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明数理,设计依学理

张红

<p>  3月28日上午,在青岛长江小学的礼堂里,浙江省嘉兴教育学院著名的朱国荣老师,携四(4)班的同学为我们带来了一堂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课《自然数中的秘密》。</p> <p>  课程结束后,朱老师简单介绍这堂课的设计:因数:质数和合数。并提出了疑问:从单元整体角度去看,教的序可不可以改变呢?能不能有自己的新的思考呢?朱老师就此给出了如下的单元教学建议。</p><p><br></p> <p>1.明确研究对象。</p><p> 人教版教材是以除法算式为研究对象的,北师大版则以乘法算式为研究对象。</p> <p>  朱老师认为:因数与倍数这两个概念,研究的是自然数的性质,而不是乘除法算式。因此不用一味强调: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p> <p>2.调整教学次序。</p><p> 建议在学习完“因数和倍数”后直接学习“质数和合数”。由此可见。教材不是神圣不可改变的。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不要一节一节的教,而是站在单元整体角度去安排。</p> <p>3.聚焦研究重点。</p><p> 朱老师认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是《因数与倍数》单元教学的重要目标。</p> <p>  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目标、学生、任务。其中目标是重点,学生是起点和难点,任务要有挑战性。</p> <p>  就此,朱老师展开了一场以《整合明数理,设计依学理》为主题的关于“目标教、学、评一致”的报告。</p> <p>  首先从整体的角度对小学阶段知识提出了自己的思考。</p><p>1这样教对吗?</p> <p>  朱老师建议在教学数字10的时候就引入计数器,让孩子意识到10是有两个数位的数,认识到十进制“满十进一”的本质。</p> <p>并重新划分教学次序,先教学一位数0~9,再学习两位数10~20。学习两位数最重要的是10和20,让孩子两次体会到满十进一,因为”十进位值制”是小学阶段认识数字、培养数感的关键。</p> <p>2.什么是除法?</p><p> 这个问题一出来,老师们第一反应都是“平均分”或者“包含除”。这样理解就使除法与加减乘脱离了,一点也不像四则运算的一员了。</p> <p>  我们都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乘法是加法的简便算法,那除法又和它们有什么样的联系?从图中示例可以看出,除法的根就是减法,准确来说是连减。类比乘法的定义中“相同加数”,除法则是“相同减数”!</p> <p>这样就把加减乘除整合到了一起,成为真正的“四则运算”。</p> <p>3.多位除法</p><p> 再来看多位除法,其实也是表内除法的复合。我们总是要求从高位除起,其实只是为了简便,保证步骤最少。从低位除起,也是可以的。</p> <p>  </p> <p>3.多边形的面积</p><p> 朱老师再次强调了整体教学,只要照顾到整体,完全可以调整教学次序,以多边形的面积为例。</p> <p>4.分数乘除法的算理</p><p> 从计数单位的角度重新审视整数、小数、分数乘法,三者的数学本质是一致的,只是表现方式不同。但在分数除法上却出现了不同。</p><p> 教材上计算分数乘法时用“分子乘分子 分母乘分母”,而计算分数除法时却不同,变成了“等于乘分数的倒数”。这是为什么呢?能不能整合为一呢?</p> <p>以上图中分数除法为例</p> <p>  其实,分数除法的算理仍然是“分子除以分子、分母除以分母”,只不过简化后才变成“乘它的倒数”。</p> <p>  朱老师说:“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思考自己可还可以怎么教,怎么教才是对的,怎么教孩子理解起来才有更有整体感,再去改变我们的“评”。</p> <p>  朱老师所说的这些,对于像我这样的新教师,帮助很大。让我对整个小学的数学知识,有了更系统的认识。经过朱老师的整合,整个小学的知识不再那么冗余杂乱,脉络结构更清晰、内容更精炼、前后的联系也更紧密了。而且对教材不理解的地方,不但给出来合理的解释,也给出了解决的方法:要适当调整教序,灵活使用教材。</p><p> 这次青岛之行,学到了很多,再次感谢朱老师,真的受益匪浅。有所收获,满足开心😁。</p>

除法

老师

教学

分数

因数

乘法

教材

分母

算式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