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陶瓷高峰—宋金元时期的陶瓷器<div>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的黄金时期,中原地区官窑兴盛,其间出类拔萃者有汝、官、钧等窑。民窑遍布,临汝窑、鹤壁窑、当阳峪窑等民间窑口烧造出品类丰富的瓷器,使得该时期陶瓷业呈现出异彩纷呈、争奇斗艳的景象。</div> 河南境内宋金元时期主要瓷窑址分布图 汝窑为魁——宝丰清凉寺汝窑<div>汝窑有供奉御用的官窑性质,在历史上烧造的时间很短,其瓷器存世稀少,是宋瓷中最受珍视的一种。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大量汝窑瓷片和瓷器,器表有细碎的开片,釉色多呈天青或天蓝色,釉质光洁温润,匀净淡雅,堪称水天一色。</div> 汝窑天青釉瓷盘(左):北宋(960-1127)1987年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br>汝窑天青釉瓷洗(右):北宋(960-1127)1987年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br><br> <p class="ql-block">汝窑天青釉折肩瓷瓶(左):北宋(960-1127)1987年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汝窑天青釉瓷盏托(右),宋代文物,1987年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高4.8厘米,盘口径17.8厘米底径12.4厘米。该盞托通体施天青釉,托盘口沿釉薄处微显胎色,呈淡米黄色,器內有细密开片,釉面莹润。因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圈足底部留有五个支钉痕。盏托,也可称之为茶托,“盏托”的命名强调了承托的器物是,而不是碗、杯等,“茶托”的命名则强调了器物的功用,主要是饮茶时的托具,而不是喝酒、吃饭等所用。盞托始制于东晋,南北朝时广泛流行,隋唐时期随着江南地区的饮茶风俗而盛行。“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等俗语告诉我们,人们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与茶不无关系。中国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两宋时期饮茶之风日盛,文人雅士常常办茶会、设茶宴,以茶会友。宋人斗茶不仅注重茶色、茶香,同时还要品鉴盛茶器具。汝瓷的雅致內敛恰迎合了宋人清、雅苦、和”的饮茶哲学</p> 窑具(左):北宋(960-1127)1987年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1)火照(2)瓷片(3)垫圈(4)垫饼<br>汝窑瓷片(右):北宋(960-1127)1987年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br><br>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瓷瓶:北宋(960-1127)1987年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br><br><p class="ql-block">“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一一周杰伦《青花瓷》里这句耳熟能详的歌词中,天青色其实描绘并不是青花瓷,而是汝瓷。传说,宋徽宗赵佶做了一个梦,梦到了雨过天晴,回味无穷,下旨给烧瓷匠人“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于是乎,在工匠们的不懈努力下,オ有了汝瓷这般颜色。这件汝官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宋代文物,1987年出土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古代汝州)汝官窑遗址。它高19.5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8.2厘米。侈口,长颈,腹圆鼓,足。通体施天蓝釉,足端露胎。腹部刻有花叶纹,整器布满开片。“天下名瓷,汝窑为魁。”在北宋五大名窑“汝、钓、官、哥、定”中,河南不但独占其三,而且汝窑位居魁首。因汝瓷稀少,</p><p class="ql-block">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李苦禅先生曾言“天下博物馆,无汝(瓷)者,难称尽善尽美也”。在民间,更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片(件)”之说。传世汝官瓷,不足百件,且多为传世品,发掘器物极少。这件汝官窑完整器的出土,给全世界汝官窑传世器物的研究提供了标本。关于汝瓷的颜色,有文献记载:“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在汝官窑遗址考古发掘中,它是唯一一件完整的天蓝釉器物,而且是极为少见的刻花作品,其稀世程度,可见一斑。它也是出土汝官窑瓷器中品相最好的一件,不愧为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也是中国的稀世珍宝。</p> 张公巷窑:2004年在汝州市内发现了张公巷窑,并进行发掘,出土的瓷器器型主要有盘、碗、瓶、洗等釉色天青,釉质莹润;胎体较薄,质地细腻,呈灰白色,质量上乘,与汝瓷相近,具有宋代官窑瓷器的特征 张公巷窑青釉瓷器盖:北宋(960-1127)2004年汝州市张公巷窑址出土<br><br><p class="ql-block">这件青釉瓷器盖出土于汝州张公巷窑址,高3厘米,口径13.9厘米,宋代文物。张公巷窑址在汝州市区偏南部,这里发掘出一大批瓷器标本和窑具。从出土标本看,张公巷窑生产年代应在北宋末年至金代。青釉瓷是张公巷窑烧制的唯一产品。张公巷窑生产的青釉瓷器和宝丰清涼寺汝官窑的青釉瓷器虽有相似,但仍存在一定差异。张公巷窑很少见汝官窑的香灰胎,但其胎质的细腻坚实也为汝官窑所不及。釉色可分为卵青、淡青、灰青、天青等,以薄胎薄釉器物为主,釉面玻璃质感强。开片以不规则的冰裂纹为主,而网格纹、鱼鳞纹开片相比汝官大幅度減少。器物底部留下的支钉烧痕也和汝官窑有明显不同。考古工作者通过长期对张公巷窑和宝丰清寺汝官窑出土文物的研究,认为两窑虽然相近,但张公巷窑并不是完全继承宝丰清涼寺汝官窑,而是在汝官窑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张公巷窑青釉瓷胎质细腻,釉色纯正,具有明显的官窑特征,为探寻北宋官窑提供重要线索</p> 张公巷窑青釉瓷碗:北宋(960-1127)2004年汝州市张公巷窑址出土<br> 张公巷窑青釉花口折腹瓷盘(左):北宋(960-1127)2004年汝州市张公巷窑址出土<br><div>张公巷窑青釉盘口瓷瓶(右):北宋(960-1127)2004年汝州市张公巷窑址出土<br></div> 窑变无双——禹州钧台窑<div>钧窑创烧于北宋末年,器型古朴典雅,胎质细腻坚实,尤以窑变美妙,色彩缤纷著称。其釉色由于烧造过程中的窑变因素,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呈色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月白等。目前已经探明的禹州钧台窑址,总面积30多万平方米,发现有一批窑炉、作坊、窑具、瓷器等,正是此处是钧官窑遗址。除钧台窑外,宋金元时期河南的其他多处窑口争相模仿烧造此类风格的瓷器。</div> 禹州市钧台窑址(1号窑炉) 钧台窑第7号窑平、剖面图 <p class="ql-block">钧窑玫瑰紫六方瓷花盆,宋代文物(960-1127),1974年出土于禹州市钩台窑址。敞口,圆唇,深斜腹,底部每角有如意形足。盆底有六个小圆孔,并刻有汉字数目“六”字。釉色匀净,有海棠红和玫瑰紫窑变色彩,是钧窑器中的精品,这类花盆属供宫廷使用的陈设器。钧窑釉色最主要的特征是分相窑变釉,这是由于窑位不同、火候强弱以及还原气氛影响的结果,故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美称。通过对窑址发掘出的大量花盆和盆托标本对比分析,发现这类花盆和盆托上的数码与器物的尺寸相关,数码越小器型越大,这是按照廷盆景设计需要,为了使花盆与盆托同号配套,对不同类型不同号码的花盆和盆奁(音同连)进行批量生产的标记。由于这类陈设器物是台窑专为宫廷烧制的,在相关人员选定后,残次品全部销毁,不准在民间流传和收藏,这也是这类陈设器传世少而身价较高的原因之ー。关于钩窑玫瑰紫六方瓷花盆这类器物的烧制年代,古陶瓷专家有不同的看法。传统观念是北宋晚期,宋徽宗在东京造建“艮岳”(又称万岁山),把各地奇花异木集运东京,为</p><p class="ql-block">满足廷用于种植花的盆、盆托及室內陈设器皿等需要,调集民间优秀窑工在禹州台附近建立场专烧廷陈设用瓷。随着新的考古资料不断发现和对窑这类陈设器研究的深入,不少古陶瓷专家对这类器物烧造于北宋晚期的时间产生疑问,认为烧造时间应是在元末明初或明中期,但北宋晚期说仍是主流观点</p> <p class="ql-block">钧窑月白釉瓷洗 北宋(960-1127)禹州市钧台窑出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件钧窑月白釉洗为宋代文物,也有专家称为天青釉钵,禹州钧台窑址出士,为日常用器。高6厘米、直径18.5厘米,敞口弧壁,浅腹平底,底有支钉痕,全满釉支钉烧制。釉色莹润光亮,开片密布。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今河南禹州,因窑址位于当时阳翟县城的著名钧台遗址附近而得名。钧窑创烧于北宋晚期,盛行于金,至元代衰落。钧窑瓷器除了曾因在特定时期或特定窑区为宫廷烧制专用陈设瓷而被人称道外,所烧制的单色月白、天青、天蓝或带红色彩斑的民间日用钧釉瓷器也是当时盛行北方的著名产品,在今河北、山西、北京、内蒙、辽宁、陕西、新疆、黑龙江等地均有钧窑瓷器的发现。同时钧窑瓷器的烧造技术也远播北方,不仅河南汝州、登封、宜阳、新安、新乡、焦作、鹤壁和安阳等地仿烧钧窑瓷器,河北、山西、北京、内蒙等也有烧制钩窑瓷器的窑场,从而在北方形成一个庞大的钧窑系。考古资料中,众多窖藏钧窑瓷器的出土和烧造钧窑瓷器址的发现也印证了这一史实。与北方相比,江南地区不但出土钧窑瓷器不多,烧制钧窑瓷器的窑址也较少见。除战争和文化习俗原因外,钧窑瓷器属于釉的遮盖能力很强的一类瓷器制品,对制胎原料要求不高,又不用在器物上装饰,极易烧制,这也是金元时期钧瓷能够在缺少高质量瓷土的北方依然流行的主要原因。</p> 钧窑玫瑰紫鼓钉三足瓷盆托:宋代(960-1127)禹州市钧台窑址出土 钧窑月白釉花瓣瓷碗:金代(1115-1234) 1978年长葛县石固镇出土 钧窑天蓝釉瓷尊:金代(1115-1234) 1972年禹县扒村出土 钧窑月白釉花瓣瓷碗:宋代(960-1279) 1980年嵩县城关镇北街村出土 钧窑天蓝釉彩斑瓷盘:宋代(960-1279) 遂平县出土 钧窑玫瑰紫葵花瓷盘:宋代(960-1279) 1976年方城县拐河菜园窖藏 钧窑月白釉荷叶瓷洗:宋代(960-1279) 1980年嵩县城关镇北街村出土 钧窑天蓝釉瓷炉:宋代(960-1279)1963年禹县黄庄窖藏出土 钧窑月白釉瓷匜:宋代(960-1279) 征集 钧窑天蓝釉瓷盘:宋代(960-1279) 登封市冯湾村窖藏出土 钧窑天蓝釉菊瓣瓷盘:金代(1115-1234) 禹州市出土 钧窑天蓝釉板沿瓷洗:宋代(960-1279) 汝州市大峪乡班庄出土 钧窑月白釉花口瓷瓶:宋代(960-1279)1963年禹县黄庄窖藏出土 <p class="ql-block">钧窑天蓝釉荷叶花口瓷瓶:元代(1271-1368)1976年临汝县赵西村采集</p><p class="ql-block">这件天蓝釉荷叶花口瓶为元代文物,是1976年汝州市纸坊乡赵西村村民挖土时发现的,同出两件,另件现存汝州市博物馆。两件大小形状相同,是人们应急时有意埋藏的窖藏瓷器,属陈设器。此瓶底径22厘米、高64厘米、口径22厘米,荷叶口,长颈,瓜楞形腹,腹底斜收,下有喇叭形圈足。通体施天蓝釉,釉层匀净,上有细小沙眼,密布开片。花口瓶最早出现于唐代,流行于宋和金元时期,因瓶口颇似开放的花朵而得名。宋代景德镇、磁州、耀州等窑均有烧制。各窑制品的不同点在于腹与足部的变化,景德镇制品特点为长圆腹,圈足;磁州窑和耀州窑制品特点则为圆腹,喇叭形足。北方窑口生产的花口瓶在北宋和金元时期的最大区别是在圏足,北宋圈足较矮,金元圈足较高,高度基本与瓶颈相当。从整体上看,元代窑器积釉肥厚,浑浊失透,多棕眼,釉泡,光泽较差,不如北宋和金代的钧窑瓷器细润,但也偶有精品出现。汝州市纸坊乡赵西村出土的这两件元代钧窑天蓝釉荷叶瓶,造型别致,施釉匀净,形体高大,是元代河南出土钧窑瓷器的精品,代表着元代河南窑瓷器的较高成就,同时也是目前河南出土的金元钧窑瓷器中体形最大的两件。</p> 民窑林立<div>宋金元时期河南地区民窑林立,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主要受磁州窑系和耀州窑系的影响。生产瓷器品类丰富、造型质朴、讲求实用,其装饰手法有白底黑花、印花、剔花、划花、刻花等,体现了当时民间的审美</div> 鹤壁窑<div>鹤壁窑位于今鹤壁市,始烧于唐代,历宋、金而终于元代。唐代已开始烧白釉、黄釉、黑釉器物。宋金元时期,烧瓷品种增加了白底黑花、白釉划花、白釉印花、里白外黑釉、钧釉、红绿彩等。其中以白底黑花和黄褐黄釉划花最具代表性,黑釉凸线纹罐制作亦很精细,起线细而锋利,有二、三、五线一组及满线纹</div> 黄釉刻花纹瓷盆:宋代(960-1279) 鹤壁市出土 黄釉刻莲花纹瓷盆:宋代(960-1279) 鹤壁市出土 <p class="ql-block">白釉褐彩龙纹玉壸春瓷瓶:元代(1271-1368) 1978年鹤壁市出土</p><p class="ql-block">这件鹤壁窑白釉褐彩龙纹玉春瓶为元代文物,1978年出土于鹤壁市鹤山区砖瓦厂。高32.5厘米,口径8.4厘米、底径8厘米,侈口,细颈,腹下垂,圈足。通体施白釉,圈足露胎。颈部饰双层蕉叶纹,腹部绘褐彩云龙纹。龙体缠绕器体,龙首昂起,张牙力爪,从飞动的须和鰭上表现其强大的力量。据其胎、釉以及工艺特点,应为鹤壁窑产品之精品。鹤壁窑因窑址在今河南省鹤壁市而得名,亦称鹤壁集窑,始烧于唐代,历经宋、金而终于元代。金元时期,鹤壁窑在装饰手法上主要采用绘、写、刻、划、剔、印、贴塑等多种技法。题材内容多取自大自然和民间生活,无论是花草、树木、山水,还是儿童、禽兽鱼虫、书法绘画,经过工匠的艺术加工,都栩栩如生,充满活力,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构成了富有民间特色的鹤壁窑装饰风格。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纹也是陶瓷器传统裝饰纹样之ー。宋以前陶瓷器上的龙纹无规范,多作兽状,躯体粗壮,兽形腿,三趾鹰爪,龙首无角有须。宋代的龙纹开始有固定样式,均身作蛇形,身至尾渐细,四肢有羽毛,趾有四、五不等,龙首有角、须、发,这种样式的龙纹一直延续至元明清时期。宋元时期以三、四趾龙居多,明清时宫廷所用瓷器上龙纹则全为五趾。</p> 黑釉双系瓷罐(左)元代(1271-1368)鹤壁市出土<div>黑釉提梁瓷罐(中)元代(1271-1368)鹤壁市出土</div><div>白釉瓷罐(右)元代(1271-1368)鹤壁市出土<div><br><div><br></div></div></div> 黑釉彩斑瓷罐(左)金代(1115-1234)1976年鹤壁市出土 黑釉橄榄瓷罐(左)元代(1271-1368)鹤壁市出土 <p class="ql-block">黑釉凸线纹瓷罐 金代(1115-1234)1976年鹤壁市出土</p><p class="ql-block">这件鹤壁窑黑釉凸线纹罐为金代文物,1976年鹤壁市四矿工人村发掘出土,属日常用器。口径17.7厘米、高21厘米、底径9.4厘米,唇口,直颈,圆鼓腹,圈足。肩颈部附双系,系饰凸线纹。罐外施黑釉,未及底部。腹部双系下方饰凸线纹。黑釉凸线纹瓷器在北宋晚期便出现,盛行于金代,在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地瓷窑均有烧造。凸线纹装饰主要用在黑釉瓷器腹部上,腹部凸线纹分布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垂直的竖凸线纹等距离地饰满腹部,称之为等分凸线纹装饰;另一种是将垂直的竖凸线纹进行分组,以每组两条、三条、四条或五条均匀地饰于器物腹部,即分组凸线纹装饰。凸线纹的制作工艺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沥粉法,就是在器物坯体晾干后,用工具把白色泥料或浆状化妆土像做蛋糕裱花那样在器物上做出凸线;二是堆贴法,是将修整好的泥条堆贴至器物上做出凸线;三是压印修棱法,利用工具在半干的胎体上修出瓦垄状的凸线。然后把凸线修整后,再在器表施黑釉入窑进行烧制。鹤壁窑所烧黑釉凸线纹瓷罐,多采用压印修棱法,这种装饰工艺的特点是器表凹陷部分位于相邻两条凸线纹中部,并呈坡式与线条相接,使凸线纹装饰与器身和谐地融为一体,立体感增强.视觉效果更佳。</p> 当阳峪窑<div>当阳峪窑位于今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为宋代北方著名民间瓷窑。所烧瓷器风格多样,造型与装饰丰富、做工精细。胎质有细洁的白胎、坚硬的灰胎、粗松的砂胎。釉色有白釉、黑釉、酱釉等,釉质光润莹亮。装饰技法有剔花、刻花、填彩、红绿彩、三彩和绞胎等,其中以绞胎技法最具特色。</div> <p class="ql-block">当阳峪窑绞胎瓷碗 宋代(960-1279)1962年修武县出土</p><p class="ql-block">绞胎工艺盛行于唐宋时期,以唐代巩县窑和宋代当阳峪窑烧制的绞胎瓷器最为精美。这件当阳峪窑绞胎瓷碗为宋代文物,高4.5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4.9厘米。北宋时,当阳峪窑继承和发展了唐代巩县窑的绞胎传统,将绞胎制瓷工艺发展到了顶峰。当阳峪窑绞胎瓷制作方法是用褐、白等两种或多种不同颜色的胎泥相互糅合,折叠,相绞拉坯或用模子按压成型。这样胎体上就出现两种或多种颜色相间的美丽图案再施一层透明色釉入窑烧成,有羽毛纹、木理纹、水波纹、编织纹等。主要器型是碗、杯、盘、罐、瓷枕这一类的生活用品。绞胎装饰,由胎而生、表里如一、五彩渗化,构成了绞胎瓷特有的韵律,可谓巧夺天工</p> 当阳峪窑绞胎瓷碗 宋代(960-1279)征集 当阳峪窑白釉剔花瓷缸 宋代(960-1279)1984年修武县当阳峪村出土 <p class="ql-block">当阳峪窑白釉绿彩缠枝花卉纹罐 金代(1115-1234)1973年焦作市出土</p><p class="ql-block">这件当阳峪窑白釉红绿彩缠枝花卉纹罐为金代文物,焦作老万庄金墓出土,高9厘米,口径7.2厘米,足径7厘米。红绿彩瓷器是金代首创的品种,也是中国最早的釉上彩之ー。红绿彩是在已经烧成的白瓷上,用红、绿等颜料描绘花纹,再二次入窑低温烧制而成的。其颜色对比强烈,显得喜气洋洋,赏心悦目。缠枝纹是中国古代传统纹饰之ー,是瓷器上最常见的纹样,因其结构连绵不斷,故又具有“生生不息”之意,寓意吉祥。当阳峪窑是我国较早烧造红绿彩瓷的窑场之一,也是宋金时期烧造红绿彩瓷最为集中的地方。近几年来在焦作附近,新乡和安徽等地出土了许多红绿彩瓷器,通过与当阳峪窑出土的标本对比发现,大部分都是当阳峪窑的制品。在众多的红绿彩瓷器中,不仅有罐、盘、碗、杯、瓶等日用器皿,也包括一些人物俑和可爱的人物或动物玩具造型。当阳峪窑红绿彩瓷很可能开拓了明清五彩瓷的历史先声</p> 临汝窑<div> 临汝窑位于今汝州市境内,始烧于北宋时期,历经金、元两代,以烧造民用青瓷为主。器物造型为当时日常生活用品,以3盘、碗居多,式样简单。胎质较粗,胎色灰白,釉色青中闪绿,釉层稍厚,釉中气泡较多。装饰以印花为主,刻花极少,另有光素无纹饰者,印花装饰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特色。</div> <p class="ql-block">青釉三足瓷炉—宋代(960-1279)征集</p><p class="ql-block">这件临汝窑青釉三足炉为宋代文物,属拜佛、祭祖礼天时焚香时所用供器。口径16厘米、高19厘米,直口,长方形双立耳,耳下附兽头,鼓腹,下有三狮首足。腹部对称贴塑两个兽面,颈部对称贴塑四朵云纹,通体施豆青釉。临汝窑是宋、元时期中原地区的著名民间瓷窑,窑址主要分布在河南汝州严和店、轧花沟、下任村和宝丰清凉寺等地,以烧制民间青釉瓷器为主,宝丰清凉寺汝窑就是在临汝窑基础上发展为北宋官府和为皇宮烧制青釉瓷器的专门窑场的。临汝窑烧瓷时间长,从宋到元,产品多为盘、碗类器物,青瓷装饰以印花为主,刻花较少,贴花装饰罕见。这件临汝窑青釉三足炉无论从造型或是装饰工艺,都属临汝窑瓷器中的精品。北宋初期,为了避免唐代末期藩镇割据的局面,宋太祖采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针,文人的地位空前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迅速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并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知识分子更加注重心性修养,“烹茶、焚香、挂画、插花”成为宋代文人四艺,代表了宋代中上层阶级的生活美学。香炉成为当时代表新文化的典型器物,其显著的标志是瓷质香炉作为一个全新的艺术品种为社会广泛接受并登上了文人的书房案头,尤其一些精致的小型瓷炉常被文人当作高雅的把玩物。于是,置炉、赏炉成为当时流行的一种风尚和文化。</p> 青釉瓷盘—金代(1115-1234年)征集 青釉瓷盖碗—宋代(960-1279)征集 青釉刻花瓷碗—宋代(960-1279)征集 青釉瓷尊—宋代(960-1279)征集 青釉瓷碗—宋代(960-1279)征集 青釉刻花瓷盒—宋代(960-1279)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