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婺源,拓视野一一陆清华工作室参加教育新视野第一届全国初中语文名师教学观摩活动

Z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轻舟短棹,绿水逶迤,三月的风是空气在跑。一路引领我们追求教育的新高度,开拓教学新视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1年3月26日至27日,艾红庭、陆清华工作室一行人在区教体局教研室的组织下、在区教研员陆清华老师的带领下赴婺源参加了为期一天半的教育新视野——第一届全国初中语文名师教学观摩活动,目睹和聆听了名师们的精彩课堂教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程安排由课题➕讲座的形式进行,主讲内容涵盖散文、诗歌、古文、写作等方面的教学实例和理论探讨。解读之深度和广度难以望其项背,为我们今后的教育方向带来了不少思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杨友红老师的《紫藤萝瀑布》运用话题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文中“意脉”的流动、“意脉”的推动等三个话题,使学生明确作者运用多频次反复渲染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以及对生命的认识。《散文教学的学理走向》的学术讲座帮助我们厘清了当下散文教学的内涵与范畴,揭示了散文教学的真谛——关注作品“个性化的言说对象”与作者“个性化的情绪表达”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增光老师在《马说》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形式多样地反复诵读,带领学生感受作者的“无奈”“惋惜”“愤懑”到最后的“愤怒”。在《文言文教学的内核》的讲座中,他提出有效落实文言文教学的要领必须遵循文言文“一体四化”即(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特征。以“言”为本位,利用“文章、文学、文化”教学来完成“文言”教学。使学生能在理解中赏评,在赏评中理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卢世国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游记—《壶口瀑布》的教学。卢老师紧扣单元导读的“感知作者情思”和“揣摩重点语句”带领学生们完成了课文的赏析。这正是卢老师在他的讲座“同课异构如何‘构’”中提到的: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兼顾‘双线组元’的教材编排特点。即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相结合。他还提倡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体现“用教材教”的课程理念,学习活动的设计要“基于情境,指向任务解决”等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刘飞耀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别样的视听盛宴。《江雪》一诗共四句,刘老师用两幅画面,通过让学生读,师生齐读等朗读、诵读的形式,使学生读出了诗人的“千”“万”“孤”“独”,体会人走茶凉,世态炎凉。再用方言诵读入声“绝、灭、雪”等词语,使学生体会到入声字表达痛苦、决绝、强调等意义。读出了生命的轮回与毁灭感。最后从被贬出境中的柳宗元的所作所为中读出要成长为一个精神明亮的人!随后,刘老师从三个层面解读了《汉语形象与阅读教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向浩老师带学生回环往复地读《蒹葭》之韵律美,品《蒹葭》之内涵美。他一字一句地指导,学生一字一句地提高,把学习落到实处,让成效真实发生。向老师还给在座的语文老师讲了一节关于写作教学的课—《仿写中学习元素的确定》。写作教学首先要使学生明确仿写任务,给学生搭好支架。让学生从“舒适区”开始,渐渐的走进“学习区”,而非一开始就让学生陷入了“恐惧区”。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开发教材—单元统整—设计任务—选择范例”,最终达到“学—教—评—测”一体化。这样做的特点是:建构知识、三次教学、基于问题、评后再教、过程指导、师生共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旭东老师以《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为例,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思维支架。并围绕《群文阅读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度研讨,从单篇走向单元,从种文走向群文,是深度阅读的必然途径与趋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位大家的课,都如一泉碧水,清清缓缓渐渐,一点点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建构着学生的语文生命。每一节课都没有哗众取宠,更没有流于形式。老师们抽丝剥茧的一点点引导,学生们一点点积累、一点点进步。想到这里,涌入脑海里四个字——静水流深。正因为名师们心中有万千丘壑,才能把课上的这么厚重质朴,才这么接近语文生命本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视野的开阔必将让我们看向更远,我们的思考不会止步不前,每一阵纯挚的文风,每一种育人的学风,都将在空气里跑向每一间课堂。</p>

教学

学生

老师

新视野

名师

语文

讲座

文言文

一点点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