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雨在窗外絮叨着,坐在电脑前,听着悠扬的音乐。翻看着或扫描或翻拍的旧照片,思绪宛若进入了时光隧道,回到那些已经封尘的岁月,那些过去了的人和事透过这发黄的甚至模糊不清的照片中微笑着慢慢向我们走来。</p><p class="ql-block"> 人的一生,有多少偶然与匆匆?也许我们都是这个世界里普普通通的过客,我们与一些人偶然相遇,匆匆而过,留下的是一份淡淡的心绪,以及一个偶然而短暂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也许,相遇之后得到的是一生的美丽缘分;也许相遇之后,只是留下一份刻骨铭心的牵挂。谁知道呢?</p><p class="ql-block"> 岁月匆匆弹指间,仍有淡淡思念,丝丝回忆,悄无声息滑落在心里边,凝聚成永恒。</p><p class="ql-block"> 人的回忆就如同一张张的老旧黑白照片,在安谧无声的黑暗中,偶尔想起,它就会缓缓放映,但也如同电影一般,只能看着,却不能触摸,就这样带着时间的味道,一张张的翻过,一个个的定格,就是一段岁月已经翻过。 但在那黑白色中,总有那么一些鲜亮的画面,做为回忆的闪光点,永恒的定格在了那一幕</p><p class="ql-block"><br></p> 这应该是我保存的最历史最长的照片。拍摄1948年于汉口<div>虽然照片上所有的人都已经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但每个人都真真切切一起生活过。</div><div> 前排两位老人就是我的爷爷奶奶。</div><div>奶奶还是三寸金莲,小时候总是穿奶奶的绣花鞋玩,后来慢慢就穿不下了。奶奶家教严格,小时候我们坐姿,吃饭等都要规范。依稀记得奶奶带我去过她的娘家,好像就在汉口六渡桥后街,貌似是两三层楼的木楼房,虽然在那里住了几天,可真的很害怕,太过昏暗。</div><div> 爷爷家应该是以前的财主吧,不然在我们的记忆中总是那样严厉,从未见过他做家务,全部都是奶奶做,吃的不好还打我们。抗日时期被鬼子将家产夷为平地,变得一无所有。爷爷也在毛主席去世前三天去世了,我们把爷爷送上坟,回来的路上听到毛主席去世的噩耗,当时悲痛欲绝,自己的爷爷去世都没哭过。听到毛主席逝世,真的觉得天塌了。奶奶是十年后去世的,也就是1986年,享年94岁。<div> 后排依次为:四叔、二伯妈、二伯、姑妈、大伯、大伯妈、我爸爸。我爸爸当时才十八岁吧,还在读书。所有的长辈中只有我爸爸学历最高。三个小孩应该就堂姐堂哥了。</div></div> 爸爸参加抗美援朝拍的照片。其实在这之前还有一张照片,被我弄丢了。是一张近百人的合影,学校集体合影,合影上方赫然写着:某某学校集体加入国民党留念。具体啥学校我也不记得了。只记得时间是1948年。结果爸爸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又火线加入共产党,成了两党人员。不过也因为这个问题,后来被打为右派。下放回了湖北武汉。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跟我妈妈结婚。 这张照片没听爸爸介绍过。或者我忘记了吧。没想到那个时候跟越南关系还不错呢。 1957年爸爸和同事在沈阳留影。<div> 对我爸爸整个的人生轨迹,好像都不是很清楚,记事起,爸爸在当时的郑州铁路局兰州分局打柴沟机务段工作。我去过几次兰州,儿时的记忆中,就是满大街的马粪驴粪。还有很多长辫子的新疆姑娘,我常常在穿梭的人群中去拉别人的辫子。直到1974年,我爸爸终于调回湖北赤壁铁路水泥厂工作。</div> 我的爸爸妈妈结婚照。<div> 应该在1963年拍的的吧。你们看我长得像谁呢?说实话我自己都不清楚。但清楚的记得我大弟弟结婚的时候,我堂姐说过一句话:正兰,你长得越来越丑了,小时候很漂亮,长得像你爸爸,现在变得像你妈妈了。尴尬至极。说的也太直接了吧;不知道我自己是否也是这样不会说话呢?<div> 2015年12月3日我爸爸永远离开了我们。看着灵床上消瘦干枯的爸爸,悲痛不已,唏嘘不已。爸爸算得上多才多艺的才子。能写会画,乐器也不错,年轻时候学习俄语,老了又开始学习日语。还自制了很多手工艺品。为此,中央台《夕阳红》栏目曾给我爸爸做过一起节目。</div></div> 我一岁照片。<div>拍摄于1965年。是不是很可爱呢?</div> 我和我的小姨。<div>拍摄时间大约是1967年冬天。我小姨只大我三岁,小时候一起长达。穿同样的衣服。我还记得当时拿到照片都指责对方头发没梳好,乱糟糟的。直到今天都还没争论出一个结果。前天刚接到通知:小姨今年60岁了,请我们过去一起热闹一下。真的是光阴似箭啊!</div> 我和我爸爸<div> 应该拍摄于1972年,当时正上二年级吧,还记得刚上到课文“一颗枣树”那里,爸爸带我到汉口满大街逛游,走累了不想走,想坐车,爸爸就哄我给我买红头绳扎辫子。为了红头绳只好跟着走了。</div> 拍摄于1980年,16岁的花季。当时跟另外邻居兼同学相约去照相馆拍的,可惜没保存好,头发和背景都侵蚀了,自己P了一下,虽然不真实了,但还看的过去。好在面部还没有破坏。 我和我妹妹。不记得是高中毕业还是初中毕业拍照的。<div> 当时只有黑白照片,我自己用彩色颜料乱涂抹。是不是很搞笑。当时穿这件衣服,走在路上,很多人说我长得像张海迪。那个时候听别人这样说,心里开心得不得了。那可是我们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偶像。也是那个时候,我知道除了每个国家的语言,还有一种语言,叫世界语。大家都还记得吗?</div> 我和初三同学吕春芳。<div> 跟她同学应该还不到一年,因为在金口文化馆工作的父亲因病去世,她顶职参加了工作。虽然初中还没毕业,但能进国营单位工作,也就是国家公职人员了。对我们这种当时就算高中毕业了都难找到工作的我们来说还是羡慕不已。</div><div> 酷爱看书的我,并没有因为她工作,我还上学而疏远。只要有空就去文化馆看书借书。</div><div> 我爱看书,到了如饥食渴的地步,所以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也变成了四眼,几年时间,小小图书馆所有馆藏书全部被我看完了。</div><div> 对书的痴迷,我前夫有一句话评价:只要是文字,都会看得如痴如醉。</div><div> 我当时对幸福的理解就是:有书看,再加一把瓜子磕着,沐浴在冬日的暖阳下。但实际情况没有那么浪漫,基本上就是:枕上,厕上,路上,饭桌上。有时候挑着担子也在看。</div><div> 爱阅读,没有给我文化课多大帮助,唯一的就是语文作文经常成文班上的范文被老师宣讲。<br><div> </div></div> 21岁的我,当时在武汉上学都没人相信我都二十多岁了,都说只有十六七岁。我好像一直都显得比较年轻。这张照片是休息时候到外婆家门口花丛中拍的。这件衣服还是初恋男朋友送的,我记得好像是花了16元人民币吧。当时正流行山口百惠主演的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里面的山口百惠就是穿的这样的款式服装。赶了回时髦。 拍的与1986年。生平第一次拍的艺术照。这可不是我自己上色的哦,是照相馆上色的。服装,帽子,眼镜全部都是照相馆提供的。可怜的我们,当时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 放假时候到蒲纺妹妹工作的地方拍摄的。表妹当时还是12岁的小姑娘。第一次买了一件无袖连衣裙,有些不太敢穿,后来自己加了一对短袖上去了。 <p class="ql-block"> 87年结婚前后拍的吧,具体哪天不记得了。</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家四姊妹。我是老大,当时小弟弟才13岁呢。</p><p class="ql-block"> 结婚非常戏剧性。跟我前夫是高中同学,毕业后我们一直在通信,喜欢文学的我,倾慕于他的文笔。但当时的人们非常重视户口和工作,反对我找到一个农村人还没工作。可父母不知道,当时的我非常执拗,还认为父母太封建了,太势利了。越反对越坚持。</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我负责部分团支部工作,所以镇团委书记找到我,问我们厂有多少国庆节结婚的人,镇里给一起举办集体婚礼,并随口说了一句:你也参加吧。我也开玩笑说了一句:好啊</p><p class="ql-block">结果几天后他们告诉我,我的名字也报上去了。我一下子慌了神,想推脱,但回头一想,我父母反对我们结婚,肯定不会管我们,趁着集体婚礼结婚也行。只有几天时间了。我第一时间通知了他,他也觉得很突然,但没有反对。我开始准备所有东西,因为参加工作没多长时间,也没啥存款。但当时有个民间融资活动:来会。发起人第一个得到大家赞助的钱,然后根据需求时间依稀得到大家的会款。我想到这个办法,然后妹妹给了500元。我来会得到了500元,后来他父母给了1000元。就这两千元,两人各买了一身新衣服,买了五屉柜,饭桌,录音机,洗衣机,电扇等,在加上七七八八的东西就用的差不多了,没有金银首饰,连电视机和缝纫机还是儿子一周岁时候,我爸爸妈妈送的。</p><p class="ql-block"> 结婚当天,弟弟妹妹从蒲圻回到金口,爸爸妈妈没回来,多年后,妈妈跟我说,那天晚上我爸爸哭了很久。</p><p class="ql-block"> 本来集体婚礼后,镇团委通知各单位派车送新人回家,但我们单位负责人放了鸽子。但这些对我们来说算不了啥,我们几个每人一辆自行车把自己送到了婆家。当时外婆在江堤上拦住了我,塞给我几十元的钱,话还没开口,眼泪婆娑。我也不敢回头直接走了,走的义无反顾,有种英勇就义的感觉。我不知道为啥会有那种感觉。也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的一种预兆吧。</p><p class="ql-block"> </p> 1988年9月拍摄。儿子龙田刚满月。那个时候虽然物质平乏,但能互相体贴,感觉还是觉得很幸福的。 拍摄于1990年夏天金水河畔。儿子的衣服是我自己做的,连衣裙是闺蜜的。 拍摄于1990年 1990年拍摄于金口照相馆。儿子两岁了。这件裙子也是闺蜜的。儿子虎头虎脑,很可爱吧,感觉跟我一岁的相片很像呢。 拍摄于91年冬天。我的一家三口和小叔子的一家三口。这大概是两家唯一的一张合影吧。此后,因为经济问题,我们离开了家乡,去了遥远的南方打工。 拍摄于1990年,闺蜜兼同事肖慧琴刚生完孩子,最小的郭彬新婚燕尔,我们相约一起合影。我穿的衣服也是肖慧琴的。心灵手巧的慧琴自己钩的毛衣。这是当时我们厂的四朵金花。我是老大,也最早结婚。现在的她们都已经儿孙满堂,而我。。。<div> 远在北京的儿子直言压力太大,不想结婚。婚姻生活并非是都很完美,每个人都没有理由强迫子女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所以我不会强迫儿子为了结婚而结婚。虽然有人说现在的孩子不结婚是太自私,不想承担责任,但作为父母,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是否也是一种自私呢?</div> 妹妹结婚那年春节的全家合影。地点在赤壁市官塘驿镇。应该是1992年的春节吧。除了我一家人,还有外婆和姑妈。 拍摄于1993年夏天。深圳宝安区灵芝公园。到深圳打工的第二年,把弟弟和表妹都带过去了。表妹发展很好,二十年前已经在深圳买了房,成了真正的深圳人了。当时都在深圳宝安区亚弘电器深圳有限公司工作。当时虽然我是分厂会计,实际上除了技术管理外,其他所有工作都是我负责,极大的锻炼了我的管理能力,为以后在深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和表妹跟武汉的同事在深圳合影。拍摄于1993年,深圳蛇口,难得在异乡碰到这么多的老同事。免不了一起合影。前排三人依次为帅气的王建华,中间是曾经的厂长魏建春,还有一个应该叫周新华吧,抱歉,我不记得名字了。<div> 一别快三十年了,不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是否一切安好?</div> 和小弟弟表妹在深圳莲花山放风筝。时间大约在1996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