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屋(莫北)的美篇

莫北(唐屋)

<p class="ql-block"> “ 这是肉啦!”</p><p class="ql-block"> 一一 生活原本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尽孝心,我把长住姐姐家的老母亲接过来小住一段。母亲是苦日子过过来的。那天在饭桌上,我准备把菜碗底剩下的几片肉倒入垃圾桶,母亲拉着我的手,轻轻地说了句:“麻白,锅(这)是悠(肉)哪"!我迟凝片刻,回头望了一下母亲,只见她老人家饱经风霜的脸上满是慈祥,但略显混浊的双眸却流露着深深的惋惜。这一瞥,我立马停下,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剩下的几片肉拨入到一个小碟子,谨慎地放进了冰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肉哪"!母亲这句话看似普通,但却浸涵了母亲一生的艰辛。作为那个年代出生的我,历经过饥饿的“洗礼”,对“肉"有着太多的爱和恨。因而对母亲“这是肉哪!”这句话有着无比深沉的理解和感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两、三岁时,由于饥饿,总是提着一只铝制碗去队上的食堂蹭吃的,很得师傅们爱怜,常常给些红薯丝或青菜叶子汤给我,机会好,还可以蹭到片把子肉吃,这时脸上就会笑起跟朵花一样。但由于长期营养不良,我长得又瘦又小,村里人都叫我“干豆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由于自然灾害严重,加上前苏联卡我们的脖子,国家经济状况不好,国人都挨饿。毛主席同全国人民一道过苦日子,极少吃肉。周总理全身都瘦,只有脚胖(水肿)。那时,能够填饱肚子就很满足了。红薯是那个年代的主食,白米饭往往只有第二年稻穗成熟“尝新"时才能饱餐一顿。吃肉是件很奢侈的事,一般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顿像样的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一辈子把“吃肉”看成大事。视浪费为最可恨的事。“可惜了!”是她生活中的常用语,“舍不得"是她最大的吝啬,"节俭"是她养成的终身习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