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军工61-381

z m y s 99

<h1><p></p></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b>目录</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b>难忘岁月</b></font></h1><h1><b>哈军工</b></h1><p></p><h3> 哈军工平面布置图</h3> 哈军工创建<br> 哈军工学院领导<br> 哈军工苏联顾问<br> 哈军工著名教授<br> 哈军工建设<br> 军事训练<p></p><h1><b>哈军工海军工程系</b></h1><p> 哈军工31号楼<br> 海军工程系领导<br> 动力专科领导<br> 615学员队领导<br> 615学员队组成<br> 海军工程系苏联顾问<br> 黄景文大校<br> 邓易非大校<br> 核动力装置专业设置<br> 核动力专业课程<br> 61-381任课教员<br> 基础课<br> 专业基础课<br> 专业课<br> 61-381学员课代表</p><h1><b>哈军工公共建筑</b></h1><p> 致知楼<br> 42号楼<br> 图书馆<br> 体育馆<br> 军人俱乐部<br> 机关楼</p><h1><b>61-381学员班</b></h1><p> 61-381全体学员合影(1963.6)<br> 学员籍贯<br> 学员政治状况</p><p> 61-381陆续离去学员</p><p> 61-381毕业班时座位表<br> 61-381群徽群号群歌<br> 学员活动<br>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入学通知书<br>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招生工作委员会报到注意事项</p><p> 入伍<br> 业余生活<br> 1964年6月,青岛北海舰队实习<br> 1966年3月,赵树屏老师带队大连造船厂实习<br> 1966年4月,张家南、沈德福、李志宽、李增印、张积贤到上海参加09工程项目试验</p><h1><b>61-381四清</b></h1><p> 巴彦县位置<br> 四清背景<br> 四清公社大队<br> 四清趣事</p><h1><b>美丽哈尔滨</b></h1><h1><b>毕业留念</b></h1><h1><b>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第九期学员毕业证书</b></h1><h1><b>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军人证明书</b></h1><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金光闪闪</b></h1><h1><b>七一九研究所</b></h1><p> 葫芦岛<br> 望海寺<br> 七一九研究所办公楼<br> 七一九研究所科研楼 </p><p> 总书记关心七一九研究所<br> 七一九研究所研制核潜艇取得重大成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p><h1><b>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b></h1><p>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厂房 </p><p> 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压力容器正式安装就位<br> 陆上模式堆首次达到满功率运转</p><p> 196工程为0九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p><h1><b>431厂</b></h1><p> 伟大领袖毛主席挥手<br> 核潜艇厂房<br> 09-1开工典礼</p><p> 在研制弯头的日日夜夜里</p><h1><b>中国核潜艇</b></h1><p>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p><p>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胜利下水<br> 陆上模型导弹发射试验成功<br> 中国核潜艇水下发射获得成功<br>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在青岛海军博物馆<br> 核潜艇部队<br> 总书记关心中国核潜艇部队建设</p><h1><b>北斗导航系统</b></h1><p> 北斗导航系统<br> 一箭双星发射成功<br> 北斗三导航系统最后一颗卫星发射成功</p><h1><b>秦山核电站</b></h1><p> 秦山核电基地<br> 秦山核电站</p><p> 关于秦山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br> 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p><h1><b>61-381学员战友金光闪闪</b>(排序不分先后)</h1><p> 1967年4月,张家南、刘宝华、刘章烈、马惠生到上海锅炉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机厂考察学习合影</p><p> 1991年,张积贤、刘友泉、张家南与杜泽老师在青岛合影</p><p> 2020年1月,沈德福、奚崇文、刘友泉、吴荣芳、陈万源在上海合影<br> 张家南<br> 李增印<br> 金大由<br> 刘友泉<br> 张积贤<br> 付宗吉<br> 蒋光林<br> 汪志杰<br> 沈德福<br> 李兴东<br> 佟兴基<br> 刘宝华<br> 贾桂岺<br> 刘国胜<br> 高贵翔<br> 邓前弻<br> 纪竹盛<br> 奚崇文<br> 吴荣芳</p><p> 刘章烈<br> 桂根廷<br> 张正托<br></p><h3> 任 民</h3> 李振源 <br> 陈万源<br> 李志宽<br><p></p><h3> 马惠生</h3><p></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不忘初心</b></h1><h1><b>纪念中国核潜艇陆上模式堆满功率运行50周年</b></h1><h1><b>中国首艇核潜艇下水纪念</b></h1><p class="ql-block"> 纪念中国首艘核潜艇下水50周年大会在京召开</p><p class="ql-block"> 《纪念中国首艘核潜艇下水纪念活动专刊50》</p><p class="ql-block"> 中国首艇核潜艇下水纪念帽</p><h1><b>献给母校成立70周年</b></h1><div><b> </b>61-381战友互联网上再聚首</div><div> 《哈军工培养了我们成为核动力人才》</div><div> “哈军工”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div><div> 学习雷锋受益终生</div><div> 61-381全体学员祝贺哈工程建校七十周年</div><div>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br></div><h1><b>哈尔滨工程大学校歌</b></h1><h1><b>《英雄核潜艇》</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哈军工</b></span></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哈军工平面布置图<span style="color: inherit;"><b><br></b></span></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哈军工创建</b></h3><p class="ql-block"> 1953年创建,陈赓大将为首任院长兼政委,毛泽东主席为学院的成立颁发了训词。学校按军兵种设立了:空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海军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工程兵系五个系,后又增设:防化兵工程系、原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外国留学生系,共11个系100余个专业,9600余名教员,160余名苏联专家、顾问。</p><p class="ql-block"> 哈军工是应抗美援朝战争的迫切需要孕育而生的,是毛泽东与斯大林在苏联会面期间,双方确定并组建的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学府,是1953年国家“一五期间”以举国之力建设的全国唯一重点建设大学。</p><p class="ql-block"> 1959年,哈军工被国家确定为首批20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国家每年投入哈军工的科研经费达1000亿元(按当年财政比例折算到现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哈军工学院领导</b></p><p class="ql-block">院长:陈赓大将 刘居英少将</p><p class="ql-block">政委:陈赓大将(兼) 谢有法中将</p><p class="ql-block">副院长:刘居英少将 李懋之少将 </p><p class="ql-block">副政委:刘有光少将 李开湘少将 张子明少将</p><p class="ql-block">教育长:徐立行少将 张文峰大校</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张衍少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哈军工苏联顾问</b></p><p class="ql-block">哈军工总顾问:奥列霍夫中将</p><p class="ql-block">哈军工最后一年专家组组长:格卢沙科夫海军少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哈军工著名教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left;">张述祖 高步昆 卢庆骏 曹鹤荪 曾石虞 梁守槃 谭自烈 周明㶉 李宓 陈百屏 刘恩兰 沈正功 任新民 马明德 孙本旺 赵国华 杨仲枢 钟以文 岳劼毅 张稼益 潘景安 慈云贵 罗时钧 庄逢甘 高步昆 汪浩 胡振渭 邓三瑞 顾懋祥 柳克俊 殷之书 陈宽 王连起 沈毅<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text-align: center;">哈军工建设</b></p><p class="ql-block"> 哈军工占地面积254万平方米(约3500亩),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总平面规划、技术负责:哈军工营房建筑委员会技术室副主任殷之书副教授</p><p class="ql-block"> 设计:</p><p class="ql-block"> 11、21号楼,哈尔滨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李光耀等</p><p class="ql-block"> 31、41、51号楼号楼,东北建筑设计院</p><p class="ql-block"> 办公大楼、大礼堂和体育馆,建工部建筑设计院 </p><p class="ql-block"> 施工:松江省建筑公司总经理边敬等5000建设大军</p><p class="ql-block"></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军事训练</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哈军工从第三期学员开始,实施了入伍教育,时间为三个月,主要是培养军人素质和锻炼学员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br> 在新生队的第一件事是熟悉军人生活,起床、出操、整理内务、洗漱、开饭、熟悉枪械、晚点名,九点半准时熄灯就寝,起床、熄灯均以军号为令。<br> 经过军人基本训练后,背着半自动步枪、背包全副武装,由哈军工院区拉练至50公里外呼兰河畔柞树林野营训练基地。进行队列训练、体能训练、单兵技术训练,实弹射击、投弹、班进攻、排进攻、连进攻、火焰喷射器演练等,每个班都配备半自动步枪、冲锋枪、机枪。还经常搞紧急集合,全副武装外出拉练,进行班,排,连的进攻和防御训练。<br> 野营训练基地是在苏联顾问奥列霍夫建议下,陈赓院长亲自指示副院长李懋之与黑龙江省副省长李延禄协商,将呼兰河柞树林地区几十顷的开阔地域划拨给哈军工。基地司令员是唐铎。<br> 1954年7月11号,陈赓院长在检阅新生入营仪式讲话中指出:“野营训练教育,之后将是我学院教育计划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直接关系到哈军工学院在以后能否接受到正规的军事教育?......希望大家可以虚心努力地学习,请务必戒骄戒躁,让自己通过野营训练基地的战术学习,进一步加强组织纪律性,这将会是你们毕生的财富。”<br></div><div> 在平时正常学习时,为了培养革命军人的战斗素质,早晨起床和夜间就寝,平时上下课,都是以军号为召唤。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都是以整齐的队列前行。每学期都安排军训课,射击练习,枪种是手枪、半自动步枪和轻机枪。<br> 这些内容都列入哈军工每个学员的必修课。<br><p></p></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left;">右二 马惠生</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哈军工海军工程系</b></span></h1>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哈军工31号楼</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海军工程系教学楼</div><div>设计:东北建筑设计院<div>施工:松江省建筑公司</div></div><div>面积:3.4万平方米,层高4米,正中6层,内部结构美观,大厅富丽宽敞,上有回廊,两侧设衣帽间。</div><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海军工程系领导</b></div>主任:黄景文大校<br>政委:邓易非大校、张景华上校<br>副主任:邓易非、穆栋材、慈云桂、刘恩兰、雷立德<br>副政委:张景华、王松如<br>政治处主任:王松如<br>教务处长:冯捷<br>后勤处长:马庆魁<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动力专科领导</b></div>主任:何水清中校<br>政委:张式尧少校<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615学员队领导</b></div>队长:李庆林、李朝侠<br>指导员:张清晨<br>副队长:毛启斌<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615学员队组成</b></div>615学员队共有6个班:<br>61-381潜艇核动力装置专业,61-351水声专业,61-371内燃机专业,61-391专业舰船导弹发射装置专业,61-301舰船动力推进装置专业和61-361舰船导航专业,共有150人左右。<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海军工程系苏联顾问</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第一任主任顾问 包·德·季莫非耶夫</div>谢苗诺夫(海军系总顾问)、安东诺夫(舰船锅炉专家)、卡罗诺夫(蒸汽动力专家)。<br><br><b>黄景文大校</b><br>毕业于黄埔海军学校,曾任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参谋长、二野军大四分校教育长,跟随陈赓大将赴越南、朝鲜。<br>1952年8月至1966年3月在哈军工工作了近十四年。历任哈军工筹委会委员、哈军工临时党委委员(1952年从朝鲜回来后,参加了军工的筹建,是10名筹委会委员之一,6名临时党委委员之一)。筹委会工作结束后,历任海军工程系代主任、主任,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兼任系党委书记。<br>1966年调任海军第二十三所训练基地任第二部部长。<br>1978年任海军试验基地司令员。<br>1980年在副军职位置上离休。<br><b>邓易非大校</b><br>历任海军工程系副主任、政委,哈军工政治部副主任。<br>1964年调任总装备部第21试验训练基地(马兰基地),参与指挥了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次核试验。<br></div><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核动力装置专业设置</b></div> 1957年10月15日由聂荣臻、陈赓、宋任穷代表中国政府和苏联政府代表团在莫斯科签订了苏联在火箭和航空等技术方面援助中国项目的协议,其中包括核潜艇技术问题。<br> 1958年6月27日,聂荣臻元帅亲自起草了一份绝密报告——《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核潜艇的报告》。这个报告一送上去,当即就得到了批准。从此,研制导弹核潜艇这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科研项目,在中国大地上秘密拉开了序幕。<br> 1958年11月初的一天,海军工程系主任黄景文、政委邓易非向学院教师传达我国开始研制潜艇核动力装置的消息,拉开了海军工程系筹建潜艇核动力装置专业的序幕。当时刘居英就讲核潜艇有希望,决定开办核潜艇动力专业。<br> 1959年,哈军工海军工程系成立了核动力装置专业。<br> 1959年10月1日,赫鲁晓夫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同中国领导人检阅游行队伍。他指着正在天安门前通过的民兵方队说:“这,将是核导弹下的一堆肉。”接着他阴沉着脸告诉毛泽东,苏联准备撤走所有援华专家。说到此,由苏联援建核潜艇之事已成泡影。毛泽东愤然指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br> 1960年,潜艇核动力装置专业正式招生。<br> 1961年,潜艇核动力装置专业继续招生。<br> 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5年12月12日,是国内重点高校设立的第一个“核学院”,核动力装置专业发展成为学校“三海一核”特色学科体系的重要支柱。<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资料取自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版《工学周报》)</div></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核动力装置专业课程</b></div>基础课:<br>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俄语,体育,战术,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电工学,互换技术与测量,线性代数,特殊函数,英语(选学)。<br>专业基础课:<br>工程热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学,水力学,水利机械,流体力学,传热学,相似变换理论,机械原理,机械零件,自动调节原理。<br>专业课:<br>船用核动力装置原理与设计,核动力装置一回路系统,核动力装置二回路系统,热交换与计算,核辐射与屏蔽,反应堆工程原理,汽轮机,核工程与热工仪表,反应堆热工,反应堆物理,核动力装置自动控制。</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61-381任课教员</b></div>基础课:<br> 汪浩、方舵、袁凤信、关**、宁德初、贺孝先、洪荒......<br>专业基础课:<br> 王连起、胡振渭、孔祥谦、周寅西、......<br>专业课:<br> 关守义、蔡章生、沈壬辉、赵树屏、李赫、赵家瑞、王兆祥、陈宽、杜泽、张玉金、刘国键、于瑞侠、杨延洲、陈家炎、薛汉俊、孙士海、张又泉<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61-381学员课代表</b></div>冯洪禎 佟兴基一数学<br>马惠生—金属工艺学<br>金大由一理论力学<br>奚崇文一材料力学<br>付宗吉 李增印一制图,<br>刘章烈一政治<br>于唐生 蒋光林一俄语<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哈军工公共建筑</b></span></h1>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致知楼</b></div><div>61-381学员在此上过普通物理、普通化学及相应实验课</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42号楼</b><div style="text-align: left;">61-381学员在此上过金属学实验课</div></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书馆</b></div><div>图书馆每年低价处理馆藏书给学员们,已解决学员购买参考书经费不足。</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体育馆</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1956年11月24日,学院体育馆落成,总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包括练习馆、竞赛馆、游泳馆、体操馆、器械馆等。61-381篮球队曾在练习馆与兄弟球队进行多次友谊赛。<br></div><div> 1963年6月18日下午,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陈毅元帅来院视察,61-381学员和全院师生员工一起聆听了陈毅元帅在体育馆二楼平台向讲话。陈毅号召学员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希望全体同学依靠党、依靠组织、依靠自己的努力,把学习、工作、身体都搞好,成为祖国有用的人……<br></div><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61-381兰球队</b></div>中锋一吴荣芳,前锋一汪志杰、马惠生、陈万源,后卫一张家南、髙贵祥。兰球裁判邓前弼。<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61-381乒乓球队</b></div>李家海(横拍),贾桂岺(横直皆可),蒋光林(左手直拍)。<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61-381足球队</b></div>任民(队长),马恵生(守门员)、贾桂岺、陈万源等。<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军人俱乐部</b></div><div>61-381学员在这里参加过全院大会、参加过汇演、观看过电影。</div><div>63年全院文艺汇演,61-381话剧“一付手套的故事"获优秀奖。<br>64年全院合唱比赛,61-381参加了615队的合唱,获第二名。<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机关楼</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61-381学员班</b></h1>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61-381学员藉贯</b></div><div>北京:李增印,刘国胜,佟兴基,吴荣芳,丁启辉</div><div>上海:陈万源,沈德福,奚崇文,金大由</div><div>黑龙江:高贵翔,王树悟</div><div>吉林:任民</div><div>辽宁:马惠生,纪竹盛</div><div>河北:贾桂岺,李志宽,李家海</div><div>湖南:邓前弼,桂根廷,李兴东</div><div>山东:付宗吉,张家南,刘友泉,张积贤</div><div>湖北:刘章烈</div><div>天津:汪志杰</div><div>江苏:张正托,刘宝华,蒋光林,李振源</div><div>四川:曹延模</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61-381学员政治状况</b></div>入学时中共党员有刘友泉。<br>在校期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有刘宝华,张家南,髙贵翔,张积贤,张正托,李家海,纪竹盛,桂根廷,陈万源,刘章烈。<br>担任过班长的有刘友泉、髙贵翔,担任过副班长的有张正托、张积贤、吴荣芳。<br>担任过班团支部书记的有任民、刘国胜、李增印。<br>担任过615学员队革命军人委员会副主任的有任民、体育委员马惠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61-381陆续离去学员</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有12个同学,曾经是61-381学员,因种种原因,陆续离去。他们是:王玉华、郭呈义、韩训、于唐生、周承学、陈尔侃、刘冠一、金成仁、冯洪祯、张兴木、牛荣芝、顾金亭。</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员活动</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入学通知书</b></h3>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入学通知书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报到注意事项</b></h3>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招生工作委员会报到注意事项<div>其中“3.随带粮食转移手续,(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div><div>正确地诠释了“哈军工”称谓的来历。</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入伍</b></h3> 李增印,1961年7月20日入伍<div>新生一中队三区队八班班长</div><div><br>入伍后第一次“奇葩”的表扬:<br>我记得入伍軍工受到第一次表扬就是在軍训期间,步行拉练去呼兰河野营训练基地的路上。<br>正如惠生所述背包,肩枪全副武装步行五十公里,一路还要进行一些軍事科目(如急行军)训练,对于刚刚从学校出来且经过三年困难時期的我们确实是个考验——很累。<br>半路在一块平地,好象是农村场院原地休息,我躺在草堆上就睡着了。休息完毕哨声集合列队继续出发前中队长点评说“我今天要表扬李增印同志,不为别的,就是他原地休息躺下就睡着了!”嗯?睡觉还表扬?奇葩!<br>“作为一名軍人就是要有这个本事!抓住战斗空隙,躺下就睡,站起来就行軍,进入战壕就能开枪”。嗯!这就是軍人素质的生动一课。<br>参軍第一次表扬我至今不忘!躺下就睡我至今保持!<br></div> 佟兴基入伍<div>新生一中队学员<br></div> 马惠生,1961年7月18日入伍<div>新生十五中队学员,入伍训练1961年7月18日至10月7日</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业余生活</b></h3> 一时间,61-381兴起来了“光头凤”,这是任民正在给刘国胜理光头。 <div>学雷锋蔚然成风,任民、付宗吉、李增印、吴荣芳等同学利用休息时间为同学理发,沈德福从上海买回了理发工具。</div>这是付宗吉正在给金大由理发。 刘国胜在看书 李志宽在研习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青岛北海舰队实习</b></h3> 1964年6月,由学员队长毛启斌带队,到青岛北海舰队实习,重点在驱逐舰上,主要了解认识蒸汽动力装置。实习期间,我们还参观了海军快艇部队和军辅船。学员们住在青岛馆陶路13号海军招待所。 <p class="ql-block">马惠生、纪竹盛在青岛实习时合影</p> 横渡松花江,刘友泉获学院颁发的纪念证书。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连造船厂实习</b></h3> 1966年3月,由赵树屏老师带队去大连造船厂毕业实习,星期天参加了大连市植树活动。<br>1966年3月25日,大连造船厂安排了实习学员乘北海舰队二0一驱逐舰出海试航。了解了水面舰艇蒸汽动力装置运行情况。 赵树屏老师和61-381全体学员在大连南山植树后合影 61-381全体学员在大连老虎滩留影 陈万源、小高师傅、马惠生、<div>刘章烈、付宗吉、李振源、刘友泉、沈德福、李兴东</div><div>在大连老虎滩合影</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海课题项目试验</b></h3> 1966年4月,张家南、沈德福、李志宽、李增印、张积贤到上海参加了09工程一个课题项目试验,开始学以致用,为中国核潜艇事业起跑了。<br>从那时起,61-381学员与中国核潜艇事业紧紧绑在一起了。 <p class="ql-block">张家南、沈德福、李志宽、李增印、张积贤在上海合影</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61-381四清</b></h1> 巴彦县位置 <p class="ql-block"><b>四清背景</b></p><p class="ql-block">1963-1966年在中国农村和少数城市基层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称城乡社教运动。主要内容是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后期内容是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清经济(有了23条)。</p><p class="ql-block">1964年暑假,在北戴河,毛主席与毛远新说:“阶级斗争是你们的一门主课,你们学院应该到农村去搞四清,从干部到学员全部去,一个不留。今年冬天或明年春天就去,早去比晚去好,一定要去。”</p><p class="ql-block">1965年8月,哈军工第二批四清工作队到松花江地区巴彦县农村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p><p class="ql-block">海军工程系战术教研室林思明教员在丰乐分团指导面上四清工作。</p><p class="ql-block"><b>四清公社大队</b></p><p class="ql-block">61-381全体学员被分配到巴彦县丰乐公社有余大队和平庄大队。</p><p class="ql-block">有余大队分组:</p><p class="ql-block">大队:刘友泉</p><p class="ql-block">一队:刘宝华和李振源;二队:陈万源和贾桂岺;三队:马惠生和李家海;四队:刘章烈和蒋光林;五队:沈德福和李增印;六队:纪竹盛和李志宽。</p><p class="ql-block">平庄大队分组:</p><p class="ql-block">大队:邓前弼</p><p class="ql-block">各队:任民和...;付宗吉和高贵翔;八队:张家南和汪志杰;九队:金大由和吴荣芳;奚崇文和张积贤;张正托和佟兴基。</p><p class="ql-block"><b>四清趣事</b>(蒋光林 刘宝华整理)</p><p class="ql-block">1. 土豆,大葱沾大酱;</p><p class="ql-block">2. 最好的派饭—小米饭,干豆角,玉米饼;</p><p class="ql-block">3. 报纸卷烟叶,沾上吐沫;</p><p class="ql-block">4. 擦大便用高粱杆;</p><p class="ql-block">5. 男女老少睡大炕,把北炕留给我们;</p><p class="ql-block">6. 南北炕之间地面全天湿漉漉的,一边抽烟袋一边吐口水;</p><p class="ql-block">7. 晚上工作队在小队部给老乡宣传23条,屋里烟雾笼罩;</p><p class="ql-block">8. 非党员发展贫下中农入党;</p><p class="ql-block">9. 队上开会前必听二人转;</p><p class="ql-block">10. 度过寒夜三件宝:秫秸烧火炕、头戴羊皮帽、大衣盖被上;</p><p class="ql-block">11. 四个月不洗澡,晚上不洗脚;</p><p class="ql-block">12. 三怪:窗户纸糊在外,养个小孩吊起来,大姑娘叼个旱烟袋;</p><p class="ql-block">13. 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p><p class="ql-block">14. 秋末必扒炕抹墙,骡马必带固子;</p><p class="ql-block">15. 冷冻—挖坑埋肉洒水,天然冰箱;</p><p class="ql-block">16. 工作队纪律—三不准:不准吃肉,不准吃细粮,不准谈恋爱。</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毕业留念</b></span></h1> 丁启辉在哈军工军人服务社留影 曹延模在哈军工军人服务社留影 王树悟 李家海 张家南 李兴东 张积贤 任民 刘友泉 高贵翔 张正托 吴荣芳 刘国胜 李增印 佟兴基 金大由 奚崇文 蒋光林 付宗吉 刘章烈 邓前弻 纪竹盛 李志宽 李振源 桂根廷 贾桂岺 沈德福 汪志杰 陈万源 刘宝华 马惠生 <p class="ql-block">前排:刘友泉、陈万源、刘章烈</p><p class="ql-block">后排:李兴东、李振源、付宗吉、马惠生</p><p class="ql-block">背景是哈尔滨道里圣母领报教堂(Благовещенское подворье),是历史上俄国侨民在中国哈尔滨兴建的一座大型东正教教堂。</p> 前排:程玉荣、邹志清、何崇岳、张秀丽、刘章烈<div>后排:李兴东、张文博、付宗吉、刘友泉、陈万源、王庆和、李振源、马惠生</div><div>背景是哈尔滨道里圣母领报教堂(Благовещенское подворье),是历史上俄国侨民在中国哈尔滨兴建的一座大型东正教教堂。<br></div> 前排:张文博、何崇岳、刘友泉、王庆和、程玉荣、张秀丽、刘章烈<div>后排:付宗吉、李兴东、陈万源、邹志清、沈德福、李振源</div><div>背景是哈尔滨抗洪纪念塔<br></div> 前排:李增印、吴荣芳、蒋光林、王树悟<div>后排:贾桂岺、纪竹盛、汪志杰、李家海、桂根廷<br><div>背景是哈尔滨抗洪纪念塔</div></div> <div>在哈尔滨抗洪纪念塔前留影<br></div>前排:张正托、李志宽<div>后排:金大由、任民、佟兴基</div> 佟兴基、李志宽、马惠生、贾桂岺、金大由、张正托<div>背景是哈尔滨松花江大桥和白天鹅</div> 纪竹盛、贾桂岺合影<div>背景是哈尔滨抗洪纪念塔</div> 马惠生、贾桂岺合影<div>背景是哈尔滨松花江大桥</div> 前排:马惠生、王庆和、佟兴基<div>后排:任民、金大由、李志宽、张正托、贾桂岺</div><div>背景是哈尔滨抗洪纪念塔</div> 金大由在哈尔滨抗洪纪念塔前留影 张正托在哈尔滨抗洪纪念塔前留影 佟兴基、贾桂岺在松花江留影 马惠生、李志宽、金大由在松花江留影 马惠生在哈尔滨抗洪纪念塔前留影 马惠生、汪志杰合影<div>背景是哈军工31号楼<br></div> <p class="ql-block">前排:金大由、李增印、李志宽、纪竹盛</p><p class="ql-block">后排:汪志杰、王树悟、李兴东、奚崇文、付宗吉、马惠生、刘章烈</p><p class="ql-block">背景是哈军工31号楼</p> <p class="ql-block">王树悟、纪竹盛、刘章烈、李兴东、李志宽、李增印、</p><p class="ql-block">汪志杰、马惠生、奚崇文、付宗吉、金大由</p><p class="ql-block">在哈军工图书馆合影</p> 王树悟、纪竹盛、汪志杰、李增印、马惠生、金大由<div>在哈军工图书馆合影<br></div> <p class="ql-block">丁启辉、高贵祥、汪志杰、曹延模、张积贤、奚崇文在哈军工56号楼前合影</p> 马惠生、李志宽、李增印、金大由、纪竹盛、付宗吉、刘章烈、汪志杰、李兴东、奚崇文、王树悟在哈军工56号楼前合影 蒋光林在文化公园留影 张积贤、丁启辉、李志宽在文化公园留影 <p class="ql-block">佟兴基、奚崇文合影</p> 奚崇文、李兴东合影 金大由、奚崇文合影 李兴东、奚崇文、曹延模合影 <div>在天安门前留影</div>后排:刘国胜、刘友泉、奚崇文、丁启辉<div>前排:金大由、佟兴基、张积贤</div> <div>在天安门前留影<br></div>奚崇文、金大由合影 陈万源、李兴东、曹延模合影 李兴东、李家海合影 陈万源、李兴东合影 陈万源、李振源、刘章烈合影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美丽哈尔滨</b></span></h1> 丁香—哈尔滨市花<div>每年春季,哈军工丁香满院</div> 哈尔滨秋林公司-哈尔滨地标建筑,中国第一个百货公司,坐落在大直街与果戈里大街交界处。秋林公司距哈军工很近,61-381学员星期天有时会光顾这里。 哈尔滨大和旅馆,建于1901年,1903年2月落成,建筑面积为7198平方米,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属于新艺术建筑风格,由中东铁路工程局设计建造,时名中东铁路宾馆,是哈尔滨市第一家豪华宾馆。1937年2月1日,宾馆改名为"哈尔滨大和旅馆",划归满铁。1950年5月1日成为中苏合办中国长春铁路管理局的苏联专家楼。1952年中长铁路移交中国后划归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成为苏联军事顾问团专用宿舍。1960年苏联专家撤回后改为哈军工招待所。1986年成为哈尔滨市首批认定的一类保护建筑。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第九期学员毕业证书</b></h1> 1966年3月毕业的第九期学员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最后一期毕业生。<div>1966年4月1日起,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退出军队序列,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军人证明书</b></h1> 1966年4月1日,总字943部队转业军人证明书。 1972年6月30日,换发的转业军人证明书。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七一九研究所</b></span><br></h1> 葫芦岛 七一九研究所所在的“望海寺” 七一九研究所<div>1965年建所,承担09工程总体研究设计任务,技术实力雄厚,工程经验丰富,资深科技人员荟萃,拥有一批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及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是一个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骨干军工科研、设计单位。首任所长夏桐毕业于苏联海军捷尔任斯基高级工程学院。</div><div>建所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3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7项等。</div><div>在研制09工程中,与200多个厂、所院校建立了协作关系,起到了牵头、把关定向、综合集成各种设备、部件、材料研究成果等,胜利完成09工程总体研制任务。</div><div>61-381部分学员毕业后分配到国防科委第七研究院第七一九研究所,参与了09工程研制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div><br></div></div> 七一九研究所科研楼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总书记关心七一九研究所</b></span><br></h3> 1990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新艇下水时,与七一九研究所科技人员、职工代表握手。 <div>1990年4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七一九所题词:七一九研究所 为核潜艇研制事业再立新功。</div><div>中央领导邓小平、江泽民、聂荣臻、刘华清、丁衡高在不同场合,分别视察过七一九所和接见过七一九所专家。</div> 七一九研究所研制核潜艇取得重大成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b></span><br></h1> <div>为了核动力潜艇一次建造成功,09工程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提出,必须建立陆上模式堆,周恩来总理和聂荣臻元帅拍板定舵。对外称909基地。<br></div>61-381部分学员毕业分配到核工业部七一五所,参加09工程的研制工作,后到909基地从事核潜艇路上模式堆的调试运行和试验工作。 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压力容器正式安装就位。容器外面贴着一幅字:“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div>1970年7月15日下午、16日上午,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召开中央专委会议,听取陆上模式堆启堆前准备情况汇报。<br>1970年7月18日18:00时,模式堆开始升温升压。周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通宵达旦打电话询问情况,提出指导性意见。<br></div>1970年8月28日,反应堆达到额定功率,主汽轮机超过原定设计指标,核动力装置各项性能基本达到或超过原设计指标。 <h5></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6工程为0九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b></h3><h5> 高贵翔 2023年8月25日</h5><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0九是核潜艇事业的代码,196工程是其陆上模式堆,即在核潜艇研制之前,在陆地上先建一个仅含核潜艇三个动力舱的陆上核潜艇,其代码为代码196工程。</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在毛主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精种鼓舞下,1965年〇九工程重新上马,196工程“点”定在哪? 经过反复勘探、论证,最终确定“点”在成都291信箱。外转:西南水研究所,内转九〇九基地,是如今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统的下属单位。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地。“成都291信箱”被国家博场馆收藏。成都291信箱到底在什么地方?</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原来八千军民奋战在距成都几百公里外的四川夹江县青白江畔的一片三面环山一面靠水的稻田旁。当地的居民,有的连汽车都没见过,可见当时环境艰苦。</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196大军中有整体的负责设备安装的一处和土建施工的七处。196工作人员大体上由三部分人组成:军管会人员及参加196建设的军队人员,新老大学生及负责调试、运行施工的工人队伍,这些人中有极大一部分人事由著名大城市自愿到山沟沟干革命的人,如丁家辉、张如琴夫妇,从上海调来。他们奋战196时,把孩子锁在家里,其后分别获二、三等功。强全生装堆时几天不下火线,后获记二管功。</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李树山,沈大龙,孙振邦等也都是从北京调来的,穆永明是从济南调来的,骨于力量中还有一部分是从北京召来的66届高中毕业,如王秀珍、郝贵如、姬长山、黄晓民,刘逸北,张云毕等及一批初中毕业生,后者中后来也都成为196的骨干。</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运行队伍值班长一职,基本上是从401所101堆调来的。当时有一句很有名的谚语,可以方便的记住他们的名字。“你看见了什么”?“我看见,小地主坐在板登上,活像一条疯狗”他们分别是祝明欣、管永富、吴英华、张风瑞、耿其瑞。破译其中的故事,又会引出一串故事。</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操纵员从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哈军工等著名高校大学毕生中的娇娇者培养起来的,如:陈卿芷、王日清,竺永祥、褚万章、王镜湖、陈吕源等。我们班,王树悟、高贵翔等人也都名列其中。我想这里单独提一下王树悟,从一开始到各设备厂实习。参加196按装、调试、满功率运行、实验,直至拆保温棉、退役,王树悟一直在一线,后来因长期两地分居,不得不调哈尔滨医疗器械研究所,可惜不几年即患重症肌无力,病故。我不敢说王树悟的病因和高剂量一定有关,但我敢说如当时他调回哈工程三甲实验室,依他的经历及苦干精神,定会是一位优秀的科研人员。</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我是1961年9月入学哈军工潜艇核动力装置专业学习。1967年春节后到北京715所报到。1968.6月先于大批人马入川,参加了196工程全过程实验。1982年2月应召二次入伍核潜艇基地,从事核潜艇的维修技术保障、核安全管理;参加了核潜艇试验、试航、坞修、水下发射导弹、406艇排故等任务。1992年调海修,筹建核潜艇退役管理。1994年调海司负责组织并任核安全研究所所长。</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2008年3月退休。</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近十年的核动力经历,使我深地体会到:</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一.没有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没有周总理的精心组织,就没有核潜艇的今天。〇九工程上马的关键时期,正是文革打乱的时刻,就我们亲眼所见所有有〇九任务的单位,一边是〇九线秩序井然,一边是常规线,四分五裂。</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二.196工程为〇九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1)196成功实现冷态临界时,周总理通宵不眠,亲自听彭士禄向他报告临界试验的成功,圆满实现核裂变及物理、热工性能的验证;</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2)达到满功率并连续运行,证明核潜艇可达预期研制目标;</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3)验证了核潜艇的动力设备的可靠性,可操纵性,可维修性及设备性能的完好,为核潜艇长期安全、可靠运行积累了经验;</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4)证明了核潜艇可“清洁退役”;</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 (5)196精神的“一心为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苦干实干”,为〇九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span></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431厂</b></span><br></h1> <div>伟大领袖毛主席挥手</div><div>431厂职工为纪念毛主席“6848批示”而设立的雕像。</div><div>1968年4月8日,毛泽东针对核潜艇建造厂的建设问题,签发了中央军委给沈阳军区的复电批文,同意抽调某师炮兵团担负该项施工任务,这就是著名的“6848批示”,及时稳定了当时的形势。1969年2月14日,毛泽东又一次签发了中央军委给沈阳军区的电报,决定某师炮兵团继续担任支援核潜艇建造厂的基建任务。就在那一天,毛泽东还圈阅批准了调整该厂生产纲领的请示报告。毛泽东多次有针对性的批示,对于加快推进核潜艇建造基地的建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br></div><div>431厂首任厂长侯君柱,侯君柱此前是制造仿苏潜艇的造船厂的副厂长。<br></div><div>61-381学员纪竹盛分配到了431厂,是61-381唯一分配到431厂的学员。</div> <p class="ql-block">431厂核潜艇厂房,在跨度及宽度上,是当时亚洲最大的设备生产厂房。</p><p class="ql-block">为了保证总体施工设计的一次成功,719所的设计人员和431厂密切协同,用一年多时间建造了一个1∶1全尺寸钢木模型。有了这个全尺寸模型,设计、安装人员和部队使用人员通过现场设计、模拟安装、模拟操作,反复推敲,不断调整,发现和解决了大量安装、维修、操纵等方面的问题,确定了全艇设备、仪表的布置,管路、电缆的走向及耐压艇体上1000多个开孔位置,解决了设备、管道、电缆在狭小空间里综合布置的极大难题。<br></p>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1968年10月在431厂开工建造,1969年9月核潜艇第一个立体分段建成,1970年3月完成总体建造。艇上零部件有4.6万个,需要的材料多达1300多种,全部自主研制。 <h5><p></p></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研制弯头的日日夜夜里</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船渤船集团总工程师</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09工程第三任副总设计师</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纪竹盛</div>1978年冬天的一个上午,孙嘉良总工程师将我找去,同时到他办公室的还 有钢料车间徐秀才老师傅。孙总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然后开门见山、郑重地对 我们说:“把你们俩找来交给你们一个任务,原来加工的核潜艇一回路冷却剂管 道弯头有问题,军代表一直不满意,请你们考虑一下改进工艺方法,拿出一个满 足设计要求的好弯头.这个任务交给你们俩,完成得越快越好,尽量能在导弹核 潜艇上安装使用”,我一边听着一边回想冷却剂管道弯头加工的过程。鱼雷核潜 艇首制艇一回路冷却剂系统弯头全部是由富拉尔基第一重型机器厂加工生产的, 他们采用的热压冲球方法有的问题也没有完全达到技术指标,在核潜艇后续艇中 转到我厂自己加工生产,当时采用灌铅冷弯方法,在技术指标上也有一定问题。 有的专家认为这种方法由于在中间加工过程中为保证椭圆度而采用径向校形易 使弯头产生微裂纹,尽管对这种观点有不同的意见,但处于确保产品安全可靠的 思想,孙总今天提出弯头改进加工工艺方法是有技术背最和现实意义的。当时我 理解作为工厂技术总负责人给我们的任务的重要和紧迫性。在短时间的交谈中我 和徐师傅接受了这个任务,并确定由我牵头负责。我们带着责任与重托默默地离开了孙总办公室.<br>我开头几天不管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甚至有时在走路、吃饭中都在琢磨着 这项工作怎么开展。我深感对这项业务的生疏,虽然我对一回路的系统技术状态 和使用要求比较熟悉,但对弯头的加工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而徐师傅虽然 他不熟悉一回路的工作条件和特性,但他对金属的变形加工却很有经验。他的长 处正是我的短处,要把这项工作在短时间内尽善尽美的完成,除了我尽快熟悉这 方面的业务知识外,还必须虚心向徐师傅学习。<br>徐师傅在接受这项任务后也抱有很浓的兴趣,并有很高的热情,共同的目标 使我们的思想联到一起了,在加快研制的思想指导下,成立了以我俩人为核心的 研制小组。<br>为了争取时间,白天我与小组的同志一起进行各种技术、工具准备,晚上常翻阅书籍到深夜,师傅们看到我与他们真心实意的干,在各观上不由自主地成了试验工作的指挥员了。<br>开始,我们预想出几种方案,長预变形方法,灌松香冷弯方法,灌钢砂冷弯 方法,冲球热弯制方法。在确定方案之后,紧忙地赶制胎具、准备材料,随后对 每种方案都进行了试验、比较,然而以上每个方案都没有得出满意的结果。试验小组人员开始出现了争议,大家的热情很快冷下来了。我看到眼前试验用过的一根根不锈钢管材(当时一米不锈钢管材约需一万元左右,做一次试验约需1.2米管材),实感心疼,不得不将试验暂停。试验没有成功,思想压力最大的莫过于我和徐师傅两人,眼看着时间在过去,导弹核潜艇一回路系统安装就要开始, 弯头还无影无踪,真的还要用被认为不合格的弯头装艇吗?我的心情如火燎一 般。<br>管路弯头在生活中举目可见,为什么冷却剂弯头加工这么困难呢?主要原因是这种弯头管壁厚,口径较大,曲率半径有较小,弯制过程中承受的变形力较大,加工过程易产生椭圆,是不是设计要求格外苛刻呢?主要是由于回路系统决定,因为在狭小的舱室内要把有关设备管路连接起来,并保证合理的应力分配,必须采取这种规格弯头,对设计指标我们不能幻想折中,否则研制就失去意义。<br>在一个严寒的腊月天气里,我与试验组老师傅们在钢料车间外面一个小铁房 里围着炉子闲谈,因为快到中午了,大家边在炉子上热饭边取暖,有的师傅在来回翻着烘烤的地瓜,有的在敲打着炉钩,大家心情彼此理解,话语都不是很多。<br>徐师傅不吭声,靠在一边眼盯着天花板发呆,有时拿着石笔在地上画,突然他跟我讲:“你看这样行不行,干脆管子里什么填料都不放,装几个活动铁芯,在压 制过程中随着管子变形胎芯跟着活动,保证管子在弯成弯头前始终不压扁,这样椭圆度就保证了……”这是一个突破性的想法,我愕然了一会,脑子里在想:以钢对钢,以硬碰硬,几个胎芯能否在管内卡住呢?受力能否均匀? 一系列的疑冋 产生了,思考了好一会说了句:“关键在胎芯的形状,如能不受控制地在管内自如地随动,这个方案是可行的。”<br>他把自己的想法用纸壳画了下来,我很快理解他的意思,要把这纸面的东西变成现实不是轻而易举的,碰到的问题首先是胎具的选择,太硬了不行,太软了也不行,要使几块芯铁既能组合在一起又能分解,釆用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每块芯铁的形状尺寸如何确定等。面对一系列问题,首先抓住结构形状这一主要矛盾, 为了争取时间先用废旧材料做成简易的胎芯弯制一个看看,验证一下方案的可行性。试弯以后,弯头的样子看起来能笑破肚子,芯块不但卡住了,两头弯得弯弯曲曲,管内压痕很深。经过切割总算把破损的芯块拿出来了。面对这奇形怪状的弯头,我们发现它的椭圆度挺好,这一点与预想的一样,剩下的问题就要在胎芯上下功夫了。<br>1979年春节刚过,我们试验组几个人不约而同地又聚在一起了,可能我们 都有同样心情的缘故。这年春节我就感到过得特别慢,弯头试制的事情总是压在心头使心情不能舒展,我与徐师傅碰到一起也没有别的话题,所以上班的第一天就到了试验场地。<br>大家围在破旧的胎芯前议论,提出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意见,我静静地听取并思索着……。要想找出规律非下决心制出正规的胎芯来,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修改。徐师傅也同意我的意见。<br>胎具的设计工作开始了,我眼前所掌握的依据就是七块纸壳片和试验中的印象,其它就是一些常用的工具书。经过三天时间,加工草图画出来了。这些奇形 怪状的胎芯加工又有不少困难,经过机械加工车间工艺室主任袁学刚的努力,加工方案终于确定下来。又经过20多天时间,一付正规的胎芯产生了。<br>用这付胎芯并在这付胎芯的基础上经过九次试验和多次修改,在6月份终于 压制出完全符合设计技术要求的弯头。用这新工艺方法压制的弯头终于安装在导弹核潜艇上,在后续艇上不但全部用这种方法制造弯头,而且还外协给其它兄弟单位加工制做,这项技术成果后来曾获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中国核潜艇</b></span><br></h1>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艏核潜艇胜利下水。<div>1971年4月开始系泊试验,7月开始用核能发电,主机试车考核,8月15日开始海试,先后出海20余次,累计航行6000多海里。</div><div>1974年8月1日,第一艘攻击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于1980年服役。<br><div><br></div></div> 在基地环山中陆上模型导弹发射试验成功 1982年10月2日15时01秒,中国核潜艇水下发射弹道式导弹巨浪-1获得成功。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退役后在青岛海军博物馆 <p class="ql-block">核潜艇部队</p><p class="ql-block">1970年10月,海军核潜艇部队正式组建。<br></p><p class="ql-block">1974年8月第一艘核潜艇正式服役,1983年,中国第一艘09II型导弹核潜艇编入海军序列。</p><p class="ql-block">40余年来,一代代官兵驾驭核潜艇纵横大洋,建功深蓝,创造了数十项载入历史的纪录:水下长航90昼夜,打破世界核潜艇一次出航时间最长纪录;大深度极限深潜,检验了我国核潜艇深海作战性能;水下发射运载火箭,宣告中国海基战略威慑力量正式形成;连续40余年守护核安全,从未发生过核事故!<br></p><p class="ql-block">61-381老班长刘友泉参与了核潜艇部队的组建和管理工作。<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总书记关心中国核潜艇部队建设</b></h3> 2006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进入核潜艇舱室里与官兵亲切交谈 2013年4月9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登上核潜艇舱室里与官兵亲切交谈。并指出,核潜艇部队集中体现了“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能打胜仗的过硬本领、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北斗导航系统</b></span><br></h1> 北斗导航系统<div>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div><div>我国导航卫星分三步走:<br> 第一步,从2000年到2003年,我国建成由3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br> 第二步,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于2012年前形成我国及周边地区的覆盖能力。<br> 第三步,于2020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形成全球覆盖能力。<br></div><div>这是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卫星导航发展路线。由于北斗系统具有导航和通信相结合的服务特色,已逐步为国内用户所认可,在渔业、交通、电力和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br></div><div>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br></div><div>61-381学员蒋光林参与了北斗导航系统的研制工作。</div> 一箭双星发射成功<div>2017年11月5日19时45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二十四、二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中国北斗三号第一、二颗组网卫星,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br></div> 2020年6月23日,中国北斗三导航系统最后一颗卫星胜利发射成功。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秦山核电站</b></span><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秦山核电基地</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拥有9台机组、4种堆型,从30万、60万千瓦、70万千瓦到100万千瓦机组,总装机容量660万千瓦,年发电量500亿千瓦时,是目前我国核电机组数量最多、堆型品种最丰富、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基地。</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61-381部分学员毕业分配至核工业部一院,后调至上海七二八研究设计院,从事我国自行研制的秦山核电站的研制和建造工作。<br></div><div><br></div><div style=";"><b>关于秦山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b></div><h5 style=";"><div style=";"><span style="color: inherit;">奚崇文</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inherit;">在1974年4月13日由国家计委将秦山核电站(又叫七二八工程)建设项目列入1974年国家基建计划。</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inherit;">核电站要经过下面几亇重要步骤才能建成:</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inherit;">制定方案丶厂址选择丶工程设计丶设备研制丶土建施工丶设备安装丶调试运行。上面每一步都要花费很多精力和克服很多困难,因为秦山核电站是我国第一台自立更生丶自行设计和建造丶自行调试和运行的核电站。</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inherit;">秦山核电站建造关键节点:</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inherit;">1. 1983/6/1 破土动工</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inherit;">2.1985/3/20 浇筑第一罐混凝土3. 1988/8/3</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inherit;">反应堆压力容器吊装就位</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inherit;">4. 1988/11</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inherit;">反应堆厂房封顶</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inherit;">5. 1990/7</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inherit;">设备安装基本完成,系统调试全面展开</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inherit;">6. 1990/11/5</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一回路系统水压试验完成</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inherit;">7. 1991/8/8</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inherit;">反应堆首次装料完成</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inherit;">8. 1991/12/15首次并网发电成功</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inherit;">9. 1992/7/17</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inherit;">首次达到30万千瓦满功率发电</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inherit;">10. 1994/4</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inherit;">正式投入商业运行</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inherit;">11. 1995/7</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inherit;">秦山核电站通过国家验收。</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inherit;">现在我国设计建造比秦山核电站更先进电功率更大的核电站在全国遍地开花,我国掌握了成熟的设计理念,有强大的工业体系,有坚强的核电建设大军,我国的核电事业一定会更加辉煌。</span></div></h5></div></h3> 秦山核电站厂区 61-381部分学员参加了上海728研究设计院援助的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研制建造工作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61-381学员战友金光闪闪</b></span><br></h1> 1967年4月,刘宝华、张家南、刘章烈、马惠生到上海锅炉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机厂考察学习。 1991年,张积贤、刘友泉、张家南与杜泽老师在青岛合影。 2020.1.沈德福、奚崇文、刘友泉、吴荣芳、陈万源在上海合影 张家南,毕业后分配至国防科委第七研究院第七一九研究所,参与09工程的研制工作,高级工程师,719研究所**研究室热控组组长,毕生精力贡献给中国核潜艇事业。 张家南在七一九研究所任热控组组长时,核潜艇反应堆仓里要加测试点,可谁都不愿进去,原因是太危险了!课题几乎就要都黄了,所长找家南问怎么办?家南毅然决然地接受了这个艰巨而危险的任务,他说:“我是党员,我是组长,我不进仓谁进仓?系统由我负责进,反应堆仓设点测试任务我承担,请组织放心。”最后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为中国核潜艇的安全运行立了一大功。 张家南与同事合影 张家南与同事合影 李增印,毕业后分配至国防科委第七研究院第七一九研究所,参与09工程的研制工作,高级工程师,毕生精力贡献给中国核潜艇事业。<div>与张金麟院士和同事刘六井完成南海O九艇深潜试验轴功率的测量——这是艇的水下全速航行時速度,操作性能以及动力装置总体设计的功率,效率验收必测的项目。和同事刘六井在尾倉测量主轴输出功率,张院士在辅机倉上层控制室监视反应堆功率。<br><div>张院士很重视,询问测量原理,方法,关心测量装置安装进度。更可贵的是全速航行测试刚结束就第一時间从控制室跑到尾倉询问我们的测试结果。当向张院士报告“全速前进時主轴功率是xx900马力”比设计值多出900马力時,张院士高兴地说“太好了,我们成功了!”“祝贺你们!”<br></div></div> 李增印与陈月华于1973年2月14日情人节当日,登记结婚。 这是李增印与陈月华领取的结婚证 <p class="ql-block">李增印和爱人陈月华、孙子虎年初二在北京王府井留影纪念</p> 金大由,毕业分配到辽阳市,参加地方经济建设,高级工程师。为辽阳市城市建设、供热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刘友泉,毕业分配到核工业部七一五研究所,参与09工程的研制工作。后调至海军北海舰队任09办公室主任,参与了核潜艇部队的组建和管理工作。<br>1981年,在青岛潜艇基地接待了二机部副部长、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和理论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雷达之父"的束星北研究员,按要求讲了2小时关于核潜艇知识。这是王淦昌为中央政治局讲原子能课的一次准备活动。<br> <div>1990年.</div>第二排左二刘友泉 右五张金麟<div>第一排左四彭士禄 右三赵仁凯 右四黄旭华<br><div><br></div></div> <div>刘友泉是61-381学员入学时唯一的中共党员</div><div>佩戴“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留影<br></div> 2022年春节,刘友泉到纪竹盛家拜年。 张积贤,参加了中国核潜艇首艇401艇的建造和试航的全过程(四年),为中国核潜艇的设计研究、建造和运行积累了大量宝贵数据、资料。在首艇的实验阶段,因工作突出,荣立三等功。<br>堆仓上设报警装置就是因为一次张积贤在堆仓工作超时,被关在堆仓险些发生重大事故,而设计加装的。<div>曾任719研究所所长。<br></div> 张积贤陪同省市领导视察七一九所 <div>张积贤在中国第一艏核潜艇旁留影<br></div><div><br></div> 付宗吉,毕业分配到核工业部七一五所,参与09工程的研制工作。后到909基地参加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调试运行和试验工作,高级工程师。工作需要调至哈尔滨工程大学,是61-381学员中唯一在高校任教同学。 付宗吉在哈船院接待同学马惠生后于教学楼前合影 付宗吉在哈工程宿舍楼前留影 蒋光林,毕业分配至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后转入中国航天集团502所,任总工程师,参与了北斗导航系统的研制工作。 蒋光林在试验室 1998年蒋光林在西昌发射中心留影 汪志杰,毕业分配到核工业部七一五所,参与09工程的研制工作。后到909基地参加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调试运行和试验工作,高级工程师。工作需要调至天津市工作,参加地方经济建设,为天津市的城市规划、燃气、供热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汪志杰 沈德福,毕业分配到核工业部七一五所,参与09工程的研制工作。后到909基地参加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调试运行和试验、上海728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参与秦山核电站研制工作,高级工程师。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国核事业的自动控制。 沈德福拿着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颁发的纪念证书留影 李兴东,毕业分配到核工业部七一五所,参与09工程的研制工作。后到909基地参加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调试运行和试验、上海728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参与秦山核电站研制工作,参与广东大亚湾核电站设计工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div><br><div>酷爱数学素数的研究,除正常完成09工程的研制任务、上海金山核热电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设计建设工作外,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素数,颇有建树:<div>“全体素数公式独一无二,天下无双。”“通过无穷循环节长度h 及111......111的大量实例研究计算,发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全体素数都在长度不一的数字111......111里。”</div></div></div> 李兴东和刘宝华在一起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亚湾岁月</b></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兴东2013年06月27日</h5>我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61-381班的学员,我的名字叫李兴东。<br>我们 1966 年毕业的时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的年代。<br>1966 年参加四清运动后,于 1967 年四月份我毕业被分配到北京。<br>1969 年响应毛主席建设大三线、稳固后方的号召,来到四川。<br>我们哈尔滨工程大学 61-381 班的同学共三十几个人,现在都七十岁左右了,大部分同学已经退休,但还有十几个同学还坚守在自己的专业上做着技术顾问的工作。<br>上面是我的简历,下面再回忆一下我在大亚湾核电站工作的经历:<br>到了 90 年代,我们班的一些同学分别到了上海国产秦山一期核电站(30 万机组)、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一期(两台 90 万机组)工作。<br>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一期是引进法国标准设计的90万压水堆核电站,使用的是法国设计图纸并引进他们的主要设备。<br>我有幸在 1990年至 1995年参加了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的一些建设工作。在我去大亚湾之前,核电站的前期工作已经有我的同学任民、魏树彬等作了许多总体设计工作。<br>回想我刚到大亚湾现场时,大亚湾核电站土建工程已经基本完成,厂房设备正值紧张施工安装。<br>在工作中,我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工作语言问题。英文的设计图纸和施工文件,我阅读起来没有问题。但我的顶头上司是是一位法国人,我用英语和他交流就比较困难,能听得懂,但说起来却磕磕巴巴。我从事的具体工作是反应堆厂房内所有的核系统设备的施工和安装。紧张的工程进度要求让我忙得不得了,有时一天要往反应堆厂房跑七、八次,春夏秋冬,时间飞逝,这样大亚湾一期从厂房内的设备安装开始,系统设备施工、试车、发电,一下子五年就过去了。<br>现在,中国的核电事业蓬勃发展,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核电站,在世界上来说,中国的核电站建设的也是够多够快的。这里也有我们61-381 班同学的一小份汗水所在。<br>向哈军工的校友们致敬!<br>在哈军工建校 60 周年大庆之际,写上一篇回忆小文,为母校祝寿。<br> <h5></h5><h3>刘宝华,毕业后分配至国防科委第七研究院第七一九研究所,参与09工程的研制工作,毕生精力贡献给中国核潜艇事业。<br>和佟兴基与其他专家一起完成了09-1安全系统设计,保证了核潜艇的安全性。<br>曾任719研究所**研究室主任。</h3><div><br></div><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老同学鞍山相聚</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马惠生</p> 2003年9月21日,大学同班同学刘宝华从鞍山给我来个电话,说正在鞍山参加船用核动力年会,要到营口来看我,但时间又非常紧,晚上还要赶到葫芦岛,一同参加会议的还有纪竹盛。我说我到鞍山去看你们吧,从离开葫芦岛以后就一直没看着刘宝华,不能错过这个机会。到了鞍山以后,得知参加会议的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719所老所长09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张金麟,我说中午在一起聚谈聚谈,把原在719所301组、现在鞍山工作的聂春福也叫来。午馋是孙德才秘书长联系鞍山人大在胜利宾馆安排的,张利藩主任非常客气出面陪我们一起吃了饭。<br> 老同学见面特别亲切,我已经不喝白酒了,但和刘宝华、纪竹盛约定都喝白酒,破一次例。敬完了在桌的各位以后,我们三个一杯一杯畅饮起来,由于喝得高兴,每人6两就下去以后,还不觉得当怎么样。喝酒之中不免谈起了工作,谈起了09。刘宝华说:“我们得感谢克林顿、陈水扁,如果美国不炸南斯拉夫大使馆,如果陈水扁不搞台独,中央不会下决心搞09—3、09—4,多亏我们这些人身体还行,虽然到了退休年龄,还能继续干几年。09中间断档20年,这20年所里为了吃饭都在忙忽民品,中央不给经费,09没有任务,新的大学生也没有分来。人员状况是老的老小的小,现在所长、室主任都是30多岁的,这些人当了领导,具体活干得就少了,还得靠我们这些老家伙干。”我给张金麟敬酒的时侯说:“张总,你有机会见到胡锦涛总书记,是不是提一提,参加过第一艘核潜艇研制的同志,是不是也能像参加过第一棵原子弹研制的同志同志那样,给发一个纪念证书,这是一种荣誉啊,是永久的纪念。”张金麟说:“有你这种想发的不止你一个,好几个同志提过,有机会我一定反映。”<br><br></div><div><br></div> 佟兴基,毕业分配到核工业部七一五所,参与09工程的研制工作。后到909基地参加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调试运行和试验工作,高级工程师。工作需要调至国家档案局科技部。<div>和刘宝华与其他专家一起完成了09-1安全系统设计,提高了核潜艇的安全性。</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回忆核动力专业工作</b></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佟兴基2013年8月3日</h5>我, 1961 年由北京五中毕业保送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7 月到哈尔滨,那年我 18 岁,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北京。到学院后首先进行新兵训练,学习军事知识,单兵训练,长途行军,进行由学生到军人的转变。九月结朿训练,我被分到海军工程系燃气动力专业学习,穿上海军服,海军工程系对军容风纪要求比较严,服装别致,整齐划一,显示出军威。第一年学习的课程不多,生活比较好,身体锻炼好,体质提高。经过再次筛选,61 级三分之二的的学员升入二年级,由两个班合并成一个班,专业改为潜艇核动力,从此开始了核能工作。<br>1966 年 毕业后分配到二机部第二研究设计院二部三室一回路组, 当时在三室研究设计人员,基本上是年轻人,超30 岁的没有几个人,我和奚崇文在一回路系统和设备组,60 级 719 所莫学伦和沈介林 在这个组参加了一个阶段工作,李兴东和 60 级吴楚成在主系统和堆仓布置组,曹延模在压力安全系统组,陈万源,張正托,丁启辉,汪志杰在二回路组。<br>我们去时刚好在初步设计后期,利用我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经过短期熟悉和在原子能所重水堆、火电厂学习,很快投入陆上模式堆的研究设计工作,我们在设计工作需要学习很多知识,虽然当时在文化大革命中,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是很紧张的,基本上天天要加班工作和学习到很晚,我主要参与一回路四个系统的设计、施工安装、调试运行,我们军工 61 级和 60 级同学参与了 70%以上一回路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工作。在设计工作中业务民主,集思广益,业务讨论、争论充分,毫无个人杂念。记得室主任曾经说,这工程你们没作过,我也没作过,大家认真负责工作,如果出现问题,我首先负责。这句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们的工作更加严谨。在施工中各负其责,我设计的几个系统是我和二个年轻工人施工,他们也没有从事过高温高压不锈钢管道的安装工作,施工期间我做主要的技术工作。我参加了设备安装、试验,尤其是高温环境下设备试验,条件艰苦。1968 年开始施工设计,在堆仓系统设计中涉及多专业,从那时开始使用计算机,当时我国计算机很少,我们去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使用电子管计算机,一般安排在夜间上机,从此开始了我的有关计算机的业务工作。<br>1970 年底开始,我在清华大学核研院,从事热工试验研究工作四年。在此时期,该院进行核电站的研究工作,在实验室除了设备、系统设计、加工工作外,还要熟悉配电、自<br>动控制等知识。与清华毕业的同事相比,他们接受新东西快,想法多,但实际工作经验少,专业性不强。在清华,有一阶段讲座、学习班比较多,学习的气氛比较浓,在这阶段的工<br>作中了解了清华教师的工作作风和方法,学习了好的方法,但是他们的一些风气和做法确实不能苟同。在这时,我开始使用晶体管计算机编程处理试验数据,当时使用机器指令编程,程序繁琐,此后才使用汇编语言。<br>1974 年开始,从事核潜艇维修一回路维修厂房工艺设计四年。六机部主持维修码头的设计工作,参与码头和厂房的设计工作需要学习一些有关专业知识,几年的工作中又扩大了专业范围。此类厂房没有资料可查考,常规舰艇维修与其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我们从维修工艺开始做,再设计厂房工艺。<br>1978 年后的二年,我参加了一些专业工作,如脉冲堆系统、实验室配电设计、国外资料的查找等等。到 1980 年底,在这十四年的业务工作中 ,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我一直繁忙的从事业务工作,一直围绕一回路进行多项专业工作。<br>1980 年底我调离核动力院,开始了管理和计算机专业工作,我参加过数据库、信息安全、开发语言、多媒体技术一些短期计算机专业学习班和在马里兰大学短期学习使我的计<br>算机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作过一些系统编程工作并参与一些应用系统项目的开发工作。1988 年我曾在大亚湾核电站工作,为了工作及爱好进行过多语种的学习,尽管几年没从事核动力专业工作,原来的知识和实际工作印象很深,大亚湾的法国考官对我的考试是满意的。<br> 学校在核潜艇开始上马时我们毕业,及时的补充壮大研究设计队伍。这是学校和专业的正确决策,是学校对核潜艇事业的巨大贡献。我们在学校学习的专业内容在工作中得以<br>应用,也就是学的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上手快。另外在几次实习中所学习的内容,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br><br> 贾桂岺,毕业分配至国防科委第七研究院第七一九研究所,参与09工程的研制工作。后调至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五十四所,高级工程师,是61-381唯一在该领域工作的同学,主要从事微(波)散(射)专业的研制。<div><br></div> 贾桂岺和同事在试验现场合影 刘国胜,毕业分配到海军装备部四三一厂军代表室,后调任海军总体论证中心任核动力研究室副主任。 高贵翔,毕业分配在核工业部第一研究院三所(核动力装置研究所),后调往909基地。在909基地,参加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调试,运行和试验工作。八二年二月奉调至海军北海舰队,二次入伍。从事维修技术保障及核安全管理工作。九二年奉调至海军修理部,从事核潜艇退役及核安全研究工作。后担任海军核化安全研究所所长,军队技术三级、副军职待遇。<div><br></div> 前排右三彭士禄 后排右二高贵翔<div><br></div> 左五彭士禄 右六高贵翔 右七林诚搁(国家核安全局副局长、总工) 左一刘宝华 左二高贵翔 左三杜泽老师<div><br></div> 1995年5月24日<div>高贵翔与刘宝华</div> 高贵翔与刘友泉 高贵翔2006年晋升技术三级,进入军职大门。 <div>高贵翔在校期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div>佩戴“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留影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践行毛主席宏伟誓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终身从事潜艇核动力事业</b></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贵翔 2024年1月17日</h5><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一、 前言</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发展“两弹一星一艇”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建国初期定下的宏伟夙愿。1959年当赫鲁晓夫当面拒绝毛主席:帮助中国建造核潜艇时,毛主席发下“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宏伟誓言。哈军工陈赓院长、三系黄景文主任当即决定:1960年始在哈军工三系建立为核潜艇“点菜单”的潜艇核动力装置专业。</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我是1961年9月入学哈军工61-381班的,根据毛主席“学制要缩短”的指示,我们班提前于1966年3月毕业。1967年春节后,我和刘友泉、吴荣芳、王树梧、付宗吉等十余位同学到北京715所报道。到所后我们没有参与所内的派系斗争,一心扎到如饥似渴的学习当中。1969年9月根据中央指示,该所搬迁成都“291”信箱,为了早日熟悉情况,我于6月先期入川。</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二、 奋战“196”</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成都“291”信箱在哪?翻遍所有成都地图,都没有它的踪迹。原来为保密他在离成都上百公里外的夹江县内的一片稻田旁,“291”信箱外称“西南水电研究所”,“196”室更偏更远,在三面环山,一面邻水的山窝窝里。当地老百姓,在我们来之前,连汽车都没见过可见当地环境的艰苦闭塞。</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96”是核潜艇建在陆地上的三个动力舱,是我国从事潜艇核动力事业最早的平台。我和王树梧从“196”厂房还是一个大坑时就在里面摸爬滚打。从设备安装、调试、实验、反应堆临界、满功率运行直至退役。</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96”冷试车时,我主编了“三水系统冷试车方案”并参与了全部实验。“196”运行期间,为了完成未来型号潜艇直流蒸发器台架实验,我还搞了一年台架实验。在“196”我最先的岗位是“二操”但当主机舱内缺人的时候,还让我去机舱内值班,当时最朴素的想法是:“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干运行很辛苦很枯燥也很危险,但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关心,如反应堆临界实验时,周总理通宵不眠亲自听取彭士禄总师的报告,大家心里都是热乎乎的。</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我和老伴都在“196”室工作,经常把孩子锁在家里,下班回家时,看到儿子趴在窗上泪眼汪汪,心里也不是滋味儿。儿子不满四个月时,领导让我带领70余名青年工人去武汉海工学习四个月,把儿子全部丢给老伴,后来害得儿子得了病毒性肺炎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险些要了他的小命。但我和老伴至今都一直认为我们能把青春和热血都献给核事业感到十分荣幸。</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应该说“196”的成功,为“09”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是绝大多数参与“196”的人,都只能是无名英雄,只是在多年后才由中国核动力院发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的荣誉证书,这虽然只是一张薄薄的纸片,“196”所有的人一直都认为这是我们牢记毛主席誓言默默奉献、忠心为国的最好纪念。</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三、 保驾护航</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982年2月我应招到青岛海军潜艇基地工作。二次入伍,重新穿上久违的军装,直接为潜艇部队服务心里高兴极了。刘友泉早于我6年调入,当时潜基各方面条件很差,上下艇检修经常用步量,有时晚上上艇一辆老旧吉普车竟能挤进七八个人。由于淡水紧张,上艇检修甚至进堆舱后,都没有热水洗澡,伙食也很差,一切苦累,大家都不觉得。想着我们是在践行伟大领袖的宏伟誓言,心里就有使不完的劲儿。</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982-1988年间,我在葫芦岛、小平岛、栲栳岛三岛间穿行。先后参加某艇航渡、导航精度实验、模型弹实验及遥测弹等重大实验。我先任技术科长,当时技术科有20多人各个人都是方面军“司令”,那时所有技术文件都要经我审核,为了保证质量有些专业知识,需要我恶补。有一次为了到舱内了解实情,竟然晕倒在里面。</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987年我改任核安全科长,在基地杨玺司令及机关支持下主要抓了四件事:制定核潜艇基地核安全管理暂行规定,并组织基地范围大讨论;请国内著名核安全专家:彭士禄、林城阁、夏银山、肖凤歧讲课;创办全军首份“核安全杂志”;建立并推行反应堆冷启堆审批及核潜艇冷出海前核安全检查制度。</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某艇三类堆物理启动,我任技术组长兼实操值班长,全体同志集体攻关一次成功。</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某艇反应堆发生罕见故障,海军首长亲自过问,机关亲自协调,动用了国内最著名的专家,召开了数十次专家会。为探明故障原因,我和焦增庚同志还在开堆的情况下,进堆舱检查。该事故处理,前后数年耗资过亿,后来竟在我已调离的情况下又返回潜基工作一年。以上两项成果均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某艇首次由潜基组织坞修。我任外协组长,对于我不太熟悉的甲板设施油水柜等,我用休息时间上艇摸设备钻油水柜。</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9188”任务期间我任核动力应急抢修协调组组长。在导弹即将发射之际,某阀后管段突然断裂。在赵仁恺院士指导下,我组织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抢修保证了导弹发射任务的顺利进行。当指挥部发布这一成功喜讯时,我激动地热泪盈眶,因为我深知这是和我朝夕相处的艇员们精心报国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勇气影响着我。当然我也不会忘记,这激动地泪水里,有核动力艇员书写的“为零玖事业献身”的血书,也有所有“为蛟龙祈祷的女人”的心声。</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四、 重返北京</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992年马少勇部长亲自到潜基调我至海军筹建核潜艇退役办公室工作,已到知天命之年的一匹老马到海军首脑机关工作,对我压力很大,为了事业我只能拼命工作。我和有关同志一起先后收集整理、并出版了上下两册“核潜艇退役文集”;全面调研并召开了核潜艇退役方案研讨会后经整理形成“核潜艇退役方案论文集”。这些开创性的工作为09艇退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994年初,肖凤岐局长向海司首长推荐我和他一起筹建新成立的 “海军核安全研究所”1994年8月我被任命为该所所长。作为首任所长我始终坚持双肩挑,即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技术工作。</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海军首长对核安全非常重视,海军党委常委及机关分别听我讲“核潜艇与核安全”。该所筹建初期几乎一无所有,但某艇反应堆开盖审评的任务却压在我们肩上,我对大家说:“你们全力以赴的干工作,你们个人的困难我帮你们解决”这一行动,得到海司首长及机关的大力支持和具体帮助,于是审评任务顺利完成,所内同志家属随军住房等问题也得到了圆满解决。作为国家、海军核安全专家委员会的委员,我还参加了:09一代艇技术更新、二代艇技术改造、新型艇陆上模式堆等技术审评、审图及现役艇核安全检查等工作。</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作为全军核动力军标委委员,我参加了全国军用核动力军标体系论证及体系的建立,编写、主审或参与审查数十项国军标。</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998年8月卸任所长职务后,担任所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职务,直至2008年退休。</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20余年的科研工作实践获得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两项,其余奖项十多项。</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五、 结语</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回顾我的一生,可用“学、爱、干”即学09、爱09、干09三个字来概括。50余年来,最为潜艇核动力战线的普通一兵,我只干了一件事,为潜艇核动力事业服务,我所做的都是普通人的平常事。毛主席的宏伟誓言已经在我心里生根发芽并升华为09精神文化。祖国母亲一直关爱着我,先后两次给我荣立三等功,还评我为优秀共产党员、装备管理先进个人及多次嘉奖。2006年晋升技术三级,使我进入军职大门。</div></div> 附图 邓前弼,毕业分配到核工业部七一五所,参与09工程的研制工作。后到三线从事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调试运行和试验工作,高级工程师。曾任院科技委办公室主任,09基地副基地长。毕生精力贡献给中国核潜艇事业。 邓前弼和同事在404核潜艇合影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工作简历</b></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邓前弼2013年6月30日</h5>我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br>1941 年 10 月 08 日生于湖南省祁东县。<br>1961 年 7 月 13 日接到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招生工作委员会签发的录取通知书。<br>1966 年 3 月毕业于 61381 班核动力装置专业,分配到第二机械工业部二院二部,地址:北京。<br>1967 年该部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七一五研究所。我从事科技管理工作,主要参与并负责 0 九工程的设计和部分科研。<br>1967 年 12 月 26 日在管理 196 工程主厂房施工设计后,我与蒋得先同志一起将 196 主厂房施工图乘飞机送到成都,由彭士禄总工程师在双福进行交底,1968 年 1 月开始破土动工。<br>1968 年 2 月由彭士禄总工程师、李乐福主任、李宜传主任等带队去葫芦岛 719 所所部开始 196(195)工程主工艺的技术设计,于 4月份完成,并将图纸在国防科工委主持的“620”全国九大设备的订货会。<br>1969 年 2 月接军管会‘所领导指派去国营 6848 厂参加 195 工程的开工典礼。4 月 8 日由周圣洋所长在大会上宣布:由七院领导陈佑铭签发的介绍信,决定派我代表 715 所为 6848 厂技术总代表。从此我带领 18 名勇士完成了195 工程的安装任务。当时我为指挥部成员,负责反应堆舱的安装、调试,指挥长张峰司令员及副指挥长周希汉、蒲希文、王荣生以及郭文声、陈佑铭等均为我的现场直接领导。<br>1972 年——1976 年我调入院科技处,负责 0 九工作,完成了196工程的十年运行,完成了在 196 堆上为 195 所做的震动摇摆实验、零功率实验、机动性实验、驱动线卡棒实验、碘坑启动实验、寿命考验实验等以及一系列的检修、维修及退役准备工作。同时组织一体化方案及单项实验。<br>1977 年——1982 年我任0九科科长,主管 195 工程的改换装工作,先后为0九一代完成了:驱动线卡棒、盲区启动的核测系统、反应堆保护系统的改装、安全阀的研制、“O”环的研制及涉及到0九安全因素的各项研究课题,并在艇上安全使用。当时海军司令员杨国宇对我说:“感谢核动力一院,我可以睡一个安稳觉了。”<br>1983 年——1991 年我为科技处副处长,主管0九。参加的工作有:<br>1、1988 年 404 艇南海三项实验(深潜、满功率航行、水下鱼雷实验),当时我代表院为副领队,圆满完成;<br>2、401 艇检修,402 艇开盖换料及检修,403、404、405、406 艇中修,我为驻现场副总指挥;<br>3、完成了 403 艇中修后,在 431 厂再次启堆,我为现场总指挥。<br>1992 年,我调入中国核动力院基地任第一副基地长。到 2002 年退休于核动力院。<br> 纪竹盛,毕业后分配到431厂工作,曾任431厂副厂长、总工程师,09工程第三任副总设计师。<div>2016年,获国家科技一等奖。<br></div><div>其撰写的《在研制弯头的日日夜夜里》收录在《中国首艘核潜艇下水纪念活动专刊50》。</div> <div>2019年,纪竹盛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周年纪念章》</div> 刘宝华、邓前弼、纪竹盛合影 纪竹盛、马惠生合影 奚崇文,毕业后先后在二机部715所、909基地、七一九研究所、上海728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工作,高级工程师,为中国核潜艇事业作出积极贡献。在上海728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参加我国自行研制的秦山核电站的研制和建造工作。毕生精力贡献给中国的核潜艇和核电事业。 吴荣芳,毕业后分配到核工业部七一五所,参与09工程的研制工作。后到909基地参加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调试运行和试验工作。调出909基地到上海闵行一机部汽锅研究所核电研究室,高级工程师,毕生精力贡献给中国的核潜艇和核电事业。 刘章烈,毕业后分配至国防科委第七研究院第七一九研究所,参与09工程的研制工作,高级工程师。1990年开始从事核安全工作,参加集团公司驻431厂安全监督组工作,退休后仍继续工作数年,累计10余年,任组长。毕生精力贡献给中国核潜艇事业。 刘章烈(右一)组织召开核安全领导小组会议 桂根廷,毕业后分配至国防科委第七研究院第七一九研究所,参与09工程的研制工作,高级工程师,解决了主机冷却系统多年未解决的难题,为中国核潜艇事业作出积极贡献。后调至大连市,在大连渔轮厂负责动力装置技术工作,参加地方经济建设。 <div>桂根廷在校期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br></div>佩戴“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留影 张正托,毕业分配到核工业部七一五所,参与09工程的研制工作。后到909基地从事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调试运行和试验工作,调出909基地后到七一九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毕生精力贡献给中国核潜艇事业。 <div>张正托在校期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br></div>佩戴“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留影 任民,毕业后分配到国防科委第七研究院科技部,从事09工程战术技术指挥研究工作。六七年五月份,加入六八四八现场指挥部任参谋,参与首艘核潜艇试航全部过程。第二艘09 艇试航时,担任实验组的副组长。后任09总设计师彭士禄专职秘书,并随之赴广东参加大亚湾核电站筹建工作,任设备材料处处长。曾任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司司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任民、马惠生合影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哈军工培养我走上工作岗位</b></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任 民</h5>我是一名东北汉子,从小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那时我以 197 分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长春市实验学校初中部,后又以三年全优成绩,获得银质奖章,被保送到本校高中部.(当时全校保送生是四名),再以优异成绩获得全年级第二名的成绩,被保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后经新生入伍教育,被以现役军人的身份分配到海军工程系动力科,开始了燃气轮机动力装置的学习,后经全院性的专业调整,改成舰船核动力装置专业的学习。<br> 一.丰富多彩的学院生活<br> 我们舰船核动力装置当时在校是两个班:60 级的 60-381 班和 61级的 61-381 班。开始的班级代号是 61-341 班,后改正 61-381 班,直至毕业。我是第一任班级团支部书记,因一心想把工作做好,学习成绩大幅度下滑,被迫辞去了职务,开始专攻学习。后因学习全优,也就是所有考试课全部五分,而荣立三等功,并被评为学院授予的“五好学员”称号,授予奖章。后担任了 615 学员队革命军人委员会副主任,另一位副主任是 61-301 班的刘鹏举。<br> 在校期间,我是名活跃分子。曾经担任学院两届运动会的检录长和终点裁判员,也获得了国家百米短跑三级运动员称号和国家三级足球裁判,国家三级排球裁判证书。在文艺方面,曾是学院业余文工团合唱团男生小合唱队的队员。在参加全院的文艺汇演时,由本人编剧,导演及灯光制作的独幕话剧《一幅手套的故事》,获得学院的优秀剧目奖。在指挥 615 学员队的集体大合唱,获得全院第二名的好成绩。<br> 虽然我在校期间参加了不少社会活动,但学习的压力着实不小。伴随着学习的艰苦,为了培养我们的的军事素质,是不是地有紧急集合,外出拉练。参加哈尔滨市的国庆阅兵活动,横渡松花江,到滨江火车站用背包带捆绑着山东大白菜,徒步回学校。到农场劳动,打场,每日清早起整队出操,扫雪,就是满身大汗也要按时列队到教室听讲上课。课间时还要抓紧进行体育锻炼。所有这些都为我们搭线了很强劲的身体素质,也炼就了过硬的生活本领。<br> 有几件事很值得回味.在学院“赶清华,超清华”的口号下,考试的题目出得相当的难。考完后个个都像心怀小兔子似的,生怕考试不及格。我曾在考试的卷子纸上就写过“横眉冷对卷子纸,俯首甘啃铅笔头”的句子,后被刘居英院长在开学典礼大会上引用。本人在班上“一举成名”。在开卷考试,答写传热学试题时,将其中一道考题用八种办法答题,赢得主讲老师孔祥谦大尉的表扬,给了我 5+++的评分,也成为开卷考试的典范。后来老师问我:“你怎么能用八种办法答题呢?”我如实地回答到: “这些办法都是从课外辅导教科书上抄来的。” 说明开卷考试能扩大学习思路,开阔视野,为以后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快毕业时,正赶上〇九工程恢复上马,由杜泽教员带领我们承担了核动力舰艇蒸汽造水装置的研究课题,比较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在我参加〇九首舰试航工作时,我还特意地关注该装置的试验结果,与我们的课题研究的结果相差不已,心里有特别的满足感与自豪感。<br>快到毕业时,我们于 1965 年 8 月份参加农村的四清工作。我独立工作,联系农民朋友,坚持“同吃,同住,同劳动”,并因努力工作被评由中共松花江社教工作总团授予“五好工作人员”,并颁发了荣誉证,也曾被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从四清一线回学院后,又立即奔赴大连造船厂实习,主要是板金车间,轮机车间,铜工车间。因动力装置学专业学习的重点是动力装置总体,除主要设备外,主要是油,水,汽,电路。我们在铜工车间的学习最长。因中共中央发出“516”通知,我们没有实习完就返回学院,开展“三家村”“燕山夜话”的批判学习。到十月份得知我们已是毕业生的信息后就相继走上了工作岗位。<br> 二.为〇九工程贡献力量<br> 我是六七年三月份才到工作单位报道的。也许是在学院时参加的社会活动比其他同学相对多一些,所以在毕业鉴定评语上有“该生学习成绩较好,参加社会活动较多,知识面较宽,但作风粗”。我们学员队的队长李朝霞大尉就曾被评价说“他不是搞科研的材料,很适合做技术行政工作”,所以全班只有我一人被分配到机关工作—国防科委第七研究院科学技术部战术处工作。后因工作需要,战术处扩大成战术技术论证研究室(一〇室)。我在舰艇组的和舰艇小组工作。<br>一到工作岗位,就承担了〇九一和〇九二的战术技术指挥的论证工作。我承接的课题先后有:最大航论证,最小航论证,机动性论证等。<br> 1968 年 10 月份,根据国防科委的部署,我们被安排在包头钢铁公司,总共去了 3600 多人,我们单位去了 16 人。我被安排在火车钢厂平炉车间一号平炉,开始炉前工的学习和锻炼,共计 365 天。期间我被评为平炉工前工二助手。在包钢劳动锻炼期间,又学会了一门技术—平炉炼钢。这对以后的工作很有帮助。<br>我们于 1969 年 10 月份结束劳动锻炼后返回北京,重新又承担起〇九工程的研制任务。在 1970 年 5 月由工作单位海字 230 部队派遣到六八四八现场指挥办公室工作,领导 0 九首舰的建造,码头系泊试验,航引试验工作.当时的总指挥是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张峰,副指挥有十几名.记得有海军副司令员杨国宇,六机部副部长杨放等.后因“913”事件停摆,并奉调回京。记得 70 年 10 月 23 日由 6848 现场指挥为主赴京向中央文革小组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由周恩来总理主持,参加听取汇报的有当时 16 位中央领导。记得有四人帮成员,海军司令肖劲光,政委李作鹏,空军司令员吴法宪以及总参总部首长等。在开会前周总理挨个点名询问情况。当问到澎湃的大儿子彭士禄时,周总理说:“我找你多年了,你跑到哪里去了?怎么也不告诉我一声呢。”可见总理是多么关心烈士子弟。<br>得知其在搞 09 的研制工作,总理非常欣慰。汇报人名单上我是最后一位,因为刚出校门不就,又不担任领导职务,最年轻。总理说你这个名字很好嘛,就应该时刻装着人民,一生要好好地为人民服务。并问我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我大声回答到“哈军工”,说完就开会了。<br>在会议进行过程中,已是半夜 1 点多,由人大会堂的服务人员送上了夜宵,一碗小米粥,一碟萝卜丝咸菜,两个开口笑。我见总理吃完时用手将洒在桌子上的几个芝麻粒收在一起然后倒到嘴里,使我非常感动。一位堂堂的国家总理。还这么勤俭节约,处处给人民做表率,实在让人钦佩。 <br>还有一件事情让我不能忘怀。有一次由 23 基地司令郑国忠率领我们 6 个人,去向沈阳军区司令陈锡联汇报 09 首艇的建造情况。走出沈阳火车站时,就看见了两辆苏制大吉姆,同时见到陈司令快步走来,口里大声的说“老班长,快上车”。原来郑司令曾是陈锡联司令的老班长。50 多年过去了,他还念念不忘,这种战斗友情实在让人敬佩。<br>在搞第二条 09 艇试航时,我已担任实验组的副组长了。组长是当时 431 场的军代表孟庆宁少将。我得益于他的领导,受益匪浅。我还根据中央军委 09 办公室主任陈佑铭的指示,让我编写在试航过程中发现的设计问题。这个题目太大了,我是学动力学的,但要整理全面的东西,心里是真没谱。这是涉及到总体、动力、导航、武备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但是任务下来了,只好硬着头皮上。千方百计地收集资料,询问各部主要负责同志了解情况。最后终于完成了任务,获得了陈佑铭主任表扬。经过一段工作我才理解,我所在这个部门的工作是多么的重要,他是负责向中央军委提出海军装备战术技术性能指标的拳头单位。又是检验审核舰船各项战术性能指标的单位。我就越发热爱组织上给我安排的这个岗位。就这样,我为 09 一干就是 18 年。<br>79年11月受命担任六机部第一副部长彭士禄同志的专职秘书。彭部长也同时兼任 09工程的总设计师。这 18年我参与了多艘核潜艇的设计、建造、试航等工作,成为 09 工程的一份子。为了总结和提高,我全面系统的总结了我在 6848 现场指挥部的工作,写出了《参加 6848 现场指挥部工作汇报》和《09 首艇在试航过程中发现的设计问题简汇》两篇文章。就是凭借这两篇文章,我被评为了高级工程师。<br>这里还要提及一件事。那是在 1972 年夏在北京饭店召开航空母舰战术技术指标论证会议。那时,叶剑英、聂荣臻、张爱萍等中央领导都亲临现场坐镇,我为大会作了航空母舰核动力方案的简易说明的报告。很遗憾的是,中央早就想搞航空母舰了,但实在因经济条件太薄弱,国力不够,又处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时期实在没钱只能停摆。这一停就是几十年。想起这件事,让人懂得,要想有强大的海军必须有雄厚的国力支撑。<br> 三、退休前的工作<br>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了 42 年后我退休了。在退休前除了参加 09 工作以外还主要参加了一下各项工作。<br>1、 参加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的筹建工作<br>1982 年在赵紫阳同志担任总理期间,中央决定建设核电站。时任水电部第二部长的李鹏同志提名由担任 09 工程总设计师的彭士禄任总指挥,成立了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筹建指挥部。当时的副总指挥是广东省副省长刘俊杰。由彭士禄亲点十个人,于 1982 年 3 月来到广州。现能记得有昝云龙(曾负责 09 反应堆研制工作)赵家瑞(反应堆屏蔽与防护,哈军工教员)沈抗(反应堆自控专家,毕业于哈军工)魏书斌(核工程计划及编制专家,毕业于哈军工)刘国建(核动力装置专家,毕业于哈军工)张全麟(毕业于哈军工)王有信(核工程施工专家)等共 10 名。经过 1 年多的筹备,于 84 年的 4 月 2 日土石方开工,同年与香港中华电力公司组成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中方占75%港方占 25%。中方归水电部领导,后改由核工业部领导。总装机容量为 180 万千瓦,由两座反应堆组成。我当时被任命为设备材料处处长。<br>2、 组建深圳华侨城<br>1985 年 10 月奉调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在经济司任外资处处长,后在香港中国旅行社深圳华侨城建设指挥部任工程规划组组长兼项目洽谈组组长。组建完成后调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下属中国华兴公司任副总经理兼党委书记。后并入中国康华公司。<br>3、 在国家烟草专卖局工作<br>1992 年底调任国家烟草专卖局先后任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司长。中国烟草学会副理事长直至退休。在任期间壮大了烟草科技队伍,并建立了以玉溪卷烟厂为代表的 4 大技术中心。提出了烟草发展 7 年纲要。其中的降焦减害工程现在依旧是烟草行业的三大主要目标之一。<br>总之,我这一生取得了一些成绩,做了一些工作。所有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哈军工对我的培养和教育,得益于解放军大熔炉的锤炼。在母校建校 60 年之际,衷心感谢母校的培养,祝愿母校能再创辉煌。谨以此粗成之回顾献给我敬爱的母校。<br> 李振源,毕业分配到核工业部七一五所,参与09工程的研制工作,高级工程师,为中国核潜艇事业作出积极贡献。先在科技情报室工作,后担任核动力工程杂志主编。 李振源和夫人程玉荣 <div>陈万源,毕业后先后在二机部715所、909基地从事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调试运行和试验工作、七一九研究所、上海728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工作,高级工程师,为中国核潜艇事业作出积极贡献。在上海728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参加我国自行研制的秦山核电站的研制和建造工作。毕生精力贡献给中国的核潜艇和核电事业。<br><div><br></div></div> 陈万源与夫人合影 李志宽,毕业分配至国防科委七院七一九研究所,参与09工程的研制工作,高级工程师。参加了中国核潜艇首艇401艇的建造和试航的全过程(四年),为中国核潜艇的设计研究、建造和运行积累了大量宝贵数据、资料。长达10年时间任驻431厂现场核安全监督组组长,多次参加航行测试,毕生精力贡献给中国核潜艇事业。 马惠生,毕业后分配至国防科委第七研究院第七一九研究所,1975年2月调至辽宁省营口市,参加地方经济建设。曾任营口市政府副市长、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营口化纤八年 </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马惠生</div>1975年2月1日,组织上照顾我两地生活困难,同意调离719研究所,回到家乡营口市。<br> 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也就是回到营口的第三天,营口发生了地震,地震后的营口一片狼藉,各单位都在忙乎抢险救灾。地震半个月后,进入震后恢复,各单位也都开始正常上班,我到人事局报到后,把我分到化纤会战指挥部,这个单位是为建设一个国家投资的锦纶项目成立的。刚成立时,在营口宾馆一楼东侧借用了部分房间。<br> 我在营口宾馆接触到的第一位领导是张克,听他的第一次讲话是动员学习毛泽东思想。我所在的设计组组长是王振州,原是营口造纸厂设计室主任。刚开始化纤筹备工作就是熟悉翻译资料,我负责翻译系统阀门名称(英文)。<br>化纤正式开展筹备工作实际上是到原营口人造丝厂后开始的,考虑震后室内不安全,大家暂时都在帐篷里工作,就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设计组的同志们整天整日的紧张工作,晚上加班很晚,光线不足,就拿手电照亮。<br> 后来设计组搬到了原人造丝厂的俱乐部里,过了一段时间又搬到了原人造丝厂房、零散的房子里。<br> 我对营口化纤最大贡献是和同事设计、施工、运行了热电站,在当时电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保证了主生产一类电负荷和饱和蒸汽的需求,在保证本厂生产用电、汽的情况下,还支援了市内其他企业用电和用汽。<br> 热电站设计经历了方案论证、初步设计、施工设计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特别是在方案论证阶段,争论不休,有人说:“生产用一类电负荷必须依靠市电网供电,蒸汽负荷上一个大锅炉就完了。”“我们自己根本没有能力设计、施工、运行热电站,风险太大。”“要搞就搞小一点,越大越难搞,风险无法预测。”在当时电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市电网能把营口市其他企业都拉闸保化纤吗?显然是不可能。<br>我连续做了四方案,1500kw机组、3000kw机组、6000kw机组、12000kw机组,并做了投资估算,效益最好的是12000kw机组,既能安全保证一类用电负荷,又能保证一类用气负荷。正常生产后、电和汽都能支援市内其他企业。<br> 当时设计用的是图板、丁字尺、计算尺、比例尺、三角板。高压蒸汽管道热应力计算就是用计算尺算出来的,一开始一段管道需要一周时间算出来,那么多数据一个也不能错啊,错一个数据,全盘皆输,必须推倒重来。后来熟练了,三天就可以算一段管道了。<br> 1978年,施工中汽轮机基础“三心”(重心、形心、中心)引起争论,热电站打桩时是和前纺车间基础打桩一起打的,因为辽宁省只有一个打桩公司,请一回很不容易,但是汽轮机机组还没有订货,没办法按常用的机组尺寸打了桩,实际定货后,尺寸出现了偏差。怎么办?重新打桩吗?不可能。为这事,由冯唯一总工程师带队、我和设计组组长王振州、省纺织设计院马秀宽院长一起到北京、成都、杭州电力设计院咨询学习类似情况是如何处理的,我又在北京西单旧书店买到一本前苏联专家著的关于汽轮机桩基的书,根据这本书给出的公式进行了计算,经核算符合误差规定,也符合之后发布的国标“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GB50040-96”的要求。<br> 在化纤厂先后任热电站设计组负责人、热电车间副主任、热电车间主任、化纤厂厂长助理、化纤厂党委副书记。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保卫李先念”</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马惠生</div> 1988年7月,从国家主席位置转到全国政协主席位置不久的李先念同志,到大连调研。中央警卫局、省公安厅通知,李先念主席乘从北京坐火车去大连,沿途公安机关要一级保卫。营口段96公里,需要在铁路沿线所有路面、道口、桥洞检查,清除一切障碍、异物,消除一切隐患,确保火车通过时,绝对安全。<br> 根据中央警卫局、省公安厅的通知,立即召开了铁路沿线的县区主管领导和公安局长会议,布置这次一级保卫任务,要求各县区把精神传达到沿线所有乡[镇]、村,依靠公安专业力量,依靠群众,做好这次保卫工作,重点部位要有专人看守,铁路沿线民兵巡查。会议之后,市公安局局长鲁鸿明带领市局同志就下去督促检查了,到专列通过前两天,我与鲁鸿明局长在铁路营口段96公里又走了一遍,重点地段到乡、村面对面进行了检查。经过几次检查,鲁鸿明局长负责任地向省公安厅报告了保卫工作落实情况,保证营口段没有安全隐患。<br> 专列通过的前一天,中央警卫局、省公安厅通知,专列不在大石桥火车站停车了,火车过后的专人看守部位就可以撤岗了。由于专列不在大石桥停车了,许仕廉书记和赵新良市长就不去大石桥了,但我和鲁鸿明必须到大石桥,大石桥是枢纽站,要在大石桥指挥营口段铁路沿线的保卫工作。我们俩提前来到了大石桥,营口县县委书记朱景志、县长凌秉志,也来到了现场。不管专列是否在大石桥车站停车,我们几位都要到站台迎送专列,只少招手致意。<br> 待专列行使到分水前一站,来通知说在大石桥停车10分钟加水。专列徐徐驶入大石桥火车站,我们几位和执行任务的同志站在站台上迎接专列。火车停稳后,省警卫局局长从火车上下来,鲁鸿明局长马上迎了过去。省警卫局局长问鲁鸿明问营口市领导谁来了,鲁鸿明说原来通知专列在大石桥不停,市委书记、市长没来,指着我说主管公安的马市长来了,问还有谁,鸿明回答说还有营口县县委书记朱景志,省警卫局长说你们三个马上上去吧,李主席接见。省警卫局长看鲁鸿明手里拎个包,告诉鸿明不许拎包上车,鸿明把包交给别人后,我们三个就随着警卫局长上车了。<br> 我一走进车厢门,就看到一位老人扶着沙发扶手从沙发上站了起来,并向我们走来,我一看就楞住了,这不就是我们负责警卫的李先念主席吗!全国人民崇敬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吗!我本能地站在原地迅速地鞠了一个90度大礼,我再抬起头时,李主席已经走到我们的面前,握着我手说:“你好,快过来坐吧。”接着李主席把我引到了他的沙发旁坐下,他让我坐在他右侧。这个时侯,一位女同志问:“你们的名字叫什么?”鲁鸿明局长非常敏捷的反应说:“我把我们几个的名字给领导写一下。”在鸿明过去写名字的时侯,我看着那位女同志猜测她就是李主席办公室主任林佳眉同志。这一切都过去后,李主席问我:“大连市委书记是谁?”我回答说:“是毕锡祯同志。”(当时我对毕锡祯并不熟悉。)李主席又问:“你们这里是不是有个油田?”我说:“是,原来我们是一个市,84年底分成了两个市,油田那边新成立了一个盘锦市。”李主席又问:“你们营口有没有开发区?”我说:“有,港口条件、铁路运输条件、公路运输条件都很好,但现在还不是国家级开发区,请李主席给过问一下,给我们批一个国家级开发区。”李主席笑着说:“好。”李主席和我谈话持续了10分钟,李主席问的问题我都顺利地回答了。警卫局同志提醒时间已到,我站起来又给李主席敬了个礼,说:“感谢李主席接见,希望下次在营口多停留些时间。”这个时侯环顾了一下办公室,办公室就是一个车厢。<br> 我们站在站台上,看着火车慢慢启动,顺利地送走了李主席专列,但保卫任务并没有完,专列安全驶离营口境界后,方算完成任务。我们到营口县招待所,一边继续执行警卫任务,听沿线情况报告,一边开始了我们的晚餐,我一看表,时间已是晚上8点半。在鲁鸿明局长的倡议下,我们的晚餐变成了小小的庆祝会,专列每通过一站,听到顺利通过的电话,我们就畅饮一杯,到专列顺利通过营口境内,我们不知喝了多少杯。<br> 回到母校,马惠生和赵树屏老师在一起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纪念中国核潜艇陆上模式堆满功率运行50周年</b></span><br></h1> 为了纪念中国核潜艇陆上模式堆满功率运行50周年,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为所有参与人员颁发了纪念证书。61-381部分学员获此殊荣。 为了纪念中国核潜艇陆上模式堆满功率运行50周年,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为此制作了这枚纪念铜章。61-381部分学员被授予纪念章。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中国首艇核潜艇下水纪念</b></span><br></h1> <div>2020年12月26日,纪念中国首艘核潜艇下水50周年大会在京召开。<br></div>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让女儿彭洁转达了他对中国首艘核潜艇下水50周年的祝贺,以及对核动力事业的热爱与牵挂、对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嘱托与期望。 <div>《纪念中国首艘核潜艇下水纪念活动专刊50》<br></div>专刊收录了61-381学员纪竹盛的文章《在研制弯头的日日夜夜里》,记录了纪竹盛和他的同事艰苦创业的业绩。 中国首艇核潜艇下水纪念 中国首艇核潜艇下水纪念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献给母校成立70周年</b></span><br></h1> 2020年5月12日,<b>61-381同学战友互联网上再聚首</b> <div><div>2013年年7月,受哈军工校庆60周年筹委会委托,任民、佟兴基、高贵翔、蒋光林编辑了《<b>哈军工培养了我们成为核动力专业人才-献给母校成立60周年</b>》,收藏在《哈军工纪念馆》。</div></div><div>主编 任民<br>编辑 佟兴基 高贵祥 蒋广林<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漫话 61-381</b></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友泉</h5>一、班号的变迁<br>1961 年 10 月,新兵训练结束,我们被分配到海军系,即三系,班序号 61-322 班,隶属于三系二科(动力科)。科主任:何水清中校,科政委张式尧少校。对应的教研室为三〇二教研室,室主任:陈宽。<br>二科六一级共三个班:61-321 班 内燃机专业;61-322 班 燃气轮机专业;61-323 班 蒸汽锅炉专业<br>入学时,61-322 班共有学员 31 人:李家海 李兴东 曹延模 刘章烈 郭呈义 于唐生 刘友泉 奚崇文 桂根廷 邓前弼 张正托 王树梧 付宗吉 佟兴基 金大由 王玉华 蒋光林 马惠生 周承学 丁启辉任 民 陈尔侃 张积贤 金成仁 李增印 刘国胜 李志宽 冯洪祯 张兴木 刘冠懿 刘宝华<br>1962 年 9 月升入大二时,61-323 班撤编,其人员合并至 61-321班和 61-322 班。被分至 61-322 班的共七人:张家南 陈万源 高贵祥 吴荣芳 纪竹盛 贾桂岺 汪志杰 <br>61-322 班也有部分学员未升入二年级。因此,至 1962 年 9 月,61-322 班共有学员 35 人,具体名单如下:<br>李增印 金大由 佟兴基 王树梧 邓前弼 丁启辉 纪竹盛 贾桂岺 刘宝华 任 民 张积贤 付宗吉 曹延模 李志宽 吴荣芳 李家海 汪志杰 金成仁 张家南 刘友泉 奚崇文 刘国胜 马惠生 顾金亭 高贵祥 李兴东 韩 训 张正托 蒋光林 桂根廷 刘章烈 冯洪祯 陈万源 沈德福 刘冠懿<br>1963 年初,海军系编制由“纵”变“横”,61 级共 12 个班,分为 615 学员队和 616 学员队。615 学员队辖:61-351 班、61-361 班、61-371 班、61-381 班、61-391 班和 61-301 班共六个班。<br>队长 李朝侠<br>指导员 张清晨<br>由“纵”变“横”后,原 61-322 班改为 61-381 班,其专业仍为燃气轮机专业。<br>二、专业的变迁<br>1958 年 6 月,经中央批准研制导弹核潜艇,“争取在 1961 年 10月 1 日前下水。”这就是哈军工决定 1960 年在三系开设潜艇核动力专业的缘由。<br>但由于<br>1、1959 年后,我国遭受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和“左倾”错误的影响,经济困难。<br>2、苏联于 1960 年撕毁协议,撤走专家。<br>3、国内技术力量严重不足。<br>4、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当时还不高,很多技术课题难以解决,特别是不能提供核潜艇用的核燃料。<br>由于以上原因,从 1961 年开始,核潜艇的很多研制工作实际上已经停止了。实验基地(即陆上模拟堆)的建设也停止进行,其筹备机构被撤销。在这种大背景下,哈军工也不可能继续开设潜艇核动力专业,所以 1961 年入学时,我们所学的专业就改成燃气轮机了。<br>苏联开始有意帮助中国建造核潜艇,但后来态度改变了。1959年 9 月底,赫鲁晓夫访问中国时,我国向他提出搞核潜艇的问题。赫说,核潜艇技术复杂,你们搞不了,花钱太多,你们不要搞,苏联有了核潜艇,你们就有了,我们可以组织联合舰队,联合建长波台。<br>毛主席得知赫的态度后,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br>1963 年 3 月 29 日经中央专委讨论同意,停止进行核潜艇的研制。但中央专委同时指出,要保留研究原子潜艇反应堆的技术班子,并于 1963 年 6 月 17 日决定成立原子能潜艇动力工程研究设计所,归国防科委七院和二机部双重领导,以七院为主。<br>1963 年 10 月 19 日总参通知该所改为第七研究院第十五研究所。<br>1961 年后,302 教研室格外关注国内核潜艇的研制工作动向。<br>1963 年初他们派员赴京调研,得知核潜艇研制工作可能被迫下马。但在这关键时刻,他们独具慧眼,“逆势而为”,以发展的眼光得出如下结论:核潜艇的研制工作下马了,但那是暂时的,用不了几年就会重新上马。为此,我们要加紧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建议恢复三系潜艇<br>核动力装置专业。这个建议得到系、院领导的层层支持,并为此目标开始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具体 63 年几月份决定的将 61-381 班由燃气轮机专业改为核动力装置,我不确切知道,但从 1963 年 9 月开始,我们相继开设了以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br>原子能理论(蔡章生)、核动力装置(王兆祥)、汽轮机(李赫)、传热学(孔祥谦)、冷凝器(刘国健)、802 设备(赵树屏)、加压器、反应堆热工反应堆屏蔽、辅机及水泵(陈家炎)<br>1964 年 6 月底,61-381 班全体学员赴青岛,在驱逐舰上实习了一个月,熟悉核动力二迴路设备和系统的运行和检修。一迴路的实习,只观摩学习了二系的反应堆及其系统的模型。<br>距中央专委发文停止进行核潜艇的研制仅两年,1965 年初,中央决定核潜艇研制工作第二次上马,并将 1958 年提出的研制导弹核潜艇,改为正式开展反潜鱼雷核潜艇的研制;在取得反应堆应用于潜艇的实际经验后,再搞导弹核潜艇。<br>1965 年 8 月,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哈军工全体教职员工和学员赴农村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运动。61-381 班被分到黑龙江省巴彦县丰乐公社搞运动,平庄大队 18 人,有余大队 13 人,共31 人。于 1966 年 1 月返院。<br>1966 年二、三两个月,我们进入毕业设计阶段,题目是:核动力装置的蒸汽发生器(即 802 设备)。<br>入学时,我们的学制是五年。1964-1965 年全国开展教育大革命,提出“教育要改革,学制要缩短”的口号。1966 年 3 月,我们 61-381班全体学员“均按教学计划要求,修业完毕,成绩合格,准予毕业。”<br>作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第九期学员,我们是最后一批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毕业生。因为根据中央的命令,1966 年 4 月 1 日撤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编制,相应组建六所地方院校,其中海军系扩编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br>1966 年 3 月,61-381 班毕业时共有学员 31 人,具体名单如下:<br>佟兴基 任 民 桂根廷 高贵祥 蒋光林 丁启辉 汪志杰 张正托 邓前弼 刘章烈 张积贤 奚崇文 马惠生 李兴东 李振源 付宗吉 金大由 沈德福 纪竹盛 李家海 陈万源 王树梧 李志宽 刘友泉 刘国胜 吴荣芳 张家南 李增印 贾桂岺 曹延模 刘宝华<br> <h5><p></p><p style="text-align: left;"></p><p></p></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哈军工培养了我们成为核动力专业人才</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献给母校成立六十周年</span></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任民 </span><span style="text-align: left; color: inherit;">2013.8</span></h5>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六一三八一班的学员,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是海军工程系潜艇核动力装置专业。全班共有三十一名学员,组成了一个团结向上的战斗集体。在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是学院把我们培养成为我国我军的核动力专业人才。<br>一. 六一三八一班成立的始末<br>一九五九年十月,以赫鲁晓夫为首的原苏联,断然拒绝为中国提供核潜艇建造技术与设备.伟大领袖毛主席立下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以陈赓为院长的院党委和以黄景文为首的海军工程系主任和政委邓乃非,紧跟院党委的战略部署,决定组建潜艇核动力装置专业,为潜艇核动力装置培养专业人才。因此,诞生了六0三八一班和六一三八一班。<br>当时,核潜艇动力装置设在海军工程系的动力科(简称“二科”)。我们入学时,分别在舰船内燃机装置专业,舰船蒸汽动力装置专业和舰船燃气轮机动力装置专业就读。在六二年夏,经专业调整为潜艇核动力装置专业,即六0三八一班和六一三八一班,和内燃机动力装置专业。<br>一九六一年学院党委决定提高学习质量,要“赶清华,超清华”。以我们年级为例,从保送上来的2300名学员,缩减到1800名,再结合院系的专业调整,取消了舰船燃气轮机装置专业,转成立舰艇核动力装置专业。我们和上一年级,这两届学员都是经过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除西藏和台湾),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优中优保送来到哈军工的,学习质量有差异,决定淘汰一批。在一年级(六二年)升入二年级时,将考试题目出的相对难一些。学院也提出来“好学生经过努力可以打3分,一门考试课程不及格,补考后还不及格,留级;二门考试成绩不合格,勒令退学。”。<br>舰艇核动力装置在刚组建时共有37名学员,其中调干生3名,一名是中尉学员刘冠一,两名是部队的班长全成仁和某某某。到了二年级和三年级时,先后有6人离开了学习岗位,剩下的31名学员直到毕业。(名单附后。)、<br>二.兼顾紧张的学习生活<br>进入哈军工是按德智体全面发展应招入伍的。政审很严格,体检也很严格。学习质量在当时各个高中毕业成绩也是相对很优秀的。但为了“赶清华,超清华”,提高学习质量就成了关键。学院规定全年各科考试全部优秀,即都是5分,就记三等功一次,所以学员们都把学习当成“天职”,把分数当成“命根”。有的学员为了学习不落在别人的后面,节假日不休息,熄灯了还有人在被窝里开着手电筒,在背单词背公式。<br>为了早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人民幸福”的梦想,尽早有一天建造出我们自己的“两弹一星一艇”,实现中国的强军梦,党和国家上上下下都非常重视关心哈军工的建设和发展,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前后有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等国务院及中央军委的领导来我院视察并作重要指示。<br>为了早日实现抢过强军梦,上述领导均作过不少指示。这里尤其应该提出的是贺龙,陈毅,叶剑英等老帅来院视察。在一九六三年六月十八日下午,在哈军工大操场给全校教职员工和学员训话,明确提出哈军工的学员在校学习期间“不许谈恋爱,不许结婚。谁谈恋爱就开除谁,谁结婚就开除谁”,就是要把祖国需要摆在第一位,就是要把“两弹一星一艇”摆在第一位,就是要求核潜艇能在我们手上诞生。那时,全院上上下下齐心合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合力刻苦学习。为此,我们班任民同学二年级全学期的考试中荣获了“五好学员”称号,荣立三等功并颁发奖章,以资鼓励。<br>三.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战斗集体<br>刚入学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的第二年和第三年,党和国家对我们这些莘莘学子有为关照,不仅吃穿用全部负责,享受现役军人待遇,而且每人每个月的粮食定量是45斤。要知道当时一班城市居民才27.5斤,普通大学生和高中生才35斤。不仅如此,每个月还发给津贴,第一年是7元人民币,第二年是8元,第三年是9元,第四年是12元,第五年是16元。记得当时哈尔滨市民流传着“到军工,上大学,攻尖端,又管吃又管穿,毕业以后当军官”。哈尔滨的姑娘也有“嫁给103,又有吃又有穿,丈夫是军官”的顺口溜。<br>为了培养革命军人的战斗素质,早晨起床和夜间就寝,平时上下课,都是以军号为召唤。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都是以整齐的队列前行。每学期都安排军训课,射击练习,枪种是手枪,半自动步枪和轻机枪。还时不时地搞紧急集合,全副武装外出拉练,进行班,排,连的进攻和防御训练。全班参加横渡松花江,没有一人掉队。这些内容都列入每个学员的必修课。<br>学院特别注重军事传统教育,特别注重艰苦朴素作风的教育。六三年全校文艺汇演,我班就创作了独幕话剧:“一副手套的故事”,完全由我班自己创作编剧导演,全体演员都是我班学员自己担任。在学院大礼堂上演非常成功,获得了“学院优秀剧目奖”。还有,由我班全体参加的六一五队演出的全院学员集体大合唱,我队荣获学院比赛第二名的好成绩。全院学员队拔河比赛也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br>在那学雷锋的日子里,我班有8名来自农村的同学。他们来哈军工报到时,穿的是草鞋短裤,有的是背着箩筐,肩担着担子,走入学堂的。为了学雷锋做好事,班上的同学自动捐款,有的还偷偷地给同学的家里寄钱,而不留姓名。<br> 在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里,担任过班长的有刘友泉,高贵翔,张积贤,张正托,吴荣芳。担任团支部书记的有任民,刘国胜。担任学员队革命军人委员会副主任的有任民。(主任是专职的教员担任。那时的主任是毛XX)体育委员是马惠生。在校期间有高贵翔,李家海,张积贤,张正托,刘宝华,张家X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br>四.到海军舰艇上实习<br>一九六二年六月份,由XXX教员带队,全班集体乘火车从哈尔滨出发,经过三天二夜到达青岛北海舰队实习,重点在哈尔滨护卫舰上。实习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熟悉蒸汽动力装置的结构组成,功能分布。从锅炉,蒸发口,汽轮机,减速口,螺旋桨,冷气口,造水装置,发电机,主要的泵体,阀门,蒸汽管道,油路,给水管路,冷凝水系统,舰船操作系统,主机操作系统以及舰船舱室布置等,到后期还引进了海上航行的实习。实习结束时,每个学员都要交由自己绘制的管路流程布置图。虽然实习条件相当艰苦,尤其是锅炉舱和主机舱的舱温都在50度以上,但全班没有一个叫苦的,都能坚持到底,圆满完成了实习任务。实习期间。我们还参观了海军快艇部队和军辅船。当我们在参观鱼雷快艇时,正遇见狂风和大雨,好多学员都晕船呕吐。当得知海军快艇首长向我们告知由海军炮兵成功击落美国P2V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时,群情激奋,相互击掌庆祝。不仅鼓舞了我们的士气,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勤奋学习的斗志。决心为建设强大的海军贡献我们毕生的精力。为建设强大的国防,刻苦努力学习。<br>五.积极参加农村“四清”运动<br>一九六五年暑假期间,毛主席在北戴河专门找毛远新谈话,要求哈军工全院从院长到学员都要上好阶级斗争这门主课。要求教育要革命,学制要缩短,要分期分批到农村去,参加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就是农村的“四清”运动,接受农民的再教育。<br>一九六五年八月十九日,在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委社教工作总团的领导下,我们开赴到巴彦丰乐公社,并被分配到平庄大队和有余大队,同时和我们一起参加“四清”工作的还有哈尔滨市公安局和黑龙江省杂技团的人员。参加“四清”工作,总团要求我们要与当地贫下中农“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白天就和贫下中农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和党的方针政策,帮助那些“四不清”的农村干部“下楼”,“洗澡”。一起斗争地,富,反,坏,右分子。<br>当时农村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要求我们要做到“三不准”,即不准吃鱼,肉,蛋。我们都要吃“排饭”,只许在贫下中农家吃饭,一天三顿饭每人要交一斤粮票三角钱,那时的农民家家没有粮食,主要吃的是马铃薯,副食只有大葱蘸大酱,而且吃饭时和狗猫一起吃,即使小孩在炕上拉屎撒尿,也不能回避。狗在那吃小孩拉的屎,我们照样吃我们的饭。住的和农民睡南北炕。北方的农村一般都是祖孙三代同睡一个房间,为了照顾工作队员,大都把一面炕腾给我们住,他们一家老小有的是祖孙三代挤在一面炕上。说起同劳动,那才叫考验人呢。冬天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室外刨冻粪,活很累。对我们这些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学员兵都是一关。开始时农村的小青年都看我们的笑话,笑我们不会干活,越是这样,我们越是卖力地干,一天过去累得腰酸背疼,躺下就着。最难得是不知运动如何搞,不懂怎么当这个“家”。当工作到一段时间后,地方工作队员开始相继撤离,一个小队的工作任务就单独落在了我们自己头上,那时真有点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后来我们大家及时交流心得,互相帮助,得以在实践中长知识长才干,真是经历了风雨,见了世面。<br>经过四个多月的“四清”工作,我们班先后在第一线入党的有高贵翔,李家海,张积贤,张正托,张家南,吴荣芳等,也有好多人被评上了“中共松花江地区社教工作总团”政治部颁发的“五好工作队员”。我们于一九六六年一月五日结束“四清”工作,返回学校。<br>六.到大连造船厂实习<br>一九六六年春节过后,由赵树屏大尉带队去大连造船厂毕业实习,先后在轮机车间,铜工车间,钢板切割车间实习,重点在铜工车间。实习的主要内容是车管子的螺纹,弯管子,焊接管子,给管子安装法兰盘,到船上装配油水器电路并进行打压实验。工人老师傅们手把手地教我们。他们无私率真的态度让我们感动,我们都能虚心的拜工人师傅为师。在实习期间少不了访贫问苦,还编写了“满海春家史”组歌,共同联欢演出。<br>一九六六年三月二十五日,工厂还特意安排了我们乘北海舰队二0一驱逐舰出海试航。这是一艘在二战期间苏联俘虏的三九年的日本驱逐舰。当时我国为了建立海军,向前苏联购买驱逐舰时,前苏联就把从小日本俘虏来的三九年建造的四艘,经过翻新,卖给了我们。这四艘驱逐舰一直服役到八十年代才退役。其中有一艘现停靠在大连老虎滩码头上供游人参观。有一艘的动力系统拆卸给了哈军工核动力教研室作教具。<br>七.取消军衔制,集体转业,如期分配<br>一九六五年六月一日起,执行中央军委命令,全军取消军衔制,改成“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我们也随之将蓝,白军服改成灰色军服。从此,我军不论官大小,一律都是头上戴五角星,红旗领章挂两边。<br>一九六六年四月一日,又接到中央军委的指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取消军队番号建制,划归地方。自此,从我们入学的九0四二部队编制总字九0三部队,以及先前一0三部队番号均成为历史。我们就这样集体转业成为地方院校的学生。当时的校名是哈尔滨工程学院,把军事两个字辞掉了,但要说的是,所有的专业设置均没有变。<br>一九六三年中央决定重新上马核潜艇建造工程,代号为09工程。并在一九六五年十一月份决定,哈军工的十八个班提前毕业。其原因有两个:一是毛主席在六五年与毛远新谈话时就指出“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决定将我们五年半的核动力装置专业改成四年半;二是中央决定两弹一星一艇要重新上马,国家急需人才。故国家科委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提前至六六年三月毕业,并明确规定为六五届寒假毕业生。<br>八.核动力装置课程回顾<br>我们的课程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在一年级到二年级的基础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俄语,军事体育,战术课,工程制图,金属工艺学等。除战术课和体育课,其他均为考试课。<br>二年级到三年级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主要有工程热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传热学,相似变换理论,机械零件与制图等。<br>三年级到四年级主要的专业课有王兆祥上尉主讲的“核动力装置”,李赫大尉主讲的“汽轮机构造”,赵树屏大尉主讲的“热交换与计算”,刘国健中尉主讲的“核动力装置二回路系统”,杜泽中尉主讲的“核动力装置一回路系统”,赵家瑞大尉主讲的“核屏蔽与防护”,陈宽中校主讲的“潜艇核动力装置自动控制”,张又泉中尉主讲的“核工程仪表”。<br>以上这些课程,尤其是三年级以后教授的课程,对工作有着针对性地现实的指导意义。<br><p></p> <h3><p></p><p></p><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哈军工”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蒋光林</span></p> “哈军工”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早上六点,嘹亮的军号声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跑下楼出早操。冬天零下30多度,带上大皮帽,穿上皮大衣、大头鞋,可谓是道道地地的负重跑步啊!起床动作稍慢点,就很难赶上大队伍。每天上课要排队去教室,下课要排队去食堂,边走边要大声唱着数得着的几首传统歌曲:“解放军进行曲”、“人民军队忠于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人民海军向前进”等。晚上九点半熄灯号响起,年级指导员会挨个到宿舍检查,催促熄灯。节假日外出必须两人以上,并要得到批准。那时上街大部分都是步行,很少坐车。路线几乎是固定的:秋林公司、中央大街、斯大林公园。到商店,也就买点牙膏、肥皂、手纸,这些物品学校是不发的。记得当时最怕的还是深夜站岗和紧急集合。深夜站岗,要求站在规定的隐蔽处,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手握着冰凉的步枪,步枪上的尖刀在月光照射下十分刺眼。每当北风吹着树叶发出“沙沙”响声的时候,我的心就会立即揪了起来(胆子小,欠锻炼),总好象有坏人走来……。每当紧急集合号吹起,同学们象着了火似的,黑灯瞎火(不许开灯)穿好衣服,再把自己的被子打成四方块背包,插上鞋,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出发。我睡在上铺,个子高,在床上进行这些动作应当比其它同学更难吧。几年来,每次紧急集合我都没有掉过队,但把裤子穿反常有发生。五年的学习就是在这种军事化管理条件下进行的,学校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部队作风把我锻炼成了一名合格军人,让我懂得了军人的神圣与责任 。 <br> 不仅如此,五年的学习中,我们还参加了学校附属工厂(四海机械厂)实习及大连造船厂车间劳动,体验到了工人师傅的劳动艰辛和所创造的价值。参加了青岛北海舰队舰艇海上实习,让我们深入水兵,体验机舱内40多度的高温作业,得到了一次海上航行锻炼。<br> 1965年8月,我们在黑龙江省巴彦县丰乐公社参加了“四清”运动,发生的一桩桩、一幕幕事情至今难以忘怀……。我被分配到有余大队第四小队,首先经受了“吃饭”关。八月份正好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新粮食还没下来,旧粮已吃完。我们只好一天三顿吃土豆、大葱和大酱。坚持了约半个多月,新玉米、新小米下来了,生活才得到一点改善。我们工作队吃派饭,在贫下中农家(富农、地主家不能去)轮流吃,每天给他们一斤粮票、三毛钱。我们住在贫下中农家,住的是土坯房(自己脱坯,自己盖)。记得我是住在一位贾的大叔家,他们一家人(两口子、老太太、还有小孩)睡南炕,我们工作队睡北炕。两个炕间隔不到两米,没有任何遮挡。现在看来,并非不需要遮挡,而是没条件。老乡身上穿的棉袄、棉裤、盖的被子、枕头统统是黑色的,而且是“黑又亮”(没条件洗)。两炕之间总是湿辘辘的,那是全家抽大烟袋时吐的口水。有时他们会用纸卷成“大炮”,吐沫一沾当卷烟抽。见到我们有时也会往你嘴里塞,你就得抽,否则就是缺乏贫下中农感情。至于工作队的任务呢,就是宣传当时中央下发的“关于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意见”文件,简称23条。白天和贫下中农同劳动——打场、脱粒,扛麻袋、积肥,晚上全体贫下中农集合在小队部开会。说是会场,倒不如说是烟馆,伸手不见五指!经过一段23条宣讲后,开始成立贫下中农协会、成立农村基层党支部、清查各户历史、走访调查核实、划分阶级(贫农、中农、富农、地主)。当时我还不是党员,但我在黑龙江省巴彦县丰乐公社有余大队第四小队竟发展了3名中共党员!这也许是史无前例吧。当时,贫下中农把我们当成毛主席派来的人,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每天的“派饭”都是他们平时舍不得吃的小米饭、玉米饼(他们平时吃稀粥)、干豆角、茄子干等;参加劳动时,总是把最轻的活儿给我们干;睡觉前把土炕烧得热呼呼的。日子过得很艰苦,可是四个月的时光竟感到很快。离开的前一天晚上,我怎么也睡不好觉,恨不能再呆一些时间。出发那天,我们背起背包,爬上有帆布篷的大卡车。当车开到村边时,只见老乡们整整齐齐排着队欢送我们。突然,有位大叔拦住了我们的车,顿时老乡全都涌了上来。见此情景,我们只好下车,个个热泪盈眶、难舍难分。感谢贫下中农给我们的再教育,他们的勤劳、朴实、憨厚、热情至今还深深地刻在脑海里,这一辈子恐怕都忘不了。<br> “哈军工”所投入的教育不仅在课堂,每时每刻都让我们置身在那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中,这应该算是一种立体式教育吧。五年大学学习,有机会深入工厂、农村及部队,接触工农兵,融入到他们中间,体验到他们的生活,真可谓“接地气”啊!<br> 2012年12月20日,我回到了阔别近50年的母校。走近原海军工程系大楼,依旧是那样雄伟壮观、古朴典雅。经历了近60年的风雨沧桑,仍坚固挺立、气度非凡,它记载了当年哈军工人的辉煌历程。系大楼门口中间横匾上是聂荣臻元帅题字“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走进大楼,大厅左面是毛主席1953年2月21日的题字“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大厅中间安放了我们敬爱的陈赓院长的铜像,我站在铜像前面,凝视了很久很久,感受到了陈赓院长为“哈军工”的创建倾注的心血和宝贵生命,感受到了陈赓院长亲手创建的、流传至今的“哈军工”精神。<br>“哈军工”办学只有13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这13年,“哈军工”先后为国家和军队培养和输送了近一万多名优秀人才,完成了500多项高水平的科研和技术革新成果,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受到国家、军队和同行的高度认可,创造了新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哈军工”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br><br><p></p><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习雷锋受益终生</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记61-381理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增印</p>记得1963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学习雷锋的运动中学理发和帮助别人理发是个相当普及而且主要的内容。<br>起初我是个生手,没人愿意当我的试验品,一直没能上手。我就向吴荣芳,付宗吉等高手学习请教,用自己的脑袋练手——对着镜子剃自己的俩个鬓角;和自己同水平同学互剃练手终于出道。<br>真正熟练自如还是在四清下乡给贫下中农理发锻炼出来的。<br>从此“理发不可收拾”。分配到十九所后为同事理发,因技术高又热心而倍受推崇,有的老同事还拉来小孩“叫李叔叔给你理个发!”——我无比享受。<br>及到沉湖农场劳动锻炼時我几乎成了(連)排里的专业理发师,虽然从未因此受到领导的表扬但听到练友的感谢也心满意足了!<br>在家中我义不容辞地当了俩个儿子的专业理发师,一直理到他们十八岁离开武汉去北京上大学,退休后我又赶到北京继续当儿子的理发师,如今年龄大了他们不好意思麻烦老爹了,孙子又顶上来了,每每给孙子理发实在是天伦之乐!<br>老伴,自打结婚到现在从未到过理发馆,我成了她懿前理发师。<br><br>我自己,在学校,单位及沉湖农场一直享受同学,同事,战友们免费的服务。<br>退休后离开了同学,战友到北京一个人,在东北旺老家時和一个个体理发师鄰居互换,我给他理发,他给我理免费。<br>如今只有“十元店,十五元店”了,——它们的那个水平真不如我和我的那些同学战友的免费水平!正式理发“美容”店38元一个头,水平如何?因为从来没进去过,不敢评价,但花这个钱实在不甘心!<br>不忘初心!对着镜子自己理!——用剪子,花齿剪,后脑勺上的头发请老伴帮忙!其乐<br><br>学习雷锋提高了自己惠及子孙!天大的好事!您说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61-381全体学员祝贺哈工程建校七十周年</b></h3><h5 style="text-align: right;"></h5><h3 style="text-align: right;"><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span></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2023年9月1日迎来了母校70周年校庆,我们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第九期学员61-381班全体同学向哈工程及哈工程核科学与技术学院致以最诚挚的祝福,祝福母校再创佳绩,更加辉𤾗!</span></div></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1961年来自祖国各地的学子会聚在古朴典雅、气度非凡的军工圣殿,五年的学校生活让我们难以忘怀。我们经历了入学时军人基本素质教育及五年的军人生活;我们接受了系统的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参加了大连造船厂车间劳动实习;参加了北海舰队海上训练及实习;还参加了黑龙江省巴彦县农村四清运动。哈军工特有的育人理念让我们收获了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span></div></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当年的桃李芬芳成为了后来的社会栋梁。毕业后我们分配在国防院所、军工企业、海军机关、大学讲坛及地方单位,参加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制与建造,参加了陸上模式堆研制与运行,参加了导弹核潜艇的导弹发射试验,参加了中国海军核潜艇部队的运行管理和技术保障,参加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秦山核电站建造、调试及运行,参加了我国第一代导航卫星的研制与发射,参加了海军核安全技术部门的组建和保障,还有的同学参加了地方经济建设工作。我们深知取得的每一点成就都离不开母校之恩,我们由衷感谢曾经引领我成长的哈军工各级领导及老师。</span></div></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如今哈尔滨工程大学已挤身为全国211双一流高校行列,坚持海军装备、海洋开发及核能应用办学方略,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及国民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我们61-381班全体同学密切关注哈工程的发展与成就,为哈工程取得的每一项成果感到由衷的自豪与骄傲。愿今日的学弟学妹们继承军工传统,努力拼搏,为母校争光彩,为祖国作出更大贡献。</span></div></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哈军工61-381班全体同学</span></div></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2023年8月12日</span></div></span></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7px;">不忘初心,砥砺前行</b><br></h1>哈军工61-381的学友们参与了核潜艇的研制工作,参与了建设海军核潜艇部队的工作,参与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制工作,参与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的研制工作,参与了地方的经济建设工作。在不同的岗位,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防事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成绩。哈军工61-381学友们取得如此巨大的辉煌成绩,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哈军工精神。是哈军工为61-381学友树立了为国防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树立了远大目标的初心。<div>61-381学友都已到了杖朝之年,到了陪伴儿孙们享受天伦之乐之年,但是初心没有忘,仍要砥砺前行,做好传帮带,教育孩子们要像他们的长辈那样,树立远大理想,把哈军工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为国家为人民多做些事情,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伟大的人民,为实现中国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div><div>六十年前,祖国各地的优秀青年相聚在松花江畔;六十年后,祖国各条战线的一群精神矍铄老者互联网上再聚首。回首往事,我们可以大言不愧地说:61-381全体学友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培养,无论在什么岗位一直都在努力奋斗,为国防建设、尖端技术、地方经济发展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div><div>61-381是哈军工学子,秉承了哈军工精神,战斗在军队、地方,工作在国防科研、国防企业、地方单位、大学讲坛,生活在祖国各地,不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牢记毛主席《训词》宗旨:“保持和发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特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我牺牲的英雄气概,这在你们的学院,是和全军一样,必须充分领会和一刻也不能忘记的。”<br></div><div>各位同学战友继续努力,加油!<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61-381全体学员</b></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2022年5月12日</b><br></div><p></p></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哈尔滨工程大学校歌》歌词</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词:王持久 曲:刘明欣</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军工圣殿,</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今日精英摇篮;</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流云间青檐碧瓦,</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回首处栋梁参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脚踏白山黑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胸怀万里海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成长在军号声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求知在松花江畔。</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松花江畔,</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丹心铸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何惧大洋深和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热血熔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固我海疆坚如磐。</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学至真,大工至善。</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学至真,大工至善。</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扬帆远航,向前,向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扬帆远航,向前,向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扬帆远航,向前,向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向前,向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军工圣殿,</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今日精英摇篮;</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流云间青檐碧瓦,</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回首处栋梁参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脚踏白山黑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胸怀万里海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成长在军号声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求知在松花江畔。</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松花江畔,</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丹心铸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何惧大洋深和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热血熔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固我海疆坚如磐。</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学至真,大工至善。</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学至真,大工至善。</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扬帆远航,向前,向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扬帆远航,向前,向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扬帆远航,向前,向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向前,向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向前,向前~~</div></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英雄核潜艇》</b></h1> 英雄核潜艇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英雄核潜艇》歌词</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词:陈道斌 作曲:平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地上看不到我的身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蓝天下不会与你相逢</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你不会知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在哪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在大洋深处 默默潜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波涛我有钢铁意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英雄的自豪 激荡在心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精兵 世纪风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用生命铸就铁血的光荣</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是共和国的大远海</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护卫着国家安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大洋深处发出雷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惊涛骇浪写忠诚 忠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地上看不到我的身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蓝天下不会与你相逢</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你不会知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在哪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在大洋深处 默默潜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轰隆我有钢铁意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英雄的自豪 激荡在心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紧盯 世纪风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用生命铸就铁血的光荣</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是共和国的大远海</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维护着国家安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大洋深处发出雷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惊涛骇浪写忠诚 忠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是共和国的杀手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肩负着深海使命</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大洋深处发出雷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惊涛骇浪写忠诚 忠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惊涛骇浪写忠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哈军工

学员

核潜艇

工程系

合影

年月日

增印

马惠生

万源

李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