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关于镇江的印象就是镇江陈醋。后来,读古诗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读史有发生在北固山“甘露寺刘备招亲”,就是闲暇时看上两眼电视,也有《白蛇传》里的经典剧情“水漫金山”、有《茅山道士》的神秘莫测。</p> <p class="ql-block">镇江有“三山一渡”之说,<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山分别是指金山、焦山、北固山,</span>一渡自然是指西津渡,这些地方或论景或论史都是实至名归。</p> <p class="ql-block">2021年3月27日,我们一行人来到镇江,参观游览这“三山一渡”。</p> 第一站:金山寺 <p class="ql-block">来镇江,金山寺是必不可少要转的美景之一。而对金山寺的最初一定是来源于白娘子传奇,白娘子为了救官人许仙“水漫金山”,跟法海斗法的故事就在这儿展开,这段神话故事故此让金山寺名声在外。</p> <p class="ql-block">初春来金山寺走走,尤为舒适,加之下着小雨,不冷也不热。才知道金山寺原来是国家5A级景区,有16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东晋,国内的禅宗起源也在于此,同时也是水陆法会的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位于山脚下的大雄宝殿曾于1948年毁于火灾,1990年重建,大殿正中悬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大雄宝殿”金字匾额。</p> <p class="ql-block">极为独特的是,大殿屋檐上的每一片瓦当上都有一尊佛像。佛法无边,度一切苦厄。</p> <p class="ql-block">站在中间久久凝望,导游讲解到中间的圆明镜似宝石一般,能映照反射到金山的全貌,此景确实震撼庄严。</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是正宗皇家寺院,从大雄宝殿金黄色的琉璃瓦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而屋顶的龙形脊兽更是皇家建筑专有的符号。</p> <p class="ql-block">独特的木质雕龙顶灯彰显皇家风范,与庄严佛像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中心的释迦摩尼佛祖包金像神色安定,散发着慈悲与智慧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沿着台阶涉及而上,登高望远,金山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一旁有康熙御笔“江山一览”,将山上一切景致相连,壮观不已。</p> <p class="ql-block">据导游讲塔下面的“天地同庚”四字,是由当年一个8岁小孩子书写的。</p> <p class="ql-block">从山麓到山顶,层层殿阁和楼台气势恢宏,将金山包裹起来,山寺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转完一圈金山寺,发现典故还真是多,清康熙帝曾亲笔写“江天禅寺”;苏东坡在这与佛印辩法;唐三藏小时候被丢弃,金山寺的主持救下他,唐曾出家也是金山寺;金山寺内真有法海洞、白蛇洞……</p> <p class="ql-block">这是雕刻在墙壁上的一个石刻图,讲的是镇江的“三山一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金山寺有四宝</b></p> <p class="ql-block">苏东坡玉带</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的战鼓</p> <p class="ql-block">周鼎</p> <p class="ql-block">文徽明的《金山图》</p> 第二站:焦山 <p class="ql-block">镇江的焦山也是必打卡地方。</p> <p class="ql-block">焦山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长江中四面环水的岛屿,因东汉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碧波环抱,林木蓊郁,绿草如茵,满山苍翠,宛然碧玉浮江,被誉为“江中浮玉”。</p> <p class="ql-block">由于焦山四面环水,游客需渡船上岛游览。</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焦山的神仙就是东汉隐士焦光。东汉末年,焦光隐居在此,汉献帝曾三次下诏书请他出山做官,但他不愿和腐败朝廷同流合污,拒不应召。</p><p class="ql-block">“焦山有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山裹寺。”这是施耐庵在《水浒》中对焦山定慧寺景观特点的描述。</p><p class="ql-block">清朝康熙皇帝南巡经过焦山时,亲自题写了定慧寺寺名匾额。</p> <p class="ql-block">秦朝以后,道教思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然,渴望归隐山林,过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式的生活。而焦山与松寥山、夷山耸立于长江之中,形成一主两次的格局,与"一池三山"式的人间仙境相暗合,于是便成道家首选之地。东汉末年,名士焦光游历大江南北,当他来到焦山之时,被这人间仙境所吸引,便在此结庐隐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采药炼丹,济世救贫,并留下许多民间传说故事。当时的皇帝闻其贤,三下诏书请其出山做官,均被他以年老体弱、妻子多病或远游等方式婉拒了,后人为纪念他而将他隐居的山洞改成三诏洞,山名改为焦山。</p> <p class="ql-block">据《焦山志》载,宋真宗皇帝生病,久治不愈,忽做一梦,梦见一老人走进他的金銮殿,自称是东南方的隐士焦光,送丹药为他治病。真宗惊醒后,病果然好了,他忙将梦中之事询问大臣。大臣说:"焦光是汉末一位高士,隐居于长江之中的焦山,甘贫乐道,三诏不起,廉节自持。真宗听后大喜,发下敕文:"封焦光为明应公,里祠春秋祭祀,同时对焦山的田赋、差役一概优免。皇帝金口一开,从此焦山声名远播。</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焦山定慧寺天王殿前是一座木结构的古式方亭,亭中竖立一块石碑,上面碑文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因是焦山皇帝手书刻碑建亭,所以称“御碑亭”。诗中乾隆将金山、焦山两处风景加以比较,认为就山水本色来说,焦山更胜金山一筹。其文曰:</p><p class="ql-block">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p><p class="ql-block">焦山似羲之,偃卧东床袒其腹;</p><p class="ql-block">此难为弟彼难兄,元方季方各腾声;</p><p class="ql-block">若以本色论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走在长长的林荫道上,深感惬意。石板小路两边树木葱茂,鸟语盈耳;山林静谧,空气出奇的清新,真真儿是沁人心脾;偶尔三五游人,低声细语,镜头闪动,捕捉眼中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据导游讲:焦山行宫是清乾隆皇帝南巡时下榻最多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焦山有三样景致比较重要。</p><p class="ql-block">一要属寺庙,但刚看过金山的寺庙,就没有那么大的兴致。再说,我虽然向往禅境,虽喜欢某些佛语,但却不是信佛之人,大凡寺院,在我眼中就是差不多的,所以匆匆一瞥便离开了。</p> <p class="ql-block">二要属古树,几百年的古树,挺拔苍劲,绿意盎然,它们用自己的长寿和旺盛体现了生命力的强大,人们景仰它们,膜拜它们,羡慕它们。可谁又知道它们经历了多少风雨?又看过了多少起起落落?才有如今的淡定从容呢?</p> <p class="ql-block">三要属碑林。碑林里面的石碑数量丰富,种类繁多,字体多样,隶篆楷行,风格各异。喜欢石刻文化的,或是喜欢书法的,或是喜欢诗词的,或是喜欢与此有关的其它方面的,我觉得都可以静下心来,在碑林里面坐上一两天,甚至三五天,细细欣赏,可惜我一俗人,虽觉得此境美好,但还是匆匆一瞥,便舍它们而去了。</p> <p class="ql-block">碑林中称为“碑中之王”的是这《瘗鹤铭》。相传《瘗鹤铭》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他平生极爱养鹤。在他家门前有一“鹅池”,他常以池水洗笔,以鹅的优美舞姿丰富他的书法,故而他的字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之称。一日他到焦山游览,带来两只仙鹤,不料两只仙鹤却不幸夭折在焦山。王羲之十分悲伤,用黄绫裹了仙鹤埋在焦山的后山,遂在山岩上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瘗鹤铭》以示悼念。</p> <p class="ql-block">焦山碑林存有六朝以来刻石百余方,“大字之祖”—-《瘗鹤铭》原址即于此。</p> <p class="ql-block">焦山碑林的对面是盆景园,匆匆一掠而过。</p> <p class="ql-block">焦山东侧的山脚下,石块嶙峋,八个用石灰土夯实的炮堡,呈扇形,面对着长江的入海口,这就是著名的焦山炮台。</p> <p class="ql-block">整个炮台是暗堡式,每个炮堡都附有一座小弹药库。</p> <p class="ql-block">1842年,英军发动了扬子江战役,英军舰侵入长江,曾遭到金山和焦山炮台守军英勇地抵抗和沉重打击。</p> <p class="ql-block">周边一个个像火箭似的小格子,就是炮弹格。从三国到明清,我们脚下的这座山这块地,迎来过多少文人墨客,文臣武将,经历过多少风风雨雨!</p> <p class="ql-block">登山去往万佛塔,<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山势不高,山路却有些陡峭,走过</span>吸江楼。</p> <p class="ql-block">万佛塔位于焦山顶峰,塔体高42米,海拔70.4米,建筑面积583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万佛塔是一座明清式具有江南风格的仿古塔。七级八面,上有天宫,下有地宫。</p><p class="ql-block">万佛塔塔院设前后门厅、左右碑廊、厢房,错落有致,与塔相映成趣。前后大门两侧墙上嵌有“海不扬波”、“中流砥柱”八个苍劲有力的石刻大字,更加体现了万佛塔庄严盛瑞的英姿。</p> <p class="ql-block">在山顶上俯瞰长江,我们努力去辨认京口和瓜州,认真去吟诵“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真的可以感受到江流交汇处京口的重要战略地位。</p> <p class="ql-block">绕山绕水绕过寂静,驻足在定慧寺前,人间烟火气浓郁。八百多年的银杏依然枝繁叶茂,足以说明它的韧性;寺前潭水游鱼翩翩,倒映着拱桥和亭台楼阁,足以证明江南风光美如画。</p> 第三站:北固山 <p class="ql-block">北固山,镇江三山名胜之一,远眺北固,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因此得名北固山。</p> <p class="ql-block">北固山为国家级5A风景名胜区,以”天下第一江山”闻名于世。北固山风光秀丽,景色宜人。闻名遐迩的甘露寺就建于山顶,其间古迹大都与甘露寺有关。历代文人墨客如沈括、苏轼、陆游、辛弃疾等都在此留下千古绝唱的诗篇。</p><p class="ql-block">北固山主要景点有甘露寺、北固楼、多景楼、天下第一江山石刻、狠石、铁塔、祭江亭、遛马涧、太史慈墓、鲁萧墓等典故多与三国有关。此游欣赏了镇江大好江山,又了解了一些有关历史典故文化内涵,很有感触,为此做一记载留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相传三国刘备来甘露寺招亲看到北固山雄峙江滨,江天开阔赞叹 “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六朝梁武帝萧衍游览北固山看到景色壮观,挥笔写下“天下第一江山”故得名。</p> <p class="ql-block">铁塔始建于唐朝定历元年(825年),是唐代润州刺史李德裕为“资穆皇(唐穆宗)之冥福”所建。后屡毁屡建,现塔为四层,一二层是宋代制品,三四层系明代所铸。现存的塔基(即莲花座)和塔身均有精美的图案,造型精美,生动逼真。铁塔为北固山增添了庄严瑰丽的色彩,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冶铁技艺的高超。</p> <p class="ql-block">《望月望乡》诗碑,碑上诗文系日本使臣晁衡所作。他生于698年,卒于770年,自幼聪明好学,于717年被选为遣唐留学生,次年从大阪出发来华。晁衡在长安进太学读书,后考中进士,与著名诗人王维、李白等交谊甚深。唐玄宗对他的才华非常器重,先后任命他为唐王朝秘书监卫财卿、镇南都护等职。753年晁衡受命为唐使,与鉴真大师及日本使臣东渡,途中船泊扬子江畔,夜晚月光皎洁,晁衡思绪万千,想到36年未回故乡,欣然命笔,写下了著名五言诗《望月望乡》,诗中写道:“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此诗后被收入《全唐诗》,在日本家喻户晓,广为传唱。</p> <p class="ql-block">距《望月望乡》碑西行不远,有一座圆拱门写有“南徐净域”题额。相传西晋末年,北方混乱,东晋偏安江南,建都于建业(今南京)。当时北方人士纷纷南下,东晋为此设置了徐州,州治即在京口(今镇江)。至刘宋时,正式定名为南徐州,以后“南徐”一直为镇江的别名。</p> <p class="ql-block">北固山北峰之巅有甘露寺。甘露寺始建于东吴甘露年间(265—266年) ,故名“甘露寺”。寺额为张飞的亲笔。他为了纪念镇江曾作过东吴都城,使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三国鼎立的史实,故将三国时刘孙联盟的史迹、孙刘联姻的传说及遗物移上山来,从此,北固山便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胜境了。至今京剧中《甘露寺》(又名《龙凤呈祥》)这一传统剧目,已深入民间。因此,凡是来镇江的游客,都要到此一游,登北固山,访甘露寺,看看刘备结婚的大殿,联想孙尚香出嫁的往事,耐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转载一位队友的留言和视频(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b>金山寺院有白娘子的故事,甘露寺是刘备和孙尚香相亲的地方。甘露寺非常漂亮。望着身边水面宽广的长江,自己的心里也觉得宽阔。</b></p> <p class="ql-block">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登北固楼时,触景生情,感慨系之,写下了名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p> <p class="ql-block">真正将北固山推上千古“词山”之巅峰的,当属辛弃疾的“北固双璧”——《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前者写于嘉泰四年(1204年),此时的辛弃疾以65岁高龄出知镇江府,不啻是他实现北上抗金、统一祖国之梦的最后机会。对他而言,长江就如同一道“生命的界河”,把他的人生一劈两半。当年拼死渡江,不就是为了打回江北,光复故国么?然而,40多年过去了,深爱的故土依旧深陷异邦。“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北固楼,在他的眼中、诗中乃至心中,已幻化为一个极富象征意义的符号:登楼方能向北望,北望方能见神州!</p> <p class="ql-block">另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也是脍炙人口。孙权、刘裕、刘义隆……想起这些历史人物,辛弃疾不禁顾影自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当年那个破浪而来的英武青年,如今已是白发老者,登楼望去,那时的“烽火扬州路”,依然历历在目——这里的一个“望”字,令人思绪绵绵。这一“望”,激起诗人的满腔豪情和披襟长啸;也正是这一“望”,才引发词家对江北“可堪回首”的深深慨叹。这一“望”,让北固山的独特地位瞬间凸显,化为一座凝聚着爱国豪情以及英雄悲叹的天然纪念碑;这一“望”不仅成就了他的两阙名词,也令北固山成为一座无可匹敌的千古“词山”。比之泰岳之雄伟,匡庐之奇秀,黄山之峭拔,华山之险峻……</p> <p class="ql-block">又过了270余年,伟人毛泽东挥毫写下辛弃疾的“北固双璧”。如今,这两幅书法就高悬在新建的北固楼大厅里,供后人们驻足静观,神驰遐想……</p> <p class="ql-block">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p><p class="ql-block">宋 · 辛弃疾</p><p class="ql-block">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p> <p class="ql-block">伫立楼头,凭栏北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飞翔之感。宽阔的江面,滔滔江流,一泻千里,千古兴亡多少事?不尽长江滚滚流。当年陈毅元帅登临多景楼时曾感慨地说:“不要看画了,这里就是万里长江画卷!”</p> <p class="ql-block">狠石。多景楼下山向西,有块形似伏羊,大小与真羊相仿,无角的石头,左侧腹部刻有“狠石”二字,狠石又名“石羊”。相传孙权曾骑在狠石背上和刘备共商破曹大计,定下了赤壁之战的妙计。</p> <p class="ql-block">据说刘备借得东吴的荆州后,没有归还之意,周瑜便定下了美人计,企图乘刘备过江之机,把刘备扣留起来作为人质,以夺取荆州。可是这一阴谋,却被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所识破,就将计就计,派大将赵子龙陪刘备过江到镇江北固山甘露寺招亲,并授以锦囊妙计,策动乔国老来促使权母吴国大到甘露寺多景楼相婿。吴国太一见刘备“方面大耳,猿臂过膝”,“一副天子相”,甚合心意,大为喜悦,当即答应将女儿孙尚香嫁给刘备。当日郡主孙尚香在楼上布置洞房,梳妆打扮,楼下列刀排枪保卫刘备。刘备一见胆战心惊,孙尚香见此情景,只好下令撤了刀枪,刘备才敢上楼进入洞房。以后,人们就把多景楼叫做“相婚楼”,或叫“梳妆楼”。这样,孙刘联姻便弄假成真,这便是民间流传很广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祭江亭。相传三国时孙刘联姻后,夫人孙氏随刘备去荆州,又被孙权骗归强行留住江东。孙刘联盟破裂,彝陵大战,刘备兵败,夫人孙氏听到讹传刘备病死在白帝城,悲痛欲绝,便登上此亭,设奠望西遥祭后投江自尽,故此亭又名“祭江亭”。</p> <p class="ql-block">溜马涧:相传这里是孙权与刘备在此赛马比能争胜的地方。据说,一天刘备与孙权在甘露寺中饮酒,只见江风浩荡,白浪滔天,波峰上有一只小船,舟人驾驶自如,如登平地,刘备不禁赞叹道:“南人善驾舟,北人善骑马,信之有也。”孙权听了此话自思道:“刘备莫非是嘲笑我不会骑马?”就命左右牵过马来,飞身上马,驰骋下山,又加鞭回到岭上来,对刘备说:“难道南人真不会骑马?”刘备听了便敞衣上马,飞奔下山,又回上山来。两个人将马停在山坡上,扬鞭大笑。后人就将此称为“溜马涧”。</p> <p class="ql-block">试剑石:相传孙刘联姻,弄假成真,有一天,孙权和刘备同游凤凰池,刘备见池边有一块巨石,即拔下随从身上的佩剑,仰天暗自默祷"我若能顺利返回荆州,成霸主之业,剑下石裂。着死于此地,剁石不开。"只见手起剑落,火花飞溅,巨石应声而裂。</p><p class="ql-block">孙权也将宝剑拔出,对刘备说,我也来问问天意,如能破得曹操,也将石头劈开,暗中祈祷,如能再取荆州,兴旺东吴,石头也裂成两半。随即挥剑劈开另一块石头,两人各怀心思,最终形成了这两块试剑石。</p> <p class="ql-block">鲁肃是东汉末年东吴功勋卓著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志·吴志》说他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家富于财,性好施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他献出家产随周瑜投奔孙权。孙权初次会见他密议国策时,他就作出了“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的论断。他的见解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异曲同工不谋而合。赤壁大战前,他力主联刘抗曹。在战争过程中又多方斡旋,调解周瑜与孔明之间的矛盾,终于协助周瑜取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为孙权雄踞江东奠定了基础。赤壁大战后,他又力主借荆州与刘备,加强与刘备的盟友关系,增加曹操的敌手,促成三足鼎立之势。当曹操听说孙权借地刘备时,正握在手中修书的笔都掉到地下了。</p><p class="ql-block">相传此处的鲁肃墓为其衣冠墓。</p> <p class="ql-block">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当墨磨。</p><p class="ql-block">铁塔一枝堪作笔,青天够写几行多。</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京口三山”风光的美妙,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所作。</p> 第四站:西津渡 <p class="ql-block">对于镇江而言,没有什么地方能比一个千年古渡更能代表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了。</p><p class="ql-block">这个地方就是西津渡,一个传承着人文根脉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西津古渡位于镇江西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修建的一处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古渡现在离长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离。 三国时期,这里曾驻有孙权的东吴水师,唐代以后这里更是专门派有兵丁守卫巡逻。宋熙宁元年 (1068) 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舟次瓜洲时,即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p><p class="ql-block">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p><p class="ql-block">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p><p class="ql-block">元朝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 · 波罗从扬州到镇江来,也是在西津渡登岸。由此可见,至少从三国时期开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长江渡口。镇江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西津渡则是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自三国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陆游途径西津渡时,曾对渡口每日运送上千的兵源感叹不已。清代诗人于树滋所写的诗更道出了西津渡口人来舟往的繁忙景观: </p><p class="ql-block">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 </p><p class="ql-block">稳渡中流入瓜口,飞章驰驿奏枫宸。</p> <p class="ql-block">独轮车将青石路压出的车辙磨砺痕迹</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道西津古渡依山临江,风景峻秀。<span style="font-size: 18px;">西津渡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我们漫步於这条青石板铺就的弯曲小道,而道旁两边斑驳的青灰色砖墙绵亘着这条古街蜿蜒千米。我隐隐地仿佛看到历代人迹在这千年古墙上而时隐时显;古道的青石板深深镌刻着车辙磨砺的岁月印记,耳边时时传来了千古岁月的喘息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对于我来说,有些东西真的不需要了解,不需要铺垫,不需要内容,就可以懂得,就可以走入内心深处,并且在心中。</p><p class="ql-block">西津渡就如同一堂历史的现场公开课,让人在深深感念那道漫长的历史风景,在唐宋明清的时光隧道中穿梭……</p> <p class="ql-block">昭关石塔。这是一座元代建造的过街石塔。据专家考证,为元武宗海山皇帝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主持建造。石塔塔基的东西两面都刻有“昭关”两个字,故称“昭关石塔”,也有人称之观音洞喇嘛塔或瓶塔。昭关石塔高约5米,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p> <p class="ql-block">按照佛教的解释,塔就是佛,所以我们从塔下的券门经过就是礼佛,是对佛的顶礼膜拜。元代藏传佛教盛行,煞费苦心地建造了这么一座过街石塔,可见当权者用心之良苦。昭关石塔现为省文物保护单位。据知名专家考古鉴定,认为昭关石塔是我国惟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过街石塔。</p> <p class="ql-block">观音洞。历史上镇江的江面是非常开阔的。老百姓有一句俗话说,“长江无风三尺浪”,一是说它的气势,二是指它潜藏的危险性。传说,有一天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脚踩祥云途经镇江,亲眼目睹了江面上船毁人亡的惨烈一幕,于是伸出援手,将挣扎在波涛中的遇难者救上了岸。人们感念于观世音菩萨的恩德,在昭关石塔旁的山体上凿成了观音洞,表达了人们祈祷平安的一种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观音洞始建于宋朝,清咸丰九年(1859)重新作了修葺。观音洞的洞门外有一个三层的铜鼎,洞口上方有一块石额,上面刻有“观音洞”三个字。石额两侧悬挂着已故茗山法师题写的对联:</p><p class="ql-block">兴无缘慈随类化身紫竹林中观自在</p><p class="ql-block">运同体悲寻声救苦普陀岩上见如来</p><p class="ql-block">洞内迎面而立的是一座白石观音立像。观音菩萨左手持净瓶,右手上指,神态娴静而安详。观音像两侧是已故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金山江天禅寺方丈慈舟法师的手迹:</p><p class="ql-block">二水汇流慈航普渡江宽当有岸</p><p class="ql-block">一洞钟灵悲心慧眼法行自无边</p><p class="ql-block">在观音洞的两侧还有两处神殿。东侧是眼光菩萨的“普陀岩殿”,西侧为地藏王菩萨的“地藏殿”。</p><p class="ql-block">在离观音洞不远的地方,有紫阳洞和铁柱宫遗址两处道教胜迹。紫阳洞是因为宋代道教金月派著名人物张紫阳真人曾在此居住,后人在这里供奉他,取名紫阳洞。铁柱宫又称为铁柱行宫,因供奉两晋道教明派“许祖”许逊真人而得名。近年考古发现洞内石凿像台、供台平台、烧香池以及历代入洞台坡、道路遗迹,出土了若干道教色彩的遗物。更令人称奇的是,出土文物中还有围棋子、骨牌等娱乐用品,骨牌上还刻有钟鼎香案图案。</p> <p class="ql-block">昭关塔旁边是救生会。救生会始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事实上,救生会的创设应追溯到宋代。救生会,顾名思义就是济渡救生的意思,是带有慈善性质的水上安全救助机构。隋唐以前,镇江江面宽40多里,到唐代时还有20多里宽。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风白浪起,愁煞渡头人”的诗句。每每风起浪涌,船工和渡客的呼救之声格外惊心动魄。唐天宝十年(722),一次就有数十艘渡船沉没;南宋绍兴六年(1136)一艘渡船离岸不久即遇上风涛,连艄公在内的46名渡客无一生还。明万历十年(1582)的一阵狂风竟摧毁了千余艘漕船和民船。由于西津渡特殊的交通位置和军事地位,加强安全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到了宋代,统治者更是将镇江视为漕运咽喉。于是,当时的镇江郡守蔡洸在西津渡创设了救生会。清代后期,镇江和扬州的绅士发起成立了京口救生会、瓜洲救生会和焦山救生会总局,专门从事义务打捞沉船和救生会事宜。</p> <p class="ql-block">超岸寺位于西津渡古街的最西端,附近的玉山为当时的大码头。唐代大诗人李白、孟浩然,宋代王安石、陆游等人都曾在这里候船等待过江,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其中脍炙人口的是唐代诗人张祜的那首《题金陵津渡》—</p><p class="ql-block">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p><p class="ql-block">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题壁诗,是作者亲笔题写在西津渡某座小楼墙壁上的。这首诗意境凄美,画面感极强,与唐张继写的《枫桥夜泊》同写“客愁”,各臻妙境。当年康熙皇帝南巡,登上西津渡码头后也曾在这里驻足休憩。超岸寺兴盛时期与焦山定慧寺、金山江天禅寺齐名,曾经是金山江天禅寺的下院,后又曾一度是“玉山佛学院”,当时国内外僧侣纷纷慕名前来攻习佛学。寺庙山门墙上有清朝同治年间的状元陆润庠题刻的“大总持门”石额。现在这里是镇江革命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英国领事馆旧址现属镇江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根据不平等的《天津条约》,长江沿线被迫对外开辟了五个通商口岸,镇江就是其中之一。1865年,云台山下沿江一带被划为英租界。清同治三年(1864)在这里修建了英国领事馆。光绪15年(1889)正月初六,由于英国人无端殴打中国小贩,数千被激怒的镇江民众愤而焚烧了领事馆。现在的主楼是清政府赔款于1890年重建的。1927年北伐军兵临镇江,镇江人民收回了英租界,结束了英帝国主义在镇江享有的特权。</p> <p class="ql-block">待渡亭。顾名思义,待渡亭就是古人迎来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摆渡的场所。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也曾经在这座待渡亭里停留。大臣们怕皇帝寂寞无聊,特地备下渔具让皇帝钓鱼消遣。那天乾隆皇帝的运气好得出奇,频频有鱼儿咬钩,所以收获颇丰,乾隆爷自然十分开心。原来手下人暗中在水下布下一张大网,网里放了一大群鱼,乾隆一而再再而三地得手这就不足为怪了。所以把待渡亭称之为钓鱼台也是名副其实的。</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阶,就到了古街。西津渡绝对是小惊喜,古街虽然整修过,但是沧桑感还在,一眼看千年其实是这个古渡口千年来的道路,西津渡的历史文化街,商业与历史文化相融合,沿着青石板铺成的小路上慢慢回走,看着两旁斑驳的砖墙感受着西津渡曾经的繁华,走走看看,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原英国领事馆、观音洞、云台阁、戏台,能完全符合你探古求史的愿望,西津渡绝对值得一游。有一个景点是“一眼看千年”,保留了历史上各朝代的石阶,看着古道,千年历史就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变使西津渡逐渐淡化和削弱了作为渡口的功能,但是它活化石般的风貌却得以基本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同时,这里也是年轻人夜生活的好去处,各种网红餐馆、酒吧、甜品店。历史与现代的结合,让这里成为镇江不得不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七律</p><p class="ql-block">千年西津渡</p><p class="ql-block">西津渡口木雕房,客栈茶亭醋溢香。</p><p class="ql-block">多级台阶能挡雨,孤街石塔可遮阳。</p><p class="ql-block">独轮车道留痕迹,洞里观音点烛光。</p><p class="ql-block">代步骑驴全是景,金山水漫想帮郎。</p> 谢谢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