砖青瓦,古色古香。</p><p class="ql-block"> 南门大帅府还没开放,沈阳故宫,只开放了东路和中路凤凰楼部分,西路在维修中。钟楼路口北面的大北银行(东北三省银号),眦邻着一处二千多年的长安寺。这也是后来知道的。</p><p class="ql-block"> 中街的商业建筑很多是特色小店,面积也不大,古风浓郁。只有二百路北店最高,路南二百商店面积最大,还有一层地下室。放眼望去,一片传统的中国商铺氛围。</p><p class="ql-block"> 各商店的职工,每天早上开业前在店门前做着广播体操,一辆大辩子环路无轨车,静静行驶在中街上,中街的早晨安然有序。</p><p class="ql-block"> 光陆电影院场场暴满,特别是引进了一些外国片,更加一票难求。最喜欢看光陆的电影海报,高高的挂在墙上,人物逼真且有魅力,在远处一目了然,催人一看方能了却心愿。电影在当时还是主要文化娱乐,许多电影给我们带来了极强的影响力与视觉震憾,好来坞拍的《第一滴血》,史泰龙以硬汉型象加惊险动做于一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看了十分过瘾,会不会拍《第二滴血》?</p><p class="ql-block"> 《大篷车》、《尼罗河上的惨案》、《卡桑得拉大桥》、《虎口脱险》,这些影片给我们带来的深刻记忆,至今不忘。</p><p class="ql-block"> 李连杰的功夫片《少林寺》也一鸣惊人,这是和同学在黎明文化宫一起观看的。郑绪岚唱的牧羊曲优美动听,丁岚的美貌与表演深入人心。当觉远剃度出家时刻,回头望见无瑕失望无助的泪眼,观众为之黯然神伤……</p><p class="ql-block"> 记不准哪一年开始的通宵电影了,一晚上放四五部影片,《神秘的大佛》,《自古英雄出少年》等影片看得很过瘾,看到后面,有的人睡着了。</p> <p class="ql-block">  中街有很多的老字号店,享得利钟表眼镜店、中和福茶庄,内金生鞋帽店,戏装商店,长江照相馆,老久华洗染店,稻香村食品商店等。很多店都是前店后厂,产品第一时间摆上柜台,食品都是新鲜热乎的。</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物资有限商品并不丰富,很多还需要票卷,出口转内销的轻工仿织品很受欢迎,到处是拥挤排队的人。</p><p class="ql-block"> 路北的青年钟表眼镜店,一幢中式的小楼,木制楼梯扶手精制美观,走在上面那空空的响声很有复古味道,木制柜台上大算盘拔的噼里啪啦响,太有民国风格了!兴致上来了,好想喊一声:″店家,来壶好酒,上几个好菜,再找个临窗的雅间"。</p><p class="ql-block"> 中街一带有很多的风味小吃和特色饭店,大舞台的麻花、油炸糕,李连桂熏肉大饼,那家馆白肉血肠,我们却很少去饭店,手头都不宽裕。</p><p class="ql-block"> 水产商店大白楼很大,里面空荡荡的,只有少量水产品可售,店东面胡同有个为数不多的公厕,很多外地人找厕所很费力。</p> <p class="ql-block"> 鼓楼东风百货商店对面有个文化钟表测绘器材商店,这里是很多男人们喜欢光顾的地方,那些各式的照相机吸引着我们的目光,国产相机正逢发展的黄金季,海鸥牌照相机早卖脱销了。进口相机价格不菲,尼康、美能达等很有特色。生活逐渐改善了,生活需要保留美,旅游还没成为概念,休闲时也常去游玩了。</p><p class="ql-block"> 好多人都能摆弄相机拍摄生活,这里的胶卷也很全面,买个黑白的公元胶片,再配上点相纸和显影粉,一个快乐的小出游就保留下来了,那些黑白照片上的笑脸,一定会是我们未来回忆的重要部分……</p><p class="ql-block"> 不久彩照开始兴起,色彩鲜艳,分外讨人喜爱,价格却很昂贵,很多人望片兴叹,因为少了象黑白片的自己冲洗放大的过程,让摄影爱好者一时迷失了方向。</p><p class="ql-block"> 鼓楼路口西边,只有新华书店最值得去了,一幢四层小洋楼建筑,三层营业室,购书的人特别多,读书是八十年代最温馨的文化生活之一。</p> <p class="ql-block">  吉顺丝房是二百的前身,这座老建筑有着久远的历史,外观造型精美华丽,闪烁着独有的建筑艺术之光,里面有一部老式的电梯,铁栅栏门靠手工开合才能关闭电梯,铜鈴叮咚一响,到停靠的楼层了,完美的早期工业时代感。</p> <p class="ql-block">  车辆电讯大楼前总有些倒摩托车的人,车辆电迅器材只有这里才有批件经营。进口摩托车和彩电最紧俏。</p> <p class="ql-block">  中街的胡同也是一大亮点,每个胡同都是传统行业与集市,象铜行,金银行等,胡同远处通往另一些老字号,象会兰亭等等。祖孙胡同因拍过电影《铁道卫士》而名声在外,公安人员打入特务内部,与马小飞接头的暗号,让老观众们熟记于心。</p><p class="ql-block"> 胡同里还有座儿童电影院,名气远不如光陆那么有名气。</p><p class="ql-block"> 节假日里与朋友或恋人逛逛街,看场电影,吃点冰激凌,买点小零食,能甜蜜好几天,幸福的象花一样……</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八六年开业的北方贸易大厦,为中街带来了现代化的商业模式,六层大厦设有上下自动扶梯,装修华丽。北方贸易大厦隶属于省供销社,具有采购上的政策灵活性,从福建一带进的服装具有款式新,花色迷人,非常时尚,每天顾客盈门达十万人次,场面空前火爆,相信人群中一定有你身影。</p><p class="ql-block"> 毗邻的玫瑰大酒店,也成为当时令人羡慕的星级酒店。</p> <p class="ql-block">  体育用品商店是我们常去的地方,这里的体育运动商品最齐全。</p> <p class="ql-block">  八三年五月初的早上,上班路上看见大东东塔机场一带,与平时大不一样,路囗上警车闪烁着警灯停在路边,警察持枪全副武装,检查盘问着过路车辆,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不详。家住东塔的同志带来″小道"消息,有人劫机外逃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后来才知道确且消息:卓长仁一伙持枪劫持了一架沈阳东塔机场起飞,飞往上海的民航三叉戟航班,飞机被劫往南朝鲜,机长王仪轩在南朝鲜银川军用机场,跑道明显短于民航跑道上,凭借高超的驾驶技能成功降落,确保了乘客与飞机的安全,劫机事件轰动了沈阳,震惊了中国和世界。</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接下来的一些天,中韩因劫机事件进行了接触与谈判。事件很快圆满解决了。</p><p class="ql-block"> 92年中韩建交了,两国经济贸易交往正式开启。劫机事件让对立的中韩两国有了实质性接触,并以此为契机拉近了关系,历史就是这样在坏事与机会中,创造出影响世界的大事件。 </p><p class="ql-block"> 八三年发生的另外几件事同样很深刻,″二王 "持枪杀人潜逃,秋季开始的″严打"运动,都让我们记忆犹新,也成为街谈巷议的热议话题。一些″小道"消息也增加了事件的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  沈阳的冬天寒冷漫长,连续几天灰蒙蒙的天空,让人郁闷。春天遥无迅息,等待着,盼望着,大风摇动着干枯的树枝,时常吹来西北的沙尘,漫天的黄,咋暖还寒,冷暖变化无常,昨天脱下的冬衣今天又不得不穿上了。</p><p class="ql-block"> 春天在迎春花那抹金黄中走来,桃花好似一夜间香飘沈城,草长莺飞的夏天,芍药与月季花争芳斗艳,金秋时节,菊花婀娜多姿、温情含笑,隆冬百花枯萎,天空飘来了漫天的雪花,晶莹剔透。沈阳的四季有花有风景,更有东北人的豪爽与热情……</p><p class="ql-block">&nbsp;&nbsp; 五四青年节团委组织了游园活动,南湖公园风光秀丽,繁花似锦,青年人在这里游园踏青。林荫空地上,一群青年男女跳起了交谊舞,伴随悠扬婉转的音乐旋律,芳草地上尽情的舞动着青春。花衬衫,喇叭裤,太阳镜,狮子头,烫弯曲的留海,他们在尽情展示着美,港台风格席卷封闭多年的内地。深深影响了年青一代,尽管也有非议和世俗的嘲讽,终究成为了时代的记忆。八十年代的青年引领着生活美。</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女孩处对象,对物质条件并不在乎,因为家家的条件都那样,跟本不富裕,当时提倡发家致富的万元户凤毛麟角。国营职工是优选,如果是复员军人那就更抢手了。</p><p class="ql-block"> 有条件的工厂企业为安置本系统待业青年,办了许多的大集体(企业性质是集体所有制,自负盈亏),这些人在择偶上,明显比不过国企职工,加上圈子小交际少,只能在本单位人员中近水楼台先得月了。形成了亲套亲,亲家是同行的现象,若干年后,集体企业率先倒闭,秧及一大家子上下几代人,这是后话。</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当时的体制造就了很大差别,城乡差别非常大,城镇户口在升学供应就业等方面优势大,一些郊区富裕女孩只要能嫁到城里,陪嫁可以带一台幸福摩托车,足以说明城市的诱惑力之大。</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的爱情是纯真的,生活条件很普通,住房都不宽敞,一间小屋几个同学哥们帮忙粉刷一下,弄套组合柜、木床,一个温馨的小家就有模样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大集体是八十年代特有的现象,辽宁最多,沈阳更是遍地开花,也经营的风生水起,进入九十年代纷纷开不出工资,国企也出现了下岗、倒闭。</p><p class="ql-block"> 二零一九年,中央出台政策和部分资金,加上地方资金的补贴,大集体永远消失在了记忆中……</p> <p class="ql-block">  绿皮车是八十年远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一些进京和到广州上海的车票非常难买,排长队托关系才搞到车票,南站塔克碑下集合一起出发,这个鲜明的地标也是接站等人的首选地。</p><p class="ql-block"> 从这里出发,去过多少地方,你还能记得吗?绿皮车厢的长座椅好似背靠背,按住两边窗锁可以打开、升降的车窗,在夏天时最凉快,列车飞驰起来咔嗒咔喀有节奏的声响,是旅途最熟悉的陪伴,虽说旅途漫长,沿途的风光亦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过程往往比结果还有回味。</p><p class="ql-block"> 到北京的12次特快,154直快,去大连的辽东半岛号92次,青岛的114次列车。这些车次是八十年代绿皮车最惬意以旅行……</p> <p class="ql-block">  自行车是八十年代主要的交通工具,也是我们最喜欢的好伴侶,小伙子留着港台时尚的狮子头,港衫牛仔裤,戴上麦克镜,骑上心爱的永久变速车,那是何等新潮帅气,姑娘们身着蝙蝠衫,花格长裙,骑着台湾天马自行车,或是精工全天候坤车,太让人羡慕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自行车见证了爱,亲历了花前月下,青春在悦耳的铃声中飘逸。一起骑车去南运河畔看高耸入云的彩电塔建成,沿铁道线去娘家过节,自行车承载了太多的幸福回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组织几个同事,一起骑车去植物园、棋盘山郊游,美丽的秀湖山水风光醉了我们的心。</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大馆看演出,那自行车存车场就是一片车海,万人体肓馆,骑车人是多数,你说那场景该有多壮观。</p> <p class="ql-block">  悠悠岁月,八十年代已消失在记忆中,永远回不来了,你象昨夜星辰依然闪亮。那纯真热情的年代,给了我们太多的快乐与感动,激情不在,我们不再年青。在变老的时光中沉静下来,那些老照片和老地名时常唤起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在浪漫的夏天,人们悠然自得的生活着,故宫红墙边,皇姑雪糕的叫卖声中,岁月在静静的流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完稿于辛丑年仲春,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