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典型的数概念课,“小数”的概念相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如果机械地识记小数的意义,学生的认知就只能停留在知道小数是分母为10、100、1000……的分数,而对于小数真正的意义认识就很模糊。如何结合教材的情境素材(米尺),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计量单位及其进率关系,是长期以来困扰数学老师的问题。一直都想尝试上一上这节课,能为一线老师提供解决此类数概念教学问题的一些思路和途径。</p><p class="ql-block"> 机缘巧合,按照安排,3月29日,我承担了平利县2021年“城乡教师学习共共同体——名师引领行动”送教送培活动示范课任务,根据教学进度,应学校的要求,教学内容就是《小数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备课中,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其中《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呈现》这本书中谈到:“小数意义教学的核心问题在于位置计数与十分、十进。小数是按照位置计数法书写的,而分数与位置计数无关。小数是按照十等分和逢十进一的规则构造出来的,和整数一起构成完整的位置计数系统,这才是小数的本质意义和核心所在。”基于此,我认为,要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就得解决这样几个问题:(1)如何在教学中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激活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孩子们在矛盾冲突中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2)如何从情境中的计量单位抽象过渡到计数单位,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关系,使学生的认知从已有的“情境认知”上升到“数理认知”水平?(3)如何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让碎片的知识结构化?</p><p class="ql-block"> 华罗庚说:“数源于数”。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虽然会数数,但他们并不清楚数数其实就是数的计数单位,是计数单位累加的过程。因此,教学中,以面积模型为直观依托,将教材中的米尺素材作为具体深化,通过数数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不仅沟通了小数与整数之间的联系,而且也能够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小数的意义。实践后,虽有遗憾,但带给我更多的是惊喜。惊喜的是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能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思维得到碰撞,认知得到提升,思考得到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概念建构更加牢固。</p> <p class="ql-block"> 通过本次教学尝试,有以下几点感悟:<b>一是</b>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一节课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或将来再为,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取舍,对知识的通透理解比教学流程的完整性更重要。<b>二是</b>知识不应求全,而应“求联”。任何一个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学中把基本的“小概念”置于数学知识体系的“大整体”,才能完善建立知识结构,形成“大思维”。<b>三是</b>尊重教材但不囿于教材。教材只是个例子,在不改变教材的编排意图情况下,要学会巧用素材化抽象为直观,突破难点。<b>四是</b>“思考后的发现”比“告诉后的接受”更有意义。知识是学来的,智慧是生成的。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究的过程,学会思考、学会创造是我们数学教学最值得坚守的理念和本质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需要我们有勇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固有的思维模式,另辟蹊径,引领学生认识更生动、更鲜活、更有趣的数学。 </p><p class="ql-block"> 期待课堂上能与孩子们共享、共进、共生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