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ont color="#ed2308">1.审清条件限制</font></b><br><br>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就时间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种情况:<br><br>一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br><br>二是有上限,无下限,如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br><br>三是有下限,无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br><br>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时期等。解答时间限制的题目时首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也就是老师课堂上平时所说的时间定位)。<br><br><br><b><font color="#ed2308">2.审清答题主题</font></b><br><br>答题主题就是指试题所提供的各种材料(材料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图表、漫画、民谣、历史俗语、小说等),也就是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主流价值和主题取向。<br><br>审清了这一要求,选择的方向就确定了。每个选择题都有不同的答题主题,考查的主题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目的、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选择的时候注意回答的方向,比如本题要求你回答某一措施的目的,你却选择了客观作用的相关选项。<br><br><b><font color="#ed2308">解题:四项基本原则</font></b><br><br><b><font color="#ff8a00">1.史实正确</font></b><br><br>通过题干与选项所反映的时间、空间、内容等对照直接判断。<br><br>对策:<br><br>审题时要首先关注信息中的历史时间、空间、人物、名称、内容诸要素,注意选项与题干在这些要素上是否完全对应。<br><br><b><font color="#ff8a00">2.概念精确</font></b><br><br>精确理解题干或选项中历史或与历史相关“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不同或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排除错误概念。<br><br><b><font color="#ff8a00">3.程度适合</font></b><br><br>选择题选项中的程度修饰词往往能决定选项正误。使用“过度”或“不及”的程度词,都可能使原来符合题干条件的选项变成条件不符合或不充分,成为错误干扰项。命题者往往通过调整选项中的“程度”词设置陷阱,审题不够仔细的考生容易误判。<br><br>发展程度(如开始、初步、基本、完全、已经等)<br><br>参与程度(如部分、广泛、大多、全部等)<br><br>破坏程度(如冲击、动摇、瓦解、摧毁、结束等)<br><br>作用程度(如一般影响、决定、主导等)<br><br><b><font color="#ed2308">对策:</font></b><br><br>解题过程中要特别关注选项中的程度修饰用词,详细分析题干信息是否充分满足其“程度”条件。<br><br>一些“绝对化”的程度词往往存在问题,而一些“相对性”的程度词,往往比较适合,可能是正确选项。坚持“中庸”的思维方式,对历史的正确判断有一定帮助。<br><br><b><font color="#ff8a00">4.对应最佳</font></b><br><br>选全不选偏:选项必须能最大程度反映(包含)题干信息。<br><br>选质不选表:选项不是对材料表象的概括而是对历史事件本质的揭示。<br><br><b>逻辑要合理:注意历史逻辑推理的严密性。</b><br><br>常见逻辑关系<br><br>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者一定是因。<br><br>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br><br>③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br><br>同学们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比较容易作出判断。关键是要将题干材料、所学知识、历史逻辑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掌握选择题解题的“诀窍”。<br><br>选择题备考建议<br><br><b>不要纠缠太偏太怪的题目。<br><br>放稳心态,回归课本,关注大事年表。(时间表、知识点对比表)。</b><br><br>错题集(小心陷阱)。<br><br>在以后的练习中继续强化标注设问关键词和寻找有效信息。<br><br>运用基本的史学理论和史观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