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玉屏书院创建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作者:梁 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鹤庆素有文献名邦的美誉,历史上人才辈出,明清两朝,鹤庆考中文武进士共34人,其中文进士28人(有5人选为翰林)、武进士3人、通榜进士3人。在迤西地区可以称得上首屈一指。这与鹤庆民间历来重视教育大有关系。而玉屏书院的创建也正说明了鹤庆本地开明人士对教育的重视和大力倡导。这里单讲鹤庆玉屏书院的创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明清时期,鹤庆的教育除有在文庙开办的庙学外,还有书院,其它则为社学(后期称为区学)、义学,兼有私塾。据民国《鹤庆县志》的记载,最早出现的书院为宝山书院,后来改称为复性书院,明隆庆(1567—1572)年间,鹤庆军民府周赞改称为衡文书院。清末,最有名的书院当为玉屏书院,是民国时省立鹤庆师范学校和县立初级中学的前身,也是现在鹤庆一中最早的雏形之所在。</span></p> <p class="ql-block">玉屏书院,故址在今鹤庆文庙北部,现仍有《新修玉屏书院碑记》立在原尊经阁的西面山花墙下。民国《鹤庆县志》载:“玉屏书院,在治西南学宫后,即邑绅舒金和、李毓煊、蒋宗汉所捐建者”。</p><p class="ql-block"> 关于修创玉屏书院的起因,在《新修玉屏书院碑记》中介绍说,鹤庆城旧有龙溪书院,在县城南关外月城的西面,由于发生了战事(指杜文秀起义),毁于火,战事平息后,借“公局”(可能是兵营)为学生就读的地方,地点狭小,又因为随时有事要办公,“言庞事杂”,影响了学生的学业。大家都渴望改建一座新书院很久了,但因为花费巨大而难以建成。光绪十四年(1888年),具有五品职衔的鹤庆义商舒金和毅然倡议修建,并把这种想法与原任广西直隶州训导李毓煊及其兄弟、贵州安义总兵官蒋宗汉商议,得到他们积极响应(原文为:欣然乐从)。李毓煊代表李氏家族(其父李恒春,同兴德商号总经理,在外营商)出资二千两银,蒋宗汉出资五百两银,其余不足部分由舒金和包底,整个工程共用去银四千零十八两一钱八分,实际上舒金和出资为二千五百多两银。</p><p class="ql-block"> 工程由舒金和侄子、举人出身的舒良弼与李毓煊为董事,总共建成的房屋为“大门三楹,二门三楹、厅事三楹,皆东向,转而北则讲堂五楹,阁后亦翼以左右厅事各三。”整个工程自光绪十五年(1889年)冬动工,自光绪十七年竣工,历时两年多。房屋建成后,舒金和又捐出二千两银,在今南大街设置铺房33间,以其租金作为教师的工资和修补房屋所用。至此,舒金和为玉屏书院捐资达到三千五百多两银,这种善事善举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光绪十七年(1891年)新任鹤庆知州姜鹏程上书给丽江军民府知府,知府又向朝廷报告,于是舒金和得到了朝廷的旌表。光绪十九年(1893年),赵鹤龄在书院担任主讲,在外做官的杨金铠应赵鹤龄的邀请参观了玉屏书院,看见其“规模宏大,布置有条”,几乎与省城的书院规模相当,于是写下了记述修建玉屏书院碑文,并请镌工杨朝卿即时刻出。</p><p class="ql-block"> 关于玉屏书院的名称来由,碑文载:“榜曰玉屏,以邑之镇山名之也。”是指今石宝山又宛似台屏的山名而命名的。</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历史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作为鹤庆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回顾鹤庆前贤名商为鹤庆人民曾经做出的贡献,有必要让我们牢记历史,提倡公义,故写此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