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痴春好处 萦梦小白楼

我心飞翔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三月底的一天,正是春暖花开之日。我来到天津小白楼地区拍摄这里的建筑风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白楼地区百年前曾经是天津旧租界中的高档繁华商业区。这里汇集了影院、商铺、酒店、公寓、餐厅,居住着很多外国侨民。英国领事官邸在此,开滦矿务局大楼在此,安立甘教堂与犹太人教堂在此,英国俱乐部、德国俱乐部及犹太人俱乐部也在此。纳森、胡佛、袁世凯,徐世昌、孙传芳、倪嗣冲、潘馥、张勋、周学辉、李典臣等外商、官僚、军阀、士绅等人物也曾经居住在这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百年过后,这里已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现代化摩天大楼林立的CBD。很多百年老建筑不复存在,已随旧时代远逝。而留下的,一部分仍保持了原汁原味,如旧英国文法学校主楼、大阔饭店、开滦矿务局大楼、安立甘教堂等等;一部分曾经经历不同时期的改建,最终选择恢复历史原貌,如利顺德大酒店、起士林西餐厅;再有就是在旧址建起的新建筑,如音乐厅、丽思卡尔顿大酒店、二十中学教学楼、五十九中学教学楼,已经跟平安电影院、戈登堂、潘馥旧居、周学辉旧居没什么关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为在旧平安电影院(后改叫天津音乐厅)地块建起的天津音乐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欧洲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有高大的穹顶与廊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起士林西餐厅大楼,原名维格多利餐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初小白楼一带已经非常繁华,且大多商家高档时尚,吸引了大量中外人士蜂拥而至。在白俄人到来之前,这里的西餐菜肴相对简单。 1917年十月革命后,迁居到天津的白俄侨民集中居住在开滦胡同(开封道)、狄更生道(徐州道)以及义庆里、汝南里附近。俄侨在这里开设了一些俄式特色的饭店、商店、食品店、酒吧等。俄式餐馆以小吃取胜,颇受人们的欢迎。于是小白楼地区就逐渐成为“俄国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滦胡同就有一家维格多利餐厅,原叫义顺和,大股东是犹太人(后居美国),推出的俄式大菜正宗精致,顾客盈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8年,新股东在义路金大楼右侧购地兴建大楼,1940年6月7日,维格多利餐厅正式落成,四层大楼(原定七层,现起士林址)宏伟壮观,门前的“Victoria” (维格多利酒吧)的大型霓虹灯彻夜闪烁,其规模在当时的亚洲也是首屈一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维格多利餐厅面积有2800平方米。一楼是宽敞的大厅,透过临街的落地大玻璃,能够看见义路金花园(Elgin Park)、西面的平安电影院,以及南面先农公司的联排公寓。站在二楼环形的扶栏可以俯视一楼大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维格多利三、四楼为豪华公寓,客房多为欧美人和少数中外交际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起士林是天津最早的西餐店。最初的起士林是个小餐馆并制作经营面包,那是在1908年时,由德国人起士林(Kiessling)开办的,当时地点在今天津解放北路青年宫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店被法国人捣毁,起士林遂迁至当时的德租界,即今天津解放南路北京电影院对面,继续经营餐馆。起士林以其正宗的德式西餐和面包、点心招徕顾客,生意很旺。1937年天津沦陷后,起士林一蹶不振。解放后起士林由政府接管,业务逐年好转。1954年起士林餐饮部分与维格多利餐厅合并,仍称为起士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重新修缮过的起士林西餐厅。经营着俄式、德式与法式西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老一辈天津人内心都有着浓浓的起士林情结。这里有讲不完的故事、数不清的回忆。那红菜汤、罐焖牛肉、奶油烤鱼归、奶油烤蟹盖、红烩鱼、奶油烤杂拌、那巧克力三德、那地球图案的咖啡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起士林西餐厅的大理石楼梯,原来的布局楼梯与一楼大厅是在一起的,很宽敞,现在隔开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起士林西餐厅门厅地面上的LOGO。</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起士林右手是开封道,这里曾经店铺林立,百年前大都为俄国人所开。后来他们陆续回国或迁居其他国家。至五六十年代这里的店铺还很多,有呢绒店、布店、鞋店、裁缝店、委托店等等,琳琅满目。现在则成为遍布酒吧、西餐馆的美食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起士林西餐厅对过的这栋欧式建筑建于1930年,当时一楼是汽车行,二、三楼是高档公寓。五六十年代这里成为天津的一座大型新华书店。后来又挂上了“狗不理”的招牌。再后来“狗不理”跨界卖咖啡,获得高乐雅在华经营权,所以这里又成为澳大利亚高乐雅咖啡小白楼店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乐雅咖啡店的左手就是建设路,这里被称作小营门。小营门正名厚德门,俗称小南门、小营门,在今南京路与音乐厅、建设路交会处。而建设路旧称达文波道、杜鲁门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往前音乐厅的对面有一座红色的小洋楼,还有几座七层的大楼,那就是养和里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老洋房是李典臣旧居。天津八大家之一李善人家族一代叫李春城,有四子十孙。李典臣是李春城的第十孙。李善人家族属于昆山延古堂李氏家族的支脉,从老城里冰窖胡同搬出后,住进英租界曲阜道与建设路交口的一片英式洋房。三十年代初李家分灶析产后,李典臣就在自家的这块地皮上盖了这座楼及比邻的养和里联排别墅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典臣的父亲李士鉁为光绪丁丑科进士,<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正二品。历任</span>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武英殿提调,国史馆纂修等。著有《周易注》、《金刚经注释》、《三昧录》。李士鉁一生酷爱藏书。时称"滨海居盐李士鉁,搜书吴越运京津。双江二马传文苑,岂若闾阎颂善人”。其中部分藏书置于荣园(今人民公园)藏经阁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士鉁去世后,民国十七年南开大学图书馆新馆落成,作为李士鉁独子的李典臣向南开大学图书馆捐古籍藏书<span style="font-size: 18px;">总计共7.3万余册,内多珍籍,其中元明刊本及其他孤本珍本即有数百种之巨,</span>共计350箱,时值50万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震后养和里的房屋严重震损,拆除后重建了新的养和里。而这座独立的洋房则保留了下来,曾经用作“上山下乡办公室”、“再就业服务指导中心”,现为“新职业标准研发中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建设路80号,曾为陆洪涛故居。陆洪涛字仙槎,江苏铜山人,北洋军阀将领,先属皖系,后为直系。陆洪涛清末在甘肃任新军督操官,历任甘肃常备军第一标第一营管带,第一标标统,凉州镇总兵。1913年任陇东镇守使,1921年任甘肃督军,1924年兼任甘肃省省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公馆至今保存良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再回到小白楼地区的中心点,从起士林西餐厅往北偏西走,就是浙江路。这条不长的道上有几座很有故事的老洋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浙江路19号的建筑,是天津共济会旧址。天津共济会鲜为人知,已发现的资料仅见于英国人雷穆森所著《天津租界史》中的一幅插图,图片注释为“马场道上的天津共济会会所,摄于1925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租界生活——一个英国人在天津的童年》一书中,第87页有一段话:拐入马场道,沿着条路再走一百码的距离,对面就是共济会大楼,共济会大楼的旁边就是那幢由石头修建的堡垒般的搭客饭店(D’ARC’S GRAND HOTEL)。联系马场道的历史不难发现,现今的浙江路曾经是马场道的一部分,原英租界的马场道西北起咪多士道(今泰安道),东到赛马场,建国后马场道墙子河以西的路段才改名为浙江路。这样一来,今浙江路19号的身世也就确定无疑了,它就是曾经的“共济会天津会堂”的遗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759年末,瑞典东印度公司卡尔王子号到达中国广东,船上的共济会成员登陆举行了集会,这是共济会在中国活动的最早记录。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共济会开设了在广州的英格兰总会辖下谊庐第407分会,当时仍以外籍人士为主。鸦片战争后,随着大量外国商人和军队的涌入,共济会也在中国沿海依照通商条约开放的港口城市逐渐建立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共济会会所分别由各国共济会总会建立,绝大多数来自由英国、苏格兰、爱尔兰、德国、美国的马萨诸塞州以及后来的菲律宾共济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天津共济会旧址旁的黑天使塑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津共济会旧址与大阔饭店旧址之间是这座17号建筑。应为大阔饭店老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老建筑的建筑年代要早于15号那座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此楼的门洞里面,可看到楼墙斑驳的原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浙江路15号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阔饭店</span>,是一座4层楼的建筑,现在是天津市政府第三招待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阔饭店之前的建筑叫搭客酒店(D’ARC’S HOTEL)。饭店当时只有二层楼,座落在现在的浙江路15号和17号这块极佳的位置上。 不过饭店仅开张13个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将饭店烧成了废墟。 1904年1月19日出版的英文《中国时报》(TheCHINA TIMES)曾作为轰动新闻报导过这场大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火过后, 迪亚克一家并没灰心丧气。 他立即着手重建。 三年后達客饭店成了天津租界响当当的地标建筑。 1924年乔治.迪亚克去世。 1927年他的妻子埃格尼丝将饭店卖给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美商中华平安公司</span>回国。 1932年新主人把三分之二的楼房拆除后,在原基础上盖了新楼,这就是今浙江路15号的大阔饭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阔饭店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层楼房,局部设有五层塔楼,平面呈条状,弧形转角。建筑外檐为混水墙,局部为红砖清水墙面。 该建筑外立面原有混凝土、红砖装饰, 局部窗间的墙面上装饰有精美花饰。 一楼大厅设有十棵混凝土圆柱,柱头为简化的多立克柱头,大厅内地面铺有木护墙板和木地板。 饭店房间内部装饰豪华,部分房间设有木质护墙板和壁炉。 该建筑风格特点受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注重功能和形式的简洁,具有现代建筑简约主义的特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8年,大阔饭店进行整修。清理了建筑外檐不同时期的涂料,使建筑墙体恢复了历史原貌。并对建筑外墙和屋顶的重要装饰物进行了修旧如初的处理,使这座建筑得以完整的保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原天津英国领事官邸旧址,始建年代不晚于1917年。坐落于天津英租界的咪哆士道(Meadours Road)(今和平区泰安道与浙江路交口转角处的浙江路1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建筑最早曾作为开滦矿务局总经理都司纳森的住宅使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都司纳森来到天津,在开平煤矿公司任职。后奉命调回英国,就职于英国陆军部,任英国皇家工兵少校。其后他再度来到中国,仍在开平矿务局任职。1912年,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批准开平与滦州两个煤矿合并,成立中英合办的开滦矿务局,局本部仍然设在天津。开滦矿务局的主要决策机构为董事部,都司纳森任董事部主席兼总经理,1938年,都司纳森奉命返回英国。该建筑最初就是作为开滦矿务局总经理的私邸而建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建筑为砖木结构,人字木屋架,大简瓦坡顶,设有天窗。外观层次感强,具有英国别墅式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这座建筑中间最高处的塔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楼的一间大客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1923年继任开滦矿务局总经理纳杨嘉立认为该建筑过大、过贵,拒绝住在里面,因此1924年上市出售。英国政府工程办公室遂以大约两万英镑的价格将其购买下来作为英国驻津领事官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阿里巴巴正式入驻英国领事官邸旧址,这一栋承载了厚重历史的小洋楼将开启新一段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说,天津市已筹集百余幢小洋楼房源,除阿里巴巴集团外,还与亚投行、联想集团、360集团、微医集团等50余家智能科技企业签署落户协议,与华为、中海油等80余家企业进行招商洽谈。未来的旧英租界地区可能会汇集很多的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在这里办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紧邻英国领事官邸旧址的高大宏伟建筑就是原开滦矿务局大楼旧址,地点在泰安道5号,建于1919~1921年,设计师为英商同和工程司美籍工程师爱迪克生和达拉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滦矿务局大楼三层为带阁楼层的檐部,檐口饰齿状。大楼楼内中部是贯通三层的大厅,以爱奥尼克大理石立柱支撑,柱头均以紫铜板制成,做工精细。大楼厅顶为半圆形设计,井字分格镶彩色玻璃。顶拱上有精美雕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滦矿务局大楼厅内地面饰彩色马赛克,周围作大理石墙群。办公用房沿周边设置。大楼主房间内设有木制古典壁柱,并装有古典式壁炉。大楼整体内外装修雍容华丽,造型典雅,是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滦矿务局大楼总建筑面积9180平方米,建筑风格为希腊古典复兴式,三层混合构。大楼坐南朝北,东西为长向,平面呈矩形。外形庄严肃穆,门前设有坡形汽车道,中间为七节台阶,而高石台阶两侧则筑有水磨石古典式花盆四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楼外檐立面一、二层为高10米14根爱奥尼克巨柱式空廊,空廊两端略突出,墙面转角作壁柱装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爱奥尼克石柱之间是精美的装饰性石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滦煤矿是中国近代最大的煤矿之一。亦称开滦矿务总局。开滦煤矿实际是华商滦州矿务股份有限公司与英商开平矿务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经营的,合称开滦。&nbsp;</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开滦矿务局大楼的窗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巧遇到一位风姿绰约的女士在拍照,我也跟拍了一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滦故事错综复杂,既有开创官督商办现代企业先河之显赫,又有外商偷窥窃取优质矿山资源之屈辱。它是北洋财团执牛耳之企业,是后来的启新洋灰公司、耀华玻璃公司、华新纱厂投资之源泉,汇集了晚清官僚、民国政要、津门士绅于一身,是清末民初金融实业中最重的浓墨重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明清风格浓郁的中式四合院为纳森的另一处旧居,位于泰安道7号,紧邻开滦矿务局大楼。这座四合院总建筑面积711.83平方米,据说是纳森为讨好慈禧太后,迎接慈禧太后来津时所建的寓所。相传慈禧太后真的在此居住过一个晚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这里已是旧貌换新颜,变身“格格府典藏博物馆”。它的新主人,便是和平区政协委员、香港商人臧秀云女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馆内陈设着臧秀云女士竞拍、代购的原本流失海外的中国古物及国宝级文物,还有许多西方古董和家具,以及一些极具特色的典藏精品,成为小白楼地区的又一新亮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是基督教女青年会旧址,位于和平区大沽北路200号,开滦矿务局总经理纳森旧居的南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督教女青年会旧址,始建成于1920年,是由关颂坚设计的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带半地下室,外檐为红砖清水墙,局部混水抹灰装饰,坡屋顶,大筒瓦屋面。建筑层数不多,沿街布置较长,所以用规整的长方形平开窗,辅以通高砖砌窗套,强调立面的竖线条,通过中规中矩的几何图形,使建筑稳重大气,透出了宗教办公建筑严肃的氛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津基督教女青年会成立于1913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成立较早的城市女青年会,在历史上曾为天津的文化教育、幼儿及平民教育、女子体育、救灾济贫、慈善事业和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作出过积极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该建筑用于天津市妇女联合会。天津市妇女联合会成立于1949年11月5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沽路上天津市妇联对过,是当年的八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军驻津办事处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幢半圆形的四层大楼,它有两个历史身份:曾是天津最早的房地产公司之一“比商仪品公司”办公楼;也是原十八集团军冀中军区驻津办事处旧址。1945年,朱德总司令在《致中国战区美军总司令魏特梅耶(魏德迈)的抗议书》中,重点提到了发生在这里的一次事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底,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三军团司令洛基率第一师1.8万人在塘沽登陆,随后4000余人进入天津市区。10月2日,国民党天津市政府成立。在此形势之下,根据八路军总部要求,1945年10月10日,八路军驻津办事处(也称“第十八集团军驻津办事处”)在英租界仪品公司大楼正式挂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5年10月18日下午3点,美军官兵三十余人荷枪实弹包围搜查八路军驻天津办事处,逮捕五名工作人员,没收手枪四支,占据了办事处房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此事件,朱德总司令代表中国解放区军民提出严重抗议,要求立刻恢复八路军冀中军区天津办事处原状,退还所没收的武器,并保证今后不再发生同类行为。八路军驻津办事处被美军强占后,办事处办公地点转移至金家窑油房胡同5号。11月下旬,办事处秘密撤销,虽然八路军驻津办事处存在时间只有短短一个多月,但扩大了八路军在天津民众中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这座大楼的窗户及雕饰。看来作为建筑开发商仪品公司大楼盖的还是很讲究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泰来饭店旧址,现为喆·啡酒店/天津第一饭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办泰来饭店店英籍印度人泰莱悌(S.B.TALATI)1879年出生于印度孟买,高中毕业后来到天津打拼。当时很多印度人来天津租界做巡捕,但泰莱悌却是来淘金的。他脑筋活,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利用这个特长,他先跟驻扎在天津的英国官兵做小生意,混熟之后,在英国军营里开了一家杂货店。之后,他又在起士林餐厅旁边租下一间房子,又在附近空地上盖了八间土房,买了几辆马车,开了一家永昌泰马车行,相当于现在的出租车公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7年,泰莱悌与开食品店的莱德劳(LAIDEAW)共同出资,在今解放北路南段建造了这幢五层大楼。大楼由比商仪品公司设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位于街角的弧形设计,让这幢建筑看上去十分独特。泰莱悌经营楼下餐厅及二三层的旅店,命名为“泰来饭店”,莱德劳则掌管四五层的公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泰来饭店开业不久,泰莱悌与莱德劳因供水设备改造问题发生分歧,泰莱悌买下莱德劳的股本,开始独揽经营权,这也就有了接下来的扩建工程。一年后,他又在泰来饭店北侧盖起一幢六层大楼与原来的大楼接通,这幢高大的建筑与天津最有名的大饭店——利顺德饭店分庭抗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8年,泰莱悌与平安影院经理韦耀卿合作,投资在原英租界朱家胡同(今曲阜道)兴建当时天津设备最好、座位最多的电影院——蛱蝶电影院(今大光明电影院)。影院落成后,专门放映好莱坞米高梅公司的最新影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天津第一饭店外解放北路的街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的街道很静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这里再往前走就是银行大楼林立的金融街了,号称东方华尔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北路162号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原为由招商局投资建设,英商爱迪克生和达拉斯(同和)工程司设计,为供出租使用的商铺、办公用房及居住用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建筑三层砖混结构后接建四层,建筑沿解放北路布置,入口上方二层为拱券窗,窗外由塔什干双柱支撑山花做装饰,三层女儿墙处设山花,山花下做水泥抹灰竖向线条向下延展,形成竖向的装饰分隔元素。外檐首层粘贴石材饰面,二至三层为水刷石抹灰墙面,二、三层窗间设通高壁柱,正立面以爱奥尼克壁柱饰为主。首层、三层均设装饰线脚,首层檐下设花饰,三层檐下设齿饰。建筑整体庄重大方,具有西洋古典建筑特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解放北路与彰德道交口的213号,曾经卖古玩,后经营进口商品。它是天津最早的友谊商店,又叫华侨商店。七、八十年代在这里购物需要外汇兑换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沿解放北路继续往前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临街的行人走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北路201号为英国俱乐部旧址,现为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国俱乐部初建于1860年前后,也叫英国球房,附设兰心戏院,系英租界侨民集资修建。每逢天津港封冻期间, 侨民们即集中在俱乐部中举行舞会、午后茶会、音乐会或戏剧演出,是当时天津租界社会的艺术中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存建筑为1904年重建,娱乐建筑。二层砖木结构楼房(设有地下室)。建筑采用对称布局,窗间墙均匀布置的爱奥尼克巨柱强调了竖向构图,丰富的立面装饰和拱券门窗,体现了典型的折中主义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曾经内设球房、舞厅、酒吧、餐厅等,内部设施和装饰极为豪华,成为当年英国驻津高级警官、军官及高级侨民消遣娱乐的场所,也是在津英国商会组织议事聚会之所,亦称“游艺津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堵围墙还算是原汁原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英国俱乐部旧址一路之隔,就是天津利顺德大饭店。,与开滦矿务局大楼对角相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利顺德大饭店始建于一八六三年,时值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埠,外国租界相继设立。始由英国传教士殷森德在海河西岸建造客栈老屋,继由英租界工部局董事长德璀琳携德商瑞德改建豪华楼厦,屹立津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饭店经历了一百五十七年的风雨历程,仍保留着英国古典建筑的风格和欧洲中世纪的田园乡间建筑的特点,是天津市租界风貌独具特色的代表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利顺德大饭店素有“旧租界历史原点、近代名人聚集点、百年风云看点”之说,有着太多太多的故事。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和皇后婉容居住天津期间曾是这里的常客。这里还住过孙中山、李鸿章、周恩来、宋教仁、黄兴、蔡锷、袁世凯、段祺瑞、梁启超、十世班禅喇嘛、张学良及赵四女士和梅兰芳等重要客人。美国前总统胡佛、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卓别林等数百位世界名人也曾入住在这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利顺德大饭店也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外交活动场所,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曾先后将领事馆设于酒店内,中国与西方国家在近代的诸多条约也在这里签署,利顺德股东之一德国人德璀琳为利顺德引进电灯、电话、电报,还有中国第一座电梯,让利顺德较早进入电气时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利顺德大饭店曾经在修缮改建中走过一段弯路,失去了原有的建筑风采,变得平俗。2010年利顺德大饭店进行了保护性修缮,严格考证建筑的历史变迁和风格变化,对原址建筑这一珍贵的近代建筑遗产进行价值评估,以遵循国际上公认的文物保护准则及我国相关的文物保护规章制度为前提,确定妥善合理的修缮设计依据及原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修旧如初”的尝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成为天津近代西洋建筑修复工作“修旧如初”的转折。(此为笔者个人愚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天津印字馆旧址,一座卓尔不群的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津印字馆建于1885年,初名天津印刷公司,为时任天津海关税务司的英籍德国人德璀琳创办,是英国人在天津创办的首家铅字印刷厂。1894年,英国建筑师裴令汉于天津印字馆创办《京津泰晤士报》。著名作家爱泼斯坦也曾在天津印字馆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津印字馆由英国永固工程司建筑师库克(Cook)和安德森(Anderson)设计,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整栋建筑采用现代材料和工艺建造,却表现出典型英国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这使得天津印字馆这座并不雄伟的小楼在解放北路上显得颇为引人注目。在建筑立面中,最大的特点莫过于灰白相间的竖条装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原英国驻津总领事署旧址大楼,近邻天津印字馆,座落在解放北路(旧英租界的维多利亚道)191号~195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英国驻津领事馆设开设于1860年,初址设在英租界的领事路与维多利亚道交口处(今大同道与解放北路交口处)。1899年,原英国驻津领事馆升格为总领事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建筑建于1937年,由英侨投资建设,英商永固工程司设计,为二层砖木结构办公楼房。平面为不规则设计,外檐为硫缸砖清水墙面;多坡屋顶,大筒瓦屋面上出老虎窗,窗套、窗楣式样简洁大方,檐部出挑,屋顶原有圆形塔楼。主入口为三联拱券门窗,二层一侧设以简化的爱奥尼克柱支撑上部露台以支撑突出的观景窗,窗下装饰宝瓶栏杆,另一侧设外廊。室内装饰豪华,木楼梯、木地板、木门窗至今保存完好。建筑整体造型简洁大方,细部装饰精美,具有英国民居风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民政府宣布正式收回天津英租界,原英国驻津领事馆遂撤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在原戈登堂旧址上建起的丽思卡尔顿酒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丽思卡尔顿酒店的中央塔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建筑<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新老交融,</span>如百年穿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92年曾在戈登堂过七十寿诞的李鸿章若看到此时此景,一定感慨于再负重蹒跚、殚精竭力亦不如国之强盛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宁静的大沽北路街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英国领事官邸旧址对过的天津诸圣堂,又名安里甘教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93年,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将咪哆士道(今泰安道)与马厂道东北端(今浙江路)的一片沼泽地赠予教会,当时这还是一块泥塘,光推平泥塘当时就花费了白银1500两。教堂的建设不是很顺利。开始,这里只是先修建了一座小教堂,但最多能容纳60人,远不能满足当时的需要,后决定扩建,只到1900年6月大教堂才奠基。但是当时天津的义和团运动正风起云涌,工程被迫停工,直到1901年才重新开工,至1903年完全落成,前后竟然经历了十年时间,到1903年才正式落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5月教堂大火,礼拜堂严重损坏。1936年6月重修工程结束。大致就是今天看到的模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安里甘教堂有“天津的英国教会”之称。不过类似于紫竹林教堂,这里也不是普通中国信友能去祈祷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公会史传教士嘉乐,1879年由基督教英国圣公会大主教指派担任华北地区主教,活动中心当时在山东泰安,1874年移驻北京。1880年,英国圣公会设立华北教区。此后随着天津英租界的扩张发展,大批英国军人、官吏、商人涌入天津租界,因此史嘉乐决定为天津的英国侨民修建一座教堂。当时主教史嘉乐常从北京到天津来为英国圣公会信徒举行礼拜,地点在合众会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8年,天津市基督教各教派实行联合礼拜,浙江路堂为保留下来的四处教堂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革中教堂关闭,被工厂占用。2009年6月进行修复,恢复原貌,年底竣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立甘教堂为哥特式风格,由砖木结构建成,有高耸的钟楼和细长的门窗,教堂建筑面积858.36平方米,能容纳300人。目前,天津安立甘教堂及配楼外檐、结构已修复完毕,但未投入使用,也未恢复宗教活动,但在外面了一圈围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在教堂前偶拍的照片(同样是人家在拍模特照,我“蹭”拍了一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泰安道15号街角的这处洋楼,却是近年的“新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原来是一座老公寓楼,后来变成了破旧的大杂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对小白楼地区提升改造中,这里的老楼被拆掉盖了这座全新设计的欧式风格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建筑虽然是新时代的作品,但与小白楼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和谐舒适。是上乘之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泰安道十三号曾为周学辉旧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国近代史中、安徽东至周氏家族以周馥、周学熙、周叔弢为代表的几代人在中国的政、商、金融、学各界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周学辉跟随四兄周学熙创办实业,与学熙同心协力,奠定了周氏财团的基础。周学熙引退后,周学辉先后任天津华新纱厂常务董事、董事长,北京自来水公司常务董事、董事长,滦州矿地公司董事长,启新洋灰公司董事、董事长,江南水泥公司董事,耀华玻璃公司董事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三届天津市政协委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楼只是一座教学楼罢了,除了楼的地基还是老楼的地基外,其余已经与周学辉旧居没什么关系了。幸亏原汁原味的周学熙、周叔弢、周志辅旧居还在,可以一窥周氏家族昔日的辉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泰安道15号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孙传芳旧居</span>,最早由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张弧所有,1933年孙传芳购得此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别墅式住宅,也是孙传芳在津几处住宅中最为豪华的一处。1921~1922年建,砖木结构,占地面积37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28平方米。该旧居由主楼和配楼两部分组成。主楼两层为英式庭院式建筑,局部带地下室,混合结构,多坡屋顶,四周设有封闭式回廊。右侧配楼是护卫及佣人住房,主配楼相连是儿童用房。住房装饰豪华,色调大气和谐,古朴典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11月13日,孙传芳被为父报仇的女侠施剑翘在居士林刺杀身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倪嗣冲旧居。倪嗣冲字丹忱,安徽省颍州府阜阳人,生于官宦之家,为皖系重要骨干。倪嗣冲曾历任黑龙江省藩台、北洋安武将军,安徽都督兼民政长、安徽巡按使、安徽省长、安徽督军兼长江巡阅使等职,前后督皖八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倪嗣冲曾因1919年阅兵时中风从马上摔下导致半身不遂,1920年离开蚌埠回津养病。重病期间又因其弟不幸去世,加上挚友王郅隆在日本逢关东大地震去世。双重的打击下,于1924年病逝于天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该旧居为和平保育院。老楼唐山大地震震损严重,后落架重建,目前看到的只有这座凉亭是原有的遗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倪嗣冲一生的好友王郅隆的旧居,则在大营门附近、当年与倪嗣冲旧居隔墙子河相望,现在隔着一条南京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郅隆字祝三,天津人,金融实业家。王郅隆善经营,早年与安徽督军倪嗣冲结识,并被皖系徐树铮所赏识,先后任黑龙江、湖北、安徽等省盐务采运局总办,并创办天津华昌火柴公司、丹华火柴公司,任董事,入股天津《大公报》,创天津金城银行,后与倪嗣冲集资,创办天津裕元纱厂(今棉纺二厂)。曾任安福系国会参议会议员及北洋政府财政总长,被称为安福系“财神”。皖系失败后,1923年王郅隆赴日本筹款欲助皖系东山再起,但遇关东大地震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张勋故居,在旧德租界6号路(今河西区浦口道6号),东起台儿庄路,西至江苏路,南抵浦口道,北达蚌埠道,占地面积近25亩,是一所大的德式庄院住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勋字绍轩,江西奉新人,北洋军阀中著名的"辫帅"。清末任云南、甘肃、江南提督。辛亥后曾任江苏督军,长江巡阅使。1917年发动政变,企图恢复帝制,史称“张勋复辟”。失败后蛰居津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勋旧居建于1899年,有楼房56间,平房54间,建筑面积5632平方米,院内深处是两幢砖木结构的二层别墅式洋楼,硬木门窗,铝铁尖状屋顶。院内左侧有六角凉亭,中间有水池和四季常青花坛,进门有横卧式假山,后院有一座长龙造型假山,整所建筑布局合理,环境幽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天津德国俱乐部旧址,又名德国球房、德国总会、德国会馆或康科迪亚俱乐部(CLUB CONCORDIA),曾是二十世纪初德国政客、侨民在天津的政治、社交和文娱活动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德国俱乐部位于当时的德租界威廉街与罗尔沙伊特街交口(今河西区解放南路与蚌埠道交口,现解放南路273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津德国俱乐部于1905年5月动工,总造价为15万两白银。是由天津德租界工部局规划处的德国建筑设计师罗克格·考特和鲁斯·凯甘设计、由汉堡阿尔托纳区F.H.施密特公司施工。当年在俱乐部内设有餐厅、酒吧、台球室、纸牌室、图书室、剧场、保龄球场、网球场、露天旱冰场等多种功能设施。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7月)大楼竣工,在建成后的揭幕仪式上,德国侨民在大楼二层的礼堂里演出了普契尼的著名歌剧《图兰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津德国俱乐部占地633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562平方米。属于新罗马风式建筑风格,在造型和装饰上具有显著的日耳曼传统色彩。为3层砖木混合结构坡顶楼房(带地下室),屋顶装饰有牛舌瓦,外立面铺设瓦垄铁,另设有阁楼和“老虎窗”,使建筑外形凸显雄壮、刚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筑入口处有石砌半圆连拱券廊并用成束的短柱子支撑,一层窗台至室外地坪以及门窗券皆用天然石料砌筑。楼内大厅和过道都以半圆券和椭圆形券承重,楼梯德立柱和栏杆均饰以精美的雕刻,门窗造型多采用拱形元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7年,中华民国政府对德国宣战,并宣布收回天津德租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在天津的德国侨民被遣送回国,德国俱乐部从而宣告结束。后来,俄国人承租德国俱乐部房产并改组为大赌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1年5月,中德两国恢复邦交,恢复后的德国俱乐部又成为德国侨民的活动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5年5月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德国俱乐部再度宣告结束。1945年9月,中华民国政府将此处房屋拨给美国红十字会使用,成为“美国海军俱乐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该建筑改建为天津市政协俱乐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马场道2号潘馥的旧居遗址,潘馥曾为北洋政府第32任总理,也是北洋末任总理。原名贞复,字馨航,济宁东门大街人,清末举人。潘馥1926年任财政总长,1927年任交通总长,1936年9月12日在北平逝世,终年53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潘馥旧居占地十余亩,于1919年由法国建筑师设计并承包建造。主楼为三层砖木结构,水泥抹面,门窗地板为菲律宾木料,楼内设五面形阳台。主楼的东楼下为招待宾客的客厅,西楼下为接待亲友的客厅。整座住宅有117间房间,建筑面积3828平方米。院子用铁栅围墙,里面为草坪绿地,院子中间有甬道直通主楼正门,是一座典型的英国风格花园住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所见到的已是落架重建的建筑了。此建筑地基是旧地基,外形近似,里面的装饰格局全变了,现在是天津二十中学的教学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紧挨着潘馥旧居遗址的这栋建筑是原英国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的主教学楼,现在与重建的潘馥旧居一起属于天津二十中学所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津英国文法学校前身为安立甘教会学校,于1905年由英侨捐款创办。这座酷似飞机的主楼始建於1926年,落成於1928年。由永固工程司库克和安德森设计,建筑面积約3800平方米,为二层(局部三层、设有半地下室)砖混结构教学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南京路郑州道口的天津犹太教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俄国十月革命使很多“白俄”进入小白楼地区(俄租界商业机会少,所以大多进入了这里),而二战期间的德国排犹,又使很多犹太人来到小白楼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一度成为继上海和哈尔滨之后,当时犹太人在中国的第三大聚居城市。据30年代末期美国出版的《犹太年鉴》记载,1935年在天津的犹太人数达到3500人,是犹太人在天津人数的最高纪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天津犹太宗教公会下辖有犹太医院、犹太养老院、犹太饭堂和犹太公墓等福利救济机构。在天津的犹太人还出版报纸,创办犹太学校,成立天津希伯来协会,开展宗教文化活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5年,犹太人拉比吉利舍维奇在天津设立了犹太宗教公会,租房充作教堂。1937年着手筹建教堂,1940年教堂建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址在今南京路与郑州道交口处。这座由募捐资金建起来的犹太教堂,于今尚存,但已屡次转手,几经沧桑。1955年,由于在天津的犹太人所剩无多,遂将教堂售出,变成天主教小营门教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是作为犹太教的标志—大卫六芒星已经不见,唯一的痕迹,是正面墙上浮雕中留下了冲下的一个角,算是对昔日犹太教堂的一点纪念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沉睡了几十年的天津犹太教堂被修缮一新,展现在人们面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宝石蓝夜空的衬托下,这座犹太教堂展现出了它的唯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醉痴春好处 萦梦小白楼》到此就结束了。关于围绕小白楼地区一些百年老建筑的前世今生聊了很多,其中像平安电影院、戈登堂、小营市场等等很多充满记忆的老建筑,因为已经不存,在本文就没有论及;而所涉及的范围,又与传统概念上的小白楼地区有些微出入,主要是为方便讲述老故事。在此还要鸣谢天津近代史学者张翔老师的帮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在不同年龄群体的认知中,“小白楼”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存在。这与时代快速的发展、变迁有关。但岁月留痕,还是能够从百年沧桑的蛛丝马迹中梳理出历史的印记与脉络。在这疫后明媚的春日里,让我们在小白楼这块神奇的土地追溯昨天,珍重今天,畅想明天......。</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