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人倚戍楼

骑牛听云生

<p class="ql-block">  大学录取通知书收到后,我是没有多少兴奋的,继续暑期打工中。临近开学时,考虑到我是第一次乘坐火车,二姨一家送我到火车站。我拉着行李箱,背着书包,一个人进了站,开始踏上了三百公里外的求学路。</p><p class="ql-block"> 是第一次到张店,更是第一次到青岛。当时堂姐已扎根青岛,准姐夫在出站口等候。刚出站时没见着他,原来不知身在地下,离地面还有两断楼梯的距离呢。很快,我坐上了学校接新生的大巴车,换乘轮渡抵达对岸的黄岛,然后一路公交到了学校。</p><p class="ql-block"> 山东科技大学,门真得好大。老乡兼学长张成博同学早已在校门口等着我了。办理了入学报到手续,简单采购了些生活必需品,他带我逛了这个偌大的校园。</p><p class="ql-block">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就是大学的殿堂,平静的心情开始澎湃。当我把校园风光传到QQ空间时,老同学羡慕评论道:“真好,还有山呢!”</p><p class="ql-block"> 山东科技大学是一所诗意的校园,“笔墨纸砚”一应俱全。“笔”是笔架山,寓意此山乃科大“扛笔之山”,寄予学校师生“大笔书春秋”之义。“墨”是墨水河,水边修建了绿荫休读长廊,源头处是“半亩塘”和“观书亭”,取义于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砚”是砚湖,又叫小西湖,配以建筑凉亭、廊架,水中设有石灯三柱恰似三潭映月,湖面设置小船两只,晚间湖光倒影,别有一番诗意。“纸”是科大这片绿地。“笔、墨、砚”都呈现在科大校园这片绿地(纸面)上,构成了一组内蕴深厚的文化与景观意象。</p><p class="ql-block"> 在墨水河畔,坐落着励志坊和名人园两个中西比较文化的校园文化景点,一东一西等距离坐落在主教学楼的两侧。励志坊前后两面分别设有坊额两款:博学于文,笃行于道。并创设有楹联四幅,分别由“博学于文”统领“汇人间群书博览者何其好也,集天下英才教育之不亦乐乎”“不戏不怠古今大家皆从学时起,宜勤宜勉中外英才都自苦中来”两幅楹联;由“笃行于道”统领“穷理尽性明德为民达至善,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效中华”“水满则溢月盈则亏泽以流长乃称远,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山因直上而成高”。名人园中的十尊净高三米的西方科学家铜像,分别是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开普勒、牛顿、瓦特、爱迪生、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冯·诺伊曼和詹姆斯·沃森,堪称一部浓缩的西方科学发展史,蕴含着西方科学精神旨趣。</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甲流肆虐,军训就取消了。谁感冒了谁就要被隔离。宿舍老六周超同学就“中奖”了,诗社挚友田宗磊同学也“中奖”了。</p><p class="ql-block"> 山东科技大学有一位“国宝级”人物——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资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宋振骐,他是中国"实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应用“实用矿山压力理论”指导煤矿安全生产及机械化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老先生年逾古稀,精神矍铄,谈吐风趣,每一届入学时都给新生授课,毕业时照样办讲座。</p><p class="ql-block"> 我们专业共有8个班级,每班近40人,其中4个是定单班,都是定向委培生,只是录取分数线低、免学费、毕业后必须到煤炭系统工作。一切按部就班,四年下来,除了语文、英语、高数、物理、马哲、毛特、体育等基础课程外,基本就是专业课的领域了,包括采煤概论、采矿学、矿山地质学、井巷工程、测量学、机械制图、矿山机电学、金属工艺学、矿井提升与运输、矿井通风与安全、矿井特殊开采、金属矿床地下开采、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采掘机械、岩体力学、矿山压力和岩层控制、矿井设计、系统工程和运筹学、矿山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等,另外还有实践性教学环节:地质实习、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计算机应用及上机操作、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课最后一课时,不少老师总会语重心长地叮嘱:你们只是学了皮毛中的皮毛。</p><p class="ql-block"> 我的大学时光,大致可以说是五分专业学习,三分学生团体建设,二分勤工俭学,最让我值得铭记的还是诗社岁月。每年国庆前后,是学生组织的纳新季,学生会和社团林林总总,社团更是号称“百团大战”。然而大一的我偏偏没有注意到还有一家诗社。那年,我加入了学院学生会新闻中心、校报记者团,社团一个都没参与。然后,在几位学长的带领下,开始了校园新闻宣传工作的爬格子。一年后,我和同班的张亮同学成了新闻中心副主任。那一届我们的成绩可能不多,但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在承前启后的经历中,资环笔杆儿团队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我是忠实于诗的,大二时一份楚辞体的纳新公告贴到了宿舍楼大厅,才有了与望岳诗社的邂逅。时任副社长的田宗磊与我相约图书馆,坐而论道,相见恨晚。后来,诗社举办了中秋征诗活动,我的词作《鹧鸪天·秋思》被评为一等奖,之后被吸纳为诗社一员,也参与了社团不少活动的宣传文案、组织策划工作。那时,望岳人有个梦,就是让停办两年半之久的诗报得以复刊。我们通过公共邮箱,联络往届学长学姐,搜罗了不少资料,整理出了2005年以来创刊的诗报9期(缺1期),同时坚持传承创新的基调,定格了新版诗报的版面设计。</p><p class="ql-block"> 我不局限于诗报复刊,不局限于作品创作,而是希望借机梳理出诗社发展的主线脉络,梳理出校园诗社存在的文化价值。那年,我们这么一群年轻、诗意的学生,正在倾情打造“望岳中兴时代”。虽然有的人慢慢淡出,有的人后来加入,但总有少数人在诗社之路上坚持跋涉,铸就了屹立不倒的主心骨。换届后,马上大三的我被选为新一届社长,诗社十五周年的担子压在了我们这一届。第一学期,面向全校搞了七个活动;第二学期,尽最大努力办成了十五周年社庆,征诗比赛、原创诗展、诗社发展史、社庆特刊、庆典朗诵会成为五大看点。自诗报复刊以来,我们坚持每季度编印一期,同时博客、QQ、人人主页等日常维护,竞相争妍。在驻黄岛五大高校中,望岳诗社已然崛起,隔湾而望的青岛大学青柏藤诗社也在这时伸出了社团交流的橄榄枝。</p><p class="ql-block"> 一年耕耘,回首匆匆。就像当年田宗磊对我千叮万嘱一样,我对接下来的潘跃东、赵丽园、段本硕、肖文浩等人组成的新一届照样少不了唠叨。接下来的几年,我初心不改,力所能及给新一届写点什么。对诗社的这份情怀,许多望岳人都能理解,但我更希望新一届能从字里行间中求真悟道。我曾自嘲,一个有点作为的老社长或会员,他的影响应该有五年左右。而今八九年过去了,“传承、创新、包容、超越”八字社训是否还在我不清楚,但它依然存在于我的脑海深处。记得毕业前夕,校报编辑部向我约稿,《致青春》一诗最终发表了。当时,我正在邮局寄行李,在校报编辑部实习的赵丽园学妹第一时间将校报给我送来,我的大学从此多了一份珍贵的存念。到望岳诗社二十周年时,小我五届的社长亓飞邀我参与策划编审《望岳·青未了》一书,在社庆前形成了诗社二十年纪事书稿。</p><p class="ql-block"> 大学中流行着一句话,“从前有一棵很高的树,叫高数,上面挂了好多人。”我一直让自己做到更好,所以没有挂科的经历,而且每个学期都能拿到校奖学金,荣获“三好学生”,顺利通过了四六级英语考试。或许正是因为怀揣着诗文梦,我在本专业群体中显得格格不入。大学四年我百思不得其解:“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比如入学后竞选班委,我毛遂自荐当了宣传委员,然而一个学期之后,就被选下来了。直到工作几年后才恍然大悟,水至清则无鱼,所以“知我者,二三子”。</p><p class="ql-block"> 大四下学期主要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作为极少数未签约的一员,实习单位一直没有着落,最后学校联系了一家矿企。归来后,我们就开始了毕业设计。一个矿井的初步设计,对于我们来说确实是高难度的,理论和实践没有很好融合,就像闭门造车一般,好在毕业答辩顺利通过了。</p><p class="ql-block"> 因为当时煤炭形势下滑以及大学生人才日趋饱和,校园招聘会上六大矿业集团招聘名额已经少得可怜。环望之余,看到了鲁能集团旗下一家煤电公司。简历投去,静候通知。经过一轮笔试、两轮面试,我被这家央企录取了。</p><p class="ql-block"> 大学的倒计时已经敲响,我们又聆听了一场宋振骐院士的专场报告会。毕业前夕,我们相聚银沙滩,自助烧烤大吃一顿。毕业合影,我们穿着学士服,选取校园最美的风景。毕业聚会,也就是谢师宴,我们执手相看泪眼……别了,我的大学!</p>

诗社

校园

大学

实习

毕业

矿山压力

望岳

学期

社团

矿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