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风情3-浦江远古第一村

深海小虾

<p class="ql-block">浦江,浦江。</p><p class="ql-block">继“江南第一家”之后,我们又在浦江遇“中华远古第一村”。我们要去一个一万年前的村庄,去和那里的浦江先人进行一场文明的对话……</p><p class="ql-block">陈舍说,你今天去的“上山文化村”地方离他家不到100米。他今天去谈业务了,没有前来。离他家才100米,他司空见惯不必来看了,他早已融入过这里,他自己也是第一村的人。所以,他聪明能干,是有浦江文化基因的。</p><p class="ql-block">远古是什么意思?远古第一村又是什么意思?</p><p class="ql-block">我和首长有幸顺着浦江的文化脉络,慢慢走进这个“上山文化考古遗址公园”。</p><p class="ql-block">郑主席请来了专业的讲解员为我们讲解“上山文化”。当时,我还以为像河姆渡文化公园一样,很平常的。随着专业的讲解,我思考了很多。特别是那个大口盆,至今是个迷。</p><p class="ql-block">上山文化遗址的发现,是一个“考古意外”,她却向我们展示了年代最早的农业定居群落,有许多生产、生活的遗存,考古学界泰斗严文明称之为“远古中华第一村”。从遗址上能看出生活的村庄模样。他有个特别重要的发现是人工栽培的稻米。经北京大学多次碳14测定为11400年,河姆渡的稻米是7000年,这里又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p><p class="ql-block">那粒米,那粒11400多年前的米,已经碳化,但看上去和今天的米型完全一致。</p><p class="ql-block">我看了展示,特地问了一下,旁边是否有河流通过。解说员说,有的,就在窗外。上山是浦江县一处普通畈野山丘,位于地势平缓的河谷地带,近处有浦阳江支流,叫洪公溪。</p><p class="ql-block">2001年,浦江上山文化遗址进行首次正式发掘,此后出土了很多石球、石磨盘、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大小不一的大口盆、平底盘、双耳罐等。在夹炭陶片中发现了丰富的稻谷遗存,引起浙江省考古界高度关注。此外,浦江上山文化遗址还出现了食草动物下颌骨、骨锥、牙齿等动物遗骨。2006年,这种新颖的地域文化被命名为“上山文化”。这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吗?</p> <p class="ql-block">这大口盆,古时村民们用来干什么用的呢?吃饭用的?不是。没有哪个文明的记录里,用这种大口盆吃饭。因为,盆子用的泥里还渗入了谷壳。一是为了粘接度,二是为了减轻重量。盛饭不可能。也有可能就是吃饭饭用的,表面的红衣“釉”经过万年已经脱落。这有待于研究。</p><p class="ql-block">那是用来祭祀用的?也没有哪种文明的记忆,说明浙江这边在1万多年前的占卜祭祀的文化,那时文字还没有形成吧?我想了好几天了。</p><p class="ql-block">问题是,大口盆没有火烧过的痕迹,这就成了一个迷,至今未解。</p> <p class="ql-block">浦江上山考古遗址公园以仿真树皮和茅草覆盖。那粒11400年前的完整的米,是经过将考古泥土放水里泡,慢慢分离出来的。半粒的多,整粒的少。没有讲解员的提示,我们会忽略掉那粒小小的睡在玻璃盒里“米”。她不是米,她已经能讲述浙江,能讲述中华文明了。她也没有沉睡,她现在正醒着,看着我们这些游客呢。</p> <p class="ql-block">在浙江寿昌也新石器时代遗址。但这些遗址都没有像上山文化这样去深入研究,寿昌人在这里的“文明记忆”。遗漏了这样的探索,我们就读不懂“红衣大口盆”。</p><p class="ql-block">我下单了蒋乐平在这里考古时记录下来的著作《万年行旅》,看看他在书里怎么说起这一段人类的历程。今天,书还没有到,还在路上。</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那么这里就是一个一万年的证明。文明的起源,可以说是以人类自己主动作为去融合自然而开始,虽然早期,没有文字的记载,特别是在夏朝之前。这里也是夏之前的文明记忆,留在了浦江上山这片土地里。这就是那粒万年前的稻米。他已经碳化,还保留原样子,与今天稻米一样一样。</p> <p class="ql-block">稻米有万年之久,那么大口盆是多少年呢?如果也是万年之久,上下五千年才说得通呀。</p><p class="ql-block">由于上山文化考古遗址博物馆里拍到的照片很少,游玩的时间也短,没有更多地拍照片。接着我们去了乡村 ,去品新茶去了。</p> 这是茶厂里正在风干的茶叶,是制茶的一个阶段。 <p class="ql-block">现在人工费很高,还要保证采茶人员的吃与住,所以,许多乡村位置与条件不好,经营能力差的生产单位与企业个人都难以维系茶产业的正常进行。</p> <p class="ql-block">本来生产队时期,茶产业是有合理布局,有人力资源相匹配的,由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变迁,向大城市谋职舒服,收入还高,山里会采茶的人就越来越少了,这也导致真正的精制茶价格越来越贵。</p> 看看这个村庄的采茶人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多。 整个村庄都是洋楼楼房。 这是海棠花。真美。可惜,我们家没有种上这样美花。 这是茶叶烘干机,师傅在检查茶品。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茶厂之后,又到了一山顶的风景区,罗源村和民生村。一个在山下,一个在山上。我们去了山上的民生村。山下有村民建议我们不要上山,山上没有停车位了,人很多。好在张书记提前一天就联系了山顶民生村,早早就派张局长在山顶等我们的到来,多方沟通才允许把车开上山。</span></h5> <p class="ql-block">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把山打扮得非常艳丽,像是给山姑娘穿上了旗袍,在山体形的衬托下,我好像不是来看花,是来看美人凹凸有致的身材和她旗袍上的绣花。</p> <p class="ql-block">书记先引导我们到方钢军的家里看看,这位住山顶上的艺术大师。但我被他的房子吸引住了。你乍一看,以为这是古宅,因为所有的装璜都是按照古木楼的样式去做的,包括门庭、天井,也用了许多茶园石板铺就小小的前庭院落。举头看楼板下方,便知道这是一座木楼,但实际不是,是现在结构的建筑。走到他的楼上,我以为偶遇了过承祁老师,穿着长相言语神态如同一人。</p> 这是站在方老师的画室拍的。 <p class="ql-block">方老师在给于董写“精忠报国”。于董没有思考要写什么字,直接要写“精忠报国”,这是写了他的整个人生,他一直践行着这四个字。这对于我来说,“精忠”能做到,可我能拿点什么“报国”呢?我有时在乡村走,听到老百姓的语言,是要反观一些不良社会现象,有时发发感慨,算是报国无门式的感慨。力量太小太小了。</p> <p class="ql-block">游人是很多的,都 去了山的那边,热闹的声音透过山间传来。</p> <p class="ql-block">这栋古宅,是一位收藏爱好者,地方史研究者,从安徽整体搬迁而来的。这个位置原来是民生村里孩子们上学的学校。现在学校换位置了,这里闲置了,这位老板有头脑,从安徽整体搬迁这座古宅,建起了“浦江地方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个野外音乐舞台,年轻人在那里直播音乐。我不喜欢,镜头没有去捕捉记录。人们的精神追求是一个不断变迁的量。今天的年轻人喜欢直播。这是一种精神快餐。而我们来这里看油菜花,也是一种精神活动,对自然欣赏是我们的精神方向。</p> <p class="ql-block">他把民间博物馆建在山上,向来游玩的客人展示浦江特有的文化。而老板的精神方向是那些曾经被人遗忘的浦江乡村文明。所以,他收藏起来,集中起来,讲述出去,传播出去,不亦乐乎。我和于董没有去馆里看,留下的了点点遗憾。</p> 早期,山上的乡民大多是为了生存,那是大乱的年代。现在人们为了生存,不再选择大山,而大山去成了人们渴望自然欣赏自然之美的地方。人类自从有了社会组织体系之后,他的精神追求就开始分化,劳百姓只能靠自己的一双手一把锄头的情况下,选择了上山;有了社会所给予的知识与文化,可以凭借自己的头脑与思维,一支笔或者一张嘴就能立足于社会的,选择在人多的地方城市,去追求他们的理想,政治的、文学的都有。每一个时代都显示出了每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唱戏的人,或者一个写诗的人,都可以是一个时代,一个农民陈永贵也是一个时代,一个革命者李大钊也是一个时代的追求…… 看着许多的游客,我在想,旅游热是不是也算中国的一个时代。他们有的是来怀旧的,因为他们的先辈从这里走出了大山;有的是来看风景的,因为在城里看不到这山这水这色彩。 我往这个角度拍,就是为了找到色彩。远山与近处的树叶,像是调色板一样。自然就是一个伟大的画师——真美呀!可生活,现代生活让乡民们下山了,大师、画家、收藏家、地方史研究者,却上山了。这也是人类精神向往变迁中的一种,也是一个时代的特征,我们必须要好好地感悟一下这个时代——我们是怎么走入这个时代的,我们又将如何向下一个时代走去?我们从自然法则里又看到了什么? 她策划了这次浦江行。我是不能想象到是她策划接待的,尤其是十分细致地关怀到老首长的行程——人聪明,真好。 我们不知道民生村的村史,遗憾的是没有和姜老板好好问一问民生村,这个村庄不应该只仅仅有方钢军一位书画大师吧? 我们在饭店偶遇了浦江县里的许多头面人物。他们得知我们老首长纷纷前来敬酒,讲述自己对军人的那份崇敬。其实,老首长来,我也感觉有许多的话趁这个机会多说一说,但都收住了——海战场的事一定有比我们更高的人在研究,首长80多岁了,就别让他操心,我也别操那份闲心了。难道不是吗? <p class="ql-block">我用创意功能拍了这梨花。我非常喜欢韩红深情演唱的那首歌《梨花又开放》。最先听到这首歌是一位马来西亚小歌手唱的,一下打动了我。看着这梨花,又想起了这首歌。</p><p class="ql-block">故乡啊,真是永生难忘……</p> 远在他乡时,我好几次自己一个人听着这首歌《梨花又开放》,独潸然而泪下——故乡,我给你什么?故乡,你又给了我什么?母亲,我像不是你生的,一直不在你身边,你却一直惦记着我什么时候回来,甚至什么时候来电话。 这美女还行,素质很好。我故意惹扰着把镜头对着她,她却静静地等待我的咔嚓声。专业模特的气质。<div>谢谢你!小姑娘,你必将永远幸福!</div> 看着这个传统活动,我知道,山民们做旅游是认真的。就像当年他们开垦山地一样也是认真的,土地是他们的命根,而今旅游收入也是最重要的——他们也在适应着人类,中国人的精神变迁。 我不知道这个传统活动的名称,旗帜上的字是“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浦江迎会前吴乡寿溪表演团”。 这个大型活动是有组织的,还派来了专业的保安队伍,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吸引了许多摄影爱好者,他们想从中拍到好的题材,算是他们 的一种创作。摄影确实比写作辛苦的,不到户外,不到现场,是没有创作活动的。 我不知道自己不懂创作,还是不懂摄影,一般是站在没有人站的地方拍摄。 山上的普通乡民。 他从种地变成了捡拾垃圾维护环境卫生的新农民。他手上拿着一把原来钳柴火用的钳子。 在方钢军大师的家里我看到了一本书:《李叔同作品集》。因为自己非常崇拜李叔同——弘一法师。根据他的经历和他出生的年代,我一直认为弘一法师的遁世皈依,唯做佛事,导致中国近代“社会文明”的灯光一直亮不起来,或者说迟到的灯光也没有真正的“照明”;他是中国近代刚刚欲从愚昧走向光明的一种重大损失,导致了中国近代的文明之路多了许多曲折与坎坷。所以,我特地拍了这张照片,以表我心。 方老师在为朋友创作。李叔同开创的所有艺术成就,大概只有书法与绘画在中国留下了最多的作品。尽管近几年书法与绘画界有些乱,但毕竟还是有人乐此不疲地在创作。在方老师这里,我看到了山上、看到了民生村的书香——书画之乡 方老师已经把要送我的字写好了——静能生慧。<div>我会把这幅字裱起来的。<div>回家的路上,我还在想,“大口盆”为什么连个神秘的符号都没有留下?难道一万年前,浦江先人已经学会了水稻栽培,却还没有学会捕鱼?如果也画一只鱼,中华文明的起源说是不是要改写?</div><div>蒋乐平所著的《万年行旅》里一万年前的对话,会告诉我答案吗?<br><div>2021.03.29</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