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现象比较普遍,家长们这样做无疑是对于孩子的爱。但是一旦这种期望让孩子觉得可望而不可及时,孩子就不会回应这份这份爱,甚至宁可不要这份令他们痛苦的爱。</b></p> <p class="ql-block"><b> 事实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本无错,但是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太大,不仅家长因得不到满足,有可能导致过激行为,而且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反而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甚至使孩子和家长之间产生对立情绪,产生欲速则不达的教育后果。如果期望值太小,学生的生活和孩子的学习又会缺乏一种动力,家长如何确定对孩子学习的期望值呢?</b></p> <p class="ql-block"><b> 第一,家长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坚持先进合理的原则,并不要把孩子的学习能力估计的过高,也不要估计的太低了,要力求期望值与孩子近期的学习状况相吻合。</b></p><p class="ql-block"><b> 第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总是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看好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期望值过高,逢人便夸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多么多么好,考上某某某重点高中没有问题,这些家长看似鼓励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实际在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心理压力。</b></p><p class="ql-block"><b> 第三,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以高压的方式给孩子层层加码,给孩子定下了,如:进入班级前10名,不能低于90分等标准,孩子如觉得经过努力,这个目标不一定能达到,可望而不可及,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而如果将要求循序渐进地、分解为不同阶段提出来,孩子觉得做起来很容易便会增加信心,经过一个过程同样能达到父母的期望。</b></p><p class="ql-block"><b> 第四,家长要在一个时间单元内,根据孩子的思想和学习状况适当的修改期望值,因为孩子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是是个变量,家长的期望值也应该是个变量。</b></p> 老师特别叮嘱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家长对自己孩子成绩期望过高,并以主观愿望遮蔽了客观评估。这种对学习成绩过度的、功利性的追求,容易引发孩子产生一再瞒骗的行为,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会产生负面影响。</b></p> <p class="ql-block"> ——摘自《初中学生家长读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