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年年清明,追思先人。今年是母亲辞世20周年,再回故乡,扫墓叩首,慈</b><b style="font-size: 18px;">母坟前,鲜</b><b>花祭拜。今年的时间节点特别,缅怀之情绵绵不绝,于是编了个美篇。将母亲留下来有限的遗照遗物整理了一下,还有想同母亲说的话,</b><b style="font-size: 18px;">以“图文乐”(图片+文字+音乐)形式展现。除上坟习俗之外,加点文化内涵应该更好。几多追思,几多怀念,几多传承,几多感叹。</b></p> <p class="ql-block"><b>打开美篇,当音乐自动播放,你听到的是《萱草花》哼唱版,“高高的青山上,萱草花开放”,这是春节档贺岁片《你好 李焕英》主题曲,</b><b style="font-size: 18px;">一首荡漾着母爱的轻音乐,旋律低沉而悠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春节档贺岁电影《你好,李焕英》是2021辛丑年票房冠军,我大年初六就看了,此后持续热映,票房超50亿。亿万观众被其中的母女亲情深深打动。剧中“李焕英”成了母亲的代名词被大家熟记。多家媒体发起了“晒晒我家的李焕英”图片征集活动。众多网友踊跃投稿,一张照片,一段往事,共同回忆母亲年轻时的模样。</b></p> <p class="ql-block"><b>清明之前翻阅老照片,发现母亲留下来最早的一张黑白照片,拍摄于1959年,当时母亲25岁,和电影中由张小斐扮演的青年李焕英的年龄非常接近。母亲年轻时,眉目清秀,也梳着两根长长的麻花辫儿,比李焕英的辫子还要长。</b></p> <p class="ql-block"><b>母亲的这张单人照,是从下面这张合影上剪裁下来的。照片右下角印着照相馆名号时间,繁体字“陽泉麗生1959”。母亲姓冯,她25岁这一年我6岁,站在左前那个穿花衣服的小男孩就是我。另一个小女孩是我表姐。站在后排右边的是父亲,其他几人是姑姑和姑父。</b></p> <p class="ql-block"><b>转眼之间,母亲不再是年轻时的样子。从忙碌的中年,到病弱的老年。</b></p> <p class="ql-block"><b>这张照片是在老家院子里我给母亲拍的,是她大概60岁左右的时候。记得那是一个下午,太阳偏西斜照进院子,光线不太柔和,不是照相最佳时间。用的是胶卷相机,要等到冲印后才知照好了没有。母亲好像早有预料地想到可能会作为遗像,尽管</b><b style="font-size: 18px;">时间匆忙,她</b><b>特意穿了整齐的衣服,尤其是那个白色带花边的领子显得很讲究。晚年黄昏,这张照片后来真的成了母亲的遗照。她去世后,从仅有的照片中只有选择这张。换了背景处理成棕黑色调。除了光影较重外,母亲衣服头发整齐,虽是农村人却有不俗的气质,眼神里充满着母爱的慈祥。</b></p> <p class="ql-block"><b>2001年秋天,母亲病逝。她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67岁。这年48岁的我在哀痛中创作并书写了挽联:“一朝永诀,滚滚红尘中再无母爱;万声呼唤,茫茫人海里哪有娘亲”。这副挽母联感染了很多人,被友人称为句中虽无“泪”字,但令人读之动容、观之泪下。后来也在许多悼念母亲的场合反复应用。</b></p> <p class="ql-block"><b>纪念母亲去世三周年时,我写了一段四言句:“心慈手巧,吾母高风。绣花剪纸,家务精勤。恩泽后世,哺儿育孙。音容宛在,永暖我心”。由单位同事帮我制作的这块版面,至今还挂在老家的墙上,寄托了我对母亲的无尽思念。</b></p> <p class="ql-block"><b>今年清明的前一天,我专门提前返回故乡,来到母亲坟头,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扫墓劳动,整理祭台,除杂草,培新土。扫墓劳动就是很好的纪念。右边有碑的是烈士伯父的墓,左边是母亲的墓,两墓中间的后边是祖父的墓。</b></p> <p class="ql-block"><b>清明缅怀逝者,清明寄托哀思,清明祭祖扫墓。年年岁岁,世世代代。</b></p> <p class="ql-block"><b>辛丑清明,天气晴朗,兄弟姐妹同去墓地,纪念母亲辞世20年</b><b style="font-size: 18px;">。摆</b><b>上花束,晚辈跪地三叩首。为了环保,告别焚烧。祭拜虽然简单,准备却要认真。</b><b style="font-size: 18px;">人生要有仪式感,生而多彩,死而庄严。康</b><b>乃馨、</b><b style="font-size: 18px;">黄白菊,献给</b><b>母亲的鲜花,在黄土陪衬和阳光照耀下,显得分外鲜艳。</b></p> <p class="ql-block"><b>年年四月到清明,慎终追远忆至亲。如今人们智能手机普及,拍照极其方便,拍到泛滥。母亲去世的2001年我用的还是BP机也叫传呼机,最初的手机也只能打电话发短信。进入本世纪,数码相机才取代了胶卷。母亲在世留下来的照片非常有限,越少才越显珍贵。追忆,就在这不到十张的照片里。</b></p> <p class="ql-block"><b>1973~1977年,我的当兵岁月,山西大同。母亲来部队看我时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1983年的小合影。时年母亲49,妻子29,我30,</b><b style="font-size: 18px;">女儿3周岁。改革开放初期。</b></p> <p class="ql-block"><b>鲜花盛开的故乡老院,青石垒墙的窑洞前,我女儿元元读小学时和爷爷奶奶的生活照。母亲爱养花,她去世后,院子里就再看不到这样好看的花了。</b></p> <p class="ql-block"><b>下面这是一张用普通胶卷相机拍出来的经典画面《在奶奶怀抱中入睡》。母亲看大了我的两个孩子,含辛茹苦,奉献一生。这是儿子龙龙小时候,农村土炕上,穿着红花花棉袄的这个小孩,听着奶奶哼唱的童谣,进入甜蜜的梦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祖孙情,隔辈亲。奶奶的脸紧贴着孙儿这小亲圪蛋的脸颊,无限暖意,经典一瞬。“猫猫呀狗狗呀,哄哄俺孩睡了哇…”每个孩子都是听着这样的童谣长大的。镜头前方摆放的一对猫猫鞋,正是母亲纯手工亲自缝制的,现在成了我家的传世文物。</b></p> <p class="ql-block"><b>睹物思人,物是人非。触景生情,情不自禁。上面看了母亲的遗照,接下来看看母亲的遗物,包括她的衣物用具,还有她的手工制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静物摄影《银镯》,这张是补进来的。母亲也没有像样的首饰,这只普通银镯,后来传给了她的儿媳。都说婆媳关系难处,但母亲和妻子从来没有争吵过。这只手工打制的普通银镯,简单质朴却光辉无比,传承着爱心与温暖,是值得珍藏的传家宝。</b></p> <p class="ql-block"><b>豆青色编织帽,驼色方头巾,我只保存了体积小的这两样。母亲是个精干的人,洗的干干净净,叠的整整齐齐。</b></p> <p class="ql-block"><b>母亲用过的剪刀。她的剪纸村里有名,大盘花小窗花,</b><b style="font-size: 18px;">惟妙惟肖。一把剪一片纸,信手剪来,植</b><b>物动物,栩栩如生,可惜未有作品保存下来。这把“张小泉”剪刀是我给母亲买的,对尖,好用,母亲生前很是喜欢,现已锈迹斑斑。离开巧手的好工具,也只是一份念想。</b></p> <p class="ql-block"><b>母亲手工缝制的婴幼儿肚兜和小背心。慈母手中线,孩儿身上衣。一针一线,点点滴滴。</b></p> <p class="ql-block"><b>母亲缝制的猫猫鞋,这是她最具代表性的手工。而且这些小童鞋,是我的两个孩子即姐弟俩都先后穿过的。起初,我只珍藏着其中一双,后来整修老宅时,在箱底又翻出几双。现代人只会买千篇一律的商品,这些不会再有的手工,越发珍贵,值得视为传家宝。</b></p> <p class="ql-block"><b>母亲手工遗物,不光是一件物品,更是一种精神。试想,一个几乎不识字的农村家庭主妇,一辈子看孩做饭、缝补洗涮,忙个不停,怎么把绣花鞋图案做得那么精致生动?这是什么精神?是</b><b style="font-size: 18px;">心灵手巧,是好学</b><b>勤奋。这种精神,值得传承。</b></p> <p class="ql-block"><b>清明返乡补拍:母亲用过的老家具,放衣物的铺柜,是祖上传下来的,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b></p> <p class="ql-block"><b>母亲用过的梳头匣,里面放梳子镜子手镯之类小东西。粗制的抽盖木盒,外表的红漆斑驳变暗,留下了岁月的痕迹。</b></p> <p class="ql-block"><b>纸筋瓮,这也是母亲的手工,是用纸浆制成的,轻巧耐用,外层裱上好看的纸,这金色螺旋花纹是母亲的剪纸。</b></p> <p class="ql-block"><b>纸筋瓮图案这颜色搭配、这大小疏密、这静中有动、这简洁有味,旋转的世间万象的概括,学过艺术的人不过如此。</b></p> <p class="ql-block"><b>我要告诉母亲的是,你看看我的小全家福8人合影,你的孙儿孙女都已立业成家,你的重孙女、重外孙活泼可爱快乐成长。下面是我用智能手机做的几张生活拼图,母亲看到也会高兴吧?</b></p> <p class="ql-block"><b>“你以为你很爱妈妈了,其实妈妈比想象中更爱你”。贺岁电影《你好,李焕英》影评热词。牛年春节,笑顺父母,生活拼图。</b></p> <p class="ql-block"><b>我和老伴每月可看一场由市义工联合会举办的“情暖夕阳公益电影”。这部歌颂母爱的好片,值得再看。</b></p> <p class="ql-block"><b>一部笑中带泪的奇幻喜剧电影的热映,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最普遍的最易引起共鸣的母爱亲情。</b></p> <p class="ql-block"><b>上图是四世同堂亲友团聚。下图是父亲九十大寿的全家福合影。可惜母亲走得早,都没能等到看到。如今可告慰母亲在天之灵的是,咱们国家在党的领导下,新时代实现小康,正走向繁荣富强。你的后人们生活幸福,如你所愿。</b></p> <p class="ql-block"><b>这是2008年我为村里重修古庙戏台撰写了碑文后在碑前的一张照片。这是母亲走后7年,我55岁,当时还上班,整天加班忙工作。总会想起等有了空和母亲说说话,写篇小文字,这个美篇也算是吧,有图有文有音乐,给这边的人看,冥冥中愿母亲在那边也能感知。我知道那年的家族谱书中,由于母亲无文凭无官职,连几行字的人物简历都不被收录,只在世系表中留下一个名字。但你的万缕母爱光辉,永远沐浴在儿心中。</b></p> <p class="ql-block"><b>我于8年前就退休,去年我竟然也到了母亲辞世时的年龄,但</b><b style="font-size: 18px;">父亲健在,我仍是孩子。如今</b><b>赶上好时代,我也开始安享晚年清闲,生活无忧。</b></p> <p class="ql-block"><b>下面是我的笔记片段,其中有对人生与家庭的感悟与思考。</b></p> <p class="ql-block"><b>《人生24节气》是我特色思维中的形象表述,是我善用的比喻。《69家风》是另一篇,说的是人生起点终点,爱国爱家,责任与初心。我的单页日记片段,没有拍进来的补充几句。</b><b style="font-size: 18px;">6是儿童节,9是重阳节,尊老爱幼,69又是一个阴阳太极,是换位思考,是和谐平衡。</b></p> <p class="ql-block"><b>我偶尔也会写写字,写出我心中感觉和祝愿。例如“一愿唯康健,万事如云烟”,“愿岁月静好,祈世界平安”。</b></p> <p class="ql-block"><b>“九字团圆福”小斗方。平安、康健、快乐、如愿,人生如此,便是有福。</b></p> <p class="ql-block"><b>五福临门,何为五福?拼图归纳。今年建党百年,永远跟党走,幸福在路上。</b></p> <p class="ql-block"><b>我的手工刻字《兰亭序节选60字》“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布置于自家客厅背景墙。</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年年推广“极简·绿色”祭扫理念</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祭拜故亲,</b><b>年年清明……</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年年寒衣节……</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年年除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静物摄影《母亲戴过的银镯》。为了拍好这张照片,专门撒了玫瑰干花瓣作为陪衬,用暖光灯打光。在不同时间与光线下拍了几张对比挑选,每个瞬间都是不一样的。万缕慈母爱,一片思念情。凝望与追思,这只银镯,仿佛还带着母亲的体温,母爱光辉依然温暖在后人的心中。一只银镯,一个圆,一个句号。简单与丰富,都在其中。</b></p> <p class="ql-block"><b>微雨杏花又清明。《听雨》纯音乐短视频,天堂人间共赏,有画有声。雨滴也是泪滴,雨声也是心声。文尾选录了部分编读互动,</b><b style="font-size:18px;">点点滴滴都在思念中……</b></p> <p class="ql-block">附后:编读互动,截图选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