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家长:</p><p class="ql-block"> 大家好,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我们即将迎来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2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精神,现将2021年清明节放假安排通知如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4月2日(周六) 正常来园</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4月3日-4月5日 休息三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4月6日(周三)正常开学</p><p class="ql-block"><br></p> 清明节的来历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春秋时期,重耳(晋文公)为逃避政治迫害而流亡国外,路上饥饿难耐,又找不到吃的,随臣介子推就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肉,给晋文公做了一碗肉汤,后来晋文公做了国君,封赏群臣,去唯独忘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做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悄悄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面用血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h3><p class="ql-block"><br></p> 清明节习俗 <p class="ql-block">秋千</p><p class="ql-block"> 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p> <p class="ql-block">蹴鞠 </p><p class="ql-block">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p><p class="ql-block">《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1965年开始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现在的足球就是由蹴鞠变化而来的。</p> <p class="ql-block">踏青</p><p class="ql-block">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插柳</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p><p class="ql-block">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清明与柳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p><p class="ql-block">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p><p class="ql-block"> 另外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p> <p class="ql-block">放风筝</p><p class="ql-block">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p> <p class="ql-block">扫墓</p><p class="ql-block">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植树</p><p class="ql-block">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假期外出注意事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1、注意防疫安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注意个人防护,勤洗手、常通风、坚持佩戴口罩,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清明假期参加扫墓活动需规范佩戴口罩,保持好安全距离。尽可能减少到人群密集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2<span style="font-size:18px;">、放假期间注意做好宝宝传染病的预防工作,特别是流感的预防,尽量少到人口密集的地方,防止传染病。</span></p><p class="ql-block"> 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p><p class="ql-block"> 放假期间,请您安排好幼儿的生活作息时间,坚持早睡早起(养成孩子午休习惯),保证幼儿有规律的饮食与生活,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p><p class="ql-block"> 4、加强外出安全教育: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若带孩子祭祖时,做好防火教育,切勿让孩子玩火等; 若带幼儿走亲访友、外出旅游等一定要有成人监护与照顾,遵守交通规则,以防走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