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悉尼人刚刚经历了一场世纪雨水,让本来就易碎的心灵,空濛濛郁闷了两周,不过天刚一放晴那心情就像洗过一新的天空,亮得湛蓝湛蓝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悉尼的疫情时惊时乍。其实整个澳洲的疫情从开始到现在都没啥大问题,基本上是隔岸观火,看别人家火烧厝,拿着消防栓,随时扑灭星星之火,既没有武汉方方姐式的悲伤,也没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美国式的惨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政府已经没有限制民众聚集,戴口罩也仅限于身处室内时“推荐”使用。</p><p class="ql-block">当大街小巷,地铁轮渡,重新聚集起人群,想往那不久的将来,国际机场、远洋邮轮码头上重新人头攒动那种亲切熟悉的情景,那种感觉,那种习惯了群居的动物离群后经过艰辛跋涉后回到部落的感觉,是一种猩猩相惜,荷尔蒙分泌失调后自然回升的感觉。令人向往,令人感动。</p><p class="ql-block">经过一年多离群索居的人类,吃住衣行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社交媒体鼓吹啥,啥就是一窝蜂。悉尼最近有人在鼓吹“Q Station”,去住了一夜,果然热门,不少人驱车前往。所谓Q Station,是澳大利亚政府的防疫站隔离区,从1832年开始到1984年关闭前后总共经营了152年,经历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欧洲霍乱和二十年代初的西班牙流感的人类艰辛。如今作为政府国家森林公园经营的教育旅游观光的历史博物馆,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百年前的同类的同身感受,颇有人类命运的殊路同归之咨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仲秋的悉尼,毫无萧瑟之感,树梢间、草坪上、公园深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充满生机的绿色触目皆是,南太平洋深处吹来的温煦的季风肌肤可亲。仰仗</span>造物主的偏爱,秋冬肃杀令年年按下不发。</p><p class="ql-block">Q Station位于悉尼著名Manly海滩的North Head。这里的所有木质结构的建筑都建于十九世纪,所有的砖木结构建筑都建于二十世纪初,当时的隔离住宅,码头,行李检疫消毒,淋浴,医院等不同功能的建筑,分散在一片翠绿的山坡上。坡顶南面,Watsons Bay壁立的巅崖遥遥在望,遥相守候着这条从南太平洋进入悉尼港湾的深水航道,守候着悉尼的东大门。防疫隔离的选址,正因为如此重要方便的地理位置,更有山坡上丰富的泉水资源和海洋深处的风。晴空下,随便立于哪个百年建筑的木栏杆上四下望,无论是百年前被送进这里的他,还是百年后来观光的你,忽略不计远处的摩天大楼,看到的一定是同样的满目青翠,一样的天容海色,一样繁忙的航道,只不过百年前跑的是当时最先进的蒸汽机船或三帆船,百年后的是摩托游艇远洋巨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Q Station居民分三六九等,先期到达区内是英国流放囚徒,随着蒸汽机时代而来便有了头等舱远洋旅客,从区内收集到很多不同样子的瓶子,博物馆工作人员把它们分类成agreeable(愉快的),像啤酒瓶,disagreeable,very disagreeable(可恶,非常可恶的),因为那都是装江湖骗子卖的狗皮膏药的瓶瓶罐罐,那个人类已经开始怀疑上帝的救赎而开始自救而没有盘尼西林的年代,假药大行其道,昧良心谋财害命令人深恶痛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人类迁徙,从欧洲的大西洋南下,横渡印度洋,过南太平洋,到达Q Station这个码头,就凭着这三帆船。</p> <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初开始从英国向澳大利亚运送囚犯的三帆船,</p> <p class="ql-block">当年海运标准行李打包旅行箱,比较今日的空运拉杆旅行箱。</p> <p class="ql-block">杀病毒、灭菌、灭鼠疫灭虱子臭虫。英国制造二十世纪初高端技术高压蒸汽行李消毒。甚至在今日,一些小型医院、实驗室等仍然使用。</p> <p class="ql-block">这间面积十多平方米的房间,曾经用作桑拿治疗肺炎,那时的砖家们认为在蒸汽里注入硫化锌能够有效抑制肺炎病毒。每次桑拿要挤进40人,因为供不应求,本设施优先提供给一战返航需要隔离的士兵。后来医学发现,硫化锌对身体有害。</p> <p class="ql-block">上岸进入码头后第一项:监督淋浴,侧板上有专门的监视孔。</p> <p class="ql-block">这是十九世纪的疫区病房,那时连盘尼西林都没有,无药可用,治病基本就是病人想要啥尽量满足。导游面前的桌子就是病房的护士站。护士每天的大量工作时间是在切洋葱,导游称天天以泪洗面。因为医生们认为呼吸道传染疾病是通过人鼻子吸进的,如果房间里充满洋葱的刺激性气味,再带病人到外面吹吹太平洋的风,对于这等高见,如今的抗疫砖家们作何感想?千万别不屑一顾,经过苦难长了见识的生者,还有丢了性命仍然冤魂迷惑的死者,有权利怀疑每一个砖家领导的话,不仅怀疑中国砖家,也要怀疑美国砖家。因为那个美国的首席砖家曾经亲口表示,口罩没用,甚至有害。导游说那时的口罩 ,夹层里还塞满了蒜粒或者熏衣草。</p><p class="ql-block">请注意导游切洋葱手势,这种切法要切多少洋葱才能 把桌角切成这模样?</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战时期的病房</p> <p class="ql-block">疫区码头入口处,方圆数十米空旷地,是隔离人员及随带行李的集散地。东面壁立数十丈巉岩。凹凸兀起处先人凿刻痕迹,流连驻足,细品世纪前情景留言,颇有回味。羁人郁闷之情,把自己拘于胸臆方寸之间,就如同今人,只因政府一纸居家令而困于四壁环堵,只在意方寸,全不在意身处天地四极,悬崖绝壁万顷碧波之间,全不在意这烟景召唤,大块文章!古人今人,人生在世,各备其体,却同其心驰外物,不知归其本源。方寸之间,问君装得下天地几何?悲哉!</p> <p class="ql-block">这位纪姓仁兄,民国六年到此一游。1917,正当是中国史上文学革命从1917年~1919五四运动年头,彼一时,风云人物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诸君,而今安在哉?而此一时,那场革命决定了今天我们用这种白话写这样的文章。</p><p class="ql-block">然纪先生来此有何贵干?</p> <p class="ql-block">这位仁兄看起来是广东人士,他老人家留下一首七绝读起来广味十足:</p><p class="ql-block">受苦挫折唔在講</p><p class="ql-block">臨時泗海困痘山</p><p class="ql-block">你話在家己貴重</p><p class="ql-block">谁知今已咁艱难</p><p class="ql-block">隔离,无论是人为,还是被倒霉的霪雨困在家里,都将给人类带来心灵创伤,这位仁兄虽身陷囹圄,心系爱人,看来身心还不曾伤得太重。他把这Q Station叫作“痘山”,</p> <p class="ql-block">这些百年岩刻,长年在咸碱海风和山泉渗透的侵蚀,多有模糊不可辨识,据说悉尼大学在研究保护措施,想来不是容易。</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Q Station所有的木结构房子都改造装修成客房,所有的砖木结构房子原样开放参观,除了部分做为工作人员办公或者作为整个操作系统的维修后勤,原来作为消毒产生蒸汽的锅炉房,现在是区内为游客早晚提供有相当美食水平的餐厅。当你在这里享受着鸡蛋、培根、香肠、西红柿的早餐时,百年前的他也一定会为了没有像同船到达悉尼的旅友一样被送进医院,惊魂未定之余在这里享受着同样的早餐而感到幸运。也许会因为经历了逃离欧洲霍乱或西班牙流感的死亡之旅,而参透人生,不吝钱财,倾囊升级住进头等舱待遇的11天隔离,也未可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头等隔离人员的厨房,餐厅</p> <p class="ql-block">百年过去,经过人为努力,人类生存条件的提高不容置疑。可是与大自然的相处,永远令人类畏惧。鸡蛋香肠培根西红柿打发了百代人的早餐。百年前的西班牙流感在肆虐了一年半,杀死2千多万人类后开玩笑似的莫名其妙地消失,到了30年人类发现了盘尼西林才有效控制呼吸道感染后,百年后的今天,大自然又开一个更大的玩笑,让世界头号强国栽了个大大的跟斗,也是一年多快半了,都说疫痘来了来了,还是死的死倒的倒,看样子也要等大自然的玩笑开够了,最后也来个莫名其妙消失,也未可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据资料介绍,Q Station在150年间死亡数百人众,葬在分散在North Head的三个公墓。这里留传着许多鬼故事,都传得有声有色。晚间还有专设的鬼屋导游一项。白日里,游客在这山明水秀天地间,既便想着百年前那些冤魂死鬼还在这游荡,探寻幽冥兴致毫不减损,到了夜间,遥望南岸灯光璀璨,犹如人间银河仙境。走在这边厢黑魅魅方圆几里的山坡上,林荫浓密墨黑深处不时传出夜鸮子惊叫和路边聒噪的秋虫,和那些无人居住却又敞开着大门里亮着诡异的灯光,顾望东山巅处,捧出一轮明月,真好似耳闻山间鬼哭狼嚎,山麓下惊涛拍岸,凛乎其不可留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导游一个小时的讲解的最后,用一个护士的故事作了感人的结束。1918年27岁的Annie Egan是澳洲军中的一名护士,一战期间,随军澳洲皇家海军舰队前往欧洲。航行中因一战结束,受命返航。船上西班牙流感爆发,大量士兵死亡,回到澳洲后,Annie在隔离期间,自愿参加Q Station医院里照顾病人而不幸感染。虔诚天主教徒的Annie病重期间要求牧师作临終祷告,由于军中缺少牧师,悉尼圣•彼得大主教与Q Station表示愿将前往。却被Q Station以政府抗疫条令为理由而拒绝。此事争端引起澳洲国会辩论,期间Annie不支死去,最后愿望没能达到。也因此Annie最后得以军人的最高荣誉安葬。因讲员介绍,在第三公墓找到Annie的墓床,举目望去,旷远,杳邈,浩然之气荡然充塞海天之间,安身此处,或可无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