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那些事

随遇而安

<p> 齐国的来历</p><p><br></p><p> “姜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这是一句众所周知的歇后语,讲的是殷商末年从山东旅游至陕西的姜尚,坐在渭河之滨钓鱼,但姜尚的鱼钩却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并且离水面有三尺高……当然结果也是尽人皆知,他钓到了一个大人物——商朝末年周国的国君姬昌。</p><p><br></p><p> 周国国君姬昌在渭河之滨相遇姜尚,二人相谈甚欢。姬昌说:“从我太公的时候就说周国要兴旺会有圣人帮忙,您是我太公所望。”因此姜尚又称太公望,也称姜太公。</p><p><br></p><p> 姜太公辅佐姬昌(后来的周文王)兴邦立国,继而又帮助其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姬发成为周朝的第一位天子——周武王。</p><p><br></p><p> 在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的关键时刻,姜太公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周朝的建立姜太公功不可没,于是周朝建立首封就是姜太公。</p><p><br></p><p> 姜太公被封于齐(山东),姜太公本来就是山东人,这回算是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了。“齐”,表示与天齐,临海嘛,古人信息不畅,以为这就是天边啦……这便是姜太公的齐国。因此齐国的国姓是姜。</p><p><br></p><p> 泰山的北边是齐,南边是鲁,我们现在常常称山东为齐鲁大地。</p> <p> 昏君齐襄公</p><p><br></p><p> 太公姜子牙就这样来到齐国,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周边戎狄自然不是姜太公的对手,齐国很快成为一个大国,加之太公“因其俗 简其礼”,就是说依照本地人的风俗执政,把礼法简化,通俗易懂平易近人,齐国发展蒸蒸日上。</p><p><br></p><p> 太公的子子孙孙就这样管理经营着齐国,到了近300年以后的第14位齐襄公,他勇猛强悍,在位期间将一个偌大的纪国消灭纳入齐国版图,齐国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国。</p><p><br></p><p> 齐襄公残忍暴虐,不守信用,横行无忌。与自己的亲妹妹有不伦之恋,并杀死妹夫鲁国国君鲁桓公,这些都被左丘明在《左传》里记录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永久的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他还利用会盟之际杀死郑国国君,车裂了郑国的执政大臣,可见其霸道残忍程度。</p><p><br></p><p> 齐国王公贵族的公子哥们都想法设法逃离这位暴虐无道的齐襄公,其中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带领随从逃到了鲁国,公子小白带着随从躲避到了莒国。</p><p><br></p><p> 齐襄公终于为他的浑横无礼和不守信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p><p><br></p><p> 起因是齐襄公让手下的两个大臣连称为将军、管至父为副将,统领兵马在葵邱那个偏远的地方戍守。二位将军临行前请示齐襄公道:“戍守边疆虽然劳苦,但是作为你的臣子不敢推辞,只是我们去驻守得有个期限,主公以什么为期限呢?”当时,齐襄公正在吃瓜,就顺口应付说:“现在正是瓜熟时节,等到明年瓜再成熟的时候,朕会派遣别人替代你们的。”</p><p><br></p><p> 二位将军于是带兵前往葵邱驻扎。不知不觉间一年过去了,又到了瓜熟的季节,二位将军想起和主公的瓜熟之约,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心里禁不住泛起了嘀咕:“此时正该换防,为什么主公还不派人来替代我们呢?”于是特地差遣心腹前往国都打探情况,得知主公与他的的妹妹文姜整天在一起寻欢作乐,不理朝政。二位将军很气愤:“你在国都享尽人间富贵荣华,骄奢淫逸,让我们在边疆吃苦受累,用生命保护你的安全,却想不到派人来替代我们!”于是,就派人向齐襄公献上刚成熟的瓜,希望主公看到这成熟的瓜能想起他们临行前的约定,就此请求派人替代他们驻守边防。</p><p><br></p><p> 齐襄公看到瓜时大怒,说:“替代不替代是我的主意,也应该是我说了算,为何还要来请求啊!等到明年瓜再熟时方可派人去替代你们!”</p><p><br></p><p> 二位将军听了回报,气得咬牙切齿,当即密谋起兵造反。而昏君齐襄公在国内痛恨他的人不在少数,就这样里应外合一拍即合,趁他打猎受伤之际杀了他。</p> <p> 齐桓公 管仲与鲍叔牙</p><p><br></p><p> 昏君齐襄公被杀,齐国一时无君,齐国两大望族国氏、高氏与公子小白关系比较好,于是立即派人去莒国通知公子小白回国继位。同时鲁国知道齐襄公被杀,立即护送公子纠返齐。</p><p><br></p><p> 辅佐公子小白的是鲍叔牙,而公子纠的谋臣是管仲和召忽。公子小白接信与鲍叔牙仔细分析了国内形势,立即向莒国借了兵车,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回国。</p><p><br></p><p> 鲁庄公派人护送公子纠回国,同时发现公子小白已经先出发回国,管仲决定兵分两路,他亲自率30乘车兵去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劫击公子小白。人马过即墨30余里,正遇见公子小白的大队车马,老练沉着的管仲等公子小白的车马走近,操起箭来只听哐啷一声,一箭射中,公子小白应声倒下。</p><p><br></p><p> 管仲以为大功告成,随即率领人马回去。哪里知道他射中的是公子小白铜制的衣带勾,公子小白急中生智应声倒下,经此一惊,公子小白与鲍叔牙一队人马飞速奔向齐国。到了临淄齐国的国氏、高氏已等候立小白为国君。公子小白就这样成了齐桓公。</p><p><br></p><p> 而护送公子纠的管仲一行,经过管仲这一箭,以为公子小白已死。没有了竞争对手了,心情自然放松,稳稳当当不紧不慢到了齐国时,才发现公子小白已经继位。</p><p><br></p><p> 鲁庄公派人护送公子纠回国没有成功,于是发兵攻打齐国,发誓一定要让公子纠坐上国君的宝座。鲁军与齐军在甘石遭遇,结果鲁军大败。鲁庄公戎车被俘,鲁庄公在勤子和良子两位大臣的掩护下金蝉脱壳,坐着驿站的马车逃回。</p><p><br></p><p> 齐国的鲍叔牙率领军队来到鲁国说:“公子纠是我们国君的亲人,请贵国自己惩罚他,管仲和召忽是我们国君的仇人,请交给我们处理。”</p><p> </p><p> 当时鲁国内部就在争论,一致认为齐国哪里是回去处理管仲?分明是要重用管仲,因为管仲早已贤名远播了。于是就说:“既然是仇人那我们就杀了交给你。”鲍叔牙说:“不行,必须得是活的,我们国君要回去自己处置他。”</p><p><br></p><p> 战败了当然没有办法,战胜国带着军队来问罪,必须听胜利者的安排。于是公子纠自杀,召忽跟着自杀,管仲做了囚犯。鲍叔牙带着这个特殊的囚犯,出了鲁国不久就释放了管仲。</p><p><br></p><p> 鲍叔牙在去鲁国之前就跟齐桓公说:“如果就治理齐国这点事,我就能行,若加上高氏和国氏那就更可以啦。但君主如果您想王霸天下,还有特别大的理想的话,那就非得用管仲不可。”</p><p><br></p><p> 而齐桓公刚刚被管仲射了一箭,多亏衣带钩和自己的机智诈死才躲过一死,心里多少有些不舒服,于是就说:“那射我的一箭怎么办呢?”鲍叔牙说:“管仲是一个大才,我看就不要计较这点小仇了。”</p><p><br></p><p> 齐桓公还真是一个人物,他不计前嫌决定任用管仲,可见齐桓公心胸的宽广。从此管仲成了齐桓公的重要谋臣。</p><p><br></p><p> 自从西周王朝灭亡,东周王室日衰,天下没有了共主。各诸侯国乱作一团。齐桓公在这种情况下想给天下带来一个秩序,齐桓公这么大的志向辅佐他的鲍叔牙是知道的,所以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才干超人的管仲。齐桓公的博大胸怀,鲍叔牙的知才善荐,不存私心甘居人下……一直被后人传颂。</p> <p> 长勺之战与曹刿论战</p><p><br></p><p> 自从齐襄公杀死鲁桓公,再加上后来的鲁国送公子纠回国继位失败,齐、鲁相互毗邻的两国算是结下了梁子。</p><p><br></p><p> 就在齐桓公回到齐国的第二年,齐国出兵讨伐鲁国,两军交战于长勺,这次战役却是强大的齐军被打败。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长勺之战。原因是齐军遇到一个强有力的对手——曹刿。</p><p><br></p><p> 曹刿:曹国人,一介布衣。听说齐军要攻打鲁国就去找鲁君,然后随鲁国君一起出战……。战场上,关键时刻曹刿抓住战机,齐军大败。一介布衣曹刿在鲁国做了大官。也因此留下了成语“一鼓作气”和一篇文章《曹刿论战》。《曹刿论战》纳入中学语文课本共后人学习。</p> <p> 超级大才管仲</p><p><br></p><p> 话说鲍叔牙从鲁国带回管仲,齐桓公也不含糊,直接任管仲为国相。</p><p> </p><p> 管仲真不愧是一位治国的天才。他把齐国全国的人口按照职业分为21个乡,“乡”这个单位我们至今还用。农民15个乡,工、商各三个乡。工商这六个乡是不服兵役的,所以这六个乡的人口相对少一些,农民这15个乡,每个乡由2000个家庭组成。并且划定士、农、工、商的身份,让他们分开居住,不能随便迁徙,就像我们现在非常严格的户口制度。而且是阶层固化,哪个阶层就是哪个阶层,子子孙孙都不变。管仲讲的道理是读书人你就读书当然跟小孩就说书的事,种田的就跟子弟说种田的事,做工的就说做工的事,做商业的就说做买卖的事。当时的士是指历代的公子公孙们积累下来的,是一代一代国君庶出的子孙,经济来源比较有保障而且受过教育,那就专门读书研究道德学问礼仪文化。当时齐国这四个阶层应该是差不多的地位和生活等级,没有哪个阶层比别的阶层差别很多以至于说生活质量有重大的区别。士这个阶层是不进行工农业生产的,这部分人人数不多,管仲让他们住在比较安静的地方,有利于读书学习。做工的住在官府附近,商人住在市井,农民就住在田野附近。</p><p><br></p><p> 管仲还有一大法宝就是军民合并治理,把军事贯彻到日常生活当中。中国自古就说一个农业大国,男耕女织。管仲抓住了“家”这个单位。从管理这个家庭的居住、生活、户口、传承然后用军事化的方式组织起来。</p><p><br></p><p> 农民这15个乡,每五个家庭划为一轨,选一个人做轨长。10轨为一里,选择一个里长。4里是一连,选择一个连长。10连为一乡,选择一个乡长。</p><p><br></p><p> 在军令上每家出一个战士,五家就形成一个战斗小组叫“伍”……每乡2000个战士组成一个旅,由旅长率领。每5个乡有一个统帅率领。齐国国君率领5个乡,国氏家族国子率领5个乡,高氏家族高子率领5个乡。这样真正的战斗单位和生产单位还是农民。所以齐国有国君的中军之股、高子之股还有国子之股。</p><p><br></p><p> 这些战士从小一起长大,五人同祸同福生死相依,人与人相帮家与家互助。农忙时播种收割,农闲时一起练兵。在管仲的眼中,农民即是国家主要资源粮食的制造者,国家经济的根本,还是政治军事的依托。在之后两千多年的历史当中,差不多都持有这样的观点,以农为本。后来两千多年中国的制度都是受到管仲的影响。管仲的治国理念超前,所以有人说管仲是现代人穿越过去的,这当然是玩笑了。</p><p><br></p><p> 管仲在经济方面的才能也是非常突出的,他鼓励农业生产和积蓄粮食的,管仲的名言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不但大力鼓励农业生产号召人们开荒种地并且要把多余的粮食储存起来,国家统一规定农产品的价格,所以大家知道种庄稼有收入有保证,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他制定了金融政策,规定了金子与粮食的比价。不至于将货币与粮食相比一方面显得太轻,一方面显得太重。齐国临海,在盐的问题上,他使用了一些经济手段,赚回大量的金银。齐国的日子好过了,邻近国家的人民都纷纷来到齐国讨生活,齐国人口自然增加了,可以开垦更多的荒地,形成良性循环。为了鼓励商业,管仲给商人盖了宿舍,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宿舍了。对于拥有不同数量马车的商人给予不同的补助政策,这样一来,各国的商人纷纷涌向齐国……齐国就这样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富裕的超级强国。</p> <p> 齐桓公和他的霸业</p><p><br></p><p> 在管仲的治理下,本来国土面积就很大的齐国,几年之后更加强大了。国富民强之后,齐桓公的想法也就多了起来……</p><p><br></p><p> 当时整个天下的大环境是这样的:郑庄公死后,郑国内乱不断,郑国失去小霸主的地位,周王室衰败自顾不暇,失去周王室制衡的诸侯国内乱四起。</p><p><br></p><p> 齐桓公继位4年后的公元前681年召集宋国、陈国、蔡国、邹国等国君主在北杏(今山东东阿)盟会,主要议题是商量平定宋国内乱,然而离齐国较近的小国遂国缺席,齐桓公一怒之下起兵灭了这个家门口的小国遂国,派军队驻扎在那里。</p><p><br></p><p> 然而4年后,遂国几个望族洋装宴请驻守在那里的齐军,等齐军酩酊大醉之后,将齐军杀了个干干净净。于是齐桓公又派军队包围了遂国并将遂国人全部杀掉。所以遂国的几大姓氏再没有留下来。由此也可以看出齐桓公野蛮的一面。</p><p><br></p><p> 北杏会盟算是齐桓公称霸的开始,之后齐桓公率领诸侯平叛宋国内乱时还特意向王室请求发兵,王军到底有多大作用,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管仲齐桓公的谋略,他举起了尊王的大旗。这是一面正义的大旗,从此齐桓公名正言顺称霸中原。</p><p><br></p><p> 后来齐桓公不断召集中原诸侯国会盟,并率领诸侯国讨伐侵入燕国的山戎,史称救燕。后来又率领诸侯平定鲁国内乱,史称存鲁。由于邢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戎狄骚扰不断,齐桓公帮邢国迁址,史称迁邢。之后在卫国即将被边戎消灭的情况下帮助卫复国,史称复卫……</p><p><br></p><p> 齐桓公就这样一次次扛着尊王攘夷的大旗,多次与中原各诸侯国会盟,以武力维护地方和平,出力帮助弱小的诸侯国,经过存鲁、迁邢、复卫,一步一个脚印用实际行动证明了霸主存在的意义,后来通过召陵之战与不可一世的楚国因为周王室的进贡之事也叫一次板。逐步让天下的诸侯归心,心甘情愿的服从霸主并且愿意缴纳一定的军赋,使诸侯国能够继续周公旦建立的天下秩序。</p><p><br></p><p> 齐桓公作为当时的霸主纵横中原,呼风唤雨指南打北指东打西一呼百应。史称: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作为当时天子的周惠王内心非常复杂,明明知道齐桓公称霸之后自己的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起码各诸侯表面上尊敬王室并且物质上也能得到诸侯国的贡赋了,但内心总是酸酸的,但也无可奈何,总想找机会给齐桓公制造一些麻烦。</p><p><br></p><p> 周惠王曾私底下告诉郑文公不要投靠齐桓公,可以找南边的楚国和北边的晋国联合,这使得郑国屡次三番逃盟而又屡次遭齐桓公讨伐。</p><p><br></p><p> 周惠王就这样一边享受着霸主政治对自己带来的好处,一边又给霸主添点乱,对霸主地位不做任何评价,这使得实际称霸30年的齐桓公一直没有得到周王室的公开认可。</p><p><br></p><p> 周惠王死后周襄王继位,周襄王的认知跟他的父亲周惠王完全不同,而且周襄王的继位是在齐桓公主持盟会的帮助下完成的,因此继位后立即派人给齐桓公送了祭肉(古代天子送诸侯祭肉表示对地位的认可)、珍贵的弓箭和车子。齐桓公利用这个机会,于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境内)会合诸侯,招待周王的使者。史称葵丘之盟。在这次盟会上,天子周襄王委托使者封齐桓公为“伯侯”。古时“伯”通“霸”,伯侯就是诸侯中的老大,“伯侯”是天子封的专用名词,霸主的意思。</p><p><br></p><p> 齐桓公风风雨雨几十年,直到此时才得到天子的一张委任状。</p><p><br></p><p> 史书记载:春秋五霸,以齐桓公最盛;齐桓公九合诸侯,以葵丘之会最盛。在葵丘之会上,齐桓公代表诸侯各国宣读了共同遵守的盟约。其主要内容是,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这些内容,有些是各国在经济上互相协作的要求,有的是维护宗法统治秩序的需要。条约还规定,“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这些盟约条约无疑给中国带来了文明。通过葵丘的盛会,齐桓公成为天子认可的中原首位霸主,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p><p><br></p><p> 达到事业颠覆的齐桓公牛上了天,自我陶醉地对使者说:“寡人听说夏、商、周三代都有封禅之事,寡人欲趁此盛会,封泰山,禅梁父,如何?”</p><p><br></p><p> 使者脸色大变,这句话也雷到了管仲。这封泰山就是祭天,禅梁父就是祭地。</p><p>把自己的功绩报知于天地,只有天子(还不是普通天子,多是开国天子)才有这种资格,因为天子的权利是上天给予的。</p><p><br></p><p> 而诸侯的权利,则是祖上世袭下来的,是老爸的老爸的老爸一代代传给他的,所以诸侯就只能祭祖,而不能祭天。</p><p><br></p><p> 现在,齐桓公要祭天,就等于是在宣布要取代大周朝了!</p><p><br></p><p> 聪明的管仲清楚:齐桓公只是个诸侯,是霸主诸侯,究其根本他的功绩在于尊奉王室,因为这是一面正义的旗帜,虽然功高盖天甚至远胜尧舜禹三代贤王,如果封泰山、禅梁父这两件事做了,那么齐桓公霸业的政治基础就不存在了。也必定招致天下诸侯的反感。</p><p><br></p><p> 管仲自然婉言劝阻,齐桓公愤然道:“寡人南伐楚国到了召陵,望见熊耳山;北伐山戎,灭了令支、孤竹国;西征大夏,远涉流沙;登太行险道,直达卑耳山而还。诸侯没人敢违抗寡人,寡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虽过去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天子,也不过如此!”</p><p><br></p><p> 无奈的管仲只好说:“要想封泰山其实是可以的,但是要找到凤凰、麒麟、天龙等吉祥物才行呢!”</p><p><br></p><p> 这样封泰山的事就在找凤凰麒麟和天龙中搁下来了……经管仲这么一忽悠保住了齐桓公的晚节。</p><p><br></p><p> 可惜的是管仲先世于齐桓公两年。早在管仲晚期,齐桓公就问管仲之后谁可以接替他的位子?管仲只是说:“知臣莫如君”。</p><p><br></p><p> 齐桓公谈到易牙、竖刁、卫开方。管仲一一否决。易牙能杀了自己三岁的儿子给齐桓公做菜吃;竖刁为了能进宫服侍齐桓公而自宫(阉割);卫开方为了做齐桓公的马前卒连母丧都不回家。管仲认为这都不符合人情,都不可用。</p><p><br></p><p> 管仲在世的时候,这三个人受到排挤,然而管仲死后,齐桓公偏偏重用了这三个人。在齐桓公重病卧榻期间,这三个小人截断齐桓公与外界的联系,齐桓公活活饿死于病榻,只因为他们不想立齐桓公选定的继承人为齐君。当齐桓公被人发现的时候身上已经爬满了蛆虫,奇臭难耐。而众公子只顾争权夺位……</p><p><br></p><p> 一代霸主最后竟如此凄惨!</p> <p> 齐孝公与展喜犒师</p><p><br></p><p>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继位,各诸侯国纷纷背离齐国,而齐孝公则想当然的认为他是霸主的继承者。郑国、蔡国、陈国立即投奔了楚国,鲁国、卫国、莒国结成了三角同盟,目的是对抗东北部强大的齐国。</p><p><br></p><p> 齐孝公以霸主自居,不能容忍周边小国自行结盟,于是一怒之下起兵讨伐最近的鲁国,大兵压境濒临鲁国边疆,鲁国采取的方式是以柔克刚。</p><p><br></p><p> 鲁僖公派展喜去慰劳齐军,展喜出发前就慰劳言辞专程请教了展禽,展禽就是史称坐怀不乱的大贤人柳下惠,这位柳下惠也是柳姓的始祖,而这位展喜正是展禽即柳下惠的弟弟。</p><p><br></p><p> 展喜带着洗发水(淘米水)犒劳齐国的军队。展喜说:“敝国的国君不能侍奉贵国边境的官员,烦劳国君您亲举玉趾,屈辱您莅临敝邑,让我来犒劳您的手下人。</p><p><br></p><p> 齐孝公问:“鲁国害怕吗?”</p><p><br></p><p> 展喜回答说:“小人害怕,君子不怕。”</p><p><br></p><p> 齐孝公说:“鲁国室如县罄、野无青草,凭什么不害怕呀?”</p><p><br></p><p> 展喜说:“就凭先王的命令,往昔周公旦和姜太公为了巩固周王室,一起辅佐周成王,周成王慰劳大家赐给两家结盟,并且说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这件事记录在王室档案中,有专人掌管。齐桓公所以九和诸侯,就是为了解决彼此之间的不和谐,匡救各国灾难,这是为了昭示过去的责任。现在国君您继位了,各国都盼望您继承齐桓公的功业,因此我们鲁国不敢聚众防守,都说齐国的国君难道才继位9年就背弃王命废弃太公的职守吗?否则怎么对得起姜太公和齐桓公呢?齐国的国君一定不会这么做的,就靠着这一点所以不害怕。”</p><p><br></p><p> 于是,齐孝公撤兵回国。</p><p><br></p><p>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展喜犒师》的故事,已收录于《初中文言文大全》供后人阅读学习。</p> <p> 齐景公那点事</p><p><br></p><p> 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天下秩序的安定者、霸主政治的开创者齐桓公身后无比凄凉……多亏宋襄公大胆主持正义,齐桓公选定的接班人齐孝公才曲折继位。</p><p><br></p><p> 齐桓公死后许多年,为了争夺国君的宝座,齐桓公的儿子与孙子们叔侄互相杀来杀去,让齐国的元气大伤。齐国从霸主国家的宝座跌落,留给齐国一段辉煌的历史和后来历代国君的不甘心,这种不甘心的基因一直在齐桓公后代的血液中流淌,也给后来的霸主晋国留下一片挥之不去的阴影。</p><p><br></p><p> 齐桓公的儿子中有五位做了齐国的国君,其中公子无亏横死,齐孝公和齐昭公都是自己的儿子被叔叔杀死篡权。齐懿公的儿子被废又轮回到叔叔掌权,最后齐国的血脉是由齐惠公这一支传下去的。</p><p><br></p><p> 齐惠公之后是齐顷公,齐顷公时期霸主晋国为了兄弟鲁国与齐国在鞌(ān今济南)遭遇一场大战,史称鞌之战。鞌之战齐国大败,齐顷公差点被俘,齐国割地求和。</p><p><br></p><p> 之后的齐灵公时期还是晋国因为鲁国与齐国在平阴遭遇一场战役,史称平阴之战。平阴之战齐国大败,晋军一直追至齐国都城门之下。这都是不甘心惹的祸。</p><p><br></p><p> 齐灵公之后是齐庄公,之后就是齐景公。</p><p><br></p><p> 齐景公给后人留下一个“孺子牛”的典故。</p><p><br></p><p> 齐景公非常喜欢宠妾芮姬生的儿子姜荼,这位宠儿姜荼又叫孺子。</p><p><br></p><p> 齐景公在空闲时经常引逗庶子孺子玩乐,口衔绳子装成牛,趴在地上让孺子把他当牛骑,孩子玩的很高兴,一时得意忘形,从背上跌落下来,同时也因为齐景公把绳子咬得太紧,顺带把他的两颗牙齿给拉断了。从此人们用“孺子牛”来形容父母对孩子无私的包容和关爱之情。</p><p><br></p><p> 后来大文学家鲁迅也运用一把——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孺子牛”从原来的形容父母之爱引深为为人民大众服务。</p><p><br></p><p> 齐景公还是一个生活非常奢侈的君主,喜欢建造大宫殿,喜欢购买良马。当然这些奢侈是会加重老百姓的赋税的,好在齐国是一个比较富庶的大国,税源比较充足。</p><p><br></p><p> 《论语》记载,“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意思是:齐景公有四千匹马,但死了的时候却没人称赞他的德行。</p><p><br></p><p> 齐景公在位期间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刑法繁多而严苛。这期间还有一段关于明臣晏婴的故事。</p><p><br></p><p> 晏婴是齐国非常有名的一位大臣,他辅佐过齐灵公、齐庄公以及齐景公,是齐国的三朝明臣。</p><p><br></p><p> 最初齐景公想给晏婴换个宅子就说:”先生你的住宅距离闹市太近啦,低矮狭小喧闹嘈杂,那怎么能住人呢?请让我给你换一个干燥明亮的宅子吧!”</p><p><br></p><p> 晏婴推辞说:“先人住在这里,我都不配住在这里,对于臣来说这已经太奢侈了,而且我住的离闹市近,买东西方便,这是对我的好处呀!哪里敢麻烦再给我盖一所宅子呢?”</p><p><br></p><p> 齐景公笑着说:“先生你说靠近闹市方便,那你知道什么贵什么贱吗?”意思是作为朝中大臣你又不出去买东西,距离闹市近不近又有什么关系呢!</p><p><br></p><p> 晏婴回答:“既然得到靠近闹市的好处,哪里不知道东西的贵贱呢?”</p><p><br></p><p> 齐景公说:“那你说说吧!什么贵呀?什么贱呢”</p><p><br></p><p> 晏婴说:“屦贱踊贵”。意思是鞋便宜假肢贵。</p><p><br></p><p> 说的就说那个时候齐景公偏爱严刑峻法所以很多人被砍了脚,晏婴算是趁这个机会给齐景公进谏,意思是说刑罚要轻一点。后来齐景公就减少了刑罚,君子就夸赞说:“晏婴的话是仁义的话,恩惠很广泛。”因为晏婴的一句话刑罚就轻了很多。</p><p><br></p><p> 后来人们就用屦贱踊贵形容刑罚既重又滥。</p><p><br></p><p> 齐景公继位于公元前547年,死于公元前490年,在位时间58年,是春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p><p><br></p><p> 齐景公刚上台时正处于晋楚争霸时期,而晋楚之间的战争往往是晋国赢多败少,争霸中总是晋国略占上风。</p><p><br></p><p> 齐景公前期对晋国服服贴贴,什么去晋国朝拜、祝贺、嫁公主……,该做的都做了。而晚期晋国内乱霸业岌岌可危时,齐景公竭尽全力给晋国捣乱,其实齐景公可以说是晋国霸业崩塌的主要推手。晚期不遗余力地和晋国周旋想取代晋国称霸,在齐景公的推动下,郑国、卫国、鲁国先后背叛了晋国,形成了东部同盟,齐景公无疑是这个东部同盟的小盟主,成了抗衡晋国的北方的第一大势力,并趁机支持晋国的反叛范氏、中行氏与晋国做对,干预晋国内政,也算是他的一些功绩吧。</p> <p> 陈氏篡齐</p><p><br></p><p> 齐国有四大望族,高氏、国氏、陈氏和鲍氏。其中高氏、国氏世世代代都是齐国的上卿,是天子亲自册封的齐国的二国守,世代为齐国上卿。</p><p><br></p><p> 鲍氏(鲍叔牙家族)也是世代在齐国做官。</p><p><br></p><p> 陈氏是在齐桓公时期(公元前672年)陈国公子陈完为了躲避陈国内乱逃到齐国并得到齐桓公的重用,之后在齐国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几代之后成为齐国的大贵族。</p><p><br></p><p> 四大家族当中,高氏国氏势力最大,陈氏最得人心。陈氏利用齐景公喜欢奢侈增加税收这一弱点,对老百姓用大斗放粮,小斗收帐来收买人心。陈氏家族深得齐国民心,宗族势力日益强大。</p><p><br></p><p> 齐景公临终拜托了国氏高氏的家督立孺子做国君。齐景公死后,国氏高氏按齐景公的遗愿立孺子为国君,而在朝中做大夫的陈氏陈乞通过挑拨离间赶走了国氏高氏,并另立公子阳生为国君,陈乞自立为相。从此陈氏掌握齐国国政。</p><p><br></p><p> 之后陈恒子(陈乞之子)杀了齐简公与众公族,另立齐平公,陈恒子(也称陈常子)正式成为齐平公的相。陈恒子割齐国安平以东为陈氏的封邑,基本上最大的国土都成了陈氏的封地了。齐平公其实已经是个名义上的傀儡国君,陈氏此时在齐国的位置和后来曹操建安时期在汉朝的位置差不多,或者说跟司马昭后来在曹魏末期的位置差不多。姜姓的齐国国君算是名存实亡了。齐平公在位25年,之后是齐宣工在位51年,之后是齐康公2年的时候,陈恒子的曾孙陈和把齐康公迁徙到东海之滨,齐康公26年卒,陈氏灭了姜姓的祭祀,姜子牙的后代在齐国再无尺寸封地。陈氏终于百分之百的占有了齐国。从齐桓公称霸到田氏绝了姜姓的祭祀正正300年。</p><p><br></p><p> 陈氏就这样生生的夺走了姜氏的齐国,作为200多年前逃难到齐国的陈氏一族,靠老东家的赏识庇佑发展壮大后却赶走了老东家,自己堂而皇之的做了主人,如论如何总是觉得有点不光彩,因此将“陳”左边的“阝”与上下多余的都去掉,剩下一个“田”,并且古代“陳”和“田”的读音很像,因此“陈”就改为“田”。从此齐国就成了田氏齐国。陈恒子就成了田恒子,陈和也成了田和……史称“田氏代齐”。</p><p><br></p><p> 到秦始皇灭齐统一中国之后,齐国田氏公族一部分又返回了陈姓,一部分继续田姓,还有一部分干脆将“田”的左右两边的竖去掉,改成“王”。因此陈、田、王同宗同源。篡汉建立新朝的王莽就是田氏或者说是陈氏的后裔,这些当然是后话。</p> <p> 田齐桓公与稷下学宫</p><p><br></p><p> 田和成了田氏齐国的第一位国君,称齐太公。为了与姜子牙的姜齐太公区分,我们称之为田齐太公,田齐太公是从陈国避难逃至齐国的陈完的第十世孙。</p><p><br></p><p> 田齐太公继位两年后卒,他的嫡子田剡继位,称侯剡。几年后他的庶子田午杀了国君侯剡和侯剡的儿子田喜,自立为齐国的国君,称齐桓公,为了与300年前的霸主齐桓公区分,我们称之为田齐桓公。</p><p><br></p><p> 田齐桓公曾一度迁都到了蔡国的都城上蔡,所以历史上又称他为蔡桓公。所以蔡桓公就是定都在上蔡的田齐桓公。我们学过的《扁鹊见蔡恒公》指的就是这位。</p><p><br></p><p> 田齐桓公一个很大的功绩是建立了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由田齐桓公创立的一所类似于学院或者大学一类的机构,专门供养各派优秀的人才来稷下学宫讲学。稷下学宫在齐威王的后任齐宣王期间得到了弘扬和发展。荀子、鲁仲连……战国时期的很多名人都曾经到过稷下,稷下学宫并不是单纯的崇信某一个学派,而是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兵家都有,所以稷下学宫不但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而且是具有兼容并收性质一所大学,似乎有点像蔡元培时期的北京大学。稷下学宫为之后的齐威王留下了淳于髡(kūn)、邹忌等人才。公元前357年田齐桓公死,齐威王继位。</p> <p> 一代英主齐威王</p><p><br></p><p> 齐威王刚继位的时候并没称王,应该叫齐威公,到了20多年后的公元前334年齐威公称王,为了中间不变换称谓,我们这里开端就称齐威王。</p><p><br></p><p> 齐威王继位初期,整天吃喝玩乐,不理政事。齐国的淳于髡(kūn)劝解:“国都当中有一只大鸟,也不飞也不叫,不知道是什么鸟?”</p><p><br></p><p> 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这就是“一鸣惊人”成语的由来。</p><p><br></p><p> 齐威王找来即墨的大夫说:“自从您去了即墨之后,每天都有人说你的坏话,可是我派人去查看即墨,发现即墨那里人民安居乐业,田地都耕种的很好,东方非常安宁,可见您办的都是实事,而不是靠买通我的左右,求得好的名声。”</p><p><br></p><p> 齐威王又找来阿大夫说:“自从你守护阿这个地方以来,您的声誉非常的好,我经常能听到有人夸奖您的声音,天天都说你这也好那也好,我派人去视察就发现那里田地荒芜人民贫困,可见你只是个会买通我左右获取名声的人。”</p><p><br></p><p> 生猛的齐威王就这样把阿大夫丢到油锅里给烹了。顺便把夸阿大夫的奸佞小人也给煮了。齐威王一出场就亮瞎人们的双眼,真可谓一鸣惊人。</p><p><br></p><p> 齐威王不但威猛,而且寿命很长,田氏齐国的兴起与这位齐威王有莫大的关系。战国初期魏国强悍无比纵横天下打遍中原无敌手,正是齐威王的一记重拳将攀升到顶点的魏国开始往低谷跌落。</p><p><br></p><p> 说到齐威王给魏国的这一记重拳,就要谈到公元前341年齐魏之间的马陵之战,提起马陵之战就不得不提及到大将军田忌与孙膑的故事。</p><p><br></p><p> 田忌赛马的故事相信地球人都知道,是孙膑跳出了普通人的思维圈,让田忌用下等马与对方的上等马比赛,中等马与对方的下等马比赛,上等马与对方的中等马比赛,这样可以稳胜两场,达到赛马的最后胜利。</p><p><br></p><p> 说起孙膑,大家可能津津乐道的是孙膑与庞涓的故事,并对庞涓的心胸狭窄奸佞毒辣而不齿。</p><p><br></p><p> 孙膑是孙武子的后世子孙,曾经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相传都是鬼谷子的学生。庞涓被魏惠王任用为将军之后,自认为本事不如孙膑,就暗中找来孙膑。孙膑来了之后庞涓又担心他比自己的能力强,嫉妒之心油然而生,于是各种陷害使孙膑受到膑刑(从膝盖以下砍去双脚)而且脸上还刻了字,孙膑的名字由此而来。</p><p><br></p><p> 齐国的使者去魏国,孙膑作为刑徒偷偷见了齐国的使者,而且说服了齐国的使者,使者认为孙膑是个奇才就偷偷的把他藏在车里带回来齐国,齐国的大将田忌待孙膑很好,这才有了田忌赛马的故事。</p><p><br></p><p> 田忌把孙膑推荐给了齐威王,齐威王就询问他兵法,并且拜孙膑为师。</p><p><br></p><p> 公元前341年,魏国攻打韩国,韩国五战皆败紧急向齐国求救,齐国出兵,田忌为将,孙膑为参谋。齐国采取了“围魏救赵”的办法,挥兵直指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国大将军庞涓赶紧从韩国撤军回救大梁。这时齐国的军队已经经过大梁往西去了。孙膑因为在魏国呆过知道一些内情,且对庞涓了如指掌,于是就对田忌说:“他们三晋(韩、赵、魏)的兵一向勇悍,看不起齐国认为齐国的军队怯懦。”于是孙膑让第一天垒了10万个炉灶,第二天只垒了5万个炉灶,第三天改为3万个炉灶。</p><p><br></p><p> 庞涓追了三天后大喜,认为怯懦的齐军三天已经逃亡一大半了,于是带领精锐快马加鞭加速追击。孙膑已经算好了魏军的行军速度到天黑可以达到马陵,而马陵的道路狭窄可以埋伏,于是就将一颗大树 的一块树皮扒了下来,上面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齐国挑了善射箭的1万名射手埋伏于狭窄的路旁,并且告诉他们举火为号,也就是看见火光就发动攻击。</p><p><br></p><p> 话说庞涓追击的队伍夜里就来到马陵道,看到大树的一块树皮被剥落了,好奇的庞涓就到了树下,令军士点起火把看看树上写的什么字,这燃起的火把就变成了齐军的号令,于是埋伏的齐军万箭齐发,庞涓知道自己已经落入孙膑的圈套失败无疑,便拔剑自刎。庞涓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遂成竖子之名”。大白话是:“倒成就了这龟孙的名声”。</p><p><br></p><p> 齐军乘胜追击大败魏军,并且俘获魏国的太子大破魏军。</p><p><br></p><p> 马陵之战齐军消灭了魏国的有生力量,从此魏国由盛转衰,换言之,马陵之战是魏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p><p><br></p><p> 再说稷下学宫为齐国储备了战略性人才,这些战略性人才当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邹忌。</p><p><br></p><p> 《邹忌讽齐王纳谏》讲的就是邹忌与齐威王的故事。</p><p><br></p><p> 齐威王非常欣赏邹忌的才华,他见到齐威王三个后月便挂上了相印,一年之后邹忌被封在了下邳,称为成侯。</p><p><br></p><p> 邹忌长得瘦高,神彩焕发,容貌不错,称得上帅哥。而城北徐公是一位有名的美男子,大帅哥。邹忌有点不相信,于是早晨起来穿着朝服 戴上帽子去照镜子就对老婆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更帅呀?”老婆笑答:“您这么帅,徐公哪比得上您呢?”邹忌又去问他的妾:“我跟徐公俩人谁更帅些呀?”小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来拜访,邹忌给客人聊天又问客人:“我跟徐公谁更帅呀?”访客说:“徐公比不上您帅!”过了几天徐公来拜访,邹忌就仔细观察觉得自己不如徐公帅,并且比徐公差远啦。看来自恋的邹忌还是有自知之明的。</p><p><br></p><p> 后来邹忌就想通了一件事:老婆说我帅是偏爱我;小妾说我帅是害怕我;访客说我帅是有求于我。</p><p><br></p><p> 于是邹忌就入朝见齐威王说:“臣知道自己不如徐公长的帅,可是臣的老婆偏爱我,臣得小妾害怕我,臣的访客有求于我都说我比徐公帅,现在齐国方圆千里有120个城池,宫里的夫人都偏爱王,朝中的众臣都畏惧王,国境之内都有求于王,这样看来大王您受蒙蔽的可能性可是太大了。齐威王道:“说的太好了!”于是下令:“群臣和人民能当面指出寡人过错的受上赏;有上书给我进谏的受中赏;能够在朝廷和集市提出意见只要寡人听说了受下赏。”朝令刚下之时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这就是成语“门庭若市”的来历。数月之后偶尔还有提意见的,等到一年之后想提意见但不知道该提什么意见了。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的人听说了之后都来朝见齐国。《战国策》中评论:这就叫战胜于朝廷!</p><p><br></p><p> 邹忌能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以小见大变成齐威王的治国方略实属可贵。齐威王善于采纳别人意见,也是少有的一代贤君。</p><p><br></p><p>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率领韩国等小国去徐州朝见齐威王尊奉齐威王为王。齐威王同时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历史上称“徐州相王”。徐州相王应该是马陵之战魏国战败后,魏国霸业衰落无奈之下和齐国达成的一种妥协。从此,齐威公便成了齐威王,到了公元前325年之后,各诸侯国君陆续都称王了。</p> <p> 齐闵王与苏秦</p><p><br></p><p> 齐威王之后是齐宣王,齐宣王时期做过一件十分不厚道的事,就是利用燕国的子之之乱,以讨伐子之匡扶正义的旗号发兵攻燕,几乎吞并了燕国。</p><p><br></p><p> 齐宣王的这一举动让周边的邻国不安更不满,因此群起而攻之,齐宣王在吃了败仗的情况下恢复了燕国。也因此在继位的燕昭王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p><p><br></p><p> 继位后的燕昭王心心念念就想报复齐国,这才有了后来的网罗乐毅这样的名将,善用苏秦这样的间谍。这也为之后的齐闵王埋下祸患。</p><p><br></p><p> 话说当时的燕国是一个偏远的小国,悄无声息与世无争,颇有世外桃源的味道,就这样一个小国却被南边的邻居齐国盯上了。</p><p><br></p><p> 再说苏秦出身低贱,早年投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学成游历各国,陆续被秦国、赵国等多个国家拒绝,最后被燕昭王招纳。</p><p><br></p><p> 燕昭王做人非常低调,以当时燕国之弱小,想报复齐国这个巨无霸简直是痴人说梦。燕昭王将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交给了苏秦,苏秦为了报答燕昭王的知遇之恩,痛快答应并于公元前293年出使并长驻齐国。</p><p><br></p><p> 此时的齐国已到了齐闵王执政时期,本来此时天下的形势是西边有强秦,东边有强齐,两个超级强国互相制衡,天下基本平衡。</p><p><br></p><p> 齐闵王虽然残忍暴虐,但对苏秦却是偏爱有加。苏秦一边离间齐国与邻居赵国的关系,一边鼓励齐闵王伐宋。而将宋国囊括在自己版图之内正是齐闵王所想。因为苏秦是堂堂正正的燕国的使臣,理所当然的保证燕国与齐国的友好,加上燕昭王的低调,齐闵王对苏秦信任到了极致,以至于撤销了北方边境的防守。</p><p><br></p><p> 在苏秦的鼓动下,公元前286年齐闵王灭了宋国,宋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香火就这样断了。</p><p><br></p><p> 齐闵王夺取了宋国之后并没有休养生息,而是迅速以宋国为根据地从楚国手里夺取了淮北……</p><p><br></p><p> 齐国在东部本来就是一个超级大国、强国,现在又把宋扩入囊中,并且继续南征北伐扩大领土。自然引起天下诸侯国的不满,随时准备联合伐齐,而自信的齐闵王对这一切浑然不知。</p><p><br></p><p> 公元前284年,在燕国名将乐毅的努力组织下,由燕、秦、赵、魏、楚五国组成的联合部队由乐毅统一指挥开往齐国。</p><p>毫无悬念东讨西伐疲惫不堪的齐军大败。当乐毅的部队濒临临淄城下时,齐闵王才恍然大悟,苏秦的间谍身份暴露,苏秦被车裂。</p><p><br></p><p> 关于苏秦需要多说数语,《史记》中的《苏秦列传》不是历史,只是文学。有兴趣的读者看看唐兰先生的《司马迁所没有见过的珍贵史料》、杨宽的《马王堆帛书&lt;战国纵横家书&gt;的史料价值》、马雍《帛书&lt;战国纵横家书&gt;各篇年代和历史背景》等三篇文章,对了解苏秦有很大帮助。</p><p><br></p><p> 历史欠苏秦一个真相,一个公平。苏秦的忠心和智慧应该被中国人记住,他是一个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人,一个最牛的间谍没有之一。</p><p><br></p><p> 话说乐毅打败齐军,攻破都城临淄后,谢绝了其他诸侯,自己留在齐国锲而不舍五年攻取齐国70余座城池,仅剩即墨与莒。苏秦、乐毅终于为燕昭王报了齐国当年趁燕之危灭燕之仇。</p><p><br></p><p> 齐闵王趁混乱之际逃走,随后太子化妆成平民流亡。之后齐闵王被来齐讨伐的楚国将军淖齿杀掉。而此时燕国已经换成了燕惠王执政。</p><p><br></p><p> 燕惠王对乐毅的了解以及感情与他的父亲燕昭王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齐国人田单制造谣言诬陷乐毅。燕惠王听信谣言,乐毅逃去赵国。田单用火牛阵保住了齐国,随即昭告天下寻找太子,这就是齐襄王。</p><p><br></p><p> 齐襄王在流浪期间遇到一位善良可爱的女子,姑娘由怜悯而生爱意照顾他的生活,这位姑娘就是后来贤淑仁厚的君王后,君王后为齐襄王生下一了儿子,取名建,这就是后来的齐王建。</p><p><br></p><p> 齐国的迅速衰败导致秦国一家独大。秦国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在将韩、赵、魏、燕、楚一一消灭之后,公元前221年进攻齐国,齐王建听从国相后胜的建议,投降秦国,齐国灭亡。秦王政将齐王建安置在共地,但不提供食物,齐王建就这样活活饿死。</p><p><br></p><p> 2021年4月1号原创</p><p><br></p><p>(图片来自网络)</p><p><br></p><p> </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