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阳区第一实验小学出彩讲堂第十三期——清明节

崔程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万物吐故纳新,大地生气旺盛,呈现春和景明、万物复苏之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节日,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在在阳历的4月4日或5日,即春分后第15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古代“三月三”这一天被称为“上巳节”,在这一天,人们进行游春、春浴、祓(fú)禊(xì)(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踏青等活动。而在清明的前一天被称为“寒食节”,寒食节具有禁火、冷食、祭祖的习俗,后来,因时间相近,三节合为一节,就有了我们今天的“清明节”。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明节这一天,除了祭祖、踏青,人们还会去烈士陵园扫墓,缅怀英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重耳喝下,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晋文公听说后,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明节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在全国范围盛行并设扫墓假期是在唐宋之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唐代,由于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后增加至七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宋代的寒食、清明也放假七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7年12月7日,《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9年,清明节假期包括调休又改为3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明节要吃青的食物。农村有蒸制蒿饼的习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习俗。“馓(sǎn)子”为一油炸食品,清脆精美,古时叫“寒具”&nbsp;。</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作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乐趣,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清明礼俗文化的重要功能。除此之外,清明节还有植树、放风筝、插柳、斗鸡、荡秋千、射柳、蹴(cù)鞠(jū)、拔河等习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明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常见的扫墓做法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风筝又称"纸鸢"、 "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有专家认为,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清明插柳戴柳另一种说法是驱鬼辟邪。还有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据说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荡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帝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是古时清明的传统习俗之一,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直到清朝中叶,这项活动才渐渐消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由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现在的足球就是由&nbsp;蹴鞠变化而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魂断最是春来日,一齐弹泪过清明。”在祭奠先人,寄托哀思之时,有些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就是为民族独立解放、为国家繁荣富强作出奉献和牺牲的英雄先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无数英雄先烈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我们不断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曾以多种方式缅怀英雄先烈,讴歌民族英雄,用自己的言行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作出表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先辈烈士保家卫国、死而后已,换来的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和平英雄舍己为人、牺牲奉献,换来的是国泰民安、岁月静好。战争时期有邱少云、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和平时期有邵云环、许杏虎、朱颖、王伟等烈士,他们的鲜血不会白流,他们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他们的崇高遗愿要铭记在心。在今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前线,王兵、冯效林、江学庆、刘智明、李文亮等14名烈士不顾个人安危,在抗击疫情中用生命践行初心使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革命先烈的英雄谱里,从来不缺少青春的面孔。15岁的刘胡兰、20岁的李向群……他们都有崇高的追求,却英年早逝,他们的青春之花绽放得无比绚烂。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4.2万多名援鄂医护人员里有1.2万多名“90后”,相当一部分是“95后”和“00后”。我们看到,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临危不惧、投身一线,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红色基因、革命精神、顽强意志、担当意识和青春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指出的,“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行动是铭记遗志、弘扬精神的最强声音。世界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战士。所谓少年英雄,只不过是一群孩子,继承先辈的遗志、学着前辈的样子,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青年一代是新时代中国不可战胜的未来。广大青年要传承先烈遗志,弘扬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脚踩祖国大地,在战疫斗争一线中砥砺意志品质,在践行初心使命中茁壮成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不懈努力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我们时刻准备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退役军人事务部日前印发通知,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展“守护·2021清明祭英烈”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为烈士亲属和社会民众缅怀英烈提供暖心服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通知指出,为防范疫情风险,避免烈士陵园出现大规模聚集,活动倡导网上祭扫新风,不组织现场集体祭扫,以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官网和中华英烈网为主要平台,开设清明祭英烈活动专栏,为烈士开设网上墓园。平台同步展播“追寻先烈足迹”优秀短视频,通过网络直播、设置话题、展示红色经典影视、发布有关回忆文章诗词等文化作品以及身边的英烈精神感人故事等,广泛宣传英雄烈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和巨大牺牲,传承红色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殡葬与祭祀,自古就是一件大事。特殊时期,请大家暂时停下前往现场祭祀的步伐,换一种方式寄托思念。我们要用理性追思、文明祭扫的实际行动,让清明更“清”更“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年一度春常在,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节,一个发人深省的节日,一个让人深刻理解生与死意义的节日;一个让我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节日;一个激励和感召我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奋发向上的节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