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后勤108兵站骡马运输一队援老记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5.8~1976.3</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作者:陈万成</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当年完成援老抗美后勤保障运输的艰巨任务中,活跃着我军一支一步一个脚印,一往直前英勇战斗在祖国的西南边疆和寮国(老挝)北部的崇山峻岭当中的英雄骡马运输队,他们继承和发扬我军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光荣传统,肩负着“五个伟大”的历史使命,手牵缰绳,脚踏印支大地,顶狂风暴雨,战瘟疫酷暑,冒着敌特、蒋残匪捣乱破坏和遭遇美机轰炸扫射的危险,吃尽千辛万苦,不顾疫病缠身,常年与自己的无言战友奔波战斗在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林深茂密、人迹罕至的老挝北部的热带山岳丛林之中。自1965年8月组建至1969年主要在岔河、苗寨担负外事物资的驮运外,1968年5月到1976年3月,先后十余次奔赴援老抗美第一线执行援老筑路的踏勘测设后勤保障运输任务,运输各类物资设备92万多斤,累计行程1.7万余公里。为圆满完成援老抗美筑路的伟大任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我国的援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英雄事迹在1972年4月22日的《解放军报》上曾以《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篇通讯为题予以报道。这支常年累月英勇战斗在祖国西南边疆的骡马运输队,就是原昆明军区后勤第22分部108兵站骡马运输一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一、密林深处把“家”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骡马运输一队于1965年8月18日在云南省勐腊县组建,编制三个排,成立之初实际只到位40余人、75匹骡马,后来又变成两个排。组建刚好一个星期就奉命勐腊县勐满公社岔河执行驮运援外物资的战斗任务。组建之初条件十分艰苦,无汽车运输保障,全体官兵都是背上枪支弹药、行李,带上必须的生活用品,赶着骡马徒步向岔河开进。过岔河时河上无桥,官兵们就牵着骡马缰绳,抓住马尾巴涉水过河,最终到达指定地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初到岔河,除了人员马匹和武器以外,全部家当仅是当时勐腊民间运输队送给的一对小猪、一条狗和一只小猫。人、马住的是老百姓闲置的三四间破旧工棚,还要首先保证军马住。一遇下雨,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外面雨住了,里面还下个不停。吃的除了大米、食盐外,买不到蔬菜吃,很多时候都是用米汤泡饭吃。买不到马草,还要上山割草喂马。正值雨季天,遇见下雨,割一次马草回来,身上沾满蚂蝗。由于蚂蟥叮咬,从头到脚都被血水染红。此外,驻地气候炎热潮湿,蚊蝇遍地,疾病流行(尤以痢疾、疟疾),战士们难以适应,有的病倒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面对这些困难,在少数干部战士当中产生了不安心本职的思想。特别是在1965年8月入伍的新战士中,思想问题更多,认为“当兵当在骡马队,生活艰苦又受累。整天围着马屁股,既无前途又辛苦”。有的认为,自己是怀着当兵报国,扛枪守卫边疆的美好愿望入伍,未曾想扛一支步枪当马夫。面对眼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连队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全体干部战士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等。在全队指战员中展开了忆传统、学传统、讲传统的教育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路线教育,用革命先辈们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对比我们今天对待困难的态度,用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思想教育广大干部战士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逐步转变了部分干部战士不安心本职工作、不愿意过艰苦生活的思想。广大指战员深有感触地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革命先辈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浴血奋战几十年,献出了无数的宝贵生命,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才赢得了中国革命事业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我们今天为了保卫伟大的祖国边疆,为了支援印度支那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抗击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来到边疆吃点苦、受点累又算得了什么?我们一定要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张思德、白求恩同志为光辉榜样,牢记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光荣传统,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支援印度支那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做出我们的贡献。思想认识提高了,全队干部战士热情高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党支部决定:动员全队干部战士早日安好家。在养好军马、保证完成好外事物资驮运任务的同时,为减轻党和人民的负担,节约开支,不等不靠,自己动手修建人员住房和马厩、猪圈,开荒种菜,改善连队伙食,增强干部战士体质。决定一做出,各班、各排纷纷向党支部递交决心书、保证书,要为部队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全队干部战士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手持斧头、锄头、砍刀、镰刀在密林深处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修房造屋、开垦荒地的战斗。平整地基、砍竹、伐木、割茅草、扎草排、解马厩垫板,全部皆由干部战士一双手完成。在短短的时间里就修建了全队干部战士的住房和各种用房及一百多匹军马的厩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修建人员住房、军马厩舍和猪圈的过程中,连队尽量从节约的原则出发,除了必须的抓钉自己无法生产是购买的以外,连人睡觉用的床板都是自己砍竹子编制的。在完成安家的战斗任务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当时的排长鲁成保(1966年以后的队长)和战士姜树高、朱治良、施茂香、孔长生、郑光文、李贤才、吕贤富、李恩仁、颜昌荣、胡启美、钟大友等一批以边疆为家、以艰苦为荣,不图名、不图利,一心一意为部队建设做贡献的先进人物。他们经常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砍竹子编篱笆,割茅草编草排;下地开荒种蔬菜,上山砍芭蕉杆喂猪,不叫苦,不叫累,小伤小病、感冒发烧从不休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通过全队干部战士的艰苦奋斗,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骡马运输一队的家终于在敌情复杂、野兽出没、瘟疫流行的密林深处安顿好了。部队政治教育、文化学习、军事训练全面步入正轨;军马养、管、练、用不断得到加强。在养好军马,全面完成好外事物资的驮运任务的同时,利用工作训练之余和节假日(其实当时就没节假日,即使有也没去处)开荒种地,饲养鸡猪,以改善人员生活,增强官兵体质。自己种的蔬菜长势十分喜人,当地的傣族群众们要是路过都会说“从来没见过像骡马队的解放军们种的这样好的蔬菜”。外国人路过(主要是老挝、越南、泰国到我外事点接受援助物资的)也要停下脚步,伸出拇指称赞一番。运输队的干部战士终于告别了米汤泡饭吃的日子。在岔河执行外事(援老、援越、援泰共)物资运输近三年的时间里,运输一队的全体干部战士除了养好、管好、练好、用好军马,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援外物资的驮运任务外,喂马的草几乎都是战士们自己上山割青草,或是组织支农帮助老百姓收割稻谷时利用空余时间捡拾收集稻草(当地老百姓有的将稻草焚烧),然后以合理的价钱再从老百姓处购买来储备喂马。这样马草价格比单独全部购买便宜,既节约了军马草料费,也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运输一队自已种的蔬菜除了供自己食用和支援友邻单位以外,多余的还运到勐满街上卖给蔬菜站。养的猪做到凡是重大节日都有肥猪宰杀过节。1968年5月连队从岔河搬到苗寨时,当时最大的肥猪重达200多公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8年5月2日,由于外事运输和援老筑路后勤保障运输任务的需要,运输一队奉命从岔河搬到苗寨。苗寨地处勐腊县尚勇公社的最南面,距离尚勇约20公里,离勐腊县城60余公里。此地山高坡陡、林茂谷深,与老挝山水相连,敌特经常捣乱,以往蒋残匪经常出没,敌机经常骚扰。当年元月7日,美帝飞机曾侵入苗寨上空对我第二供应站外事点和骡马运输二队进行轰炸,使我运输二队副队长周道恒同志和外事点总机班长曾英同志在敌机轰炸中不幸光荣牺牲。敌机轰炸苗寨以后,中央军委为保证我援外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我领土领空的安全,分别在苗寨地区增派了高炮营和高机营各一个。除了高炮营和高机营外,苗寨当时的驻军还有后勤108兵站骡马运输二队、边防团一个前哨排、108兵站二供应站外事点。当时的外事点的主任是勐腊兵站尚勇第二供应站的副站长兼任,副站长姓孙,是一位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他也是勐腊兵站驻苗寨外事点和两个骡马运输队的最高首长。苗寨除了驻军以外,是不允许老百姓出入的。苗寨除了离骡马运输队和外事点驻地的山下3公里远的一个洼地住有几家苗族老百姓以外,无别的老百姓居住。部队干部战士家属来队探亲,也只能只能到尚勇二供应站驻地,由二供应站安排简易房间或帐篷给予他们夫妻难得的团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苗寨敌情复杂,敌特残匪经常捣乱,敌机随时骚扰(驻有高炮、高机部队以后,敌机出没情况大为减少)。各班、排在住房周围都挖了防空洞和交通壕,干部战士随时都保持高度警惕,吃饭睡觉时武器都不离身,遇有特殊情况人马在第一时间能及时隐蔽出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苗寨地处深山,远离城镇,环境艰苦,生活枯燥,出门就是大山。战士们除了以森林、骡马和枪支为伴,就是与蚊虫、蚂蝗打交道。白天、夜晚只能听到军马的嘶叫声伴随着豺狼野兽的嚎叫声。新同志初来乍到,的确让人感到紧张害怕。白天夜晚站岗放哨时紧张得枪走火的事件时有发生。为了搞好连队的文体活动,骡马运输队在离人马驻地近一里远的半山上选了一块稍微平缓的斜坡地人工挖了一块平地勉强建了一个泥土篮球场(运输二队亦如此)。除了空闲时打打篮球外,也可以作为部队军事训练等场地使用。如果打篮球时不小心将球扔到场外滚到山下,下山捡球来回要使人累出一身大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8年5月上旬运输一队搬迁到苗寨仅一个星期后就根据上级命令出国执行援老筑路修筑老西线的踏勘测设的后勤保障运输任务,两个排出动50多名干部战士、40匹军马(执行出国踏勘测设老西线后勤保障运输任务的详情在下一节介绍)。家里仅留下少部分人员和马匹留守,在苗寨安营扎寨的事也主要由留守的人员暂时承担了。三个多月后运输一队圆满完成老西线踏勘测设的后勤保障运输任务返回苗寨,回到苗寨以后全队干部战士在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发扬光荣传统,克服各种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凭着干部战士们的一双手,在苗寨的高山密林深处修建起了全队干部战士的住房和各种工作用房(全是茅草棚和三帆盖布、油毛毡搭盖)。搭建了能饲养上百匹军马的两个马厩和能饲养60头生猪的猪圈,且马厩、猪圈地面均铺上了战士们自己伐木、自己拉锯解的木板。在人马住房周围都挖了防空洞和战壕。各班都在山下开垦了菜地,自己种植的各种蔬菜人吃不完还可以喂猪和鸡。骡马运输队种的蔬菜、粮食由于施了充足的马粪,长势喜人,完全可以说是有机绿色蔬菜和粮食。苗寨虽远离尘世,但密林深处有茂盛的青草和溪流,对于骡马队来说真是难得的天然牧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骡马运输一队在岔河苗寨分别驻扎近三年,虽几乎与世隔绝,但全体干部战士听从党的指挥,以艰苦为荣,以连队为家,热爱边疆,热爱自己的无言战友,圆满地完成了党和祖国交给的光荣而艰巨的援外物资的驮运任务,其奉献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子孙后代的心中。继岔河苗寨之后,骡马运输一队为贯彻落实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在完成外事物资运输任务和军马饲养、训练任务的同时,1969年下半年至1970年还抽出部分干部战士轮流在尚勇五支队卫生科侧面的深山沟里开荒种地,收获稻谷、玉米三万多斤。1970年运输一队搬到小勐仑,三年后又搬到尚勇;1974年139野战医院二所迁回医院院本部驻地后,上级领导机关又将骡马运输一队调到勐腊大桥边139野战医院二所原址驻扎,直至1976年6月援老筑路踏勘测设后勤保障运输任务圆满完成,骡马运输使命告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6年6月,运输队整编撤销编制,骡马按上级指示送给当地地方有关部门。运输队干部战士根据需要分流到兵站有关单位继续完成援老抗美后勤保障任务。在当年的援老抗美后勤保障运输中骡马运输队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广大干部战士手握缰绳、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英勇战斗、无私无畏、顽强拼搏,为圆满完成党和祖国人民交给的援老抗美后勤保障运输任务做出的巨大贡献将永远激励后代子孙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奋勇前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二、援老抗美后勤保障运输线上的先行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8年初夏,援老的第一条公路老西线(1号公路)的踏勘测设即将开始。该公路从我国与老挝接壤的边境磨憨一直修到老挝的勐赛,全长100公里。5月2日,后勤第108兵站骡马运输一奉命从岔河搬到苗寨,7天后就遵照上级指示从苗寨走出国境,赴老挝执行援老的第一条公路老西县的踏勘测设的后勤保障运输任务。在兵站承担的整个援老筑路的后勤保障运输任务中,最先就是从保障修建援老抗美公路测设队的踏勘测设人员所需的各类物资的后勤保障运输工作开始,骡马运输队可以说是援老筑路后勤保障运输线上的先行者,其地位和作用在当时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条件下是别的运输工具和人员不可替代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挝上寮地区主要是山地,海拔在500至1500米左右,局部地区超出2000米。大部分地区为河流上游流域,山高坡陡、林深茂密、沟壑纵横、溪流交错、人烟稀少、道路泥泞。老挝属热带、亚热带气候,主要分为雨季、旱季。旱季冬春早晚温差大,如遇寒潮,早晚地面结霜,使人感觉寒冷;中午太阳火辣辣,气温有时高达40度左右,真可谓是早穿棉袍晚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每年5至10月为雨季,天天下雨,下雨时有时风雨交加,有时电闪雷鸣,雨住后潮湿闷热。一年四季蚊蝇密布,毒虫、蚂蝗遍地。人被蚂蟥、毒虫叮咬,皮肤红肿发炎,感染化脓乃家常便饭。人马疾病高发,疟疾、痢疾、肝炎、钩端、恙虫等疾病肆虐,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马骡苏拉病、乙脑流行,严重威胁军马健康。尤其是出勤,人马均是冒雨在泥里行进,浑身上下湿透,军马极易造成鞍伤和蹄叉腐烂。雨季行军也是人马风湿性关节炎多发的一个主要原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运输一队自1965年8月成立以来,虽然已有近三年运输外事物资的经历,但那是在相对固定的环境里从我物资供应站外事点往被援助的国家住中老边境线外老挝一侧的物资接收点运送,军马是早上出发下午就返回。运行路线比较熟悉,也不会轻易发生人马伤亡事故。军马饲养管理、使役都比较有规律,疾病也能得到及时预防治疗。而此次是首次出国执行踏勘测设后勤保障运输任务,在异国他乡,除了面对以上谈到的恶劣的地理气候环境条件和人、马疫病广为流行的恐怖外,还要高度警惕敌特和蒋残匪的捣乱袭击及美机的轰炸扫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此时的运输一队很多老同志刚复员离队,新调入和1968年3月入伍的新兵对于军马的养、管、训、用知识严重缺乏,有部分新同志还存在着不安心本职工作的思想。军马(骡)有一部分是新入伍的蒙马和新疆马,还未系统接受驮载训练,表面上看起来比云贵川的骡马高大健壮,实际上这些马骡初到云南边陲就赴寮执行任务,对热带、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带环境气候不适应,耐力和抗疾病能力也较差,尤其是驮载运输途中,翻山越岭、过沼泽湿地更显笨拙,失蹄翻驮经常发生。执行任务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人马俱新的实际情况没有难倒运输一队的干部战士。队长鲁成保、指导员吴玉伦分别深入班排,深入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战场纪律教育。对于部分不安心本职工作,不愿养马的思想,耐心地给予开导,讲清革命工作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的道理;讲过去为夺取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骡马在其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今天支援印支人民抗击美帝侵略的战争,同样离不开骡马。特别是在印度支那的热带山岳丛林中要完成援老筑路的踏勘测设后勤保障运输任务,在当时的情况下,更离不开骡马做后勤运输保障工作。我们担负的是党和祖国人民交给的光荣而艰巨的国际主义义务,我们一定要胸怀全局,发扬我军“两不怕”的光荣传统,不辜负党和祖国人民的重托,圆满完成援老抗美的光荣任务,为“五个伟大”争光。通过不断的学习教育,全队干部战士的思想觉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各班、排纷纷向党支部表示决心,一定要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在援老抗美的伟大斗争中努力搞好本职工作,圆满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援老筑路踏勘测设后勤保障运输的光荣任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使广大新兵和新调来的战士尽快掌握军马的养、管、练、用知识,尽早熟悉自己的本职工作,运输一队在全队范围内开展干部带头、以老带新的一帮一活动,在实际工作中边教、边学、边干、边练。兽医人员坚持跟班出勤,调查了解地理气候特点、疫情流行情况,及时指导做好军马鞍伤、蹄叉腐烂、肠胃病等预防工作。1968年首次执行任务从5月上旬开始至8月下旬结束,正是雨季,执行任务的地区山高林密、道路崎岖、有时气温高达40度以上,天气闷热潮湿,使人心慌气短,骡马负重前行极易过劳中暑。印支大地蚊虫、蚂蟥遍地,毒虫叮咬人马,疫病流行猖獗,严重威胁人马健康(对人员威胁最大的传染病主要是疟疾、痢疾、钩端、恙虫、肝炎,对军马威胁最大的是苏拉病、乙型脑炎等)。此外,由于在异国他乡执行任务,时间紧、任务急,吃不到新鲜蔬菜,干部战士缺乏维生素,很多同志口腔溃疡、阴囊湿疹、大腿内侧溃烂,体质严重下降。为了使后勤保障运输任务不受影响,干部战士咬牙坚持,顽强拼搏。部队出勤时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苦累抛一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保证军马和驮载的物资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遇到危险路段,队长鲁成保都要前行探明路径,如有危险,运输队干部战士就把马驮子卸下,用肩扛着马驮到安全的路段后再抬上马背。有时骡马不慎失蹄,驮子翻下深谷,战士们就将驮载的物资分解后分别抬到安全的马道上捆好驮子再给骡马驮上。在运输行进中,鲁成保队长最多的时候一天就扛马驮30余次。正因为有鲁成保这样的以身作则、勇于吃苦、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党员领导干部做榜样,全队干部战士在执行任务中都能做到紧密团结、互相帮助,不畏艰难险阻,以血肉之躯在印支丛林中经受住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的锻炼和考验,不断培养了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打几仗的顽强的战斗作风。有时病号增多,有的班只有2、3人出勤,每人要负责赶2、3匹骡马,但大家吃苦不叫苦,受累不喊累。有的病号如老同志朱治良、战士李明会等被强行安排在家休息,但为减轻出勤人员的负担,保证骡马出勤回来后能吃上青草,待同志们出勤以后,他们不顾疾病缠身、高热不退、全身酸痛,悄悄地拿着镰刀去割马草喂马。为了防止疾病,保证军马出勤率,在军马饲养管理中坚持“四净”(草净、料净、水净、马体净)和“三勤”(勤检蹄钉掌、勤修整马鞍装具、勤洗汗布)。为了使军马吃饱吃好,出勤休息间隙积极开展“一把草”活动,有时出勤从早到晚找不到水源,战士们就把自己水壶里的水和随身携带舍不得吃的苹果给马解渴。露营时先选好马厩位置,搭马厩的塑料布不够盖,战士们就把人盖的匀出来盖上。兽医卫生人员坚持跟班出勤指导,监督做好军马饲养管理工作及军马疾病防治工作。由于全队军马得到精心饲养管理,虽经长期使役,连续驮载运输,但膘力不减,出勤率不下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8年5月上旬至8月下旬,108兵站骡马运输一队赴老挝执行援老抗美修筑老西线公路踏勘测设后勤保障运输任务,是该队1968年至1976年多次出国执行任务的首次。整个骡马保障运输历时100余天,几乎都是雨季行进在山高坡陡、道路狭窄崎岖、敌情复杂的热带山岳丛林中。全体干部战士忠诚地履行国际主义义务,经受了各种艰难困苦的严峻考验,圆满地完成了党和祖国人民赋予的光荣任务。全队共出勤骡马40匹,来来回回总行程3000余公里,运输各种物资82000余斤(不含自耗量和日用品40000余斤,每匹马每次驮运物资净重量以100斤计算)。通过首次执行任务,人马均经受了严峻的锻炼和考验,其经验和体会对继续执行踏勘测设北线和新东线等的后勤保障运输任务在各方面都积累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为此后圆满完成各次后勤保障运输任务打下来坚实的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对于骡马运输一队在首次执行任务中的突出表现和不怕牺牲、不怕疲劳的精神及顽强的战斗作风,从军区后勤部到分部、兵站各级领导机关和各级首长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好评。运输一队被评为军区后勤系统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先进单位、四好连队。队长鲁成保被选为昆明军区后勤系统英模代表赴京参加1968年的国庆观礼,受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央首长的接见,其先进事迹在后勤系统和援老筑路部队的干部战士中广为传颂。此外战士朱治良、李贤才等分别荣立了三等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骡马运输一队在胜利完成首次任务归队回到苗寨后继续完成援外(援越、援老、援泰共武装)物资的运输任务的同时,认真总结了首次出国执行踏勘测设保障运输任务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在抓好平时的军马饲养、管理、驮载运输训练的同时,结合在热带、亚热带山岳丛林地执行战时后勤保障运输任务的特点,进行人马应急训练和战时野外生存训练。进行人马攀越障碍、泅渡江河、防敌特袭扰破坏、炮击、防敌机空袭轰炸、扫射训练。进行军马听口令和抗枪炮声的干扰能力训练。经常进行夜间人马紧急集合,使之做到一声令下,人马立即行动。部队搬迁到小勐仑、尚勇和勐腊以后,没有援外驮运任务,但每天要坚持放牧遛马和定期驮载训练。兽医卫生人员每年坚持对干部战士进行两次军马饲养管理和军马卫生知识培训;深入班排抓好鞍伤和肢蹄病的预防工作和军马的装护蹄知识培训工作,绝大多数同志都能较熟练的掌握削蹄钉掌技术,绝大多数军马都能进行徒手削蹄、装蹄。平时除了按规定做好军马检疫和各种传染病的预防注射外,凡是执行任务前都要针对勐腊地区和老挝都是锥虫病流行的高发区的特点,对全部军马进行药物预防注射。由于认真做好军马的养、管、练、用工作和军马传染病预防工作,在近九年的援老筑路后勤保障运输战斗中,运输一队的军马(骡)均未发生过锥虫和其他传染病,有力地保证了援老筑路踏勘测设任务的顺利完成,为我军圆满完成党和祖国人民交给的援老抗美的光荣任务立下了汗马功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1969年下半年以后,运输一队驮运外事物资的任务逐步减少,但是官兵们并未闲着。除了前面谈到的加强军马的训练、管理以外,1969年夏季还派出了五班班长吕贤富率领战士唐德清等5人和5匹骡马赴老挝保障分部有关首长勘察地形、选址、定点,行程150多公里。1970年冬天派出部分人员和军马在分部组织的千里野营拉练中执行运输保障任务。此外,1970年运输队在尚勇开垦荒地(1969年下半年就开始垦荒)种植水稻、玉米,秋天收获稻谷、玉米3万多斤。1970年底部队全部搬到小勐仑(原115大队的营房)以后,为了保证骡、马的使役能力不下降,更进一步地加强了骡马的饲养、管理、训练、使用,尤其是加强骡马野外应急机动驮载使役能力。上山砍柴火尽量使用骡马驮载,到小勐仑公社所属的山区大卡支农,收割水稻、上交公粮等都利用骡马帮助驮载,既密切了军民关系,又训练了军马的使役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1年3月在新任队长唐兴文和指导员苏泽树的率领下,运输一队奉命执行北线(纳堆至孟新)、孟北线(孟洪至北本)的踏勘测设的后勤保障运输任务。执行此次踏勘测设任务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来自山西省交通设计院,他们长期在北方工作,突然来到气候炎热潮湿、山高坡陡、瘟疫流行、人迹罕至的热带山岳丛林地执行公路踏勘测设任务,诸多地方都不适应,遇到的困难和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如果踏勘测设进度因故受阻,测设队专家们要返工受累,后勤保障运输负担更重,行程更远,任务更艰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让人难以忘记的1971年踏勘北线时,3月10日前面突然来电急需补充物资、当时估算运输一队离前方测设队和地面警卫部队大约有40公里的行程,但其中要翻一座海拔2000米左右的叫九龙山的大山,正常情况下最多12个小时(含途中吃饭休息时间)可以到达。3月11日上午7时运输一队人马准时从驻地出发,可是到下午2点还未爬到九龙山的半山腰。当时骄阳似火,烤得人马喘不过气来,人马全身都被汗水湿透了,越往上爬山路越来越难走。遇有危险地段骡马负载不能行走,战士们还要把马驮卸下来,用人扛或抬到骡马能经过的地方再给骡马驮上往山顶爬。干部战士随身携带的饮用水有的用光了,有的给马喝了,附近又找不到水源,人马极度饥渴。山越爬越高,路越走越难,还未到山顶,有的体质差的战士身体出现了虚脱症状,靠身体强壮的战友帮助扛上枪支艰难行走。有的骡马也出现了过劳现象,只好将其驮载的物品减下一部分加在体力好的骡马驮子上。饿了,压缩干粮难以下咽,人马都只好勉强用泡来喂马的蚕豆充饥。为了能将物资及时送到前方部队,运输一队的官兵发扬我军顽强拼搏的战斗作风和团结互助的光荣传统,忍受着极度的饥渴,干部战士互助,人马互助,克服重重困难,连续战斗22个小时,终于在第二天凌晨5点钟把物资运到了目的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进入雨季,天气闷热潮湿,人马疾病高发,出勤率受到严重影响,战士们有的带病出勤,一个人要赶三匹骡马。道路踏勘测设工作也因天气闷热、天天下雨、道路泥泞和疾病增多、人马疲惫,受到严重影响。根据上级指示,踏勘测设工作暂停,人员进行休整,骡马运输队人马中途得以回国内尚勇休整40天,人马基本恢复疲劳以后又重返前线继续战斗,直到9月下旬圆满完成任务胜利凯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北线、孟北线的踏勘测设后勤保障运输任务历时半年多的时间(含中途回尚勇休整的40天),出动骡马31匹,总行程3700余公里,运送各类物资14万斤(物资按每匹骡马每次驮载净重100市斤计算)。在完成任务中,队长唐兴文、战士唐德清、李明学、谭幺毛、熊文清、余亮明、成忠万、邓其书、刘东芝、卢学林、黄正忠等多人立功受奖。此次执行任务的详情在1972年4月22日的《解放军报》上曾以《万水千山只等闲》为题的长篇通讯给予报道。</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三、战斗在新东线300公里踏勘测设的后勤保障线上</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1年9月下旬,后勤第108兵站骡马运输一队胜利完成援老筑路北线、孟北线踏勘测设后勤保障运输任务后返回勐腊县小勐仑驻地休整待命,其间运输一队的干部进行了大的调整。10月初,队长唐兴文被提拔调任兵站第三供应站副站长,副队长杨发俊升任队长,兵站战勤科参谋印明昌调到运输一队任副队长,副指导员王志良因病转业,一排排长刘汉青升任副指导员。11月份,军事兽医杨泽周调到兵站卫生科任助理员,从解放军兽医大学毕业回来的陈万成任军事兽医,一班班长唐德清同志任一排代理排长。唐德清同志于1969年初从贵州毕节赫章县入伍,身高一米八以上,入伍以来年年立功受奖。12月中旬,指导员苏泽树又提拔调走,运输一队指导员暂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正当此时,修筑新东线300公里的踏勘测设工作即将开始,兵站要求骡马运输队要全力做好赴老挝执行踏勘新东线300公里的后勤保障运输的各项准备工作,只待一声令下,人马立即行动。运输一队在人马进入休整,连队干部还未完全配齐的情况下,全部人马便进入了紧张的出国执行踏勘新东线300公里的后勤保障运输任务的各项准备工作当中,首先是在兽医人员的指导下,抓好对军马的饲养管理、体能的恢复和伤病的治疗;加强在山岳丛林地的驮载、野战条件下泅渡江河、夜行军及抗各种干扰的适应性训练;进行军马出国执行任务前的防疫检疫和破伤风类毒素的预防注射工作,尤其是做好苏拉病的药物预防工作。重点加强对新调入的战士进行军马养、管、练、用,卫生防病、装护蹄铁知识的培训。要求每位驭手都要了解军马的脾性,搞好人马亲和,熟练掌握鞍具的使用方法和各种驮载物的捆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广大干部战士中普遍开展亚热带山岳丛林地行军打仗卫生防病知识普及教育,做好疟疾、痢疾、钩端、恙虫等传染病的预防工作。要求广大干部战士都要加强人马野外生存能力的锻炼。为了使骡马运输一队更好地做好踏勘新东线300公里后勤保障运输任务的各项准备工作,兵站于1972年1月初调刘富元到一队任指导员。因原卫生员吴明会调到机关卫生所任司药,调卫生所1969年初入伍的卫生员张金敏到一队任卫生员。另外,还从三供应站临时抽调一个班由班长曾居文同志率领配合运输一队执行任务。曾居文同志系贵州织金县人,于1968年入伍,曾经历过援越抗美的战火考验。他率领的这个班的战士因从未接触过军马(骡),所以到骡马运输一队以后全班人员分别分到四个班,以便原骡马队的老同志带领他们尽快掌握军马的养、管、练、用技术,使之能早日独立承担驭手兵的各项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东线全长300公里,横穿乌多姆赛、琅勃拉邦和桑怒三省,主要是山地和高原。所经过的路段大多是崇山峻岭、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和陡峭峡谷。要过水流湍急的南乌江及其众多的支流,还要翻越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具体地名不详,记得向导及翻译说大山脉叫佛雷山脉)。沿线敌情复杂,据当时前方敌情侦察,在美帝的操纵下老挝右派军队、王宝匪帮和蒋残匪帮千方百计进行扰乱和破坏,企图阻扰我后勤保障部队前行。敌特经常出没进行侦察试图掌握我行进路线、驻扎地点。敌机进行空中侦察、骚扰空袭如家常便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保证新东线300公里踏勘后勤保障运输任务的圆满完成,兵站首长对两个骡马运输队出国执行踏勘新东线300公里后勤保障运输任务的各项准备工作十分重视,张鸿光副站长亲临小勐仑进行指导,抓好落实。部队临出发前三天,张副站长将运输一队、二队的全体干部战士集中在二队的饭堂里做战前动员时特别提醒,踏勘新东线300公里的后勤保障运输任务路程遥远,山高林密,道路艰险,时间紧,任务急,敌情复杂,希望大家一定要努力发扬我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光荣传统和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千方百计保证后勤保障运输任务的圆满完成。一定要百倍提高警惕,做好防止敌特捣乱破坏,防止敌机空袭骚扰的各项应急处置工作。要提高野外生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如遇敌特扰乱破坏或偷袭,在规定的范围内一定要努力配合地面警卫部队坚决予以打击。如无警卫部队跟随警卫,自身一定要做好自卫还击,确保人马、物资的安全。要认真抓好人马疾病的防治,严防各种传染病爆发流行,尽最大的可能搞好人员生活管理和军马饲养管理,确保部队战斗力。听了张副站长的动员讲话后,运输一队又根据任务特点和执行任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再次进行了对照、检查,抓好落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骡马运输一队指导员刘富元、副队长印明昌、军事兽医陈万成、司务长李政清、一排代理排长唐德清、二排排长李正亮随大队人马出国执行任务,队长杨发俊在家留守(副指导员出差未归队)。1972年2月1日上午,骡马运输一队50名干部战士,35匹军马(骡)分乘8辆解放牌汽车从驻地小勐仑出发开赴援老抗美后勤保障运输的最前线。当天下午到达勐腊,驻扎在曼庄,受到了兵站有关首长的接见。当晚兵站首长在驻地举行仪式欢送骡马运输一队干部战士赴老挝执行新东线300公里踏勘后勤保障运输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欢送仪式上,陈万成代表全队干部战士宣读了致兵站党委、首长的决心书,保证圆满完成任务,为“五个伟大”争光。2月2日到达老挝乌多姆赛省的勐赛新东线300公里踏勘路线的起点宿营。3号选好地点,全体干部战士抓紧时间搭建人马居住的塑料棚和马厩。在老挝野外宿营对骡马运输队的干部战士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只要有块塑料布或一个草棚皆可,可是蚊帐却万万不能少,否则被蚊子叮咬传染起疟疾等传染病来让人害怕。经过一天的紧张劳累,人马基本安顿下来。3月4号上午全体人马就开始了紧张的踏勘新东线300公里的后勤保障运输任务。沿线主要是山地和高原,道路崎岖、敌情复杂,偶有村庄亦多被敌机轰炸,满目疮痍。测设队往前踏勘,路线不通,地面警卫部队要配合他们砍出通道。骡马运输队保障运输,无骡马通过的路径时,干部战士们还要边探路,边砍开荆棘、灌木丛,修出简易路径便于骡马驮载通过;遇有危险路段,骡马驮着驮子不能行走,干部战士就要把马驮卸下,人扛到安全地带再抬上马背驮走。平坦开阔地带,敌机经常在头顶盘旋,为防敌机轰炸扫射,白天人马只能找隐蔽地带休息,待夜幕降临之后再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东线300公里踏勘测设队的专家们是来自贵州省交通厅勘测设计院的,对山地踏勘测设比较有经验,踏勘速度进展较快。运输一队在起点来回运输几天以后就火速向南乌江前面开进。南乌江沿岸敌特残匪经常出没骚扰,敌机过去经常轰炸,弹坑遍地,伤痕累累。骡马运输一队开进途中,在即将到达南乌江渡口的当天,人马为防敌机轰炸,一直隐蔽在森林里面,待到天黑才上路向渡口走去准备渡江。夜晚约9点钟,到达南乌江渡口,骡马驮子和鞍具卸下后装在船运大队开来的小快艇上,由指导员刘富元、司务长李正清率领不会游泳的战士护送小快艇到对岸,然后选出游泳技术较好的副队长印明昌、医助陈万成和两个排长带领战士牵着军马(骡)泅渡过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南乌江水面大约有一百七八十米宽,水流湍急,但战士们不顾个人安危,踊跃报名,赶马过江,其中余代强、赵元明、胡大文、苏文华、周春阳、马兴光、熊文清、曾居文、李应贵、杨建忠、卢学林、邓正华、余亮明、邓乙志、周金元等表现尤为突出。在夜渡南乌江的战斗中有的同志中途体力不支,是抓住马尾过的江。在兵站前指首长的指挥下,经过全队干部战士的努力和船运大队的战友们的大力帮助,经过近两小时的拼搏,全部人马及物资终于平安渡过南乌江。过江后当晚人马就在江边树林内找一个比较平坦安全的隐蔽处宿营,第二天抓紧搭建人马临时驻扎的营地和马厩。第三天就开始出勤往前方运输粮油、干粮食品。此次道路踏勘推进速度较快。踏勘速度快对后勤保障运输的压力更大,对人马的体力都是严峻的考验。但踏勘任务能早日完成也是大家的共同希望。为了使马骡膘力不减,运输队的战士无论出勤如何辛苦都要想方设法保证自己的无言战友每天吃上足够的青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此次踏勘后勤保障运输中,骡马运输队很难在一个固定的地点住下两三天,有时在踏勘队和地面警卫部队还未到达指定地点之前,骡马运输队就要先将保障的粮油弹药靠前运输。有时找不到向导,靠上级指派到运输队的战勤参谋和老语翻译带上老挝地图(其实所带的“军用”地图大多标注不准确,有的地方又遭敌机轰炸过,面目全非,有的地方又是原始森林)指路。行军途中,经常迷路,在森林里来回打转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2年2月下旬,骡马运输一队和地面警卫部队(由14军42师125团担任)警卫人员连续数日跟随踏勘测设大队往前推进。警卫分队的战友们也十分辛苦,每人背上背包、干粮、砍刀、小洋镐、洋铲等开路工具和携带的枪支弹药加在一起负重不下20公斤。警卫重任在肩,有时遇见无路可走的地方还要和踏勘队一起开通踏勘路线。骡马运输队的战友们见此情景,只要可能就主动把警卫分队的战友们的背包、干粮搭上马驮顺便驮走,以减轻警卫部队战友们的负担,保证共同到达目的地。有时运输一队靠前运输单独行进时,前指司令部为使运输队少走弯路,派参谋人员或翻译随同前往。为防敌机轰炸,防敌特和残匪袭扰,有时昼宿夜行,有时绕道前行。在翻越海拔2200多米的佛雷山(因时间久远,具体地名已难回忆起)区运输物资时,沿途偶有人居住过的地方已被敌机轰炸得面目全非,稍微好走一点的路段敌机敌特又常来骚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防敌机轰炸、敌特骚扰,只好绕道走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记得一次骡马运输一队在靠前设点运送主副食等物资时,上级为运输队分别指派了一个战勤参谋和一个老语翻译携带老挝上寮地区的地图随队前行。(翻译名叫潘福华,是兵站政治处干事,六十年代初入伍,系贵州黔东南方向的人;战勤参谋的姓名、籍贯记不清了。)根据上级交待和地图上的标注,到达指定位置最多不过30公里的路程,但途中要翻越一座大山,大约需2至3小时。骡马运输队人马早上7点从供应站出发不到两小时就到达大山脚下,人马沿着陡峭、崎岖的山路爬到半山腰,突然有一段约五六十米长的道路越来越陡,越变越窄,两边荆棘丛生,连人徒步行走都感到困难,更不要说骡马驮着驮子了。战士们只好将马驮子卸下,砍开两边的荆棘、灌木,拓宽道路,将马驮子扛过险道再抬上马背往前行走。经过近三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翻过大山,下到达半山腰一个便于隐蔽的小溪旁的树林里停下休息,饮马喂马,埋锅造饭。为了防止下午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战士们借此机会将马料(蚕豆)淘洗干净在喂马的水桶里浸泡软以便中途喂骡马,还用水壶装了饮用水以应急。从携带的地图上看,目的地只需下山后经过一个小村庄旁的山林行走不到10公里就可到达。下午2点吃过午饭,按照地图上标的地址,人马准时上路,可是走了几个小时仍未见到村庄,眼看天就要黑下来,突然行走在前面的马、骡受到惊吓翻驮,一排排长唐德清和二班副赵元明眼疾手快,控制住受惊的骡马,后面跟进的人马及时停住脚步。经过实地观察,发现原来此地的确是一个村庄,因受到敌机轰炸,老百姓已经搬走,被轰炸的废墟上跳蚤遍地,叮咬前面带头的马匹和人,使马匹受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防止人马不再受到跳蚤叮咬,保证人马安全,只好往旁边的森林里绕道前行。待人马走进森林,天已黑了,全队靠马灯手电照着,在森林里来回打转转,就是走不出去。在这原始森林里面地图不起作用,指南针也指不准方向,更找不到可以问路的老百姓。快到子时,人困马乏,只好卸下马驮,让军马休息。战士们忍饥受渴,提着马灯打着手电割马草喂马。有的战士饿了就抓一把泡来喂马的蚕豆放进嘴里嚼。连队几位干部与上面派来的参谋、翻译集中在一起反复查看地图,商讨如何走出困境。最后决定由副队长印明昌、一排排长唐德清和参谋同志分别率领两位体力好的战士分成三个方向去探路,30分钟后准时返回原地汇报探路情况。凌晨1点钟终于找到了出路,2点多钟走出了原始森林,在一片已干涸的水田旁边找到了一个浑水凼,人马停下来休息,水凼里的水又浑又脏,炊事班先用锣锅、水桶从水凼中舀出水来澄清消毒后准备烧开水煮饭,然后各班再用喂马的水桶舀出水来澄清,待水稍稍澄清亮后,陈万成将携带的净水片放在水里消过毒后喂马,炊事班抓紧用此水给大家烧开水和煮饭,战士们抓紧时间给马饮水、喂料。有的战士由于过度劳累,未等饭煮好就倒在草地上睡着了。有的军马已出现过劳脱水症状,直到休息吃了草料喝足了盐糖水,过劳现象才得到改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人马都过于劳累,凌晨4点多钟人吃了饭,马喂了料,战士们在树林里拴好军马,就在原地靠在背包上休息到天明。根据地图上标明的地址,借助指南针的指引,部队继续前行。约早晨8点多钟,遇见几位老百姓进山摘蕨菜苔,翻译上前找他们问路,得到他们的指引,不到10点就将物资运到了目的地。其实目的地离运输队迷路的森林最多不过5、6公里路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根据新东线300公里长的距离和沿线复杂的地理气候环境及敌情特点,原预计要完成全线踏勘任务最快也要到3月底。骡马运输队在接受任务时上级要求完成任务时间也是在3个月以内。可是,由于上级指挥机关计划周密、指挥得当,后勤保障运输分队服从命令,执行坚决,尤其是骡马运输一队、二队和716大队骡马运输队(年代久远,是716大队还是40大队骡马运输队还有待查证)的官兵们不畏征途艰险,以“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继承和发扬我军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连续作战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顽强拼搏在援老抗美后勤保障运输的最前线,克服重重困难,保证了各种后勤保障物资的准时到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兼之测设队的专家们自身业务过硬,又能吃苦,工作效率高。各方紧密配合,齐心协力,不到40天新东线300公里的踏勘任务就提前完成,为修筑新东线公路赢得了宝贵时间,为国家节约了大量人力和财力。紧接着后勤保障运输分队根据安排撤离,骡马运输一队将前方测设队需要往回撤的有关物资和仪器运回南乌江边交给指定的存放地点后,就在指挥部附近找了一块适合人马居住的地方,经过近两天的短暂休整,抓紧时间治疗少数军马的鞍伤和蹄叉腐烂,检查修理鞍具,恢复人马体力,就开始往国内回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避免在回撤途中遭敌机轰炸、扫射,骡马运输一队的回撤时间定在3月13号晚饭后,人马过江时间定于13号傍晚18点半进行。为了保证夜间行军人马有充沛的体力,战士们大清早就割来青草铡好喂马,吃剩下的草就和马料一起装上驮在路上备用。事务长李正清安排炊事班尽量把全天的饮食调剂好,保证战士们吃好喝好,要求每人都要带上压缩干粮以备临时之需。过江时每个班选出2至3名身体健壮、游泳技术好的战士赶着骡马泅渡过江,其他人员携带马鞍、装具、枪支弹药、主副食品及各种必需用品分别乘坐船运队的小快艇过江。待人马全部过江,马体干了以后,骡马驮上各种驮架及各种物品趁着夜色抓紧时间往孟赛方向回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南乌江两岸由于过去经常遭受敌机轰炸,有的路段被山上飞石泥土下滑堵塞道路,人马难以通行,战士们还要借着微弱的马灯和手电光疏通道路。沿途有的路段溪流沟渠众多,人马都要涉水过河。虽是热带山岳丛林地带,但初春的夜晚浑身湿透,江风吹来寒气袭人,战士们都顾不上这些,裹着湿漉漉的衣裤往前赶路。凌晨5点走到一个过去被敌机轰炸过的村庄旁的小水沟边,部队停下借着天黑找隐蔽处让炊事班给大家烧开水吃干粮,其余人员抓紧时间给军马换鞍垫和喂草料,抓紧时间休息,争取在天亮之前走出开阔地带,以防敌机空袭。大家装上开水,喂完军马,部队又开始往回撤方向赶路。早上6点多钟走进班塞河边的一片森林里,突然有两个陌生人走来向走在队伍前面的二班班长熊文清等同志问路。熊文清感到奇怪,示意不知道。待这两人走后,熊文清与军事兽医陈万成谈起此事,总觉得这两人不是好人。此后陈万成又走到队伍后面与三班班长曾居文同志走在一起。大约7点多钟,突然听到远处传来嗡嗡的发动机的声音,发动机的声音越来越大,就像是在头顶上。曾居文同志1968年曾经在越南经历过敌机的轰炸、扫射,听到头顶上的声音,觉得不对劲,便对陈万成说:“可能敌机来偷袭。”陈万成问他:“敌机轰炸和扫射有何规律?”曾答:“轰炸是扔炸弹,如目标准确,杀伤面积大;机枪扫射是成一条线射击,边扫射边飞走,一般比较准确,如一开始未射中目标就不害怕。”正说着,两架敌机一前一后突然朝着骡马队行走的森林边沿河岸俯冲下来。好在队伍是行走在树林里面,隐蔽较好,走在队伍前面的副队长印明昌、一排排长唐德清和二排排长李正亮立即叫同志们管好军马找地方隐蔽。在队伍后面有几位新战士突然见此情况牵着骡马不知所措。陈万成和曾居文见状,立即招呼这几位新同志不要慌张,抓紧找隐蔽处拴好马、骡,放好背包,带上枪支找地方隐蔽。紧接着森林旁河岸边就传来了猛烈的敌机扫射的机枪声。一听到机枪声偏离骡马运输队隐蔽地大约20米左右的距离,曾居文高兴地对陈万成说:“陈老乡(曾居文和陈万成都是贵州毕节地区的人),敌机是机枪扫射,目标不准,扫射后就会飞走,一般不会返回来,我们基本上安全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正如曾居文班长所言,敌机沿河岸边树林疯狂扫射一阵后就飞走了,骡马运输一队的人马终于躲过一劫。待敌机飞远,各班立即集合整理队伍火速离开开阔地,走进附近的一个比较茂密的山林。正好沿着密林深处的山路边有一条小河,既便于队伍隐蔽,又便于取水煮饭、喂马。运输队人马经过一夜的长途行军,人困马乏,于是决定暂时在密林里隐蔽休息。炊事班抓紧埋锅造饭,各班抓紧饲喂军马。由于没有蔬菜,还抽出部分战士到森林里砍芭蕉杆,取芭蕉杆芯和芭蕉花用开水焯后拌上固体酱油以便吃饭时当蔬菜吃。人马在此山林里隐蔽吃中午饭休息,大约于下午1点多钟又继续上路,于当天晚上8点多钟终于平安到达孟赛食宿加油站。用二排排长李正亮与战士们开玩笑的话来说:“我们终于走进了保险箱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踏勘新东线300公里的后勤保障运输任务,在整个援老筑路踏勘测设的后勤保障任务中,对骡马运输队来说是运输线路最长、任务最艰巨、时间最紧迫、道路最难行、地面敌情复杂、空中敌机干扰多,整个后勤保障运输难度最大的一次。然而骡马运输队的官兵们始终坚守着出国前向兵站党委、首长表示的决心和诺言,以“踏遍寮国万重峰,援老抗美立新功”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胸怀“五个伟大”,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原定3个月的任务,不到45天就圆满完成。在保障运输工作中,官兵们人不歇脚、马不停蹄,出动35匹骡马,避开敌机的空袭和敌特、残匪的地面破坏,顽强拼搏战斗在寮北高原的崇山峻岭、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中,飞急流、跨深涧,克服重重困难,历经生死考验,总行程近1200公里,运送各类物资(含自耗及回运物资)67000余斤,创造了印度支那热带山岳丛林地带军队后勤骡马运输保障的奇迹,为下一步圆满完成修筑新东线300公里公路的测设保障运输任务积累了宝贵经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东线300公里全线踏勘的后勤保障运输任务胜利完成以后,兵站两个骡马运输队终于在小勐仑有近一年的休整训练时间,为接下来出国全面完成新东线300公里测设的后勤保障运输任务做好各种准备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东线300公里的测设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从1973年3月初开始至1976年2月底结束。骡马运输队连续4年4次出国担负新东线300公里测设的后勤保障运输任务。1973年初,新东线300公里的全线测设工作即将开始,兵站首长指示兵站所属两个骡马运输队务必在2月份以前做好出国执行新东线300公里首段测设后勤保障运输任务的准备工作。当时正值“复补”阶段,骡马运输一队新东线300公里踏勘归来后,二排排长李正亮转业,一排代理排长唐德清也因家庭困难申请复员。1968、1969、1970年入伍的老兵绝大部分已确定复员,新入伍补充的贵州福泉和云南昆明西山区的新兵及从兵站机关调来的赖昌学、黄德生等战士从未接触过军马,军马饲养、管理、训练、使用知识都十分欠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使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军马的养、管、练、用知识,连队采取以老带新,一帮一的办法对新同志进行强化训练。军事兽医集中时间给全队干部战士讲授军马饲养管理及鞍伤、肢蹄病等常见病的预防知识。为了加强运输一队人员力量,兵站领导及时从勤务连调安庭华(1969年入伍)到运输一队任一排排长,任命熊文清代理二排排长,赵正云任司务长派第三供应站副站长唐兴文同志率领一个班的战士前来配合运输一队出国执行任务。唐副站长是运输队前任队长,在1971年率队执行北线、孟北线的踏勘测设后勤保障运输任务中成绩突出,曾两次荣立三等功。他们的到来更增添了骡马运输一队全体干部战士更好地完成此次任务的决心和信心。唐队长不以老领导自居,主动与现任队长杨发俊及指导员刘富元等连队干部交心通气、搞好团结,积极主动地为抓好部队的管理、训练和搞好出国执行任务的各项准备工作出谋划策。2月底,经上级批准,运输一队由队长杨发俊、副指导员刘汉清率领,在唐兴文副站长的支持配合下,出动干部战士50余人(含连队干部、兽医、事务长、排长、卫生员、通讯员、炊事员等)、骡马40匹,于3月初出发赴老挝执行援老抗美修筑新东线300公里公路的首段测设的后勤保障运输任务,其余人员和军马由指导员刘富元、副队长印明昌率领在家留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3月2日晚,运输一队和运输二队出国执行任务的人马按时到达老挝孟赛新东线起点零公里附近的供应站报到。此次公路测设的后勤保障运输工作是采用兵站所属的运输一、二队和40大队的两个骡马运输队定点接力运输的方式进行,骡马运输队分别与物资供应点交叉驻扎,骡马运输队与供应点相距15公里左右,骡马运输队之间相距30公里左右。指挥部将运输一队的驻地安排在新东线14公里处,二队安排在新东县45公里处。新东县30公里处设有一个供应点,运输一队驮运的物资运到30公里后由二队接力往前运送。当晚骡马队的人马就在供应站附近搭上塑料棚住了一晚。第二天早上6:30起床,吃了早餐以后,运输一队顺便到供应点领取急需的主副食品及马料,驮上马背就紧急前往14公里驻地赶。到了14公里目的地一看,营地指定地点就在半坡上,半坡两面是山,中间有一条河道,水量充足,水质较好,适合人马饮用。人马宿舍和马厩就选址在沿河道两边搭建。马厩与人舍之间专门选了一块平坦的地块搭两间放置鞍具、马驮的房子。搭建人舍马厩的地址选好以后,吃过午饭全体干部战士就抓紧时间砍竹、伐木,平整地基搭建人舍马厩。第二天除了留下少数人员继续修建人舍马厩以外,全部人马都前往供应点投入到为测设大队和地面警卫部队运送后勤保障物资的战斗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骡马运输队运输物资的距离每天来回只有30公里左右,但由于地处印支热带山岳丛林地带,山高坡陡路窄,道路泥泞,气候炎热潮湿,人马负重行走,苦累缠绕于身,即使路途顺利,来回一次(除去中途休息喂马及人员午餐吃干粮的时间)需要八九个小时。3月份正好是老挝的旱季,无论是道路测设和骡马运输都是最好的季节。测设队一进入测设地点就抓紧进行测设,他们工作进度越快,骡马运输任务就越重。骡马运输一队自3月3日到达驻地,3月4日就投入到紧张的运输战斗中。前28天的时间里就有26天是来回奔波在新东线零公里供应站到新东线30公里的供应点上,军马出勤率高达95%,运送各类物资56000余斤(其中自耗量12000余斤),分别为测设队从零公里搬家至15公里和从15公里搬家至30公里各一次。虽说3月份是执行骡马运输后勤保障最好的季节,但遇天雨,道路湿滑、塌方,骡马负重难以通行时,战士们还要将马驮卸下来扛过危险路段后再抬上马背。30公里路程,有时要在路上奔波十多个小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长期连续作战,人马都显得疲惫,有的战士有时执行任务归来,一接触床铺就想睡觉。特别是从昆明入伍的段国师、朱宝荣等新战士从未经历过苦累的锻炼,突然连续跟着马屁股行军十几天,其滋味更是不好受,但他们在连队干部和老同志们无人叫苦叫累,争着出勤的精神鼓舞下,硬是咬牙坚持。通过第一个月的磨练,很快适应了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连续作战的作风,在此后执行任务中都能起到骨干作用。此次执行任务时间从3月初到5月底,历时近3个月。其中3月份运输任务重,人马出勤率高,体力消耗大,好在道路测设的后勤保障是定点运输,部队出勤返回后人马有固定的落脚点。整个任务与执行道路踏勘的后勤保障运输任务比较起来无论从行军的里程、运输物资的数量到运输途中遇到的困难都显得要轻松顺利一些。5月中旬进入雨季,雨中行军,山高路滑,人马全身湿透,人畜疾病不断增加,尤其是吃不上蔬菜,干部战士体质下降,但全队干部战士咬牙坚持,圆满完成任务。近3个月的时间(3月4日至5月26日)每天出动骡马40匹,总行程近1800公里,运输各种物资165800斤(含为测设队搬家运输各种物资设备和运输一队自耗量)。5月底,新东线300公里首段测设的后勤保障运输任务圆满完成后,骡马运输一队于6月上旬回到勐腊尚勇(骡马运输一队留守人员遵照兵站指示,已于5月下旬调防到尚勇)休整待命,为执行下阶段的后勤保障运输任务做准备。其间,于8月份又抽派5名战士和15匹军马由二排排长带队随支队首长出国选点,历时7天(包括乘汽车时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正当兵站骡马运输一队和运输二队(运输二队仍驻小勐仑)休整待命期间,后勤第23分部原单车运输连奉命调到勐腊县小勐仑原108兵站运输一队住地改编成后勤第22分部108兵站骡马运输三队。三队全队干部战士100多人,组建之初,骡马还未到位,正逢一、二队正在抓紧进行赴老挝执行新东线300公里第二阶段测设后勤保障运输任务的各项准备工作,三队的干部战士除了留下部分人员留守以外,其余人员由连长奉文贵、副指导员熊立俊率领分别配属一、二队出国执行任务。三队配属一队执行任务的人员由奉连长和一排排长朱德富率领。当时运输一队指导员刘富元休假回湖南,政治处指派干事胡兆力代理指导员(队长杨发俊正在分部集训学习)。奉连长和胡干事到一队报到后积极配合一队的其他干部工作,指导帮助三队参加执行任务的同志尽快掌握军马驮载运输当中的养、管、训、用及卫生防病的知识和出国执行任务的准备工作。此次运输一队执行任务期间,由副队长印明昌、副指导员刘汉清、军医(医助)刘典荣率部分同志留守;其余同志由于队长杨发俊集训学习还未结业,指导员刘富元休假未返回,就由奉连长和胡干事(代指导员)率领出国执行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全队出动干部战士60人、骡马40匹,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支委由胡兆力、杨发俊、奉文贵、陈万成、赵正云、安廷华、熊文清组成,胡兆力担任临时支部书记。人马于11月13号到达南乌江边,此时的南乌江两岸驻有船运大队、物资供应站,还有地面警卫部队和高炮部队,不像1972年初踏勘时空中敌机不断骚扰,让人白天不得安宁。运输一队的营地安在南乌江右岸的一个支流旁边的树林里,到达驻地后,官兵们抓紧利用一天多的时间搭建人房马厩, 11月15日就开始托运物资,往前方约20公里地的点上送。这条运输线来回约40公里,道路比较平缓,不算复杂,但沿途溪流较多,纵横交错,战士们手握缰绳牵着骡马每出勤一趟就要涉水十几次,从早到晚衣裤湿透。特别是进入12月份以后,有时遇寒潮来袭,夜间气温下降到0度以下,第二天早晨河岸两旁由于霜冻结了一层薄冰,河里的鱼被冻昏漂出水面。即使如此,战士们仍然每天坚持出勤,衣裤湿了干,干了湿。一个多月下来,很多战士和军马都不同程度地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长期在国外执行任务,战士们很难吃上新鲜蔬菜和新鲜肉类,大多数都缺乏维生素,口舌生疮,阴囊湿疹发炎,但战士们严守老抗美八条规定,爱护他国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眼见南乌江及其两岸河里被冻昏的鲜鱼被冲走,却无人碰一下。运输一队在南乌江边驻扎了近两个月,由于任务需要,于12月下旬向前方推进约30公里,住在一个山坡上的苗族村寨附近(距离苗寨不到500米),在两个供应点之间来回运送物资。据说运输一队附近的驻地是老挝原王宝部队的住地,周边匪盗猖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次,运输队大部分人员和军马要往前方几十公里的地方运送物资,来回需要四天的时间。沿途多为山地,林深草长,敌情复杂,寮方派一位同志给运输一队当向导,听说此人是交通部长(可能是桑怒省的),曾经留学法国,名叫康帕。康帕年约三十五六岁,身高一米七左右,长得结实,善于走山路,一双胶鞋和砍刀一起挂在身上,赤脚行走。夜晚康帕与杨发俊(杨队长于12月底归队)、奉文贵两位队长和军事兽医陈万成住在一起。奉队长是傣族,杨队长是普洱人,康帕与他们在一起交流不需要翻译。康帕的到来的确给运输队带来了很多方便,白天行军少走弯路险道,夜里宿营康帕可以联系在老百姓山寨旁搭塑料棚或找老百姓搬走了的空竹楼住,竹楼下可拴马。行军途中,康帕见到战士们吃饭时用米汤泡饭,就沿途采集野芫荽、青苔等野菜,在中午或晚上开饭时凉拌或烧汤喝,对于长期吃不上新鲜蔬菜的骡马队干部战士来说的确难得。平时运输队为了遵守外事纪律,是不会私自采当地野菜吃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元月下旬过完春节以后,代指导员胡兆力同志接到兵站政治处通知提前返回兵站。其余人马在杨发俊、奉文贵两位连长的率领下,一直到2月中旬任务圆满完成后才离开老挝回到尚勇。从1973年11月15日至1974年2月15日,骡马运输一队共出动骡马40匹,来回行程1390公里,为测设队运输各种物资80000余斤(不含运输一队自耗量36000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4年春新东线300公里第二段测设工作圆满结束,运输一队返回国内,从尚勇搬到勐腊原139野战医院第二医疗所住地,重新改建了两座能饲养近百匹骡马的厩舍。这里是骡马队自1965年组建以来住过的比较好的营区,但对于军马的放牧却不方便。为了使军马平时有好的遛放环境,保持良好的体力,运输队每天仍坚持在河沟边山林旁找地方遛放军马,同时还扩大养猪、养牛数量,以改善部队伙食,增强干部战士体质,争取为援老筑路后勤保障运输工作做出更大贡献。年底,正当新东线第三段测设工作即将开始时,新调来的指导员李思聪突发支气管扩张大出血住进医院治疗,副指导员刘汉青已确定转业离队。鉴于队伍即将出国执行任务,兵站领导指派机要科参谋吴学贵到运输一队代理副指导员,参加运输一队出国执行任务。此次运输一队共派出干部7人(副队长印明昌、副指导员吴学贵、军医(助)刘典荣、军事兽医陈万成、一排排长安廷华、二排排长熊文清、司务长赵正云)、战士48人(包括炊事班及通讯员、文书)、军马40匹出国执行任务,由队长杨发俊率少数人员在家留守。骡马运输一队在印明昌、吴学贵率领下,于12月中旬到达南乌江边后指驻地,遵照上级指令,部队就住在南乌江供应站对岸执行运输任务。因已测设的路段公路便道还未打通,向前推进的测设大队及地面警卫部队所需的各种后勤保障物资亦只能通过各骡马运输队从南乌江边开始以定点接力运输的运行方式运至前方供应接力点或被保障单位。运输一队抓紧利用两天的时间选址定点,搭建人舍、马厩,各项自我生活保障工作基本准备就绪后就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后勤保障运输战斗中。1974年冬天及1975年初春,老挝上寮地区遭遇历史上罕见的寒潮袭击,早晚气温骤降到0度以下,地面霜冻,河岸两旁结冰。夜晚战士们由于衣被单薄(因老挝地处热带,战士们每次出国执行任务都仅带一床军用毛毯和一件棉大衣,根本就未带棉被)难以入睡,只好上山捡来干茅草垫在铺底挤在一起勉强睡觉。为了防止军马受凉,战士们就砍竹子、割茅草扎草排遮挡马厩四周,以防马厩温度下降。往前方驮运物资的山路和以往执行任务时走的路比起来还算平缓,但途中溪流交错,有的地方水深没膝,运输队的干部战士经常每天早上七八点钟就要顶着寒风、赶着骡马运送后勤保障物资下到冰凉刺骨的河里涉水过河。中午太阳出来,气温升高到三十七八度,甚至高达40度。人马身上大汗淋漓,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汗渍积在衣服上面变成白色的硬块,长期如此。运输队每天运送物资人马来回行走30公里左右,可是随着测设大队测设进度不断向前,供应点也随之前移,骡马队行走的路程也越来越远。最远时每次行程达到来回六七十公里,人马采用一排二排交换出勤,每次出勤有一至两晚要在运输途中野外住宿。有的地段敌情复杂,地面警卫部队一二五团还派出警卫人员随运输队开进。此次任务从12月中旬开始至次年3月下旬结束,出动军马40匹,来回行程1560公里,运送物资85000余斤(不含自耗量和日用品48000斤)。至此,新东线300公里测设任务仅剩下最后四分之一多一点的路段了。1975年4月初,108兵站所属三个骡马运输队全部撤回国内休整待命,做好随时奔赴修筑新东线300公里测设的最前线,早日完成其各项后勤保障运输任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5年8月初,骡马运输一队根据上级务必在8月中旬前做好赴寮执行新东线300公里最后阶段测设的后勤保障运输任务的各项准备,8月底奔赴新东线最前线执行任务的指示,对出国执行任务的各项准备工作认真抓紧落实。指导员李思聪同志因身体健康原因,不适应出国执行任务(且组织上已同意其转业),故在家留守治疗疾病;兽医陈万成因在昆明学习还未结束,由军马卫生员彭国华随队出国负责军马卫生防病治病工作。彭国华同志1973年初开始任军马卫生员,平时喜欢学习,热爱本职,此次出国执行任务对他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学习锻炼和实践的机会。副队长印明昌带领部分同志在家留守;队长杨发俊率一排排长安廷华、二排排长熊文清、医助刘典荣、事务长赵正云、文书冷继明、军马卫生员彭国华及驭手、炊事员共50余名干部战士,37匹骡马于8月29日由勐腊出国赴老挝执行任务。此次测设的后勤运输保障仍然是兵站所属三个骡马运输队采用定点接力运输的方式进行。运输一队在最前面紧随测设队向前推进,中途搬了两次家。据二排排长熊文清回忆,1976年元月30日第二次搬家向前推进时,中途翻越一座不知名的高山,估计海拔高度接近2000米左右,山上草木稀少。此种情况在老挝很少见,大家就叫此山“光头山”。 “光头山”山高路长,沿途一片荒凉,且无水源,从早爬到晚才到山顶。人饥马渴,战士们所带的干粮早已吃光,饥饿难耐,只好抓起出发前泡发好喂马的胡豆往嘴里塞。好不容易走到山脚下,找到水源烧水煮饭,直到深夜才得饭吃。当天正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除夕之夜,像这样过年对于骡马运输队来说已不是一次两次了,为了圆满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援老筑路后勤保障运输光荣任务,骡马运输队的战友们从无怨言。此次执行任务自1975年8月29日从勐腊出发,到1976年2月底结束,历时近半年,出动骡马37匹,行程3600公里,运输各种物资近18万斤(包含运输队人马自耗量、日用品6万斤)。至此,援老抗美筑路新东线300公里踏勘测设的后勤保障运输任务胜利完成,骡马运输在援老抗美前线使命结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08兵站骡马运输一队自1965年8月组建以来,在十多年的执行援老抗美后勤保障运输任务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将永远载入我军后勤保障工作史册;其英勇战斗、顽强拼搏、无私无畏、乐于奉献的崇高品格将永远铭刻在子孙后代的心中!</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陈万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1年3月 于成都</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陈万成,男,1951年8月30日出生,贵州省毕节县(现毕节市七星关区)人,1969年2月入伍,大学文化程度,中共正式党员。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春兽医大学,历任解放军后勤第108兵站骡马运输一队军事兽医(助)、兵站业务处药材股助理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1978年6月至1985年7月任后勤第22分部卫生处助理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1985年8月至1986年3月任成都军区后勤部驻昆明办事处卫生处助理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1986年4月至1993年10月任成都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兽医处副处长、处长,上校军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1972年至1975年,曾连续六次随兵站骡马运输一队赴老挝执行援老筑路踏勘测设后勤保障运输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作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1981年参加昆明军区“8011”演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1984年8月至12月奉命首批赴老山前线轮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1991年参加成都军区“909”演习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1993年底转业到成都市卫生局任工业卫生处副处长(正处级)、成都市工矿医院管理委员会副秘书长、成都市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2001年调任成都市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常务理事、秘书长、工会主席(副局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2010年10月退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附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108兵站骡马运输一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援老抗美筑路踏勘测设后勤保障运输物资统计</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1968年5月至1968年8月,保障老西线踏勘测设,出勤骡马40匹,总行程2800余公里,运输各类物资12.2万斤(含运输队人马自耗量及日用品4万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1971年3月至5月,保障北线、孟北线踏勘测设,出勤骡马31匹,行程1900余公里,运输各类物资8万余斤(含自耗量2.2万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1971年7月至9月,保障北线、孟北线踏勘测设,出勤骡马31匹,行程1800余公里,运输各类物资6万余斤(含自耗量及日用品2万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1972年2月5日至3月11日,保障新东线300公里踏勘,出勤骡马35匹,行程1100余公里,运输各类物资6.7万斤(含运输队人马自耗量和测设队回撤物资20000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五、1973年3月4日至5月26日,保障新东线首段测设,出勤骡马40匹,行程1800余公里,运输各类物资16.58万斤(含人马自耗量3.6万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六、1973年11月中旬至1974年2月中旬,保障新东线第二段测设,出勤骡马40匹,行程1390公里,运输各类物资11.6万斤(含自耗量3.6万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七、1974年12月至1975年3月,保障新东线第三段测设,出勤骡马40匹,行程1560公里,运输各类物资13.3万余斤(含人马自耗量4.8万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八、1975年8月31日至1976年2月,保障新东线最后阶段(第四段)测设,出勤骡马37匹,行程3600公里,运输各类物资17.8万斤(含自耗量和回运物资6万余斤)。</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注:另时抽派人马赴老挝执行临时任务记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1969年(大约是6月份)抽派五班班长吕贤富率唐德清等5人及5匹骡马保障兵站首长及有关人员赴南塔、孟新、纳堆等地熟悉地形、选点,时间大约一周,行程150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1971年6月,唐德清、熊文清、黄正忠等人及5匹军马骡保障二十二分部宋副参谋长及机关有人员赴北线、老西线勘察,看地形选点,行程100余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3、1973年8月抽派15名战士及15匹马骡随支队首长赴新东线选点,行程883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4、1974年8月派朱保荣牵一匹马跟随支队1号首长赴老挝到基层检查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附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后勤第108兵站骡马运输一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历任行政、业务干部及有关人员情况统计</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图片可以点击放大更清楚)</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附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关人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历任司务长:贺志明、李正清、赵正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历任排长:鲁成保、普金和、杨发俊、刘汉青、曾大勇(兵站宣传队下连队代职,时间较短)、李正亮、唐德清(代)、安廷华、熊文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3、1968年后历任文书:李弼佳、罗诗隆、张永芳、谭庭伟、冷继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4、1965年后历任卫生员:耿伟、敖如银、雷长生、吴明会、张金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5、1965年后历任军马卫生员:李恩仁、陈万成、谢新忠、彭国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6、1969年后历任司务员:吴长洪、赵正云、殷举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7、1969年后历任通讯员:李枝盛、张志友、赖田华、刘文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小编手记:居住在天府之国蓉城的原108兵站老战友陈万成,童颜鹤发,笔耕不辍,以70高龄珍藏了50年的日记为基础,深情记录了半个世纪前解放军后勤第108兵站骡马运输一队官兵以听党指挥、披荆斩棘,英勇无畏,艰苦为荣为光荣使命“踏遍寮国万重峰、援老抗美立新功”的壮志豪情,圆满完成了党和祖国交给的光荣而艰巨的援外物资驮运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本文约三万五千多字,经作者半年多的反复推敲修改,并请知悉老战友共同回顾。写下了征战援老抗美后勤第一线多年的上百位无名英雄们的故事。骡马运输队官兵的牺牲奉献精神,将长存我军后勤保障的光荣传统中,铭刻中老友谊史册里,长存于子孙后代的心目中。</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万水千山群英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身背钢枪手牵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我的骡马好战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我的连队我的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2021.4.1.特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8px;"> 陈万成 老首长授权发表,感谢陈万成 老首长的信任,小编@望天树 @由申甲。本文作者个人图片外,其余为老战友胡贵茂、陈孟州等人友情提供,特此致谢!</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