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30二组共学分享会议记录

紫苏

<p class="ql-block">2021年3月30日晚7点30分,我们准时迎来了共学二组举办的第二场学习。我们特别邀请了共学三组召集人兰文阁老师担任点评嘉宾。</p> <p class="ql-block">闫洁老师主持读书会,礼敬先师孔子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学而篇》第三章。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学而篇——巧言令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话】孔子说:“善于说出讨好人的话语,善于装出讨好人的面容,这种人的仁心很少啊”。</p> <p class="ql-block">一、<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经典导读:</span></p><p class="ql-block">刘因芝学友:以《论语信述》为依托,通过读原文、讲白话、解释重点词句、引用先贤精义的方式,为我们阐明了此章的重点在巧言令色之人少仁,鲜仁之人,难于共事。</p><p class="ql-block">1、巧言令色,世所悦也,刚毅木讷,世所恶也,然巧言令色,务末也,木与讷,务本矣,故巧言令色去本心远也。</p><p class="ql-block">2、孔子提醒“求仁”的人,不要以为待人接物时处处和颜悦色,一心要让对方开心就是“仁”。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p><p class="ql-block">3、刘因芝老师分享了她的母亲27年如一日照顾生病的父亲的故事,阿姨27年的坚持如果少了仁心、爱心是很难做到的,《论语• 雍也篇》,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祝愿阿姨身体健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p> <p class="ql-block">二、<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经典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1、庄海杰学友:</p><p class="ql-block"> ①庄海杰学友首先引用了《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说明了老子和孔子一样讨厌这种巧言令色的人。提到了我们都熟悉的《乌鸦和狐狸》的故事,用这个妇孺皆知的故事来提醒我们提防生活中那些过于谄媚、过分阿谀奉承、过分谦卑的人,庄老师也分享了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结合生活实践再次论证巧言令色之人不太有仁心。</p><p class="ql-block"> ②为什么把这章放在孝悌之后呢,因为孝悌之后每个人都会走进社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首先要明白什么样的人可以交往,什么样的人要离他远点,那种巧言令色的人就一定离远点,一个采取谄媚的态度接触和自己有利益关系的人,促使他采取这种心态的心理本身就是不仁的,是一种不够仗义、不够仁爱、唯利是图的心理。而一个不够仗义、不够仁爱、唯利是图的人你还能指望在利益缺失的时候还能够坚定的跟你站在一起吗?人天生是直性的,在人与人正常的交往中,大家的言语态度、做事方法是比较直接和自然的。大家看“真”和“直”很像,直心为真,仁者直道而行,无求于人,一言一动皆出于本心,所以违心的去夸人,违心的去做事,一定是为了从别人那里得到利益。所谓:匿怨而友其人,并分享了管仲和齐桓公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③道理能想明白,能不能做到呢?毕竟巧言令色是很令人受用的,有识人之明的人也许能警醒,但天长日久能不能挡住糖衣炮弹的诱惑还很难说,所以不可不小心。孔子说:“巧言令色鲜仁”,但也说了:“刚毅木讷近仁”,这两句话能够指导我们识人辨人,最后送给学友们一句话:不要轻佻、不要巧言令色,要刚毅木讷、敦厚老实的奋勇向前。一起共勉!</p><p class="ql-block">2、龚双萍学友:</p><p class="ql-block"> ①生活中我们会把坏人脸谱化:其貌也凶,其状也滑,其行也狡,其言也诈;就好比京剧脸谱中的人物,从装扮、神态、言语等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出来。这种一眼可以看穿的不仁的人人们都会敬而远之。</p><p class="ql-block"> ②巧言善辨、油嘴滑舌、阿谀奉承、善于表面做作的人,肯定不能达到仁的境界的。孔圣人曾对这种人进行了一番斥责。《论语·公冶长》有“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的记载。孔子引用左丘明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也为我们敲响警钟,要提防巧言令色的人,小心花言巧语之类的糖衣炮弹,防备慈眉善目掩盖下的陷阱和迫害。孟子(《孟子·滕文公下》)更是用“胁肩谄笑,病于夏畦”来表达他对这些伪君子的不满。就是说为了奉承人缩起肩膀装出笑脸,比夏天在田地里劳作还累;说到巧言令色,历史上很多佞臣皆是,但我想讲一个诗人的故事,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诗才一流,为近体律诗定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宋之问做的最无骨气的事,就是为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捧溺器”,要说这提尿壶的勾当,自有下人去做,宋之问却抢着去做,有辱斯文不说,还留下千古笑柄,实在不值。</p><p class="ql-block"> ③那么,不巧言令色的人就能达到仁的境界吗?就连孔子也不敢轻易说自己达到了“仁”的境界了,而宗圣曾子也只说“吾日三省吾身”不敢轻易言“仁”,所谓:“刚、毅、木、讷近仁”,虽然做到“刚、毅、木、讷”不一定就达了“仁”的境界,儒家崇尚质朴自然,提倡言行一致,力戒夸夸其谈,为了取悦他人,而装出一幅恭顺谦和甚至卑微的样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说违背内心的漂亮话,空话、套话和恶心话。这些都是孔子所认为不仁的。是失掉仁德之心的人。</p><p class="ql-block">然而,我们谁没有过无奈取悦他人的时候呢?为了求人办事,必须做出谦恭友好甚至可怜的样子,以博取对方的欢心好感,甚至同情。因为生存的需要,也许你会在老板上司面前,不得不违心的迎合妥协,注意说话的方式,保持好的态度。这样算不算巧言令色呢?这种为活着而放低姿态,违背内心的做法,是不是就失去了仁之根本呢?</p><p class="ql-block">3、王新乾学友补充分享:说到孝悌,平时在家和父母相处、和姐弟相处有时候像完成任务,形式化比较多,对待父母没有出自本心,有时候感觉敷衍或者做给别人看,做到孝顺父母、兄友弟恭不是那么容易,学了《论语》就经常自省。</p><p class="ql-block"> 4、谭玉华学友补充分享:邻居家的女儿谈朋友,男孩子就平时相当殷勤,有点巧言令色的意思,邻居就说了:巧言令色之徒不可信,那么,邻居的说法对不对?</p> <p class="ql-block">三、<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经典点评:兰文阁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1、接到两位召集人的邀请很高兴,关于这章很重要,学友的导读很清楚,这章的主旨是讲不要巧言令色,要直言正色,就是你的言语要正直,颜色要自然,这个“巧”、“令”都是美好的词,为什么说巧言令色鲜仁,关键看内心,内心有这样一种修养,自然是微笑的,自然温良恭俭让,如果你的出发点只是为了取悦于别人,只是在外表在言语上就是鲜矣人。我们知道“仁”是儒家的一个核心理念,仁是什么?实实在在是心上功夫。蕅益大师曰:仁,是心上工夫。若向言色处下手,则愈似而愈非。</p><p class="ql-block">2、仁是心上功夫,如果要入手就从孝悌入手,关于孝悌大家要注意要特别有心,儒家传统文化是下学而上达,怎么下学?就是从孝悌入手,所以真正的明了这点,才算入门,闫洁老师谈到孝悌的分享特别精彩,刚才王老师临时兴起的分享特别来得真,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就是要反求诸己,要敢于解剖自己,我们是通过学经典来反求诸己,省查自己。我们这一代人缺失了传统文化,家庭教育普遍缺失,有的家庭做的好一点。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大部分都比较欠缺的,所以我们对孝对悌真的不知道怎么去做,那么现在“养儿方知父母恩”,学了传统文化,才意识到做的有很多欠缺,对照自己有没有做到孝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越反省越有体悟。</p><p class="ql-block">3、巧言令色鲜矣仁,关键看出发点,真正的君子直道而行,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往往让人警醒,朱子的一段话说:“圣学不外求仁”,以孝悌为先。反面就是巧言令色,我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会巧言令色,生活中工作中我们做的跟圣人还是有差距的,刚毅木讷近仁,孔子针对人性的弱点,提醒我们要悟其本。忘其本而求其末 ,则不可。做老实人,孝是德之本也,</p><p class="ql-block">4、刚才学友问小青年追求心上人巧言令色,这位母亲要女孩子不要被他的表面功夫迷惑,也不能一下子否定他,要看他如何对待父母,如何对待身边人,一个不孝父母的人交朋友都不合格,古代选忠臣要出自孝悌之门,要听其言观其行,不是他说的多好,看他干的怎样,关键看内心,这就是考察一个人,人皆好好言,悦好色。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增长智慧,在人生中竖一盏明灯!</p>

巧言令色

学友

孝悌

孔子

分享

木讷

我们

刚毅

论语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