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信息网络普及我们的生活,但这也让很多不法分子趁虚而入,侵蚀网络空间。他们利用电话、QQ、微信号、邮箱等作案手段不断翻新,给广大人民群众财产造成了损失。</p> <p class="ql-block">一、什么是电信网络诈骗?</p><p class="ql-block"> 电信网络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p> <p class="ql-block">二、电信网络诈骗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一)作案手法不断翻新,速度快。</p><p class="ql-block"> 犯罪分子作案手法翻新层出,千方百计编造各种虚假事实进行诈骗犯罪,从最初的“中奖”、“消费”虚假信息,发展到“绑架勒索”、“电话欠费”等虚构事实诈骗,甚至冒充电信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公安民警诈骗等,欺骗性非常大,识别很困难,没有接收过诈骗信息的群众非常容易上当受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二)社会危害相对较大</p><p class="ql-block"> 一些群众多年的积蓄一夜之间被犯罪分子骗取,思想包袱很大,形成集体上访事件,个别群众因被骗后甚至厌世自杀,给社会和谐稳定、治安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p> <p class="ql-block">(三)受害群体不特定</p><p class="ql-block"> 通过梳理分析,受害群体按职业分,有在校学生、个体老板、下岗工人、打工人员、农民、在职职工等各种群体;按年龄段分,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均占一定比例。</p> <p class="ql-block">三、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p><p class="ql-block"> 骗子都是利用受害人趋利避害和轻信麻痹的心理,诱使受害人上当而实施诈骗犯罪活动的。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警惕,加强防范意识,以免上当受骗。</p> <p class="ql-block"> (一)克服“贪利”思想,不要轻信麻痹,谨防上当。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对于犯罪分子实施的中奖诈骗、虚假办理高息贷款或信用卡套现诈骗及虚假致富信息转让诈骗,不要轻信,一定要多了解和分析识别真伪,以免上当受骗。</p> <p class="ql-block"> (二)不要轻易将自己或家人的身份、通讯信息等家庭、个人资料泄露给他人。对于家人意外受伤害需抢救治疗费用、朋友急事求助类的诈骗短信、电话,要仔细核对,不要着急恐慌,轻信上当,更不要将“急用款”汇入犯罪分子指定的银行账户。</p> <p class="ql-block"> (三)遇到疑似电信诈骗时,不要盲目轻信,要多作调查印证。对接到培训通知、冒充银行、公检法机构等声称银行卡升级和虚假招工、婚介类的诈骗,要及时向本地的相关单位和行业或亲临其办公地点进行咨询、核对,不要轻信陌生电话和信息,培训类费用一般都是现款交纳或者对公转账,不应汇入个人账户,不要轻信上当。对于来电声称是公安、检察、法院、银行等的电话号码,务必多方印证,尝试回拨电话核实,防止犯罪分子利用改号软件等手法冒认电话号码。</p> <p class="ql-block"> (四)正确使用银行卡及银行自助机。</p><p class="ql-block"> 银行自动柜员机(ATM、CRS等)存取遇到银行卡被堵、被吞等情况,不要着急离开,要认真识别自动柜员机的“提示”真伪,千万不要轻信和上当,最好拨打自动柜员机所属银行电话的客服中心了解查问,与真正的银行工作人员联系处理和解决。</p> <p class="ql-block"> (五)日常应多提示家中老人、未成年人注意防范电信诈骗,提高老人、未成年人的安全防范意识。犯罪分子通常喜欢选择相对容易上当受骗的老年人、未成年人作为诈骗目标,作为子女或者父母,除了自己注意防范电信诈骗外,应积极主动向家中老人、未成年人传递防诈骗的知识,为我们敬爱的长辈和需要呵护的下一代筑起防诈骗的知识围墙。 </p><p class="ql-block"> 东城社会化服务协调中心 </p><p class="ql-block"> 2021年3月3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