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发牺牲地探寻

坐看云起

<p><br></p><p>王有发,中国工农红军遵(义)湄(潭)绥(阳)游击队政委,1935年3月底或4月初牺牲于今湄潭县洗马镇南截坝附近。</p><p>时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政治部主任黄火青在其回忆录《一个平凡共产党员的经历》中对王有发有一段简短叙述:</p> <p>“(1935年)1月中旬,中央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随后,中央命令九军团撤离湄潭、绥阳,并指示要留下游击队以阻击川军追击,发动农民斗争,准备在贵州扎根创建根据地。军团领导当即令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王有发留下,领导农民武装打游击战。当时本应给他留下点部队,单靠地方武装是不行的。以后就失掉了联系。王有发是江西太(泰)和人,原由红军大学调到红三师七团任营教导员、团总支书记,红九军团成立后,调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我们共事期间,感到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什么团难都压不倒他,这是大家所公认的。”</p> <p>另有资料记:在组建黔北游击队和赤水河游击队的同一时期,(1935年)3月初,中央军委还在遵义老城组建了红军遵湄绥游击队。总政治部邵式平(原红十军领导人)作了动员。这支游击队,以九军团留下的部分指战员为骨干,加上原遵义县革命委员会部分委员和川黔边参军的一些工人、农民、青年知识分子所组成。九军团派王有发(九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长)任游击队政委,刘x x为队长(后周凤山继任队长),陈来中(陈久保)为特派员。游击队设党支部和队委会,全队一百二十余人,编为四个分队。游击队成立后,奔赴遵义、湄潭、绥阳三县边境,开展游击战争,配合主力红军渡赤水、过乌江。</p> <p>关于王有发,据说1957年前,书写其名多写为“王友发”,1957年迁葬时,从原葬处得银链一条,木质私印一方,印章为“王有发”,其后始依印更名。另,今所见资料都言其任遵湄绥游击队政委前职务为九军团地方工作部部长,或依据于黄火青的回忆,但时九军团供给部部长赵镕《长征日记》有记:“(1934年)6月4日 农历四月二十三&nbsp; 星期一&nbsp; 白水&nbsp; 今天同政治部地方工作部朱明部长研究筹粮问题,得知离此20多里的山里,有土豪的存谷数千担……”又有记:“(1935年)1月7日&nbsp; 农历十二月初三&nbsp; 星期一&nbsp; 晴&nbsp; 湄潭&nbsp; 黄(火青)主任讲完话后,部队继续前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王透、地方工作部部长朱明、组织部部长朱潘显带着政治部的一些干事和各单位抽出的政治干部们先行”。</p><p>但无论怎么,王有发为九军团干部,遵湄绥游击队成立即任政委,后牺牲于今湄潭县洗马镇南截坝附近,是事实。</p> <p>南截坝在洗马镇北端,接壤绥阳县小关镇。小关地名来源于小板角关。1601年明廷平播后将播州地分置遵义、平越二军民府,小板角关和比邻的大板角关即成二府分界,当然也成遵义府之绥阳县与平越府之湄潭县的分界,而遵义府属四川,平越府属贵州,大、小板角关自然也是川、黔二省分界。又,湄潭之湄江河源出大、小板角关,故明末清初湄潭人吴开元《柏杨坝琴洲记》言“湄水发源于西蜀”。</p><p>南截坝这个地名,今天官方好像都这么用,民间也称“南齐坝”,甚至还称“南柒坝”。张宪忠老师认为应叫“拦截坝”,与平播之战中明军堵截杨氏叛军相关。去南截坝走访,有老人说当年当地“老二”颇多,我倒是在想,或者是“拦劫坝”耶!当然,这只能当一笑了。</p> <p>我们到南截坝后,找到了任家喜老人和马应超老人。任老79岁,健谈,掌故匪少,他特别向我们转述了前辈讲述的关于王有发牺牲前后的往事。马老实诚,其父马治明、伯父马治良,祖父马和清,正是当年见证人,惜均已辞世。</p> <p>当年,游击队被打散后,王有发政委与一福建籍邱姓战士从绥入湄,到了大板角关对面的樊家沟。</p><p>樊家沟是由北侧大板角关所延高山与南侧窝坑等高山围成的山谷,谷中有小溪沿谷底流下。小溪北岸,大板角关西侧高山花签子脚下住秦姓人家。秦姓人家对面,小溪上游二百米,窝坑山下,即是马和清家。</p><p>王有发与邱姓战士到樊家沟,即秘密住于了马和清家。王有发与马和清的大儿子马治良及15岁的小儿子马治明时有摆谈。马治明生前曾告诉过采访者王有发很喜欢他,告诉过他姓名,知道那个战士姓邱,是福建人,亦王有发告诉的。但邱姓战士则因口音难通,便少有交流。</p> <p>王、邱二人在马家住了两夜,担心不安全,便与马和清一起搬到了小溪下游百来米,窝坑山侧对的水井脑壳山腰。水井脑壳山腰有一岩崖,两三人勉强可倚卧其间,出崖,相对马和清家,更易察听动静。</p> <p>王、邱二人昼伏夜出,希望找到失散战友,然总无功而返。数日,行迹终暴露,被人告密于民团。民团二三十人夜围水井脑壳,黎明进攻,王、邱及马和清被迫出崖突围。王出崖且战且走,林木藤莾间,多有不便,未久,中弹,牺牲。邱战至沟底小溪边烂田间,邱弹尽,被俘,马亦被俘。</p> <p>这场力量悬殊的战斗没有一点悬念。王有发牺牲了,枪弹被民团拾走;邱姓战士被俘了,连同马和清一起被押解到了南截坝万天宫中。在万天宫前,民团当众割掉邱姓战士一耳,次日,再押解二人去了时鱼泉区公所。</p> <p>马和清在家人多方托请说情下,缴十二块大洋后放回,而邱姓战士,至到鱼泉后则不知所终。邱姓战士在南截坝万天宫受刑受辱,其实在他之前,已有一个红军战士被民团关押于过万天宫。之后说要将其押送区里,但出南截坝不久,其即被杀害于堡上林中。幸百姓不忍,葬其于遇害处,1957年,鱼泉区政府迁其骨骸至鱼泉烈士陵园,今陵园中“红军战士无名烈士墓”即是。</p> <p>民团遗下王有发尸体而去,马治良、马治明兄弟将其掩埋于其牺牲处数十米的樊家沟小溪南岸一片土坎下。亦到1957年,始迁于鱼泉烈士陵园。而天不掩英名,亦谢马氏兄弟诚朴,1957年启开王坟泥土,于骨骸泥土间得银链一条,印章一方,印章虽木质而不腐,昭然可见印曰“王有发”。</p> <p>王有发藏身的岩崖,虽与八十多年前有所改变,但石壁石檐仍历历于大板角关侧花签子山正对的水井脑壳山的山腰。王有发牺牲处,如今草青木荣,曾经的掩埋处以及马和清家,已为关坎脚水库蓄水淹没。</p> <p>马和清的孙子马应超老人们早已搬迁到南截坝街上,但他76岁今天仍带我们穿林爬坡来探寻。水井脑壳山下,今天已经不止是一口仅供数家数人的小小水井,已经是一片惠及下游的浩荡汪洋。或者,不久以后,窝坑与大板角关间,将一桥飞架,建起民众南来北往的通途。</p> <p>有此一片汪洋,有此南北通途,有今天中国的烂漫绚丽,千千万万个有名无名的前辈,千千万万个王有发,愿可慰你们,愿安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