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霍民居——“崩科”式建筑的代表

《世界地理》•中国影像

<p class="ql-block">  甘孜藏族自治州是文化遗产大州,目前已成功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格萨尔”、“藏戏”、“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藏医药浴法”4项,同时,还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4个,省级项目83个,州级项目180个;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5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393人。为了助推全域旅游和精准扶贫工作,实现甘孜州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文促旅、以旅兴文,增强民族自信,推动民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打造文旅品牌、促进经济发展。为此,由甘孜州委宣传部、甘孜州文联、甘孜日报社主办,甘孜州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举办了“第三届身边的文化遗产”征文大赛,现分期刊载入选作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炉霍民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崩科”式建筑的代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 陶&nbsp;勇</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我曾听说一个略带传奇的故事:1973年炉霍发生7.6级大地震,对炉霍城区的房屋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有一个山坡上的小“崩科”房被地震整体震下了山谷,但是这个小“崩科”房经过翻转,其整体结构基本上完好。这就使我对“崩科”房产生了很大的好奇。</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崩科”是藏语音译,“崩”是指“木头架起来”的意思,“科”是“房子”,“崩科”就是“木头架起来的房子”。“崩科”也可音译成“崩空”“崩康”“奔科”“棒柯”等。 “崩科”建筑主要分布在甘孜州的道孚、炉霍等县,这些县树木繁多,林业资源丰厚,成为建造传统木结构“崩科”房屋的主要地区。</p><p class="ql-block">&nbsp;&nbsp;</p> <p class="ql-block">  “崩科”民居不仅是炉霍人民居住的生活空间,也是他们精神的象征与符号代表,体现着家族的繁荣和财富。由于这一地区的人们建造一个“崩科”房屋十分不容易,而且非常珍惜家庭,所以会对“崩科”房屋进行美化和修饰,当地人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般看待“崩科”房,并倍加爱护。</p><p class="ql-block"> 远观炉霍“崩科”民居,形态方正,从正面看仿佛为全木结构,褐红色的外壁,各式各样的花窗,“品”字滴水屋檐,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映衬下,幻化成精美绝伦又典雅大方的画卷。炉霍“崩科”民居大都为二层木结构房屋,也有少数民居只有一层。在过去底层是堆放杂物或夜晚豢养牲畜的地方,现在人们富裕起来后,大多数人家不再在房屋底层豢养家畜,而是将底层改建成客厅和厨房等起居用房。不少“崩科”民居二层横剖面呈“凹”字结构,这里是房屋主人全家生活的空间,过去客厅和厨房也在这一层,现在主要有卧室、佛堂、卫生间等房间。“凹”字中间为匝口楼,过去是晾晒粮食等的地方。也有呈长方体结构的,其建筑顶层为晒台,现在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最近十多年来,炉霍当地人喜欢在“崩科”民居上加盖汉式歇山式屋顶。加盖屋顶后,不但减少了一年一度修缮的劳作和费用,而且还增加了房屋的使用年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崩科”建筑分为框架崩科式和准井干崩科式两种,炉霍“崩科”民居属于框架崩科式建筑。框架崩科式是指由木梁和木柱为承重构成的木框架结构,采用石块和泥土砌筑底层的围护结构,二层墙体用剖开的圆木嵌于木柱中,共同组成框架式的建筑。建筑的圆木两端运用榫卯方式与木柱连接固定成墙,并与顶面的檩相接,承托屋顶的重量。由于四角的柱子像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支柱,并和横向一圈的圆木连接,其做法类似圈梁构造。这种建筑方式不但有承重的作用,而且减轻外力的作用,所以能经受地震的冲击而不倒塌。</p><p class="ql-block"> 炉霍“崩科”民居,其结构科学,冬暖夏凉,适应青藏高原冬季寒冷,夏季温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建筑围护结构由两层组成,底层是较厚的石块、泥土混合砌筑墙,或为夯土墙,它们包围建筑的木柱或木墙,被称为土包金。二层全由半截面的圆木叠置,形成木墙,围合出房屋空间,厚度薄于底层。传统炉霍民居的大门和窗户设计朝向东方或南方,这是为了保证采光和采暖的需要。过去窗户较小,是为了防盗的需要,现在窗户设计较大,为了美观,不少民居还设计了各式花窗,不胆增加了采光通风的需要,也增加了民居的整体美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炉霍地区虽然森林资源丰富,但要修建一所“崩科”式民居,也要经过长时间的备料,所备材料中木材是最主要的建房材料。所选地基除在原址新修房屋外,屋基要经过喇嘛或懂风水的老者选择。开工时亲戚或附近的村民都会前来帮忙,在立主柱时有的要请喇嘛来念经。“崩科”民居的主体施工速度快,一般在三四个月就能完工。过去由于运输条件落后,人们不能大量地运输长度在4米以上的通梁柱,而长度在2.5米以下的柱子运输相对容易,所以过去“崩科”民居四角使用通梁柱,而民民内部的柱子大都使用顶梁柱柱,即每层使用2米左右的柱子分层承力。柱头上设拐子(长约80厘米至120厘米的横状木头),拐子上安放层梁,层梁上放椽子,椽子上满铺劈柴,劈柴上满铺小杜鹃枝条,小杜鹃枝条上铺垫黄泥,将黄泥夯实,即为一层。如此往复,房屋主体结构建造完毕。</p><p class="ql-block"> 炉霍“崩科”民居最耗时间的是时间的室内装修和彩绘装饰,根据不同家庭的经济实力,室内装修和装饰时间长达一至五年或更长。了解炉霍民居装修之前,必须要了解炉霍民居面积的计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炉霍民居面积用“空”进行计算,四个柱头围绕的面积称为一“空”,柱头与柱头之间的距离大约为一丈,即3.3米,一“空”的面积大约为3.3米之积,即是10平方米。一般内柱有四个柱头,就有9“空”,一层大约为90平方米;内柱有六个柱头,就有12“空”,一层大约为120平方米。装修是根据家庭的需要将每层用木板分隔成不同的功能房间,分隔房间都是以柱头和梁为界进行分隔。然后拼装藏式木制地板,在不同的功能区打制不同的藏式家具。现在人们富裕后,喜欢在分隔木板和藏式家具上用雕刻技艺,雕刻各种吉祥的图案。最后在木板或雕刻上进行彩绘,炉霍地区的人们地区的人们喜欢对比强烈的大红大绿等色彩,描绘有藏族文化元素并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如:吉祥八宝、和睦四瑞、万字结、忍冬纹、莲花变形纹、万字循环纹、吉祥结变形纹等。彩绘完成后上漆,一般在有彩绘的地方使用无色的清漆,现在大多数家庭使用聚胺脂,在不彩绘的地方使用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的彩漆进行漆绘。上漆完成才代表房屋全部修建完毕。</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nbsp;炉霍等地的人们利用周围的自然材料,按照场所的地形、地貌、地质,以及气候等条件,修建了适宜高原自然环境的“崩科”民居,体现了炉霍等地的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聪明才智,这些建造特点与建造技艺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p>