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一站到达挪威。到达挪威首都奥斯陆。</p> <p class="ql-block"> 奥斯陆。奥斯陆是挪威首都及第一大城市,是挪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主要港口,也是挪威王室和政府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百度介绍:奥斯陆坐落在奥斯陆峡湾北端山丘上,面对大海,背靠山峦,城市布局整齐,风格独特,环境幽雅,风景迷人。城市濒临曲折迂回的奥斯陆湾,背倚巍峨耸立的霍尔门科伦山,苍山绿海相辉映,城市既有海滨都市的旖旎风光,又富于依托高山密林所展示的雄浑气势。</p> <p class="ql-block"> 奥斯陆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最为古老的都城。它名字来源于古老的挪威语,一个是“神”一个是“草地”。始建于1048年,1814年起成为挪威首都,昔日曾称“克里斯蒂安尼亚”,后改为现名。据说,奥斯陆意为“上帝的山谷”,也有意为“山麓平原”的。</p> <p class="ql-block"> 奥斯陆是全欧洲最富有、安全和拥有最高生活水准的城市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城市之一。奥斯陆是1952年冬季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奥斯陆也是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地,每年的颁奖仪式就在奥斯陆市政厅举行。</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以瑞典人诺贝尔命名的“诺贝尔和平奖”不在瑞典颁发,而一定要把这个奖项放到挪威的奥斯陆来颁发。的确是个谜。</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背景的大楼就是奥斯陆市政厅。</p> <p class="ql-block"> 查了有关资料,百度这样介绍:因为这个安排是诺贝尔在遗嘱里规定的,外界无法得知为什么他要这么做,不过有说法指出,这是因为当时挪威一直希望从瑞典独立出来,诺贝尔藉着这样的安排,希望化解瑞典和挪威的争执与冲突.。</p><p class="ql-block"> 诺贝尔曾经在日记中写道:眼看瑞典与挪威,很可能因此而发生军事冲突,他衷心希望双方人民能够和睦相处;因此,把和平奖委托给挪威评选,也可以说是诺贝尔盼望瑞典与挪威双方和平的一份心意。</p><p class="ql-block"> 简单一句话:诺贝尔定遗嘱的时候,瑞典和挪威还是一个国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和平奖的评奖委员会是由5人组成的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其成员由挪威议会任命。</span></p> <p class="ql-block"> 诺贝尔和平奖获奖者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p><p class="ql-block">1、反对战争而获奖,为获奖者的主体部分。</p><p class="ql-block">2、争取平等和自由的人权而获奖,如马丁·路德·金。</p><p class="ql-block">3、人道主义援助、救助贫困等而获奖,如南森国际难民办公室、美国公谊服务委员会、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等国际组织。</p><p class="ql-block">4、其他类型的获奖:21世纪以来,贫困问题、环境保护等愈发成为困扰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和平奖突破了战争与和平的传统框架,获奖原因也愈加宽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市政厅是可以参观、游览和拍照的。</p><p class="ql-block"> 这是从市政厅楼上看出去。</p> <p class="ql-block"> 这市政厅装修的挺漂亮,感觉像是一个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 市政厅的大厅,每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就是在这里颁发。</p> <p class="ql-block"> 议会大厅,议员们在这里开会、议事、决策。</p> <p class="ql-block"> 这是奥斯陆市政厅的正面。</p><p class="ql-block"> 从外观上看去,市政厅是一座略显严肃的办公大楼,但纪念厅的墙壁上覆盖了描绘挪威历史和神话的美丽壁画。市政厅周围有大量雕塑,展现了挪威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奥斯陆市政厅还是除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外的另一个诺贝尔奖颁奖地,每年的12月10日,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都会在这里举行。</p> <p class="ql-block"> 维格兰雕塑公园。这是到挪威一定要去看看的地方。公园位于奥斯陆的西北部,占地近50公顷,以挪威的雕塑大师古斯塔夫·维格兰的名字命名。园内有192座裸体雕塑,所有的雕塑中共有650个人物雕像,所有雕像都是由铜、铁或花岗岩耗费20多年精心制成。</p><p class="ql-block"> 这是维格兰雕像。</p> <p class="ql-block"> 公园有 192 座雕塑,总计有 650个人物雕像。这些由铜、铁和花岗石制成的雕像,是维格兰 20 多年心血的结晶。虽然雕像比比皆是,但是多而不乱,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 园里有一条长达850 米的中轴线,正门、石桥、喷泉、圆台阶、生死柱都位于轴线上,主要雕像、浮雕分布其间。石桥两侧各有 29 座彼此对称的铜雕。</p> <p class="ql-block"> 石桥两边的护栏上,安放着反映日常生活的 58 座青铜雕像,塑造了许多青年男女和儿童。体格雄健的男子、绰约多姿的少女和纯真无邪的儿童组成了大组群雕。它们有的在尽情地跳舞,有的在谈情说爱,也有丈夫打骂妻子儿女的……维格兰在这组雕像群中,穿插了一个新的主题思想——父亲与孩子们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相传 20 世纪初期,在西方男人们的心目中,料理家务、养儿育女和经营“后方”乃是妻子们的事。他们一方面向往成家立业,另一方面却又不甘心陷入家庭生活的网套。他们厌烦婚后的生活,企图挣脱妻子儿女们的纠缠。但现实生活像一团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将他们和家人盘绕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嚎啕大哭的小男孩雕像,只见他跺着双脚,挥动着胳膊,仿佛寻求父母之爱。</p><p class="ql-block"> 但我看完了,更愿意给它取一个名字“愤怒的小男孩”,或者“生气的小男孩”。</p> <p class="ql-block"> 喷泉四角,各有5 幅树丛雕,四壁为浮雕,中央是托盘群雕。</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圆台阶周围是匀称的 36 座花岗岩石雕,中央高耸着生死柱。全部雕像,形成几幅美丽的几何图案,匀称和谐,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 生死柱。圆台阶中心的生死柱,无论在艺术技巧上,或是思想内容上,都算得上园中具有代表性的杰作。它是维格兰花费 14 年心血雕成的。石柱高达 17 米,周围上下刻满了 121 个裸体男女浮雕。柱上死者惨相目不忍睹,有夭折的婴儿,不幸的青年,披头散发的妇女,骨瘦如柴的老人。这根“生死柱”描绘了世人不满于人间生活而向“天堂”攀登时,相互倾轧和相互扶掖的情景。人们有的沉迷,有的警醒,有的挣扎,有的绝望,组成了一个陡峭上升的旋律,令人惊叹不止。</p> <p class="ql-block"> 圆台阶周围是匀称的 36 座花岗岩石雕,中央高耸着生死柱。全部雕像,形成几幅美丽的几何图案,匀称和谐,浑然一体。公园里所有雕像的中心思想,集中突出一个主题——人的生与死。</p> <p class="ql-block"> 要想了解挪威人的历史,不能不去奥斯陆的海盗博物馆。海盗博物馆坐落在奥斯陆的比格德岛上,从市政厅临海的码头乘上渡轮,20分钟后就可到达。海盗博物馆拥有的大量海盗时期的出土文物,许多均是海盗时期贵族的陪葬物,其中最能代表挪威海盗历史文化元素的便是馆内存放的当年留存下来的三艘巨大海盗船。</p><p class="ql-block"> 挪威海盗船博物是比格迪半岛最受欢迎的观光胜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古代挪威人被称为维京人。说起维京人,就会联想到凶狠的海盗。对于祖先的历史,挪威人却颇为自豪,认为海盗是勇敢者的化身,是不畏艰险、勇于开拓进取的象征。这种勇于开拓的精神是挪威人不断前行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 三艘木制海盗船是公元9世纪的原物,其中两艘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船身首尾尖细,优雅轻盈,让人很难将其与汹涌波涛和腥风血雨中的北欧海盗联系在一起。陈列馆里最大的海盗船“科克斯塔德号”,船长达24米,首尾很细,向上翘起,并有精雕细镂的花纹,据说为强有力的海盗头目所拥有。船的两侧共设有64个圆形的盾牌,船头还有可拆卸的兽头,传说只有在出海征战时,圆睁双目、血盆大口的兽头才会被装上,以震慑敌人。浅浅的船身看起来身轻如燕,只能容纳35个人,自然无法与我们想象中的战舰相比,海盗船的特点便是快捷灵巧,所以,也正是这样不起眼的海盗船雄霸大西洋,令当时许多商业船队,甚至国家舰队闻风丧胆。</p> <p class="ql-block"> 馆内最优雅华丽的海盗船是“奥塞贝利号”。这艘“天鹅颈形”大船颇具传奇色彩,船的主人是九世纪的奥沙女王,她是挪威“始皇帝”哈拉尔德的祖母,为替父兄报仇,派人杀了自己的丈夫,也因此闻名于世。也正是因为她的强势和尊贵,船上布置极尽豪华之能事,不论装饰与雕刻,都精细得无以复加。传说与她一起下葬的还有无数她生前钟爱的珠宝和宠物。</p> <p class="ql-block"> 当年海盗船上遗留下来的老物件。</p> <p class="ql-block"> 这三艘船是过去100年间在奥斯陆峡湾附近的坟场出土的,皆为基督教尚未到此传播的九至十一世纪间,猖獗于北海和地中海的海盗所坐的船只。</p> <p class="ql-block"> 据考证,挪威海盗时期大约在公元800~1030年,是挪威历史上最昌盛的时期,创造了两项不朽的业绩:一是挪威第一次联合成统一的王国;二是用基督教取代了异教。</p> <p class="ql-block"> 这类博物馆在北欧还有很多,300年的“海盗时期”维京人侵占大半个欧洲,作为维京人的后代,他们崇拜的这种勇敢、无畏和豪爽的冒险精神,骨子里依然有一种骄傲,他们希望把这份骄傲传承下去。北欧海盗是历史存在,有其必然性,虽然殖民侵略给当地人民带来的苦难,但也促进了航海造船技术的提高和发展,进而为货物和文化的交流打下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北欧国家有许多专门性的博物馆,以保留和展示在北欧地区不同时期出现的特有的历史和文化现象。瓦萨沉船博物馆是众多博物馆中一座独具特色的博物馆,瓦萨沉船博物馆不在挪威,它在瑞典。它是专为展览一艘从海底打捞上来的瓦萨号沉船而建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瓦萨沉船博物馆建于瓦萨号遗址附近,号称为当年最豪华的战舰,1628年首航时不幸遭遇强风沉没在距离港口仅2公里处。瓦萨号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17世纪船舶。</p> <p class="ql-block"> 瓦萨沉船博物馆之“瓦萨”,是一艘古战船之名,它是奉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的旨意于1625年开始建造的。 这艘战船本来是单层炮舰,可是,国王得知当时瑞典的海上强敌丹麦已拥有双层炮舰,便不顾当时本国的技术条件,下令把炮舰改造为双层。1628 年8月10日,斯德哥尔摩海湾、风和日丽、一艘旌旗招展与威武壮观的大型战舰,在岸上人群一片欢呼声中,扬帆启航。不料刚刚行驶数百米,一阵微风吹来,瓦萨号战舰就摇晃几下,竟立即连人带船沉入30多米深的海底。</p> <p class="ql-block"> 3个多世纪过去了,1959 年,有关方面着手进行打捞,直到1961年4月24日,这艘在水底沉睡了333年的战船又重新露出水面,之后,又经过潜水人员与考古人员的艰苦劳动,终于在沉船附近与船体内部找到了大批极为珍贵的实物。1964年,在打捞沉船的现场建起一座颇具规模的水上博物馆,并正式开放。为便于游人就近参观,又可以妥善地保护文物,博物馆的设计者根据舰船本身布局,沿船体四角设双层看台,除去支撑船体下部吃水部位外,观众走进馆内,就可看到舰船底层的内部设施;登上了一层楼后,在高台走廊上,可把船上的景物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艘共有 5 层甲板的军舰,上面有 64 门大炮。第一斜桅下蹲着一具巨大的金狮塑像,船尾龙骨有 6 层普通楼房那么高,分 50 多层,精心雕刻700 多件雕塑品,简直可以和瑞典皇家宫殿媲美。这些涂色或镶金的雕塑品,有威武的戴盔披甲的骑士,有婀娜多姿的美人鱼,有挥剑砍杀的罗马士兵,有神话里的各种人物,有形形色色的纹章和基督教的“圣经”,还有象征着美好和纯洁的裸女。雕塑品的最上部,则是被烘托着的满布金箔的瑞典皇家盾形纹章上的两只雄狮。远远望去,这一切是那么的瑰丽多彩,金碧辉煌,寓威严于富丽之中,真不愧为是显赫一时的战舰。舰旁的展览室里,陈列着从海底打捞上来的原“瓦萨”号舰上的实物,其中有帆、炮、人体骨骼、水手服、工具、金币,甚至牛油、罗姆酒(一种甜酒)等。在“船上生活”展览室里,还陈列着当时“瓦萨号”船上生活的模型:一群水手正在推磨、酿酒、擦大炮;一些军官正在喝酒、谈笑。“瓦萨”号战舰不仅是世界上被打捞起来的最古老和保存最完整的战舰,而且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宝库,船上装饰的各种精美雕饰,表现了在 17世纪文艺复兴晚期影响下瑞典流行的巴洛克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 瓦萨沉船博物馆瓦萨号,一艘盛大的战船,不只因其规模,更因其可敬的一丝不苟和艺术精神。看看遍布船体和门窗的那些关于神明、君主和瓦萨王朝徽章的繁丽雕刻,以及船尾的那只金色雄狮浮雕,不得不承认,这不只是一艘沉船,这也是曾经沉没的一个王朝的气象。</p> <p class="ql-block"> 旅行仍在继续,下一站:爱沙尼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