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毋忘忠魂——來自陈文龙墓前的呼喊

陈天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是抗元民族英雄陈文龙、陈瓒诞辰790周年,也是他们英勇殉国745周年。我们不曾忘记不惜以一己之身、一家之殤、一族之痛,举一郡之力顽强抗争的节义英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二忠浩气壮山河——雕塑家陈春阳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丹衷昭天地,节义壮山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为弘扬南宋民族英雄陈文龙爱国主义精神鼓与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宋抗元民族英雄陈文龙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特质尤其是义无反顾、誓死不渝的民族气节,直到今天依然让敬仰他的人们感佩不已。由于各种原因,陈文龙的事迹一度并未广为人知,而正是这种现象使陈文龙事迹及精神在信仰多元和信息嘈杂的今天具有一种特殊的新鲜感和吸引力,若能加以深度开发,必将成为一部撼人心魄、感天动地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绝佳教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陈文龙其人其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陈文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难得一见的“节”的典型形象。</p><p class="ql-block">陈文龙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节”的典型形象是绝对当之无愧的。他的气节不同于苏武单纯的韧性坚守,而是一种既有终其一生的坚韧不拔,又激扬着视死如归,让人热血迸张的铁血操守;他的气节也不同于文天祥的以一已之身守节(为存续家族香火文天祥之弟降元),而是一种为了守节不惜毁书斩使自断后路,不惜毁家灭族,乃至举一郡之力誓死抗争的九死不悔的铁血精神。据《宋史》和《弘治兴化府志》记载,面对元军的汹汹气势,陈文龙对那些贪生怕死者十分鄙夷,讥笑他们:“诸君特畏死耳,不知此生能不死乎。”在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情况下,陈文龙以参知政事复出,兼闽广宣抚使,知兴化军。他散尽家财,募兵万众,决心死守。当福州及泉州都投降后,兴化成为孤垒。他在兴化城墙上树起“生为宋臣,死为宋鬼”大旗,数次斩杀劝降元使,坚定不移地表示:“若以区区之守义为不然,或致杀身复家,鄙意则以虽阖门磔尸数段,亦所愿也。”城破被俘后,据《弘治兴化府志》载:“其家尽俘以去。文龙被押至福州见董文炳等,不屈,左右凌挫之,文龙指其腹曰,此皆节义文章也,可相逼耶。”械送杭州,一路绝食,殉国于岳庙。陈文龙满门忠烈,其弟陈用虎战死;其弟媳自杀殉国;文龙之母拒食不医而死;其从叔陈瓒誓言“侄不负国,吾当不负侄”,率众收复兴化城,斩杀叛将,坚守兴化城数月,被重兵攻陷,巷战至最后被俘,拒降,骂敌不屈,被五马分尸。</p><p class="ql-block">陈文龙作为一个高层官员,不惜以一己之身,一家之殇,一族之痛,举一郡之力,以崇高的气节、视死如归的精神捍卫了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民族的尊严。他是统治集团中难得一见的清醒的爱国者。他始终坚持抗元立场,当秉持朝政的太皇太后和皇帝主张议和、屈辱投降之时,他不作愚忠之臣,他清醒地知道这种投降只能换来一时的苟安,无法改变灭亡的结局,他无法接受亡国称臣的局面,无法接受那种“君则牵羊,臣则巷战”的结果(清俞樾《陈忠肃公墓录·序》),毅然辞官。当他的担心成为现实,再次奉诏复出时,答其叔陈瓒曰:“叔父之策固善,然秉国者非人,恐不能用,是行也,某必死之。”明知国事已去,犹然抱着决死的信念,挺身而出,正如他在绝命诗《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中那样慷慨激昂地表现出一种视死如归的气慨。</p><p class="ql-block">二、陈文龙是中国古今为官者的楷模。</p><p class="ql-block">陈文龙是一个文武全才、德能兼备的优秀官员。陈文龙状元及第,《兴化府志》记载他受其高叔祖、南宋抗金名相陈俊卿的影响,自幼饱读诗书,“幼颖悟,苦学不厌,年未弱冠,即以精于声律而驰名郡庠。”他谨记陈俊卿“人才当以气节为主”的教诲,能文章,负气节。“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夏五月,廷对第一,状元及第,初名子龙,度宗以其文章擅天下,御笔改名文龙”。清翰林院编修张琴编著的《陈文龙年谱》录有王一送陈刚中(陈文龙)归莆诗云:“近得钟王法,才华世共称。”足见其书法为时人所重。陈文龙清正爱民,直言敢谏。据《陈忠肃公年谱》记载,陈文龙状元及第后,授宣义郎、镇东军节度判官,驻节越州(今浙江绍兴市)。越州乃鱼米之乡,又是皇亲国戚聚居之地,历任官员到此,办事总要遇到权势人物的干扰,难以秉公处理政务。陈文龙对趋炎附势、行贿受贿等官场现象深恶痛绝,公开声言为官“不可以干以私”。他雷厉风行,革除弊政,秉公执法,嫉恶如仇,不徇私情,关心民瘼,政声卓著,“人皆惮之”。因此,深得镇东军元帅刘良贵的器重,“政无大小,悉以询之”。</p><p class="ql-block">在陈文龙担任御使期间,浙西转运使洪起畏在丞相贾似道授意下,奏请推行“类田法”。在实施中,“吏缘为奸,争以多买为功”,致使浙西一带“六郡之民,破家者多”,民怨沸腾。陈文龙上疏陈述得失,据理力争,并要求严惩洪起畏,平息这场轩然大波,百姓拍手称快,“朝绅学校相庆”,赞扬陈文龙“乃朝阳之鸣凤也”。贾似道迫不得已将洪起畏罢免以自解。因得罪贾似道,咸淳十年(1274)甲戌年春,陈文龙被贬知抚州,在抚州任上律己严,接士温,治民宽恕,对作奸犯科者则绳之以法,甚得民望。但终被贾似道指使李可劾奏罢免。景炎元年(1276),益王称帝福州,陈文龙再次出任参知政事,当时漳州叛乱,任文龙为闽广宣抚使前去讨伐,文龙以前漳州守黄恮有恩信于民,辟为参谋官,按兵泉州,使恮入漳招抚,恮至漳,漳民都顿首谢罪;兴化石手军叛乱时,使文龙兼知军,立即平定。在困守兴化府城时,兵少将寡,他以劣势兵力在囊山设伏打败元军。在陈文龙行政和领兵打战过程中足可见他的文韬武略和超凡才能。陈文龙的爱民情结在他兵败被俘后依然执着不移。《宋史》载,文龙被执后,“忽民间火发,公延颈进曰:‘速杀我,无害百姓!’甲者(元军主帅)愕,传令侦纵火者斩之。”</p><p class="ql-block">三、陈文龙是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深为百姓拥载的官员。</p><p class="ql-block">尽管陈文龙仕途坎坷,却始终得到民众爱戴。陈文龙在南宋王朝濒临倾覆的情况下能够募兵万众,与之一同困守孤城,浴血奋战。他担任闽广宣抚使,深得闽粤百姓拥戴,至今广东、海南一带有一两百万民众称自己是陈文龙的后裔。福建及台湾保有几十座供奉陈文龙的尚书庙,莆田民众在元朝严酷统治下伪托杨公太师之名建百余座太师庙纪念陈文龙。陈文龙在杭浙很得民心,杭浙士绅把陈文龙视作岳飞后身。《嘉靖仁和志》载,“元改武穆第为西湖书院,因建祠奉武穆为土神,后改书院为仁和学祠,神如故,今学徙湧金门南,宜奉陈文龙为土神,以文龙游太学时尝梦武穆请文龙交代故也。”清浙江名士俞樾(曲园)《重修陈忠肃公墓记》中亦提到:“公生前有岳忠武见梦之异……考智果寺旧在孤山,宋绍兴间分为二,一徙栖霞岭今为岳王祠,一徙葛岭则公之墓即在其旁。何公与岳王皆与智果寺有缘欤。”可见在太学时浙人已流传诸多关于陈文龙的传说。而后陈文龙为越州通判及官御使台时,更是赢得了浙江士民的普遍好评。许多关于陈文龙的传说都是从杭州首先流传出来的。当年陈文龙被械押杭州时,杭州百姓传言岳武穆的后身来了,纷纷上街迎看(《宋史·陈文龙传》载:“先是杭人梦两街驺哄传岳武穆代者至,密视之则公也”)。后来关于陈文龙墓长刺竹,与岳墓松无北枝,皆为忠魂义魄所凝的传说也是从杭州传出来并在杭州方志(《万历杭州府志》《万历钱塘县志》等)中得到记载。浙江人民不仅对陈文龙十分敬仰,对陈文龙墓也十分爱惜。明代为陈文龙修墓祠及建陈文龙母祠的是浙江杭州的官员。明正德三年大理寺评事徐元稔奏请就墓前建祠,天启三年杭州知府李烨然详请按院修祠葺墓并立一祠别祀陈文龙母。清代发起修葺陈文龙墓的是浙江绅士丁松生,同时浙江孙康侯还收集宋史本,编纂《陈忠肃公墓志录》,浙江名士俞樾(曲园)为之作序。据说陈文龙墓是如今杭州仅有的两座未遭破坏的古墓之一。</p><p class="ql-block">四、陈文龙是各族官民共同钦仰的民族脊梁。</p><p class="ql-block">浙江人民在元朝统治下,敢于传播关于陈文龙的传说,敢于上街围观,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敬仰民族英雄的情结。陈文龙不仅赢得了浙江百姓的敬仰,在福建同样有很大的影响力。陈文龙就义后,在福建许多地方建起了陈文龙的祠庙。这些祠庙的信仰还传播到台海两岸乃至琉球群岛。莆田人民不仅坚决支持陈文龙的抗元义举,在他殉国后还通过各种形式坚持斗争,并在元朝高压态势下想方设法纪念他。闽南地区以他女儿陈淑贞(许夫人)名义坚持抗元斗争达十年左右。林则徐在清道光三十年(1850)到福州台江“万寿尚书庙”祭祀陈文龙,并题写对联:“节镇守乡邦,纵景炎残局难支,一代忠贞垂史传;英灵昭海澨,与信国隆名并峙,十洲清晏仗神庥。”把陈文龙与文天祥相提并论,对陈文龙的爱国精神给予充分肯定。1919年,福州阳岐人、大思想家严复发起重修阳歧尚书祖庙,亲自撰写《重建尚书祖庙募缘启事》,并为祖庙题写镌刻了3副石柱联,还赋诗:“天水亡来六百年,精灵犹得接前贤。而今庙貌重新了,帐里英风总肃然。”表达了对陈文龙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的景仰之情。1929年,莆田籍清末进士、翰林张琴受乡亲之托,前往杭州重修陈文龙墓时,写下了一副楹联立于墓前,联云:“南宋两状元,理宗丙辰科,度宗戊辰科,十余年甲第联镖,千古文章标节义;西湖三忠肃,前身岳少保,后身于少保,一抔土松楸相望,双悬日月照乾坤。”陈文龙在台湾的影响也比较大,据说原有不少陈文龙祠庙,在日据期间被毁殆尽。现在金门、马祖的陈文龙尚书庙香火依然鼎盛。</p><p class="ql-block">明清两朝对陈文龙忠义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和弘扬,明朝封陈文龙为福州府城隍、陈瓒为兴化府城隍,明清两朝累次加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镇海王,成为和妈祖一样的海上保护神。就连元朝统治者也是敬佩陈文龙的。当年陈文龙岳庙殉国后,元世祖嘉其忠义,葬其于杭州西湖智果寺旁。元朝元贞二年八月二十五日朝廷颁《录用忠臣子孙诏》,诏书中称:“皇帝圣旨,有宋忠臣陈文龙、陈瓒乃死于节,可谓得其处矣。近编国史,显迹具存,其子若孙理宜举用。主者施行。”据《弘治兴化府志》载“朝廷特遣宣使李文虎赍诏至郡寻访文龙子孙,将录用之,而卒无一人应之者,盖其流风遗烈传至其子若孙而尤未艾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民间自发纪念陈文龙活动的启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2016年以来,闽浙两地多次举办纪念南宋民族英雄陈文龙的活动,海内外民众,特别是专家学者、陈文龙信众、陈氏后代,每年都自发自费参与活动,许多人捐款资助举办活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央视国际频道、江浙电视台及众多媒体积极参与报道,情景十分感人。这是广大民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鼓吹历史虚无主义的反爱国主义思潮,作出了自己的回答。</p><p class="ql-block">一、有效反驳“中国历史上无民族英雄”的论调。一段时间来,国内理论界、史学界有些人,不管是出于无知还是别有用心,一直利用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和民族和谐政策,先是把我国历史上所有保家卫国的战争,都圈定为民族纷争;进而把历史上那些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民族英雄都圈定为汉民族英雄;而后把所有歌颂民族英雄的作品认定为会影响和破坏民族团结之作而加以摒弃。这些年来这些罔顾历史,阉割历史,塗鸦历史的行为通过众多媒体放大,贬低了那些民族英雄的形象,严重打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那些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宣传。通过纪念陈文龙的活动,人们懂得了,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管是哪个民族的英雄,他们的高尚气节、顽强意志、牺牲精神等各种优秀品质都具有超越时代、超越族群的共同价值,是值得并能获得所有民族的人们认同并敬仰的。陈文龙在南宋以后的七八百年历史中,不但汉民族的政权尊崇他,元朝、清朝等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同样尊崇他。元朝蒙古族统治者,始终敬重陈文龙,一次又一次地希望招降他,在陈文龙兵败被俘后依然不放弃他们的努力;在陈文龙以身殉国,自杀于岳庙后,元朝统治者赐葬陈文龙于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葛岭山麓,并开释了所有因陈文龙而被羁押的亲属;当元朝政权稳定之后,元廷甚至于至正二年颁发诏书,专派特使到兴化府寻找作为南宋忠臣的陈文龙、陈瓒子孙入朝为官。明朝的汉人政权对陈文龙的节义精神尤为敬重,不仅列入官方祀典,还封陈文龙成为福州府城隍神,陈文龙叔父陈瓒为兴化府城隍。陈文龙还成为保护郑和庞大船队下西洋及新科状元代表朝廷敕封琉球等地的海上保护神,遂有“民船拜妈祖,官船拜尚书公”的传说。满人当政的清朝政府,也多次加封己经成为神的陈文龙,使陈文龙不仅得到民众的尊崇,而且得到许多在朝当官的文人的崇拜,身为朝廷大员的林则徐,蜚声海内外的大思想家严复等都曾参与过福州供奉陈文龙的尚书庙的修复,并题写歌颂陈文龙的匾联。因此,认为“宣传抗金、抗元、抗清民族英雄会损害民族感情”完全是蛊惑人心的无稽之谈。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理直气壮地宣传中华民族包括汉民族在内的民族英雄,弘扬各民族共同敬仰的民族英雄的崇高民族气节。这种宣传不仅不会影响民族团结,反而可以促进民族团结。</p><p class="ql-block">二、戳穿了“只有值得爱的国家才有资格让人谈爱国,只有爱我的国家才值得爱”论调的欺骗性。这种言论危害性极大,破坏力极强。前些年网络上甚至出现了针对罗援将军的爱国言论而来的《我们,不是你们》的一首长诗,挑动民众情绪,鼓吹爱当今的国家是那些既得利益者和他们子女的事,为国家而战也是那些权贵和他们子女的事,公开煽动广大民众不要为当今的国家而战。陈文龙生当南宋濒危末世,仕途屡遭挫折,他清醒地知道国事已不可为,自己又多次遭奸臣打压,遭屈辱求和的朝廷排斥,但他的民族气节不变,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始终不渝,发誓“生为宋臣,死为宋鬼”,不惜毁家纾难,不惜“一门百指沦胥尽”,不惜“阖门磔尸数段”,最终以身殉国。他的这种精神是对那种“不可爱的政权执政时无需爱国”论调的有力掌掴。这些年通过纪念陈文龙活动,人们懂得了,其实,爱国,不单是爱一个国家的政权,更是爱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这方土地、这部历史、这种文化及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人民。我们的祖先并不因为南宋的穷途末路而不爱国,崖山海战失败后的十万蹈海浮尸彰显了中华民族最深沉最悲壮的民族气节;我们的祖先并不因为明末朝廷的腐败孱弱而不爱国,明亡之后,延续二三百年的反清复明的奋斗记录了中华民族永不泯灭的家国情怀;我们的祖先甚至也不因为清朝是少数民族的政权并最终陷于腐朽而不爱国,各族人民共同抵抗侵略、救亡图存的奋斗同样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壮歌;我们的祖先也不因为军阀割据、民国腐败而不爱国,海内外华夏儿女万众一心,齐赴国难,誓死抗日,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张扬了中华民族的不屈血性。</p><p class="ql-block">三、揭露了“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论调的荒谬。这种观点是日本学者首先提出来,并成为当前网络和知识界广泛流传的一种论调。这种观点试图以宋、明两朝汉民族政权倾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破坏,改变中华文化传承轨迹,消减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历史一次次证明,尽管这两次汉政权被颠覆造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被质疑、受损害,但深植民众心中的中华文脉始终未断。尽管我们的民族成员中总会有人主张汉奸理论,总会产生汉奸叛徒,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最深厚的伟力历来深深扎根于最广大的民众之中。每当危难之时,这种文化底蕴、这种民族精神总会被激活,从而产生巨大的能量,这正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尽磨难而不死的精神力量。陈文龙率兴化军民顽强抗元,城破被俘,陈瓒举兵继起,收复兴化城,再次城破被五马分尸,他们始终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莆田军民群起追随,即使被屠城,“血流有声”,犹然无怨无悔。莆田民众在元朝严酷统治下,伪托杨公太师之名,在境内建起百余座太师庙纪念陈文龙,并在陈文龙殉国日抬着“杨公太师”(实则陈公太师)神像到处出游,更是明证。广东、海南等地数百万之众宣称自己是陈文龙的后裔;闽南民众在陈文龙女儿许夫人的带领下顽强抗元十年,莆田民众明亡后在朱继祚、林兰友等带领下顽强抗清十年,莆田南少林以红花会名义持续抗清,这些事实让我们看到陈文龙节义精神对周边民众的深刻影响,看到中华民族的节义文化从来没有因为朝代的更迭而中断,看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顽强的延伸力和传承力。因此,我们坚信,不管今后汉奸言论仍会如何甚嚣尘上,不管我们的民族中还会出现多少汉奸、“伪军”,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绝不会被阉灭,中国人民的民族气节绝不会被摧毁。这几年来,我们组织的纪念陈文龙的文化活动得到广大民众的积极支持和热心参与,就体现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节义风骨,展示了中华民族节义文化在基层民众的深厚根基和广泛传承,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的穿透力和传承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关于弘扬陈文龙精神的几点建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前,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正处于关键时期,世界面临百年一遇的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华民族实现战略突围的希望全在于中华民族自己的正确应对上。不管从促进中华各兄弟民族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的角度,还是从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共同为中华民族复兴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角度看,宣传陈文龙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陈文龙高尚顽强的民族气节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p><p class="ql-block">为此我们建议:</p><p class="ql-block">一、从国家层面重视陈文龙这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及精神的挖掘和宣传,把陈文龙打造成中华民族“节”的形象代表。民众中蕴含着持久不竭的崇敬信仰陈文龙的积极性,让我们相信只要党和国家的宣传、统战等部门及地方政府能联手制定计划,一道推进陈文龙相关事迹及精神的宣传,就一定能把陈文龙打造成全民族共同认可的、体现中华气节与风骨的民族英雄,陈文龙的爱国主义精神一定能成为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广大民众民族自信心的动力。</p><p class="ql-block">二、支持民间纪念陈文龙活动的开展,促进民众形成自发崇拜、敬仰民族英雄的更浓厚氛围。这些年民间自发进行的纪念陈文龙的活动,得到了海内外民众的热情支持,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更为难得的是这些活动得到了史学界、文学界许多专家学者的积极支持和参与。杂文界素来是思想活跃,政治见解多元的地方,这些年来,对陈文龙的评价极为难得地形成共识,各地不少杂文作家写出了许多纪念陈文龙的文学作品,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可见,借助陈文龙的人格魅力,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共识。</p><p class="ql-block">三、有效发挥陈文龙历史遗迹、文化遗存的载体作用,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质平台。现在,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地,有许多陈文龙文化遗存,这些文物已经得到当地政府的关注,如能得到进一步有效开发,充分利用,将能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发挥很好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四、通过影视作品、新媒体作品、出版物等,进行广泛宣传。陈文龙人生之曲折,事迹之生动,精神之感人,给文艺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只要有足够的创作力量和精良的制作,完全可以出精品并收到极好的社会效应。如果条件成熟,还可让陈文龙的诗文及纪念陈文龙的优秀作品进入大中小学教材,让陈文龙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正处于关键时刻,严峻的挑战和突围的机遇并存,在这种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是我们战胜困难,摆脱危局的最重要因素。而陈文龙那种视死如归、有我无敌的精神将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一种力量。</p><p class="ql-block">历史雪藏了陈文龙这样一个民族英雄,历史也将唤醒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