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山东省小学数学大讲堂拉开了帷幕,绣针河小学组织数学教师观看了研讨会。 2021年3月31日,在绣针河小学数学教研员王婷老师组织带领下,全体数学教师继续参加了基于数学文化的小学数学“数概念”教学研讨会线上培训。 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谢毅老师提出“多研并行,文化育人”,重点讲述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整体规划,说明了本课题与学校“文化育人”“研教融合”理念密切相关,开展本课题研究对学生适性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内涵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基于数学文化的课例研究》分两部分,一是课堂观察,二是前测和后测。课堂观察分为隐性和显性两种,显性主要指观察数学思想方法、精神、语言、观点等,隐性主要指数学在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社会发现等方面。 团队设计了相对应的课堂观察表,浅显易懂,老师们很容易看出一节课中的数学文化渗透类型。这样有利于教材理解深入化、有利于设计意图明晰化、有利于显性的文化直观化、有利于隐形的文化显性化。 前测和后测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现在在哪里→学生要去哪里,怎样去那里→学生是否到了那里,教师通过关注以上几方面,能更好的渗透本节课数学文化。 向我们展示了三次后测,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31日下午,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曹培英院长继续做《数学文化教学实践研究赏析与点评》,对昨天上午的四节概念课进行了细致的数学文化赏析分析,让我们老师对四节课所隐藏的数学文化看的更加清楚,都纷纷表示,听了曹老师的讲座后,对数学文化如何呈现在课堂中有了自己的想法,那怎样加工,才能为儿童所理解?曹院长指出关于小数认识一课中,有句老话:采用整数位值原则书写的十进分数,可以先借助具体事物,初步认识,然后设计适合学生自己操作的活动,去让学生自己生成。 本次活动的最后是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徐云鸿主任的讲座《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主要讲了以下几方面:第一方面是创新,创新是人自我发展的基本路径,在数学文化上的创新中,怎样评价?济南市团队创造了基于数学文化的课堂观察表,包括显性和隐性观察表,能很好的帮助老师了解一节课的数学文化。第二方面介绍了大观念的研究,大概念是居于学科的中心位置,具有吸附知识的作用。第三方面是怎样创新,需要依靠群体智慧的力量、依靠科学技术的交叉渗透,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最后,徐主任提出,名师发展要从个体走向共同体,创新是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