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文化志愿者在河湖中学举办非遗传承进校园主题活动

言娘娘

<p class="ql-block">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过后清明。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将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文化融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传统文化思想,节日里缅怀先祖,追思慎远等活动促进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认同感。</p> <p class="ql-block">为了尊重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将非遗文化传承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了宣传非物质遗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沂源县文化馆、南麻街道办事处,河湖中学联合举办了“我们的节日·清明节”非遗传承进校园主题活动,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充实快乐而有意义的节日。</p> <p class="ql-block">文化志愿者走进学校与同学们一起制作风筝。风筝起源于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的风筝用于传递信息,传入民间后,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玩具。文化志愿者指导同学们拿起画笔,画起了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风筝。风筝寓意着吉祥,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奇思妙想,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饶有兴趣地画出了对生活的美好与热爱。</p> <p class="ql-block">制作风筝首先要用细的木棍以十字交错的方式搭建一个风筝的轮廓,接口处要用线绑牢,以防止松散。给风筝贴封面,在风筝的尾部贴几条小尾巴,不仅是好看,更是用来保持风筝的平衡稳定性,最后,结结实实的绑上线就完成了。</p> <p class="ql-block">做风筝、放风筝都是集娱乐、休闲、趣味于一体的文娱活动。有益于同学们身心健康。古人认为放风筝不仅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象征着所有的秽气都被风筝带走了。</p> <p class="ql-block">风筝放飞了同学们的心情,泥塑带领同学们进入妙趣横生的创作空间。一把彩泥捏出了春天的色彩斑斓和无限生机。泥塑,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用粘土塑制成世间百态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文化志愿者老师们用预备好的橡皮泥,示范捏制各种动植物,勾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同学们跃跃欲试,在老师的指导下,不一会儿就捏出了鹅黄的嫩芽,粉色的花瓣,在蓝色的背景下,勾勒出一副春天的美景图。透出了欣欣向荣和生机勃勃的气息。泥塑这般有趣,雕琢出了生活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此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学会自己动手放风筝、捏泥塑,寓教于乐,给了同学们一段制风筝,捏泥塑的愉快记忆。也提高了少年儿童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和保护意识。实现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践行了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思想精神。</p>

风筝

同学

文化

泥塑

清明节

志愿者

放风筝

节日

活动

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