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知青重阳祭祖

DSM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陵知青重阳祭祖</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丁淑敏(黄陵知青)</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老中国一条龙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龙的故乡在黄陵</div>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陵县是轩辕黄帝陵寝所在地,以炎黄子孙谒陵拜祖的神圣殿堂而久负盛名,以孕育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不朽摇篮而著称于世。”<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视频截图 丁淑敏</span></p> 一部大型知青专题电视纪实片《老三届-与共和国同行》,全片二十集,每集30分钟。在第一篇开篇1分34秒时,出现了黄陵知青祭祖团在原黄帝庙前的合影。我进行了截屏,细细端详,图片中的二十多名知青清晰可辨,我就位于第二排靠近中心的位置。没想到我们的这次祭祖活动被历史记录,不禁心绪澎湃,努力记忆追述当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片 丁淑敏提供</span></p> 一九九四年重阳节,北京知青赴黄陵祭祖回访团一行二十八人,于十月十一日离京,沿着我们当年上山下乡插队的路线,重返黄陵祭祖。我有幸作为知青回访团的领队,见证了那难忘的历程。<br>  时值仲秋,车行驶于铜川至黄陵的公路(当时还没有高速公路),川道两侧山色秀美,彩叶相间,赏心悦目。待盘旋攀上宜君塬,驶入黄陵田、候庄地界,大家不禁心绪万千,按奈不住的思乡之情无以复加,纷纷下车,遥望黄陵川道留影拍照。<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摄影 王桂生</span></p> 自一九六九年插队黄陵,已是二十五年光阴,当年十五六至十八九岁的知青都已迈入不惑之年。许多人离开黄陵后,一直没有机会回来,也没有参加过祭祖活动。这次作为知青回访团的成员,都感到无比荣幸,对即将进行的祭祖和返村充满期望,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都在情理之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片来自网络</span></p> 敬我始祖,爱我中华,是炎黄子孙共同的传统。九.九重阳民间祭祀轩辕黄帝,是从汉代开始保留至今的祭祀大典,已延续两千余年。各省、市、自治区及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等都会派代表出席。宾客云集,高朋朝圣,盛况庄仪,隆重虔诚。每年重阳节民间祭祀已成为黄陵县重大的活动。黄陵县作为知青插队的第二故乡,受邀组团前来拜谒,表明黄陵县委、县政府对知青的善待和尊重。此次,作为与黄陵县结为友好县市的北京市朝阳区党政代表团,由区委副书记带队一行十八人,也应邀前来拜谒祭祖。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摄影 王桂生</span></p> 知青全部被安排在轩辕宾馆,这在当年是黄陵县唯一的涉外宾馆。当天下午,由常务副县长贾永禄陪同,参观黄帝陵扩建修复工程。<br>  整修黄帝陵(主要是黄帝庙)工程分两期,第一期于九二年清明奠基,同年八月开工,目前,已完成工程总量的百分之六十,至九五年清明前基本完成。依照规划设计,整修后的黄帝陵包括庙前区、庙区、神道、功德坛和陵园区五个部分。庙前区采用“入口广场—轩辕桥—龙尾道—庙前广场”的空间序列,以平直的轩辕桥和陡然升高的龙尾道的空间对比形成气势;庙祭广场将容纳五千余人,“祭祀大院”由门殿、廊庑、钟鼓楼组成,形成天人合一、博大精深的氛围;神道沿线设“人文内涵”的纪念标志;功德坛东临轩辕庙,西望县城,南对印台山,北接陵道;陵园以“汉武仙台”、墓冢及满山茂盛的古柏为依托,与山峰形成整体,体现庄严、肃穆。整个陵园将主要体现汉代风格,以有形的山川和建筑,展现无形的崇高和神圣。<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片来自网络</span></p> 整修黄帝陵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激发民族情感,振奋民族凝聚力,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br>  听着陵区建设负责人的介绍,看着即将完工的长六十六米、宽七米花岗岩石料的多孔平板式轩辕桥,花岗岩面层的龙尾道及庙前广场,占地十三点九万平米的印池,其工程的气势和宏大已经不难想象。大家不禁纷纷相约,待全部工程完工后,一定再前来参观拜谒。<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摄影 王桂生</span></p> 当晚,知青们聚在一起,明确这次回访的主题一是祭祖,二是为黄陵的振兴、发展,尽我们的微薄之力。本着能为黄陵做些什么的愿望,与黄陵的各界人士进行接触,建立新的联系,从各自工作的角度作出努力。回到北京后,继续从多方面做好促进工作。同时,协商决定为黄帝陵的整修捐一笔款,尽一份心意;还为第二天的祭祖做了必要的准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摄影 王桂生</span></p> 重阳节上午八点五十,按中央各部门、各省市、各新闻单位、港澳台海外侨胞、各捐款单位、地县代表等依次列队,几十支队伍齐聚黄帝陵园内,知青团也位列在其中。<br>  正九时,民祭轩辕黄帝逸仙盛会隆重开始。所有主陪祭人员向前跨半步,鞠躬肃立。击鼓三十三响,代表三十三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鸣号十二响,代表十二亿炎黄子孙。金号三匝,大乐三吹,大铜三发,细乐三奏,鼓乐齐鸣。<br>  专有执事清扫祭亭,悬挂黄帝像。随着仪式的进行,各队列依次敬献花篮。知青也随列敬献。待敬献饼羹时果、敬献金银斗、上香、奠酒后,主祭人恭读祭文。最后,由执事率众人绕陵一周,撒五谷、水酒、纸钱、饼羹于陵上。<br>  至此,庄严肃穆的祭祖仪式完毕。<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摄影 王桂生</span></p> 缓行进在陵园中,面对郭沫若手书“黄帝陵”墓碑,绕行巨大的陵寝,苍翠的古柏群中,五千年的黄帝手植柏、挂甲柏生机勃勃,“汉武仙台”保存完好,孙中山、毛泽东的祭文碑列于亭中,黄陵不愧为“人文初祖”的发祥地,更成为炎黄子孙追思先祖,寄托情思的一方圣土。我们有幸插队于黄陵县,更有幸亲历祭祖的全程,神圣自豪之感油然而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片来自网络</span></p> 晚上的祭祖文艺晚会,由孙中山《祭陵词》为内容的歌舞,展示先祖功德,体现“古老的东方一条龙,龙的故乡在黄陵”的文明历史渊源;优美的舞蹈描绘出《黄陵八景》的美丽风光。 当天下午,在黄陵体育场,举办了广场民间文艺汇演。分“重阳锣鼓”、“吉祥社火”、“欢乐歌舞”、“万民同乐”四章,以黄陵锣鼓及民间歌舞为主,由延安鼓舞团、民间艺人、中小学生为主体,集中展现富有黄土风情的陕北传统文化。演出后,在县城主要街道,进行了秧歌社火、彩车游行。<br>黄陵县的经贸洽谈活动和物资交流会也在祭祖期间同时进行。<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片 丁淑敏提供</span></p> 祭祖后的第二天上午,知青团前往店头,参观三十万吨煤台及店头镇改革开放以来的新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摄影 王桂生</span></p> 下午,县六大班子成员与知青回访团的成员进行了座谈。黄陵县的领导对座谈会非常重视,县长薛光明专门介绍了黄陵县文化、经济发展状况。我们也事先有所准备,将此看成是回访的重头戏。<br>  座谈会气氛热烈、真诚,进行了近三个半钟头。先后有十四位知青发言。许多人表达了对黄陵县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激动得不禁眼含热泪;更多的是介绍了自己在北京的工作情况,结合自己担任职务的行业特点,为黄陵今后的发展和建设献计献策。如:在黄陵的煤炭外销加强行业联系,绿化事业人才培养,扩大黄陵县的对外宣传,促进林果业的发展等方面。有的索要资料,有的将带来的材料留下。每个人的发言都得到县领导的充分肯定,赢得阵阵掌声。与会人员达到了思想、感情上的交流与共鸣。<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片 丁淑敏提供</span></p> 会上,二十八名知青向黄陵县赠送了一幅字画,上写“中华民族发祥地,改革开放换新颜”,代表在黄陵插队的近两千八百名知青,祝福黄陵县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谋求更大的发展。二十八名知青为黄帝陵修复工程捐资二千八百六十元。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摄影 王桂生</span></p> 座谈会直至傍晚,六大班子的领导专门设宴招待知青回访团成员。晚宴上,县长薛光明代表黄陵县向知青赠送印有黄帝标志的挎包和书籍,领队丁淑敏代表知青接过礼物,并向薛县长及各位领导敬酒致谢。整个晚宴气氛热烈、和谐,大家都无比激动,畅谈甚欢。 <p class="ql-block">  寻访当年插队和工作的足迹,拜望共同工作、生活的乡亲和老领导、老同事,也是这次回访的内容之一。在县委县政府的安排下,知青分别回到原插队的九个乡镇的十几个村子,看望患难与共的第二故乡的乡亲。</p><p class="ql-block"> 我乘车登上隆太塬,前往曾工作了七年的阿党乡探望。乡党委年轻的书记热情地接待,见到了几位曾一起工作的老同事。乡政府大院还是原来的面貌,令人睹物思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摄影 刘平怀</span></p> 下午,我又前往插队的隆坊强村,由于天下小雨,村中道路泥泞难行,只见到几位二队的老乡。新搬上塬的上村规模整齐,家家砖窑整洁明亮,院落宽敞大气。因时间关系,未来得及去老村子看望,颇为遗憾。同在强村插队的叶其荣在上午回村时,受到热烈欢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片 丁淑敏提供</span></p> 当晚,我还和叶其荣去县体育场附近,看望了曾任县知青办主任的孙秀莲。老孙现任人大副主任,当年对插队知青和留任在黄陵工作的知青关心爱护,犹如老妈妈般慈祥和善。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照片 丁淑敏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  知青回访团来黄陵的信息不胫而走,前来探望知青的老领导、老同事络绎不绝。阿党原公社书记张志珍夫妇和几位老同事也到宾馆与我相聚。回首往事,似乎又回到当年的旧时情景,感到深厚的友谊。几天来,亲眼看到自改革开放后,黄陵的农村和县城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家都感到今后黄陵前途无量,特别令人欢心鼓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片 丁淑敏提供</span></p> 在黄陵的日日夜夜,充实而又珍贵。第五天,大家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了第二故乡。随后,回访团兵分两路,多一半去延安参观,少部分直接去西安后返京。<br>  我随多数人去了延安,见到延安火车站,参观了杨家岭、枣园、延安革命纪念馆,登临宝塔山。延河水依旧,宝塔山巍峨。延安的城市韵味浓厚,有着明显变化和新的发展。<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照片 丁淑敏提供</span></p> 回程的头天夜里下起了雨,车行宜君塬上,白雪皑皑,不禁想起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一词。如今,看黄土高塬惟余苍莽,一片北国风光,山舞银蛇,塬驰蜡象,分外妖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片 丁淑敏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次祭祖活动,虽然时间有限,但安排紧凑,大家都感到圆满,难忘,不虚此行。每位知青都得到有县长签名印章的黄帝陵参观纪念证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片 丁淑敏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  黄陵县委、县政府为知青提供了一次“让我走一回”的机会,使我们圆了“回头望”的思乡之梦,拜谒了中华民族的先祖,重归黄土高塬,使知青与第二故乡延续着割舍不断的情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nbsp;&nbsp; 《丁淑敏简历》</p><p class="ql-block">丁淑敏 1953.6 大专学历;</p><p class="ql-block">北京呼家楼中学初六八届;</p><p class="ql-block">1969年1月-72年,黄陵隆坊强村插队知青(72年加入共产党),72年底转干;</p><p class="ql-block">73年-79年任阿党公社妇联主任、革委会副主任;</p><p class="ql-block">79年-90年,河北省完县(现顺平县)广播电视局编辑、编播组长;</p><p class="ql-block">90年-2001年底,北京朝阳区左家庄街道办事处工委办副主任、妇联主任、纪检委副书记;</p><p class="ql-block">2002年-2004年,新源里社区党委书记;</p><p class="ql-block">2013年,黄陵县政协文史委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片来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