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查阅资料得知,“寺丞”为古代官署中的佐吏。宋元都设有太常、宗正、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等九寺,为光禄卿之副,明代各寺寺丞均为正六品,主要掌宫廷宿卫及侍从。抵挡杨氏族谱中“钦赐正一品奉使册封琉球王光禄寺寺丞”也即相当于明朝正六品的官衔职位。</p><p class="ql-block"> 带着种种疑惑,我们走进了抵挡村年近八旬的老人孙先灿的家。</p><p class="ql-block"> “全村共有12个姓氏,其中杨、孙、李、赵、詹五个姓氏为白族,都是从大理州鹤庆县松桂一带搬迁过来的。其余子、谷等七个姓氏为当地彝族、傈僳族等土著民族姓氏。杨姓祖籍为浙江,明朝洪武年间推行‘洪武调卫’时,杨氏祖先带兵到鹤庆县松桂乡驻军屯兵,后来迁移到了抵挡村。”孙先灿老人虽然有点耳背,但口齿清楚,讲起村史来头头是道。</p><p class="ql-block"> 关于抵挡村,笔者曾在《海螺山下》一文中已经作了详尽的描述,用大篇幅的笔墨渲染文化古村落的前世今生,而就杨氏族谱中六世祖杨抡其人其事,也作了大胆的猜测和臆断,但仍然是一个不解谜团:杨抡真的就是海螺山下带领族人和其他村民屯垦拓荒、修堡筑寨、耕读传家的领头人吗?</p> <p class="ql-block"> 打开百度,搜索这篇已经登载在许多报刊上的文章,“杨抡”、“鹤庆杨抡”、“琉球”、“海螺山”等成为热搜的词条,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一说杨抡为鹤庆人氏,是搬迁到海螺山下的。一说杨抡为浙江人氏,属明朝带兵屯军的军户统领。那杨抡的祖籍到底在何处,在浙江、鹤庆还是在永胜顺州?出使琉球国的外交使臣,为何会在海螺山下抵挡村的杨氏族谱中出现呢?</p><p class="ql-block"> 据360百科中记载:杨抡(?-1634年),号桐庵,又号鹤浦,云南鹤庆府(今鹤庆县等地)人,白族。明朝政治人物、音乐家。万历癸丑进士,官至尚宝司少卿。崇祯初以行人司司正担任琉球册封副使,前往琉球国册封世子尚丰为中山王。据了解,这也是明朝政府最后一次派遣册封使团出使琉球。</p><p class="ql-block"> 据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1月第31卷第1期《杨抡出使琉球考略》中摘要记载:杨抡,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举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进士。累官行人司司正。崇祯二年(1629年),琉球国尚丰王遣使请封。</p><p class="ql-block"> “万历丙午科举人”、“琉球”、“登癸丑进士”等历史脉络与杨氏族谱中记载的事实相符;从鹤庆搬迁到抵挡,成为六世祖的说法也站得住脚;按照当时派遣使团,临危授命,从族谱中的"寺丞"升职为使团副使也符合条件规定,根据以上依据所述,基本可以断定,此族谱记载的杨抡,就是明代出使琉球的彼杨抡!</p> <p class="ql-block"> 关于明代名震一时的朝廷使臣杨抡,史料上记载得很少,仅有部分零散、片断式的资料,也很难对其作出一个系统的结论,有待于作出进一步的论证和核实。</p><p class="ql-block"> 按照惯例,朝廷应派给事中和行人各一人,充任琉球册封使。《杨抡出使琉球考略》中还提到,在当时,正使已选定为杜三策,副使则在行人萧士玮和孔闻籍中遴选。然而,此两人互相推诿、扯皮并互骂至杨抡的门前。秉性耿直、正直无私的“寺丞”杨抡忍无可忍,在关系国家的大是大非面前,他挺身而出,索性自请担任副使出征。崇祯皇帝便下诏升杨抡为京堂,并把萧士玮连降三级并调外任,孔闻籍不准参与考选,调到南京另用。杨抡亲自挂帅的外派使团经过四年的精心筹备,于崇祯六年(1633年)正式前往琉球,从行人员共约有五百余人,封舟自福建长乐“五虎门”出海,四日后到达琉球,共停留五月多月。无奈在返回的归途中,风高浪急,在大海上遇到强烈的风暴袭击,险象环生,“舵牙日折几十次,勒索皆断,险入鱼腹。”崇祯七年(1634年)二月,使团到朝廷进行复命,杨抡被升任尚宝司少卿,因在山高路远,旅途中惊惧成疾,没过多久就离开了人世。他去世后,转回葬于鹤庆城东南班登山杨氏祖茔。</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杨抡出使琉球,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写于2021年3月3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