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习俗甚多,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习俗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p> <p class="ql-block">关于“清明”的名言名句</p><p class="ql-block">1、漫见新柳娇眼垂,疑君逸影踏风归。《清明祭诗》</p><p class="ql-block"> 2、清明时节雨纷纷,思念亲友情谊真;清明时节雨濛濛,行善他人福禄深;清明时节雨霏霏,金山银河长相随;清明时节雨零零,人生一路好运行。清明节好运!</p><p class="ql-block"> 3、清明时节,让我轻轻送上清清的春风,为你吹散心中的忧伤;让我轻轻送上暖暖的问候,为你坚定心中的信念。温馨生活,关爱亲友,清明节快乐!</p><p class="ql-block"> 4、又是清明时节,也许你正沉浸在对逝去的亲人朋友的追忆中,但是请不要淡忘那些活着的人。思念也许是一种幸福,远方的你过得好吗?朋友,我想你了。</p> <p class="ql-block">清明风俗</p><ol class="ql-block"><li>祭祖扫墓</li><li>折柳赠别</li><li>荡秋千</li><li>拔河</li><li>踏青</li><li>吃青团等等</li></ol> <p class="ql-block">“清明”小故事</p><p class="ql-block">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的欢乐节日。</p><p class="ql-block">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们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汤让重耳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发现真相时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做了晋文公,介子推却背靠柳树死在了山火中,留下一封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当时的柳树死而复活,便赐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间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带给人们更多的,当为对丰盈厚重的文明积淀和文化蕴含的反思与传承。这不仅是匡扶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需要,更对激励人们追梦前行具有积极意义。传承清明节传统文化,需要把握“春光明媚、景物清朗”的寓意。</p><p class="ql-block">作为清明节的“规定动作”,祭扫祖墓、追思先人的民间习俗由来已久。后人通过对先人墓地的清扫、添土、拜祭、献花,既表达对逝者的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更祈求先人降吉祥于子孙,庇佑后代事业有成、身康体健,同时也让先人的墓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崭新气象。</p><p class="ql-block">传承清明节扫墓文化,重在倡导慎终追远、敦邻睦族的孝亲理念与感恩情结。人们应该力求以简约、环保的文明方式寄托哀思,突出缅怀逝者德行、弘扬先人品格、实现前辈夙愿的祭拜主旨。这种孝亲与感恩,不应只局限于对自己的家族先辈,需放大至对民族历史的追忆和对英模先烈的敬仰。要通过包括网上祭祀在内的各种方式,弘扬孝道、重温历史、纪念先烈,引领和培育尊老敬老、知恩图报的美德风尚</p><p class="ql-block">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更有着适于春耕播种的时令特征。“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传承清明节的“插柳”习俗,就当不误农时季节,切实抓好植树造林等农时活动。由此激发人们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责任担当。</p><p class="ql-block">阳春三月,桃红柳青,溪河泛碧,正是人们祛阴补阳、赏花游春、强身健体的大好时节。拔河、踏青、祓禊、荡秋千、放风筝等清明传统活动,既有舒筋健骨,为应对农事繁忙积蓄力量之意,更是亲近自然、不负春光的实际体现。传承清明节传统文化,就当崇尚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人生理念,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携带亲朋好友结伴踏青、领略美景、增进亲情。</p> <p class="ql-block">不忘来路,铭记历史;莫负春光,面向未来。我们要重视传承的重要性,把握传承的主动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