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第三届身边文化遗产征文大赛入选作品《 得荣纳西人的新年习俗》(阿戈青麦)

《世界地理》•中国影像

<p class="ql-block">  甘孜藏族自治州是文化遗产大州,目前已成功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格萨尔”、“藏戏”、“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藏医药浴法”4项,同时,还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4个,省级项目83个,州级项目180个;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5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393人。为了助推全域旅游和精准扶贫工作,实现甘孜州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文促旅、以旅兴文,增强民族自信,推动民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打造文旅品牌、促进经济发展。为此,由甘孜州委宣传部、甘孜州文联、甘孜日报社主办,甘孜州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举办了“第三届身边的文化遗产”征文大赛,现分期刊载入选作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得荣纳西人的新年习俗</span></p><p class="ql-block">&nbsp; 阿戈青麦</p><p class="ql-block"> 康巴广袤大地,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共同繁荣,共同团结进步的大地,孕育了多元的文化。在康巴南端的得荣县,有三个成建制村世居着纳西族,她们就像一朵朵奇葩,绽放在高原江南。</p><p class="ql-block">&nbsp;&nbsp;在办公室翻开尘封已久的文史资料,眼前依稀浮现出电视剧里播放的400多年前纳西木王府雄霸一方时兵戈铁蹄,战马厮鸣,所向披靡的壮烈场景。</p> <p class="ql-block">  前几年我和几个朋友相约已久,但由于各种原因终未能成行。去年末,恰遇纳西新年,找了个机会,身背“长枪短炮”,前往目的地猎奇。</p><p class="ql-block"> 得荣纳西人聚居在白松镇门扎,白松,日麦三村。这一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山青水秀。周边全是藏族村落。也许是久居藏区,当地纳西人已习惯用藏历计日,十一月初一,是纳西新年。这时显然是农闲,但见田地里的冬小麦和旱稻刚刚破土而出,娇柔地探出头来,正在感受冬日的凛冽。鳞次栉比的白色房屋依山傍水,镶嵌在田地边的半山坡,房在山中,山掩云中,好一派和谐的山水田园画卷。</p> <p class="ql-block"> 早上八点,等候我们的主人家已赶在了公路边。下车伊始,正担心要是主人讲纳西话,我们一行并没有人能够知晓,可能会给我们深入了解习俗造成困难,主人好像知晓我们的担忧似的,很自然地用藏语边说起吉祥颂辞边带我们走过一段狭长的小巷,很快到了他家中。这时,身穿节日盛装的村民们手拿哈达在他家门口相迎,簇拥着我们款款步入客厅,虽然没有张灯结彩,但屋内朴素的摆设和精心的缀饰顿时使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还未落坐,菜肴和米酒香味就已经扑鼻而来。映入眼帘的是条桌上摆满的米酒,猪肉,红米饭、血肠和本地山珍菜肴。一一寒喧落坐,给我们斟满用当地红米自酿的米酒后,主人开始依次给客人敬酒,并让我们品尝手抓红米饭这一独特的美味,略有糙味的红米饭经由肥瘦相间的猪肉浸润,溢出香气特别爽口,入口即化。我们在主人手把手地示范后,毫不客气大朵快颐开来。</p><p class="ql-block"> 好奇的我们边吃东西边向主人了解纳西族的年俗。主人也很健谈,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面庞已经告诉我们他生活的艰辛,很难在他身上看出有如丽江纳西族男性那种单调身躯,反倒因为粗犷魁梧和地道的康巴汉子没啥区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主人很了解白松纳西由来,耐心告诉我们,得荣的纳西族是丽江木氏土司向西征战扩张后自云南丽江、鹤庆等地迁入当地的,他们的先辈金戈铁马,征战南北后,一部分就留在了藏区,遇战事时从戎,战事平息时从事农耕。政权更替,国泰民安后,见天下大势已定,留下的战将们便在此代代繁衍生息,世居白松三村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纳西先辈们从滇西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发展理念,以及农作物品种,至今还在种植红米,这在其他藏区绝无仅有。他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和周边藏族居民和谐共处,相互尊重,互通有无,兼收并蓄。因久居藏区,虽整村至今仍保存着纳西属性,但民族融合又使得当地的风俗异于丽江等地而别具特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主人讲道,白松的纳西族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传统的过年习俗,与周边藏族过年习俗迥异。纳西新年前三四天,村里要选出十二名精明强悍的年轻小伙组成"都吉如"(一种临时组织),他们的职责主要有两个,一是负责上山砍伐祭祀用的神树,二是专事节日期间集体活动时的治安和杂务。他们提前几天就要上山砍神树,神树需要三棵:分别是一棵柏树,谓之“米”,象征天神,一棵青杠树,谓之“达”,象征地神,一棵松树,谓之“速”,象征山神。三棵树砍伐回村时,村民都要仪式庄重地到村口上香迎接,口呼诸神尊称,以示虔敬。这些神树迎回村后就要先安放在洁净处供后面祭天时用。</p><p class="ql-block"> 藏历十月三十日为除夕,入夜交年时,村里人就打着手电筒,冒寒风纷纷到河边,沟渠旁抢“头水”(又称金水)了,谁家先抢得第一桶水,喻意人勤春早,家和万事兴,来年好运连连。</p><p class="ql-block"> 他们还特别注重请客的礼数。等到鸡鸣头遍后,便开始按年前约定好的两户人家“保保”(意为请客),这请客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习惯,白松纳西人一般在亲戚或友好的两家人中进行,一户当东家,一户作客。请客的食物只能是当地自产的米酒,肉类和红米饭,最奇特之处竟然是年饭要赶在天亮之前吃完,并由东家将客方安全送回家中才算告罄。</p><p class="ql-block"> 我们刚好赶在大年初一到了村上,刚刚还用当地藏语谈笑风生的主人用我们鲜闻的纳西话开始了新一轮的仪式。依传统,新年第一天,纳西男女老少只能说纳西话(日常生活中他们都讲当地藏语),村里人们用本族语互致问侯,互道安康。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始讲述纳西先辈婉转动听的故事。人们身着节日盛装,戴上各种饰品开始跳锅庄舞。主人挽留我们多宿几夜,以便尽情了解更多习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既来之,则安之,我们没有客套,很快就答应了主人家的邀请,打算在他家住上几天。</p><p class="ql-block"> 年初二,大晴天,和往常略不同,这一天是按村组轮流请客,规模较除夕夜大,节日气氛更浓。</p><p class="ql-block">一至等到年初五,当天是纳西族的祭天日,村民早早都已赶到祭天场,并把从自己家里带来的最好食物摆放在事先从大山中砍伐象征神树的三棵树前,奉献三神。这时,一位颇有纯正血统义的纳西东巴后代宰杀了一只雄鸡,将鸡肝、鸡脾、鸡心分别挂在神树上,并念颂祭词,之后由喇嘛念经祈祷,祭祀上苍所赐的恩惠。待这些仪式结束,众人开始抢神树枝条,以视作吉祥,每人手拿一束香,点燃后磕头祈福。</p><p class="ql-block"> 祭天日活动结束后,接下来开始分年猪肉仪式了。年猪肉事先已由专门负责组织年庆活动的“都吉如”按户数分割成块,一一编上记号。东巴后代拿出一个小口袋,里面装着与猪肉对应记号的小纸团,每户派出一人,依次从口袋里抓阄抽签,并根据抽签号领取猪肉,抽签时,人们的心情既紧张又充满幻想,他们认为,所领取的猪肉好坏会预示当年家庭年景的兆头。如果领到的是猪耳朵,则大吉大利,领到猪头部位也会交好运,领到颈子以下则平平淡淡,谈不上好坏,若是运气不佳,领到猪脚,则认为一年忙到头也会一无所获,假如领到猪尾巴,那么这年的光景不堪设想。可以想象得出分猪肉时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心情了,年猪肉分毕,从人们的喝彩声中驱散了抽签运势不好的家庭的心里阴影……当然,传统文化也会与时俱进,现在人们仅把这个仪式作为传统延续罢了,而不再有心理顾忌。</p><p class="ql-block"> 滚滚战车的硝烟早已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眼前是祥和宁静的节日气氛。主人还给我们介绍了当地的一些传说和禁忌。几天来,穿梭在村寨里忙着吃喝,后劲极大的米酒劲又一次在心里涌起,置身在别具一格的节日氛围中,这别样的场景的确是如此的曼妙,真的好嗨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