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得陈瑶生"神竹"小感

张国兴

<h3>作者新得郑藏陈《竹》</h3> <h3>前两日京城游,天气忽阴忽雨,沙尘暴亦来搅扰,让人心烦意乱。艺市奔波中,偶入匧书画新藏数件,聊慰愁绪,其中最让我心怡者当属郑乃珖旧藏陈瑶生这件清爽绝伦的"神竹"妙作了。<br><br>陈瑶生(1906--1979年),名国琪,字瑶生,河南沁阳人。自幼天资聪慧,酷爱绘画艺术。民国13年(1924年),他在北平学徒期间,每天除完成应做的工作外,把所余时间都用于读书习画。他省吃俭用,把每月大部分薪水都用于购买图书和绘画用品。他经常到故宫博物院观赏和临摹历史名人佳作,从中汲取丰富的艺术营养。这个期间他与京城学者梁中华、张文辰和画坛名流吴镜汀、王雪涛、徐燕荪等结为良师益友,经常聚会一堂,切磋书画技艺。抗战前夕,他参加了中国画研究会(中国美协前身),并任教于京华美专。此时,他创作并发表了许多国画佳作,名震画坛,被誉为艺界之后起良驹、艺苑新秀。1940年他离开北京到陕西宝鸡、1946 年前后转至西安定居。新中国成立后重新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57年起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br><br>陈瑶生的艺术造诣颇深,他一生手不释卷,熟读经书和名家画论,对历代画派无不深究其法,挖掘真谛,忠诚地继承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传统技法和理论,并博采众家之长,融为一体,自成一格,使自己的绘画艺术达到了精湛的境界。他既长于花鸟画,又精于山水人物画。他的画气韵生动流畅,笔力苍劲,格调高古,色彩温润尔雅,给人以明快舒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晚年其所画墨竹,被启功等同道称之为"神竹"。<br><br>陈瑶生不仅是一位成就颇巨的书画家,还是一位享有盛誉的鉴赏家,他对古代书画鉴赏有独到的见解,不视作品钤章款题,仅看其章法及笔墨变化即能辨真假,并能说出属何画派和作者姓名及作者的生卒年月。抗战前,故宫博物院易培基创办发行的《故宫周刊》,专门介绍历史珍贵文物,其中书画部分都是经先生审鉴后才发刊的。在这期间,他对古代书画鉴定、发现和评论等文字,多发表于《艺术旬刊》和《北晨画刊》等杂志,其见解深为画坛艺林所推崇,被誉为"中国古代绘画宝库的活字典"。<br><br>陈瑶生也是一位重要的美术教育家,他先后在京华艺专和西安美院任国画系教授。为使学生掌握传统画技和笔墨之要,他亲绘山石、花鸟等册页为范本,口授笔示,教诲不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书画人才,比如现在收藏圈所熟知的王子武、邢石英、崔振宽、江文湛、周俊杰等等。<br><br>先生艺外还不乏善举,乡情至深至真,对身处困境者,他总是解囊相帮。抗战时期,许多亲朋同乡遭难相求,先生皆慷慨惠助,并捐资在宝鸡办了造纸厂、织袜厂和卷烟厂,使成批的难民得以自食其力、免受流浪街头之苦。他还同几位朋友合伙买了一块荒地,起名为"沁阳义地",专为同乡死后葬埋用。<br><br>余多年来曾先后得陈瑶生画作多幅,各类题材皆有,对其人其作便也有了多方面的关注和一定的认识。先生画学于京派大家吴镜汀,乃其河南籍重要传人。从其一生经历看,先生早年在北京(平)地区影响力是甚巨的,能在京华艺专任教授,并在抗战期间为易培基院长创办的《故宫周刊》审鉴书画足可证也!先生新中国后任教西安美术学院,之后便信息不多了。新时代后,新政权对旧文人进行了"改造",歌颂伟人巨要、工农兵、红色江山、新风尚成了艺界之核心主题。一些善于趋风附流者因"识时务"而在新体制内瞬间占据要位并逐渐开始走红,而传统清高型"旧文人"却显失落了。陈瑶生从中前期的繁华到后期的冷寂不也正因为此吗?<br><br>时下启功先生红极,其亦吴(镜汀)门弟子、鉴赏大家,他曾对陈瑶生的艺术造诣及鉴定水平赞誉有加:"大师哥(注)技艺超迈,目鉴如巨,非一般可比"。前些年沁阳文化馆为陈瑶生举办书画遗作展览,求启先生题字,他二话不说,认真书就,并称陈先生为"国画大师",由此可见大师哥在其心目中的位置及当年陈瑶生的巨大影响力。<br><br>陈瑶生的一生对继承、发扬、传播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和鉴赏、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文化部将其作品定为美术珍品,严禁擅自出口,并将其名字载入《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日本天明堂出版的《中国现代美术家名鉴》,也记载有他的名字。<br>注:当年吴镜汀门徒众多, 唯陈瑶生与先生亦师亦友,无所不谈,故大家都称其为大师哥,学生中第二为周怀民,第三为启功。启功早年因书法不佳,题款常遵吴师要求让大师哥(陈瑶生)代题,因之启功发愤图强,最终成为当代书坛巨擘。<br><br>启功为陈瑶生遗作展所题词</h3> <h3>《山水》</h3> <h3>《鹰》</h3> <h3>《人物》</h3> <h3>《山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